|
核战主题的片子。看得我吓得屁滚尿流。人们应该常敲敲警钟。要写这个论文,注定要心情郁郁,快点结束它! |
|
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和潜在核国家都应该全民观看的一部影片。决策者尤其要看。 |
|
没想到真给核爆了,吓了我一跳,想看核爆美国的一定不要错过。 |
|
好惨(╥ω╥`) 像看到了未来的末日,随时会发生一样,但愿是永远杞人忧天。 |
|
感觉和后来苏联的《死者来信》处于同一个宇宙,比后来的《Amerika》更更极端。当年这片首播的时候,美国观众估计吃惊得很。核爆的视觉特效做得很好。再者,运用了不少军事历史素材片段,浑然天成。 |
|
孩子与母亲的率先离开,政府带来灾难却不能拯救民众,糟糕透顶。。。 |
|
刚看了1983年的灾难片《核战之后》,该片展示了美苏争霸失控,相互发射洲际导弹引爆大量原子弹、堪萨斯城多个导弹发射基地遭到摧毁,当地美国人在灾难前后的种种遭遇,各种特效和核战后果展示比较写实。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花几万块钱去东北林场买个带院子的农场是有必要的,虽然离得远,但可以当作一个战时落脚点,就是一个几万块钱的保险费支出,想要种菜,也不一定非得去国外买农场,国内偏远地区照样可以买到带产权证的大片土地,成本低得多。 |
|
末日片看得太难受了。完全没有看出来是83年的片 [脑中响起射雕神曲] |
|
我記得小時候這部片子引起了很大的迴響,而身處在那個冷戰年代的人們,是真真實實面對著核戰浩劫隨時可能發生的威脅 |
|
1983年的,还是可以给五分的。 |
|
拿人民核灾难后的悲惨生活来警示当下(或者)后世的凡夫俗子有一种逻辑上的悖论:本来「正常」的生活和「战后」就是天壤之别(甚至于人类的价值观和「人权观」都是不同的),由此难道是一种普遍意义的「反战」,或者说更多的俗人反而会成为某种「军国主义」的信徒。因此此类电影(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几乎是一时的风潮)如今还是觉得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反思价值。 |
|
真正说明问题的镜头只有20分钟 |
|
居然是83年的电影?还以为是最近的呢!那时候可能技术不绚烂,但是导演很严谨。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E411d79V反核反战。末日灾难触目惊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9482044 |
|
音乐很美,开头有些拖沓,核战争之日就是人类自取灭亡之时。幸存下来的人们中充满着绝望和愤恨,充斥着死亡、凶杀、抢劫和强奸,还有政客们的嘴脸。也有像医生那样的明灯,还有片尾出生的婴儿,昭示着人类还有希望,只要还活着,就有前景。最后的拥抱代表着多少悲伤和无奈 |
|
有根据的想象和反思,83年的好片 |
|
前半部铺垫的太长。1985.09.05 |
|
真的是毫无希望的感觉,最后生下的孩子也如他妈妈生他前顾虑那样,这样的世界有什么必要要到来……太可怕,细思极恐! |
|
核爆永远比荧幕上呈现的可怕一万倍,希望永远不会发生~8.0 |
|
我果然不喜欢灾难片 |
|
看的人心有余悸,内心荒凉凉的,真的不知道这个世界哪一天就会如此疯狂,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
|
现在看来,预言还在,美国这样下去迟早要被核弹炸。 |
|
平民视角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影片突出刻画了战争爆发前人的绝望和恐惧,以及核爆后幸存者的悲惨结局。战争从东西德国爆发,当人群听到广播新闻,马上涌到超市抢购生活物资,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缺点是前摇铺垫过长,而影片后半段趋向全景纪录而弱化了剧情。本片核弹发射井的操作桥段被用在了纪录片《数到零》里。另外本片男配角之一是《警察学校》系列的男一号史蒂夫古根伯格。 |
|
末日核戰
喪失理智
行屍走肉
不如早死 |
|
从核爆前到核爆发生、核爆后,描述了核爆对人类从生理到心理各方面的影响。受限于时代,画面、特效等方面不是太理想,但用了真实的核爆片段、高超的化妆展现受到了辐射的人的外观变化还是很不错的。(核弹和常规武器相比,表面上好像只是威力更大、外带辐射伤害。我觉得和这些直接作用到人身上的伤害相比,真正让人害怕的是它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把人类从发展了上万年才建起的文明社会,一下带到充满痛苦、疯狂与绝望的废土世界。核弹这张牌,攥在手里,还要让人相信你敢打出去才是真的王炸,可要是真的打出去那就是玉石俱焚了) |
|
三十几年前的片子呢,竟然毫无年代感! |
|
