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nders尋找的不是「小津」,而是「他想像中的小津」;開始就註定這是趟迷途。話說回來,「迷途」不就是Wenders偏愛的路線嗎? |
|
丢失的明明存在时间,却向空间上下求索 |
|
与其说是寻访小津故乡,倒不如说是触摸沉静内敛的大和性情。以《东京物语》首尾作为开篇和结束,穿插文德斯日本之行所见所得与小津合作者的访谈。印象最深的倒是:文德斯回到弹珠场,见工作人员正拿着小锤一点点调校轨道说,明天所有钢珠会经过全新的路径,今天让你载誉而归的机器明天便让你一败涂地。 |
|
唧唧歪歪到了东京,开始梦呓,玩了会弹子球,真他妈好玩,干干正事吧,拜访了一下笠智众,去了趟墓地,又开始玩弹子球,饿了吃点东西,挖槽,这个橱窗里的假食物太牛逼了,然后专门拍了一大段作坊如何做出这些橱窗蜡质摆件的,不对不对,我要正经一些,赫尔佐格来啦!先蛋逼一会!好了,去找小津的摄影二助和摄影,哇,50mm真有魅力啊,哇,机位这么低是这样拍的啊,哇,好屌啊,呃!时长差不多了,结束!结论:狂爱拍公路片的文德斯是世上第一逼逼导演🐶 |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cqhT882KBA/ |
|
好想成为一个知名导演,然后去台湾拍一部寻找侯孝贤。 |
|
如果说这部纪录片是文德斯对小津的致敬,不若说是一个西方导演对独特东方文化的诉求。可惜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东京不再是那个小津镜头下那个平静、祥和、秩序的世界,文德斯没有用镜头做出什么判断,一如小津的风格,他只管记录,弃表达,真正的思考在观众而不在导演。电影开头与结尾截取的片段很到位。 |
|
有人沉迷在虚幻的弹珠游戏里,忘却了战败的颓丧;有人陶醉在优美的高尔夫球里,忽略了进洞的规则。有人混淆了手里模具和午饭,有人在小津的电影里分不清人生。飞机上的电影和机身外的云朵,的士上的画面和车窗外的街灯,屏幕里的悲欢和屏幕外的世界,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哪里,或许得从墓碑上寻找答案。 |
|
映后谈中,文德斯表示他没有做任何准备,和摄影师两个人就去了东京,这可以解释这部纪录片毫不掩饰的随意感。文德斯像一个普通游客一样,错误地理解了东京的地貌。他的焦点放在那些令他震惊的日本现代符号上,比如高密度的电视、高度手工业化的食物模型……年轻的文德斯以一种文明欧洲人的傲慢将其解读为“美国化”,他未能理解日本如何组装这些“现代”的模具,因此也未能预见到这个东亚岛国会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展现出一副多么有独创性的工业社会文化图景,这些才是日本内部的文化脉络和小津的隐秘关联。 不过文德斯的镜头比他的语言更加敏感,捕捉到了那个黄金时代里随处可见的温柔生机——那是这一轮“现代”最给人以希望的岁月。 |
|
筹拍德州巴黎期间因资金不到位又恰逢小津20周年祭,文德斯和摄影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漫游东京寻找电影图腾。寻找小津是寻找小津电影里那个东京,探寻不到时你会认为是过去不可追还是塑造的真实?食品仿造厂一段似可点题,像他自己说的,假到如此逼真又是用双手灌注的匠人精神,用真实的蜡与色彩模拟,堪称艺术;又如赫尔佐格惊喜现身(惊喜的还有在以「堤」命名的咖啡馆里露出一只眼的猫奴克里斯·马克),在混沌东京讲述对纯粹影像的追求(那时已展露后来的疯狂潜质)。文德斯纪录下那个当下的真实,某种程度上为小津延续了对东京变迁的见证。语言不通又不认识什么人的情况下,找到笠智众和小津御用摄影师出镜,这两段的拍摄环境声音配乐是最干净的,可见文德斯的崇敬。可惜的是(也是文德斯至今遗憾的)找到了已经隐退的原节子,但未能说服她出镜。 |
|
前有《德州巴黎》,后有《柏林苍穹下》,巅峰期的文德斯在东京寻访小津之旅,大概导演拍纪录片,都是这般的“作者”风范。惊现赫尔佐格和克里斯马克。 |
|
CHRIS MARKER有一部《日月無光》,喜歡那種散文式的遊記,雲溫斯達的《尋找小津》多的是一重意義,影像的意義、小津的精神,人文的精神。隨意的,舒服、宜人的。 |
|
20090617 DVD |
