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寻找小津 Tokyo-Ga (1985)

    最近更新: 2025-03-18 正片
    • 主演:笠智众 / 沃纳·赫尔佐格 / 厚田雄春 / 克里斯·马克 / 
    • 导演:维姆·文德斯 / 
    • 编剧:$$$Wim+Wenders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85
    • 更新:03.18
    • TAG:纪录片
    • 别名:东京画
    • 片长/单集:92分钟
    • 豆瓣评分 8.1 (3652票)
    • IMDB评分 7.3 (3,57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60%
    • TMDB评分 6.91 (热度:7.4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寻找小津》的免费在线观看,《寻找小津》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365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   1982年温达斯在罗马一次放映会上,选择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寻找小津》:拍电影只为了看,而非要证明什么

    作者:云和树还有水

    《寻找小津》(Tokyo-Ga)中食物蜡制模型制作过程

    作者:发条橙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Tokyo-Ga.1985.1080p.BluRay.H264.AAC-RARBG[TGx][1.77 GB] 详情
      Tokyo-Ga.1985.1080p.BluRay.H264.AAC-RARBG[TGx][1.77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百度云盘 寻找小津1080i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13.05GB ] 详情
      寻找小津1080i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13.05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寻找小津台湾流媒1080p内嵌中字视频 [3.88GB ] 详情
      寻找小津台湾流媒1080p内嵌中字视频 [3.88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Tokyo-Ga.1985.1080p.BluRay.x265-RARBG[1.45GB ] 详情
      Tokyo-Ga.1985.1080p.BluRay.x265-RARBG[1.4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okyo-Ga.1985.1080p.BluRay.H264.AAC-RARBG[1.77GB ] 详情
      Tokyo-Ga.1985.1080p.BluRay.H264.AAC-RARBG[1.7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okyo-Ga.1985.1080p.BluRay.x264.DDP5.1-CALiGARi[13.78GB ] 详情
      Tokyo-Ga.1985.1080p.BluRay.x264.DDP5.1-CALiGARi[13.7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okyo-Ga.1985.1080i.Remux [13.05GB ] 详情
      Tokyo-Ga.1985.1080i.Remux [13.0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okyo-Ga.1985.1080p.mkv.torrent 详情
      Tokyo-Ga.1985.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okyo-Ga.1985.720p.BluRay.H264.AAC-RARBG[1.12GB ] 详情
      Tokyo-Ga.1985.720p.BluRay.H264.AAC-RARBG[1.1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Tokyo-Ga.1985.BRRip.x264-ION10[906.11 MB] 详情
      Tokyo-Ga.1985.BRRip.x264-ION10[906.11 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4 IMDB 8.1 高清
      HHH -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1997
      纪录片
      法国

      侯孝贤画像

      HHH -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片子里的侯孝贤是一个具有根源性情怀、丰富的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成熟社会历史价值观、爆棚自信、由内向外观察世界的“小我”视角和坚定不移的审美取向的黑道分子。
      • 印象深刻的几处:1、香港台湾电影工作者之间的团结、互相帮助;2、吴念真说台湾新电影起步时的故事,中影对年轻导演的支持;3、访问侯导老家时的温暖人情;4、黑社会的童年;5、对男性社会,如群狗一般的争斗的怀念;6、唱歌时的投入;7、和朱天文、吴念真合作的方式;新电影时期台湾大陆局势
      • 候孝贤,一个认真、深沉、向往力量与激情、从生命的最底层走出去的智者。我所看过的电影里只有一幕是所有电影无法匹敌的,就是候导《恋恋风尘》中,主角摩托被偷后,两人坐火车回家,那远去、不断拉伸的镜头,既不是一个个体的视角,也不是一些文字能描述清楚的动态效果,就像上帝在俯视、告别过去。
      • 风尘的隧道铁轨,阿公的戏梦人生,南国林强的房顶视角,山路摩托的长镜追摇,悲情的远镜和冷眼,高捷的随性与自然,朱天文忆往昔小毕的故事,杜笃之城市话录音,吴念真说童年往事是至今为止的国片最佳。侯导坐在芒果树上感到孤独。卡拉OK一曲《与往事干杯》,体味一种不是悲伤而是苍凉的情绪。
      • 谢谢CCC
      • 阿薩耶斯和侯導回到童年,回到台灣新浪潮時,侯導的率性像極小孩,很可愛的大男人
      • 更全面的了解侯孝贤,听他诉说他的回忆、他的乡愁、他的男人世界。
      • 一见难忘.
      • 男人就要像狗,咬来咬去争头当大哥
      • 依然很侯孝贤
      • 看完这个不妨看《小贾回家》对比看看
      • 几个感想:1.侯导的确是个天才2想重看侯导的电影了3台湾的过去就是大陆的现在,我们要好好加油。
      • 你看,连侯导本人也承认自己最开始的两部电影最搞笑也最卖钱。可是,《风柜来的人》仿佛一个转折点,自从那部影片,侯孝贤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影品格”。
      • 侯孝贤是个好可爱的老头
      • 识于微时,心心相惜
      • 失去的都是生命的远星,却想全在光影里按图索骥的追。
      • 原来杨德昌的家还是台湾新电影的老巢之一。好歌喜茶,喜欢雄性气息的侯导。
      • 身上的热血咕嘟咕嘟在水平面以下,皆是深情。PS:最终还是没有出现的杨德昌,听见陈国富嘴里的他的名字,也同样激动。
      • 7.5/6.8
      • 偷芒果的侯孝贤、爱唱K的侯孝贤、撞台球的侯孝贤、穿胶鞋的侯孝贤,我们的侯孝贤
    • 豆瓣 9.1 IMDB 7.6 超清720P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1999
      纪录片
      德国