还挺真实的。最初人们核战争不会发生,因为古巴导弹危机也就这么过去了,核战争发生的时候,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
|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末日核战电影 |
|
电影《浩劫后》精准、真实且残忍的展示了遭受核打击之后的人间地狱,相比于死于核辐射引起的dna损伤或者诱发的肿瘤,如何在这核爆后的废土,在这残垣断壁的都市遗迹上生存下去反而是首先需要担心的。电影里美国遭受了苏联核打击后,政府仿佛人间蒸发一般离开了自己应当坚守的位置,除了聚拢人心的演讲声明和装装样子的人道救援以外毫无作用,空留痛苦的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苦苦挣扎;急性辐射病、饥饿、创伤、瘟疫、谋杀、抢夺……无政府的情况下人民在上述种种折磨之下慢慢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或许是电影基调过于绝望和沉重,结尾处想以新生儿的诞生给与未来一丁点希望之光,然而最后一处镜头中互相拥抱着等待死亡的两位老人仿佛无声的揭示了人类终将走向垂暮的残酷命运。核闪是无间地狱的开门灯,希望世间永无战争。 |
|
核战后那副人间地狱般的描述让人震撼,像纪录片一样震撼。 |
|
83年核战争边缘拍摄的警告片,虽然只是电视电影,但面的场面是异常的让人意外的宏大!核弹爆炸、电磁脉冲、慌乱的人群、被辐射摧残的病人、核后社会的建立……这些都给了我十分巨大的震撼。但该片只不过是把当时的核实验的数据拿来猜测核战争的影响,这片出来后没过多久核冬天理论又出来了,如果真的发生核战争只会比这部电影里面更惨! |
|
与外星文明和天灾相比,人类为了权利自相残杀随时发起的核战才是整个宇宙最恐怖的!爱因斯坦曾评价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时人们用的是棍棒和石头。 |
|
极度冷门的反核(战)片,群像视角的丰富刻画使灭顶之灾体现得更为真切可怖,后半段的人间地狱触目惊心,婴儿的诞生象征了希望,但收尾在两位老人的无语凝噎体现了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悲观态度。 |
|
高中时候看的,上译厂配音,中文片名《翌日》~ |
|
80年代初对核战争的想象。人类像蝼蚁一样生活,毫无希望。 |
|
冷战时代产物,冷门好片,将市民的恐慌表现得很好,故事步步推进,很投入很现实。 |
|
不敢相信这是1983年的电影,即便33年之后的今天再看,也一样不过时。看完后,模模糊糊地想起《彗星来的那一夜》,不知道为什么。大概讲的都是一群人崩溃的过程。 |
|
希望这一切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
|
处于浩劫中的人来看这种浩劫后的题材,感觉,酸爽。 |
|
《辐射:核战前夜》。史上最强电视电影,某种程度化解了更多可能发生的导弹危机。虽然在本片面前,聚焦热核战争下军政反应的《颠覆指令》就像是一部核战爱好者电影,但本片确实计划拍摄欧洲战场的剧情,而不是广播节目一笔带过,其中包括北约与华约的装甲对抗、战术核交换等场景。 |
|
一部核战的写实科幻恐怖片。前一小时是长长的铺垫,美国人民的普通生活、时事新闻下的紧张(想说这种情况放在我们现下的社会,估计很多人连新闻都不关注),正好1h的时候苏联的几颗核弹飞了过来,然后是惊悚的灭世画面:在地面的楼房瞬间成废墟,人畜瞬间变骷髅。幸存的人面对无政府的混乱,自救他救,却不知未来在哪里。“爱因斯坦曾评价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时人们用的是棍棒和石头。” |
|
行尸走肉前传 |
|
第一次看到这题材这种气质的呈现。更像是6070年代情绪的一种总结,至多晚五年可能就不会再有人这么拍这个题材了。 |
|
ABC大胆地播出了电视电影《浩劫后》 (The Day After) 。
在人们担心核战争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甚至可能不可避免
的时候, 这部电影戏剧化地渲染了美国的核战争。 尽管该片是有
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电影, 却让ABC在经济方面遭受重创。
因为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描述了人类因为核辐射而慢慢痛苦
地死去, 没有广告商愿意在这种画面里宣传自己的产品。 这部电
影后来也从未重播过。 |
|
剧情过于简单,就一个画面挺讽刺:浩劫后总统在广播说的仍然是我们有骨气不屈服 |
|
希望翻拍 。。 |
|
这片是电视电影,不是院线电影。以当年电视电影的制作水平来说,其实还是不错的。末世灾难的氛围营造的不错,感谢众多群演的功劳。 |
|
如果说想惊醒政客那就真的是太天真了 |
|
3星半 |
|
好看的地方就15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