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惊世骇俗的人物原型相比电影太平淡了。过多关于时代的刻画,感觉像缺少新意的“又一部同志电影”,可是观众明明想看的是色情和艺术的碰撞啊!没有把重心放在画作上是最大的失败,其实把汤姆的性幻想逐个拍出来就够看了啊掀桌ノಠ_ಠ)ノ彡┻━┻ |
|
SCA Screening// 观影厅坐了一大堆穿着皮衣的大叔,还有很多漂亮的男生 大家对landscape 和pheasant的梗大笑不已 我坐在最后一排 后面还站了一个来晚的皮衣老头子 这很LA啊 |
|
老一辈同性恋之所以传奇,大概是因为要跟太多东西抗争,一生也不能投降。今天平权运动势如破竹,年轻的LGBT轻易过上建制化的人生,谁又会记得在夜晚的小树林里求欢觅爱的惊心动魄。 |
|
我倒觉得拍得很好,尤其是,用镜头语言完美表现了时代变迁,而根本没有用一句硬字幕,构图和光影也赏心悦目。那么多议题融合起来,也不觉得凌乱,蜻蜓点水,却十分到位。其画作价值正在于,快乐没有高尚和低俗之分。这几年欧美已经正视当初社会对酷儿的迫害,并将之用电影展现,这是最为难得的。 |
|
街道那段随意的舞,真的戳动我了! |
|
画中的男人肌肉壮硕,跪在脚底尽情享受调教的乐趣。现实里却穿行在幽暗的树丛,成为只会发泄欲望的野兽。凭借插画同类相互辨认,凭借圣经同类相互戕害。兔子总会逃跑,战火从未熄灭。穿着皮衣的汤姆时常会想起死在他手下的苏联男人、仲夏河边的双人倒影、买黄色窗帘时的牵手,和牵手时窗外无声的飘雪。 |
|
著名同志情色插画师的传记片,二战、迫害同性恋、林中猎艳、性幻想、情色插画、性解放、艾滋病和同志权益,这个传记故事的时间跨度很大,各种年代感的事件大集合,采用回忆倒叙插叙的形式,最后成了一出不痛不痒的流水账,大尺度的同志情色插画芬兰的汤姆只是主角的性幻想,来自死亡的快感和性愉悦。 |
|
几乎可以和芬兰划等号的流行文化符合,其实简单直接做成动画也是极好的呀!搞得这么正式了却连皮革都没有拍出味道,何况男人的味道了,这主流了个什么劲儿啊? |
|
流水账一样整部电影就停留在了故事表面 |
|
相比Tom of Finland驚世駭俗的藝術,這部電影卻用平緩的節奏敍述這位非凡畫家的生平。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敍事節奏不夠刺激,但除了那些那讓人臉紅心跳的插畫,我還看到了一個溫柔、細膩、堅韌與野性並存的靈魂。和家人、愛人、友人在一起的平凡細膩感,更讓人覺得anyone can be Tom's man. |
|
画画得太好了吧! |
|
比较平淡,只是截取了tom of finland人生中的几个片段。光打得非常好,欧洲部分是暗哑的中色调,美国部分是明亮的中色调,可见美术修养。做得很高明的一点是通过化妆和美术提示观众人物所在时代,以区分“回忆” “现在” “十年后”等等,而没有使用一个文字。美术是此片的超长板。 |
|
片头标题打出来前那两分钟爱人站在阴影里的镜头,直到前五十分钟我都非常喜欢。到了美国有点太乌托邦的感觉,然,全片蒙太奇都是美的,连道格和杰克的故事都很动人。 |
|
还是要去画,去创作,去抗争,去活,去爱。 |
|
特别喜欢 含而不放 静水流深 内容愈强烈 手法愈应克制 |
|
「We are the children of beautiful mother nature. Straights and gay. All yearning to love.」 |
|
好像还是第一次看芬兰的电影。妹妹,曾经钟意Nipa,并带回乡下老家拜见家人,笨拙表白求婚,但后来知道男主,也就是她哥哥,和她喜欢的男人有基情,迅速达成和解和默契。三人走在大街上,Nipa环绕兄妹两人翩翩起舞,这画面太美,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也是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幕,走出影院还挥之不去。 |
|
重述芬兰汤姆怎样从一个退伍的芬兰中尉,将自己热爱画性感裸男的隐秘癖好,不畏艰难,终究印刷出版成为一个值得所有酷儿狂欢的艺术品。题材甚好,操作上过于北欧风格的冷静克制单调,少了一些张力,结果平平。 |
|
这那算传记电影🎬 |
|
芬兰选送的角逐第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作品,讲述了icon级同志插画作者“Tom of Finland”平淡无奇的一生。 |
|
是有点流水账的。 |
|
快睡着了。 |
|
客观3.3,感情分3.8星。虽然我不是皮革猛男情色漫画和皮革猛男粉,但故事还是很有看头的,一个经历过ZZ的军官在战后用插画解放X爱,捍卫同志权利,骄傲宣示的样子很有激励意义。其中的三角恋也有点虐,妹妹喜欢上的男子是哥哥曾经小树林里野战过的对象,好在没往狗血处理。 |