|
无法欣赏 |
|
与其说成是寻找小津,倒不如说是文德斯的东京恶趣味印象集。对于“工匠”的迷恋在探访食物模型工厂和摄影师对话两段尽显无疑。梦游者的叨叨絮语,火车来来往往携着不知所起的乡愁奔向远方。文德斯的旁白写得是真好,就是亲自配音差评啊,太棒读了吧! |
|
#电影资料馆 说是寻找小津,实则是寻找他作品当中那个美好的东京。用了《东京物语》的头和尾,维姆·文德斯就像那对老夫妇,抱着期待而去,又饱含失落而归。素材的主题很少,且大多与电影无关,可以看作是维姆·文德斯初到东京时拍的一部VLOG。但是胶片中的东京几近于无限的梦幻,在浓浓的蒸汽波风格下,当初的一切被永久保存,当看到路人大妈微微地朝摄影师鞠躬的那一刻,影像之于现实的意义已经不必再言说。如果不是在影院,作为现代人可能很难再有耐心去花这么长时间看上班族玩柏青哥或高尔夫,手艺人制作料理的蜡制品,或者崇拜美国文化的青少年在公园斗舞。德国电影人在日本碰面,笠智众与厚田雄春对小津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同事情谊……日本拥有很多关于电影的故事,尽管当下已经寻访无觅处。永远怀念小津安二郎,以及消失在影坛的原节子。 |
|
厚田雄春最後幾句太感人,差點落淚... |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与其说是“寻找小津”,不如说“寻找东京”,走走停停,wenders这个德国人在找寻那个逝去的旧日东京。wenders从不掩饰自己对Tokyo的喜爱,“好像很久以前就来过这里。”而日益现代化的摩登都市,却早已不是《东京物语》里那时的东京了。他采访了几位小津的身边人,其余时间都独自在东京街头闲逛,而那些流连弹珠机前的上班族,制作假食品的手工艺人,公园里放飞自我的霹雳一族。。。或许才是东京的真正的模样,一个急速倦怠,又带着些许青春迷茫的孤独地方。 |
|
配乐太牛,就像导演镜头下的东京,时髦又怀旧、热闹又疏离、诡异却又妙趣横生。真的是如文德斯在片中所说,这是梦一样的影像记忆啊。 |
|
1.并非对小津的朝圣,而是独属于文德斯的东京·印象与日本风情画。2.或许,文德斯终究过分沉溺于小津苦心孤诣所建构出的日本家庭的想象性图景,无怪乎他会慨叹于现实与电影的巨大差异,感叹于东京人的空虚、孤独与盲目,一如为柏青哥弹球所催眠、痴迷于高尔夫、执著于制造蜡制美食样品、沉醉于美国文化及踢踏舞的人群。3.文德斯对无目的观看及疏离而不行动的姿态的着迷则见于片头自白:如不为证明地观看般拍电影,东京如梦,我创造的影像恍若成了他人之梦,地铁里不愿挪动一步的小男孩,我的东京图景犹如梦游者的图像。4.偶遇赫尔佐格(“如今世上再无纯粹、清澈的影像可把捉”)与"堤"酒吧中半遮面的克里斯·马克,世界真小。5.以[东京物语]起首和收尾,采访"永远的父亲"笠智众及小津摄影师厚田雄春。追念以极矮三角架上50mm镜头拍内景的往昔。(9.0/10) |
|
文艺青年文德斯 |
|
比起阿萨亚斯的《侯孝贤画像》差太远了。 |
|
文德斯去日本朝圣 |
|
LOVE the man |
|
6/2@天山 文德斯影展,9分。弹球棒球高尔夫,眩晕塑料再无小津的东京日暮。荷索寻找纯净、马克探讨异化,而文德斯只是这样失落而虔诚地兜兜转转,“不遇”反与爱豆同归于真真一念:时间之谜,对真实的执念,大概是迷影的终极奥义。声音的剪接概念很棒,银幕下热泪涌动,回味无穷。 |
|
#重看#存在于小津影像中的原生乡愁,在文德斯的朝圣之旅中,几乎无迹可寻,夜雨苍茫的东京,人生寂寞如寄,并无臆想中火车驶过的静谧安宁;舶来文化占领娱乐流行,电子竞技盘踞公共空间,战后无可名状的失落依旧盘桓,异乡人的眼光竟也独到的精准;厚田雄春的出镜着实感人,我们追寻的「无」。 |
|
中间做食物模型那段真是有趣。与其说是寻找小津,不如说是文德斯“迷失东京”的游记,几位受访者的眼神蛮让人心酸的,小津真的走了。一开场《金色池塘》就中枪了,赫尔佐格当年很帅,还看到了神秘的克里斯马克 |
|
文德斯的整个独白都让我想起巴特写《符号帝国》的语气 。 他在没有独白 环境音又不复杂的时候 会加一段有点诡异有点忧郁的爵士曲 从始至终 这就是他的基调 很多片子最后留下的就只有一个基调。变成都市的tokyo对我来说比小津的那个更有魅力。 |
|
