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固然是对男性特别是法国男性左派知识分子的讽刺,但窃以为也是对女权的调侃,在击破了片中男人对女主角以“荡妇”之名施加“统治”后,这个女性反而并没有剩下什么,她冲毁一切男性万里长城的武器仍然只有性。 |
|
比大多数的特吕弗要有趣得多,游戏化的男性社会风俗喜剧,从被叙述的过去到癫狂演绎的未来,猎物变成猎人,笔录者变成作者。配乐、剪辑,反讽对冲。 |
|
特吕弗的反讽小品,美女利用男人的欲望屡屡得手,片中几乎没有什么正面角色,女人心狠手辣,男人精虫上脑,最可笑的是灭虫专家和社会学者,道貌岸然的下场就是自食其果。 |
|
一个罗生门类型的故事,楚浮的切入角度非常有趣,男女之间那点龌龊被无情示众。 |
|
http://www.56.com/w15/play_album-aid-8876597_vid-NTY5ODYwNjc.html |
|
感觉上比其他片子稍差一些,而且有些地方玩笑开得很笨拙 |
|
這種戲謔式的小品才是楚浮最擅長的,怎麼可以歸為遊戲作品一類,流暢自如沒有多餘的贅肉,比揭示婚姻悲劇的Film noir一類好看多了 |
|
受希区柯克影响很深,先给出结果制造悬念,然后用回忆揭示迷题。丈夫家那段更是采用了《后窗》的偷窥视角。片头透过监狱栅栏拍摄男主暗示了他的结局。胸罩、高跟鞋都是女性魅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她的武器。片中所有男性角色都被女主的魅力所折服,讽刺了无论何种阶级和地位对于女性的爱都来自于性欲。所以情色图片才会在大街上流传。而女性对于男性的爱则来自于其他需要。女主对于丈夫是家庭的需要,对于歌手是梦想的需要,对于灭虫员是经济的需要,对于律师是法律保障的需要,对于教授是自由的需要。她也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魅力去吸引男性,从而得到自己的需要。而当男性失去了价值,她就会狠心将他们抛弃或者毁灭。以猎物形式出现的女性,其实才是猎手。男性构建起牢笼为了关住女性,最后却作茧自缚。女主成了歌后,而追求爱情的秘书却仍是个打字员。 |
|
世界因恶而丑陋,欲望是没有错的,只因有人把它变得丑陋。 |
|
很不大师但太好玩了!有趣多义 戈达尔mix伍迪艾伦 |
|
勉强两分。特吕弗在这部好像又回到了早期《射杀钢琴师》那个跳脱的阶段,女主少女时代被大腹便便的父亲一脚踢上了草垛(父亲的大肚子一看就是塞了东西,而女孩身上绑着威亚),而男主寻找证据为女主平反时,遇上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龟毛小孩(剪辑也非常神经质的在两个手的特写上切来切去),特吕弗就是玩儿。但故事本身很糟糕,社会学家男主采访狱中“荡妇”女主,为她的故事吸引,帮她平反最后毁了自己的人生成了人家的花肥。占剧情主干部分的就是女主重现自己那些经历了,女主胸型尚可裸戏坦荡,但她这个岁数演少女太勉强了,她在几个男人之间周转的戏,既没展现她玩弄人性的难度,也没有戏剧化的明确目的,都是走哪算哪的片汤儿情节,堆积着杀虫人表演推销话术之类卖萌的喜剧桥段,特吕弗的审美和心智有时完全是个少年的层次,没什么深刻的人生体验 |
|
戏谑幽默!女主真的好美好有性引力,看似笨蛋美人其实是真蛇蝎,虽然表面在嘲弄她的放浪,但更多似在借此嘲讽男人劣性。结尾镜头从监狱门外缓缓升起,越过街道、屋檐,定格在阳台上敲着打字机的打字员小姐,这一镜太美了! |
|
一个男书呆搞女性犯罪研究,在监狱里采访女犯人,趁女犯人不在时会作出点评。这个男性旁观者的增加,真是更讽刺了,他们完全理解体贴不了女人,分析的动机偏颇生硬。热评说的不好,虽然但是对女权讽刺,不是的,这正是女性生存在这个厌女社会的悲哀,被男权压迫到毫无办法摆脱这种处境,甚至女打印员、女看守都评论她是个荡妇。依靠美色潜规则生存,这不是件可耻的事,却是留给女主唯一能依靠的方式。热评一边鄙视的厌女一边也会像片中的男人一样渴女,比如这个小学者,不承认自己被吸引。出租车司机称自己为君子,仅以约会为条件慷慨解囊(其实是因为自己处男)。律师主动登门帮助(勾引)。女主靠性上位?不,雄竞罢了,心狠手辣利用男性欲望?看来男性的意志经不起考验,诡计多端的借口,反正都怪女人 |