      乐士浮生录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资料馆2013.8.8.7pm 最后的段落将两场音乐会交叉剪辑,亮的欢快和暗的沉稳,重获名声和寂寂十余年,纽约街景和哈瓦那浪花,那歌声和镜头足以让人沉醉、摇摆到酥脆,却又终归有点悲意。对老音乐人们的逐一呈现看似随意,实则很有层次。Social Club、开头相册里的卡斯特罗与切,被淡化又被突出的革命。
      • 这些古巴的老不死的,差不多已经被古巴人遗忘了,更别提被世界的其他部分知道。他们站在繁华的、高楼大厦的、什么都能买到的、人们行色匆匆的纽约街头,是那么不合时宜与渺小。然而一旦他们接触到各自的乐器,音乐响起,他们一个个成了音乐世界的国王,那么自由、快活、美妙。
      • 抽了八十五年烟的九十岁老爷子有五个孩子并且正在努力要第六个,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简直性感爆了…好想来跟雪茄…为什么不能打十颗星!
      • 写给古巴的情书 前有我是古巴 后有乐士浮生录 太美啦~ 我是古巴,我是哈瓦那,我是退潮后礁石上千万干涸的泡沫。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 豆瓣 9.0 IMDB 7.7 正片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纪录片
      法国

      拾穗者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尔达的电影也探到了装置艺术的境界,媒介自反,以及电影的发生。看似随意,实则剪辑极为精细,缓缓推进主题。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的关注并行,片中说唱音乐是老太太自己唱的!心形土豆是点题之笔。没有指针的座钟绝对是本片最亮的一点。
      • 怎样才是一部好的纪录片?DV记录,瓦尔达说这些新式小巧的摄像机,数码相机,稀奇古怪的样子,他们的效果就是频闪观测仪,自我陶醉。她拍自己梳头的样子,还有她的手。不不,这不是精神错乱,这不是失望,我的敌人不是晚年;即便是在晚年,我的朋友还活着。我的头发和我的双手告诉我生命已到尽头。-然后是我的手,分享它可怕的皱褶,感觉自己像动物,却糟糕的不知道是何种动物。很多卡车,是我们小时候很喜欢的,我们超过它们盯着它们看,在路上捕获它们。只需要把事情大量拍下来,加上逻辑剪辑主题自白。像心型马铃薯一样简单。
      • 被迫拾荒的人值得怜悯,主动拾荒的人令人尊敬。而最可爱的还是瓦尔达本人,这个老顽童一样的老太太。
      • 瓦尔达少女心爆棚,真的太好玩儿了~ 极富人文主义关怀,试问现在哪个导演还会去拍捡垃圾的,就算拍了,谁会把他们和艺术扯上关系,就算扯上关系,谁会拿拾穗者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称呼他们?
      • 像用电影来写散文,法国好像随处都是风景,随地都可以用来作画!电影是想象的艺术,纪录片是当下的发声。如果认为生活很无聊的人,随意找个主题拍纪录片应该顿时会有趣起来。印象深刻的是,你愿意和扫垃圾的人握手吗?
      • 本条目下的长评第1篇写得很好,一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只有热爱这片土地及在上面生活的人民才可以使得自己的画面更加充满感情,而不是单单通过展现自己的反骨来博得美名,毕竟抱怨总是轻松的,如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才是更有意义的。新千年的瓦尔达奶奶已经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了,拍起纪录片来更加游刃有余,用拾穗者来比喻各种拾荒者已经无比浪漫且充满情怀了,心形土豆和没有指针的时钟更是神来之笔,处处透露着一个顶级导演的审美视角。更重要的是,瓦尔达没有局限在对贫穷的拾荒者简单的记录而获得那种廉价的悲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多形形色色的拾荒者,或者说拾穗者,捡起来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艺术品,还有各种趣味,也没有陷入对消费主义的低级批判,反而尝试与农场主超市法官等有产者进行沟通,相对全面地展现和表达,难能可贵。
      • 开始放映之前老太太先说明了自己出镜的原因,大概是不想让观众觉得她躲在摄影机后有一副“救世主”的怜悯面庞。谁知道影片里可爱的老太太出镜如此频繁,红白的头发,皱纹密布的手,用手作圈框住车窗前一辆辆的卡车,用漏水的天花板作画……这样精怪的片段冲淡了拾荒者悲惨严肃的理由,成全了导演的意图
      • 弯腰或许是为生活所迫,或许是艺术创作,或许只是一种喜欢;拾起的是古朴永恒的物质,是不经意流逝的时光,是人生的景致与况味。“与具象事物相处的能力是人类学会如何与自身世界相处的起点。摄影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生命的打捞、重建与救赎。”何惧一双残损的手掌,只要心灵涤净,马铃薯堆里有一颗颗心。