|
love is love! |
|
色情不够,传奇不够,直接沦为平庸的流水作品。真是忍者没打二星。 |
|
最初看到Tom of Finland的画,是在初中时偷偷去图书大厦买的那本《中国同性恋研究》上。那时完全不懂得皮革、紧身衣与肌肉壮男所代表的意义,但还是被充满性张力的画面内容所吸引,一度成为启蒙期性幻想的来源。影片匆匆带过了那些性幻想所形成的潜在原因,却未把这些真正的文化内核符号化,仅仅把其当作同志文化历史线上的一个小小螺钉,总还是感觉大材小用了。《干燥的风》的影片风格和本片有那么丝相近,但在欲望的表达上似乎更符合人们对于“Tom”的想象。从“性解放”到“艾滋危机”的影片太多了,或许人物传记,也可以有另一个视角。 |
|
编出了背后的苦闷和柔情。 |
|
这片在硬盘里放了大概快两年了吧……连Matthew camp的porn版都出了。结果全片非常健康,除了直拍原画的镜头外全是pg13,我佛了。既不fetish也不fun,他的军旅生涯和他画作的联系也没有建立起来,那个kake作为他性欲的具像化除了抛接火机时被帅到之外作用还不如张海报。生平故事也异常沉闷,明明可以把祖国的闭塞灰暗压抑与加州的开放自由轻盈对照起来的。坐在车里对此一瞥的touko(听起来像个日本名字)怎么想呢?不知道,镜头只给了他画肏游。很平庸的传记片,在众多传记片里都算平庸的,不知道在芬兰电影产业里算什么水平。 |
|
对如今同志人群的肌肉审美影响颇深 |
|
俄芬之战哈哈哈哈哈 |
|
片子....好....正....经,买他画集才是王道!!! |
|
除了皮衣制服裡面的西裝襯衫皮鞋也都好好看~西裝控的我看瞭很嗨 |
|
加州是芬兰的汤姆的fantasy land;已经忘了之前网盘里的一套插画图合集是怎么来的了 不过非常谢谢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
哇,劳瑞提卡宁帅呆了 |
|
一个人背负了一个时代,把淫邪拍得沉重 |
|
把重口味的故事拍成了小清新,最后还是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为了所谓平等与权益,一代又一代人贡献着力量,然而爱而不自知谁不曾害怕孤独终老。 |
|
有再多共鸣再多感慨也无法拯救电影缺乏亮点的事实。插叙玩的倒是自如,但是意义和作用恐怕不大。这坎坷的一生本有更多文章可做。#aGLIFF |
|
6.7,豆瓣分很低啊。虽然很多短评嫌电影不够重口(把皮革sm拍成了小清新),但我完全能理解主创,正因为传记原型是色情插画作者,主创才更不想去拍成类色情那么低级(在芬兰想拍色情还不容易吗,又不是某国),反而要把主角往反抗者、革命者,甚至受难者、圣徒上去塑造,把主题往社会、文化、人性里去挖掘。我觉得这种穿插着战争回忆,大段无台词无配乐偏文艺的拍摄方式很适合这部电影。要我说,美国(皮革狂欢)的戏份再减减,苦闷压抑的日常,单调枯燥的创作过程再多些就更好了。中间路线最不好走。 |
|
#3.5/5
#临近结尾方现精彩的一部“诚意不足”的作品。那些起初只做幻想的最为色情的画作,在直面艾滋污名的战争中,恍若托克数余年前于林中直面硝烟战火——或许这场战斗极难见到胜利,但一份坚持与勇气,业已珍贵。
#作为传记电影去看,这是极其不合格的作品。托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想着墨,时代的或保守或包容或锥心或动人也不愿放过,无疑直接导致了剧情转换的僵硬。 |
|
感觉辛辛苦苦拍了个电视剧,解释了该种美学的来源,有一些动人瞬间,到整体看下来就很乏力 |
|
如果作品只是经历的镜像,那还能称为艺术家么,反正汤姆大叔定是压抑到相当程度才能画出这样激情喷张的恋物情色。拍得挺美,不过试图把本片当画册看的肯定要失望的 |
|
艺术来源生活,人生万象展。妹妹好惨呃,既没有爱情也没有事业,感同深受中。 |
|
传统的传记片,难怪变成了芬兰建国100周年的纪念影片,也得到了芬兰官方机构的推荐。也许用另外一种拍摄手法,可以既大胆奔放,又自由绚烂,就好像他的作品一样。 |
|
色情艺术随着族群文化的正名而正名,可惜电影讲得几头不是,草草了事。 |
|
"Anyone can be Tom's man." 看完让人想买Tom of Finland 实体书收藏了,顺便也想偷师学画了 |
|
先锋对待生活总是无畏且热爱着。 |
|
我们能懂彼此的痛 |
|
Make sure everyone knows we exist...absolutely everyone. |
|
海报上的人真像大卫·休里斯啊 |
|
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