影片中文譯名《尋找小津》,實際上是一個“找不到小津”的《德州巴黎》式的都市漫遊電影:與小津追求的有“真實感”的電影品質相對舉的,是80年代東京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彈珠遊戲、徒有對完美動作(即形式)的追求的樓頂的擬態高爾夫、高度商品化的社會催生的蠟製的假食物(與文德斯厭惡的廣告圖像同類);而小津辭世三十年後的日本社會,在作者看來,也正在變成美國的摹本和複製品。這樣一部紀錄電影,實為一種擬態的劇情片,作者有目的性地選取了大量意象,編織成了他所理解並為之喟歎的當代日本社會的變遷故事。當然,將小津映畫的精髓定位為“寫實”,是否妥當,是可以討論的問題。2019年5月20日19:00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1號廳,19年文德斯影展场次七,並導演、梅峰映後;2022年8月4日19:30於廣州百麗宮獵德4號廳,22年文德斯影展场次五。 |
|
8.3;直到Atsuta突然哭起来,我才恍惚明白小津的确是死了 |
|
像诗一样的纪录片 |
|
文德斯为什么喜欢小津 因为都冷静的看世界吧 |
|
以小津开头又以小津收尾,感动不已。虽然片名看似是一个小津迷弟来东京寻找小津的存在,但其实更像是一个西方导演在探索东方的味道。。城市、人群、东西方文化,喧嚣与安静,维姆·文德斯连纪录片都拍得这么诗意这么作者。。以及惊现赫尔佐格,太意外了。。。 |
|
日本城市生活的部分拍的很好看 |
|
看过文德斯,有想去坐悬空缆车的,有想买宝丽来的,有疯狂买书的,有狂下博士论文的,现在可以想着去东京了。『东京就像是一场梦,现如今我自己的映像出现在眼前,好像被创造出来,就像过了很长时间,你找到了一片纸,纸上描绘着曙光到来前所做的梦,你惊异地解读着它,却什么也不记得,就恍若是别人的梦境一般。』 |
|
被深深触动只因其真实 |
|
看了他八十年代这两部纪录片之后,对文德斯几乎彻底失去兴趣。太能装了,但现在看起来特别肤浅,缺乏一种真正的知识分子气,瓦尔达或戈达尔那种的。文德斯是注定只能在上大学阶段被喜欢。我都不知道他怎么敢拍一部关于东京、关于小津的片子。 |
|
看看1985年的东京,看看小津的工作方式。 |
|
莫名很爱。以寻找小津为契机,悠哉地记录下了1983年的日本,催眠意志的弹珠店、食物模型厂、高尔夫练习场、电视里的节目、樱花树下的人、地铁里赖在地上的小孩、雨中的日本… 也许不算那么有标志性,却都那么有意思。 |
|
很感动,想到了今天豆瓣热门广播里拉斯冯提尔对伯格曼的爱。最后采访摄影师那段我也一起泪目了,谢谢诸位伟大导演曾经深入我等生命之中吧,这也是tears of love呀。对那个年代的东京的记录与呈现让我喜欢得不得了,不过说到底,东京哪里会不吸引我呢? |
|
东京塔顶邂逅赫尔措格,新宿夜店偶遇cat lover克里斯马克(娇羞状。。),狂汗,强烈要求片尾再来一段北镰仓墓园小津诈尸什么的。 |
|
7.5/7.2 继续了解小津 |
|
3.5,隔靴搔痒,只得其形,未得其神,真期盼霓虹影评人也来拍一个 |
|
充满导演个人情感意味的纪录片。 |
|
因前面文德斯修复讲座的大师班,内容丰富时间长,想了想和80人抢签名总比和600人抢签名容易,就留下来把书、票、《采珠人》场刊都签了,导致本片晚了将近30分钟。本以为很枯燥,实际还挺有意思的,不止讲小津,更多是文德斯看到的日本文化,30多年了。资料馆文德斯梅峰映后谈场。with秀秀. 2023-6-18资料馆1厅又放了上座率有5成,如今已经看了那么多小津很想也应该再看但11点场太早了不顺,希望能再放。 |
|
德籍中年东京出张,夜夜流连于小钢珠店提升感悟力...文德斯道出每个通过作品熟悉日本的歪国人实地之旅时那种哪怕什么都变了到底还是亲切的心理,寻访和乱转兼顾。啊,想在仿真食物作坊打工,上次纪录片里感到如此美好还是怀斯曼拍十分钟做甜甜圈。荷索在东京塔顶放豪言笑死我了。 |
|
门德斯漫游东京记,虽然是怀着朝圣小津的心,但一会儿跑去柏青哥店,一会儿又去拍高尔夫练习场,竟然还在食物模型作坊逗留一天,可见门德斯对东京本身的好奇心有多强烈,当然采访了笠智众和小津的摄影师还是把主题拉了回来,去镰仓看小津的无字墓碑以及重现榻榻米机位还是蛮有情怀的。 |
|
寻找东京。 |
|
文德斯,你不把摄影机搁地上,在东京街头瞎晃是找不到小津的。 |
|
故人今何在,寻访无觅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