      • 阿涅斯对边缘人的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她反对消费主义主导的生活方式,鼓励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主旨又绝对没有局限在“环保”这种陈词滥调上。素材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依循着阿涅斯独特的精细的逻辑。由名画《拾穗者》展开,镜头略过流浪汉、艺术家、拾荒爱好者、社会活动家,格局逐渐扩大,深刻又避免了乏味。通过弯腰捡拾这一动作,不但重新赋予了被废弃物价值,也重构了捡拾者自身的生活。
      • 所有领回家的东西不管人还是物,唯一原因就是他们所带来的新的possibility!!! 风中凌乱地自然光下看那副画真是神级moment,又那么轻盈自然,哎。Gleaner这个切入点真是太犀利,可解读性太强悍;也因为是Varda踏上的这段旅途所以才这么轻盈有趣。能不能把Varda拎回家?
      • @FLC Varda Retrospective. 能捡的土豆,不能捡的葡萄,严格规范下的苹果,灰色地带的牡蛎,juxtaposed; 拾荒的吉普赛人,拾荒的失业者,拾荒的艺术家,拾荒的教避难所移民念字的高材生,拾荒的社会活动家,voices heard; 艺术史中的拾穗者:成群结对的和在暴雨来临前逃散的,made visible. 数码摄像机令她兴奋,跳动的镜头盖纯属意外,童年的卡车被一个个捕捉,怪物般苍老的手与伦勃朗的自画像并举。此外还有心形的土豆,无指针的钟,月蚀般的碎裂电视机屏,以及抽象画般漏水长霉的白墙。Information delivered, forms given, connections built, a masterpiece made.
      • “把东西捡起来就不会有浪费了”那些不是垃圾,不是废品,是晚餐、是生活来源、是乐趣所在、是艺术品、是杰作;他们会是真正的环保者、改革家、创造人;那位有硕士学位的车站卖报人素食主义拾荒者边拾起水果蔬菜边啃的场景和他为难民免费上课;雨刮器雕塑、娃娃房子、心型土豆、带拳击手套的狗、无针钟
      • Glean的本意和隐喻的使用指涉两方。Junk is possibility.
      • 油画中的拾穗者,是生活困苦的拾荒者,她们弯下的腰是对生活的妥协,而骄傲的神情是她们的态度。除了她们,其实我们都是拾荒者,也许是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也许是游戏的终点、艺术的开端,又或许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习惯。瓦尔达也是拾荒者,她捡拾的是影像、是记忆、是在胶片中不会腐烂的心形土豆。
      • 随缘而遇,随性而行,如一个捡拾影像和故事的拾穗者,一路上不知会捡到被谁抛弃或遗忘的什么,又会留下什么,被什么样的人捡起。背着DV的瓦尔达像个拿到了新玩具的小姑娘,浑然不觉地拍摄着镜头盖的舞蹈,在我眼里就是“萌”字最好的代名词。(可后来注意力全被生物学硕士的职业前景吸引了…
      • 人,本身不过是上帝的弃民,不过,好在有人喜欢把我们捡起~我看过最好的一部记录片!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叫《收藏家们》
      • 内容和形式都是米勒《拾穗者》的现代版。拾荒从一种生计、政治经济的边缘,演进出伦理、艺术乃至生活方式等其他属性,好在并未淹没其政治性。老太太如此主观的表达方式太奇葩了。
      • 拍摄纪录片的人需要博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心灵和喜怒不形于色的内敛,惟其如此,才能在大悲大喜面前平静淡定地陈述,而他本身对主题关切之情的表达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恰如本片结尾时,米勒的《拾穗者》从博物馆走向天地之间,那一份无声的震撼,会在每一个敏感的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迹。
      • 三毛说:“拾荒的趣味,除了不劳而获这实际的欢喜之外,更吸引人的是,它永远是一份未知,在下一分钟里,能拾到的是什么好东西谁也不知道,它是一个没有终止,没有答案,也不会有结局的谜。”虽然我没有拾荒的爱好,但从小却很喜欢穿别人不穿的衣服,用别人淘汰的东西,这也算是拾荒的一部分吧。/采访中有位阿姨被问起爱情故事,她说:“谁会问这些啊,不过有件事得向你坦白,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我遇见他的时候,感觉像被电击了一样!”也许这就是爱情的开始吧。/田野里的男律师,街头的女律师在片中讲解着法律。这样安排太棒了!不知道在这儿合不合法,爷爷也经常会在工地拾一些宽木板在街头拾一些长树枝之类的。每每回家都要被奶奶训斥一顿。/用废旧品作画、做手工,冰箱展,心型土豆,无指针钟,瓦尔达奶奶的rap,一切的一切都太美好了吧!
      • 瓦尔达太好了,她的纪录片不仅有很强的作者性,并能强烈感受到她对生活里有趣的人事物有超敏锐的发现和感应力,还有善良的同理心,及平等对话的态度。一边玩着尝试,一边拜访用不同面貌和方法生活的人们。瓦尔达把废素材变着法儿用上。心形土豆真是太衬她啦。
    • 豆瓣 8.4 IMDB 7.8 HD中字
      Sans soleil
      1983
      纪录片
      法国

      日月无光

      Sans solei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大的啟示:如何通過聲音聯結映像碎片。
      • 看不下去看不下去
      • 不知所云,大概要归咎于字幕翻译。对电视图像猛拍,倒有不少启发。尤其是将电视中的暴力、色情画面和地铁瞌睡族剪辑在一起,像是被电视洗脑的现代人的意识流。
      • 影展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马克的许多作品都不能说是“纪录片”了,而是散文电影、诗电影。而相对其他几部或许会给人高冷神秘知识分子的形象,这部真的非常私人又非常浪漫,对白全是书信,时不时还夹杂一声叹息;他喜欢猫,就到处找猫拍。还有自己的孩子。思绪到哪里,摄影机就去哪里,太酷
    • 豆瓣 9.0 IMDB 8.4 HD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1929
      剧情片
      俄罗斯

      持摄影机的人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酷!! 单在配乐方面 电子 后摇 军工 噪音 bigband 20时代出现这些元素实在是难以置信
      • 这些历史名片常常很惊艳,不止是历史上说的那点最主要特征。很多亮点和潜能啊,维尔托夫自己就玩起了电影魔术,表明这可以是电影记录现实的手段,后人却整出个真实电影来...音乐很激情,摄影机勇士
      • 狭隘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完全由影像决定的电影,影像是最大的主导也是最深的基底,通过超越时代的剪辑与后期制作和更为凌厉的蒙太奇技来展现这些无序的、非线性的片段。在此,摄像机不再是死物,而是一只好奇的眼睛,摸索、推进、回想,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摄像机透过镜头看着我们。
      • 记得第二章镜头突然停下来的那一刻,几幅画面后,摄影师和剪辑师对观众打起招呼,打破第四堵墙的同时再打破第四堵墙(又名打破第十六堵墙),真劲儿的配乐与鼓点,玩叠影玩蒙太奇,在城市交响曲式的叙事之上再加上爱玩的天性,实乃默片时期最酷最现代的炫技之作,纯影像的杰作。
    • 豆瓣 8.0 IMDB 6.4 HD
      Aufzeichnungen zu Kleidern und Städten
      1989
      剧情片
      西德

      都市时装速记

      Aufzeichnungen zu Kleidern und Städt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个性和时尚,瞬间和永恒,胶片和数码,独一无二的人的数码影像,山本耀司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文德斯也是;在这个时代,时装和电影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照见自己,理解自我的一种途径;东京,一个充满复制品的城市,文德斯在这里得到了太多;山本耀司和文德斯,各有能让自己免于工业侵蚀的守护天使。文德斯用影像冥想,而现在已经没有人这么拍纪录片了。
      • 【2019年5月28日-中国电影资料馆-「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展」-2014年修复版】 Yohji Yamamoto-黑色是谦虚,同时又是傲慢。黑色是慵懒、简单的,然而又是神秘的。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就像在跟人说:“我不打扰你,你也不要来烦我。” 与之相同的是,维姆·文德斯在此创建了一整套的非线性影像语言体系,多重影像媒介的解构,再使用时空方式加以建构。影像内部蒙太奇的高级呈现,不同影像的交织组接成体系。 在一种无序的语言体系中寻找秩序,好似Yohji Yamamoto不对称意识形态所表达的灵动升华。
      • 有时候回味看了这么多年的时装,YSL是天才,靠老天赏饭亦能荣华富贵,死后享得大师之名,但终归觉得思想上欠缺了些深度。老佛爷是颇有厚度,但自我定位过于商业,平庸的典范。Yoji就刚好,自知不是天才,但思想才华深度兼具,且够努力,类比村上隆的话,几乎是一个核体的两极。
      • 闷死了,实在不适合头晕时看。监视器小屏幕并置在镜头里是一种我不喜欢的做作,画面透着一股酸腐的陈旧感,山本一说英语我就得快进,也没觉得配乐有别的评论说得那么好。总之打三星很厚道了。
      • - 应该是最好的时尚类纪录片了,从对谈山本耀司入手,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深入到时尚与影像艺术的异同,监视器这颗“电子眼”的数字影像分割画面,似是与主题保持着一定的间离,融入秀场或城市景观,以完成一种拼贴行为。一边呈现出人物速写,一边完成影像探索。
      • 4「混亂」意味著巴黎,同樣也意味著東京。Yohji喜歡那城市和空氣──「它始終是冰冷的,讓我的臉頰生疼,彷彿漫步空中一般。」畫中畫,鏡中鏡,眼前的Y還年輕著,留著半長不長的頭髮,堅信「完美是醜陋的」。嗯,同樣我希望看到遺憾、失敗、混亂、扭曲。完美是秩序與和諧的呈現,自由的人類並不期望。
      • 文德斯直言被委派拍「时尚世界」主题的他不懂时尚只对世界感兴趣,能看出不论拍摄形式还是素材组织的思路都在与「电影世界」结合。各种手动分屏、声画处理。当然他很快就意识到时尚和电影的共性,一来各种艺术创作本就互通(一句Fuck打通筋脉);二来山本耀司是可以跟他产生共鸣的艺术家(不把自己当时尚设计师而是投入几百小时研究衬衫褶皱、嫉妒被穿成真实生活的衣服、认为对称缺失手做温度而丑陋的裁缝;和一个珍惜手工匠人的艺术片导演)。因此当「制作时尚大秀如拍电影,设计师如不在幕前但将自己的风格用自己的语言缝合/剪辑进布料/图像中的导演」时,影片就彻底流畅起来——文德斯就是在观察记录一位同行的创作思考过程。于是片头字幕「文德斯&山本耀司作品」就顺理成章了。山本全片的思考都值得仔细品味。文德斯不经意夸了卡萨维蒂一句。
      • 文德斯对话山本耀司。服装作为身份认同的关键符号,自然也会引起“德国新电影的眼睛”的兴趣。文德斯尝试了多种画中画/片中片的调度,例如将画面中的监视器放在一片雪花点的大屏幕前、将监视器放在汽车中(东京街景与监视器中的城市风光并置),以及将服装秀T台侧面放在画面上方、而在中下方将两个监视器并排放置(左边是山本耀司此前的准备工作录像,右边则播放着对山本耀司的采访)的拼贴方式。文德斯甚而在拍摄过程中兀自将摄影机倒转过来片刻,连山本耀司也忍俊不禁~ (7.0/10)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wenders与山本耀司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专门探讨了个性与时尚的矛盾关系。“风格是艺术家的监狱,为了风格选择坚持与必要的傲慢,就可以避免沦为囚徒,成为自己监狱的守卫。”wenders的这番感慨其实是对自己说的,也让我忽然一瞬间明白了他为何会选择桀骜不驯的立场与不与庸众为伍的态度,山本耀司的设计观还是很朴素的,他是念旧的偏执的完美主义者,反对消费主义却成为引领消费浪潮的时装设计师,这其中本身就存在着各种矛盾,而他也就是在这些矛盾之中克服并且成就了自我,也给了wenders不少启发。
      • 文德斯太会拍了,确实是速记,很多议题没有展开,但切入时尚的角度确实足够多,也带有很多思考,作为个体的认同,作为创作者的困惑和解答,最后一幕山本集体看时装周的录像,文德斯摄录他们,幕后者变成了模特,成为了时尚真正的载体。真的很会拍,很敏锐也很到位。
      • 山本耀司的纪录片,文德斯很有意思的一个想法是关于城市、陌生人和创造力。设计师居然可以为一个一无所知陌生人设计衣服,而衣服与陌生人的个人体验与情感又会产生奇妙的联系。他穿上山本耀司的衬衫时感受到了这种联系,问,他知道我的什么,为什么我会想起我的父亲。
      • 比较有趣的是文德斯在对时尚和电影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时利用的分屏处理,多个摄像机同时出现在荧幕范围内,呈现不同介质下的“真实”:一边是“摄像机(1)捕捉到的真实”,一边是利用摄像机(2)“重现摄像机(1)捕捉到的真实”,两种“真实”之间存在明显的物理边界,但都是基于真实法则存在——在这套真实法则之下,文德斯提到电影与时尚共同拥有一种“自觉性”,即是机器超越人为操纵的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审美体系,山本耀司是能够在其中释放自我的自由精灵,文德斯则利用影像实行自我反省。电影看似是关于时尚的命题作业,实际也包含了文德斯对电影、对一种艺术共通性的思考,至于结论,或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文德斯在两部最被世人熟知的作品《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之后分别拍摄了《寻找小津》和《都市时装速记》,总觉得同为战败国,他对那里的人民和城市有着特殊的情结,可以思考和汲取到更多。山本在日语里是山脚下的意思,而那个自信的小个子男人却尽全力维持在时装界的顶峰。也契合了他的想法和身世,死于二战的父亲和当裁缝的母亲,否认战后的说法,认为战争并没有结束,作为东京人不强调国籍,我只代表自己而不是日本。拿着播放器或拍摄荧幕制造了更多镜像影像的同频分屏的信息,对待大师级艺术家有着与《皮娜》一样的观点,把无序的形式创造成属于自己的语言流传于世,电影也是如此。山本耀司对于签名的设计和执着也许在那时就已经影响到文德斯本人了吧。资料馆修复版。
      • 4.5,《城》再一次强调了异质的"影像质感",通过闯入画面的微型监视器,后者分割构图,并将山本耀司"囚禁"在拟象之中,在拟象之中大谈特谈"Reality",而这个"被拍摄的"山本耀司则成为了文德斯的拟象,电影=时尚,由于对"此在"的关注。 最后一幕:屏幕撤去,雪花与槽点。
      • 速写:个性、图像、真实、风格、城市 质感:粗粝、前卫、私人 时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地点:主要是日本 特质:录像带画质、实验感就是随想、科技感来自日本的电子音乐和电子设备 拒绝:揭示、解释、科普、概括、赞叹 关系:散步的关系,导演也在场,思索在其中,这是拍摄者的私人影像
      • 迷人的人每一分钟都是值得记录的影像
      • 电影导演和服装大师的你来我往,就在日常拍摄和熟悉之中,探讨成长经历、艺术、电影、时尚和人生、身份认同和数字化时代电影!看过此片对山本耀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他是被做裁缝的母亲独立抚养长大的,他的父亲被征兵死于战场,提到这段感觉他依然无法释怀呢。讲到他要保护他的母亲,尊重自己的女客户。从摄影作品中汲取灵感。以及写自己名字时的不厌其烦和认真。最后大秀成功,所有人一起看回放,然后聚在一起合影。也算明白了为什么不少人对山本耀司的作品趋之若鹜了,非常有魅力的一个老头,还很有深度。
      • 一流导演与一流设计师的交流,看观念,看本质,看心。
      • 维姆文德斯在拍这个纪录片的手法上有点沙雕 山本耀司以前的剪裁比现在好看多了 以前虽精简但是贵气 现在就很平民很波普"Sometimes black is the conclusion of color because of mixing, mixing then everything comes black.using black like you grab something very tight, kind of hysteric feeling."
      •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the designer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