|
我觉得算是特吕弗比较奇情的片子了,搞事妹子多奇智啊! |
|
1.特吕弗又一部描写蛇蝎美女的作品,顺致敬希胖。2.楚浮惯于用其它记录媒介来辅助述出故事,如本片的录音机及穿插女主旁白,为这一准黑色电影添上了一缕优雅而残忍的晕环。3.精神分析式的男性角色:做爱时须放赛车声唱片的歌手,以猎枪相胁的酗酒男与"恶魔母亲",需意外摔拌才能进入的教徒。(8.0/10) |
|
对特吕弗比较免疫了,可能他在那个时代代表了一些新鲜的想法,但从电影本身的观赏性看,都不是很好。 |
|
三星半。 不够好 只有那个爱拍电影的小孩让人有点印象 |
|
碟的封皮上书:可能是特吕弗最被忽视的一部佳作。 |
|
孩童般的天真与邪恶,自觉或不自觉的犯罪天赋,好迷人的坏女孩。 |
|
卡门一样充满野性诱惑的女主角,靠着原始的生命力和性魅力在男人的世界里活得游刃有余。这部算是特吕弗的大女猪片。讽刺味十足的小故事讲得流畅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一点也不新浪潮。女主演原来就是后来《美味毒妇》里的那个老太太。 |
|
将他人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借由「蒙太奇」技术或粗拙或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让试图通过「书面/视听」介质追问「求是」的记者/评论家对这些感性又离奇,听上去值得信任抑或看上去值得怀疑的历史材料产生兴趣——这既是「电影」创作的潜规则和方法论,也是要求「创作者」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非虚构」写作行为。然而,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特吕弗越是卖弄和炫耀那些从美国好莱坞男性导演「希胖」身上《偷吻》接触过来,某种程度上因与法国新浪潮女性叙述者气质和性格(命运)不搭而产生「水土不服」反应的「叙事」技术,越是让这些花边新闻式的「故事」片段显得不那么「实事」艺术。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像我这样美丽的女子》想要的「艺术」效果:用虚构的「艺术」魅力遮蔽「犯罪」事实。艺术的人格化「魅力」一度操纵和愚弄读者/观众。 |
|
特吕弗受希区柯克的影响太深了,打算先看一遍《希区柯克对话特吕弗》再继续看片。 |
|
难得的这么早期的把女性多个维度刻画得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主角!(真服了穿高跟鞋都能上刀山下火海似的狂奔😂),然后把其他男性都脸谱化的片子(但也许他们真就这么蠢呢) |
|
迷影小男孩现身揭秘时才感觉自己在看特吕弗,跟拉封同样扮演神经质蛇蝎美人的《海盗的未婚妻》相比显然就不那么有趣了,不过作为一部希区柯克致敬之作还是不错的,放飞自我玩得开心。 |
|
像你这样把阴道当黑洞的女子,是臭男人的噩梦 |
|
三层嵌套的叙事结构 开场借助一个简单的疑问 拉回到过去带观众一起探究答案 社会学家男主以访谈的形式进行提问 女主根据问题带大家回忆 以女性视角讲述她的一生 妈宝 乐手 教徒 律师 社会学家 男性在电影中是暴躁 自大 无知 幼稚 精虫上脑的 女主性格则依然带着从容成熟和思想上的自由(在如此环境下 她选择了一次次命运的豪赌)过程中大量诙谐幽默的情节 比如重力杀人 哑巴告密 超自然科学的赛车声等 不论回忆还是现实都侧面讽刺很多问题 男性对女性的物化 女性的厌女 教徒的”赎罪”行为和自杀等 电影中也提到她的童年经历 似乎也能从整个故事得到社会学家找寻的答案 最后结尾剧情的闭环也是讽刺呀 【BFI - The Renoir Truffaut】 |
|
特吕弗这部片子真的不咋地。 |
|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被侮辱与被损害也可以是因势利导、就坡下驴。
当女主“隔离”了痛苦与道德指责(淫荡),只存有“我还活着”的“执念”时,片子的喜剧表面便沉入到最大的悲悯之中!
是的,女主具有解离性精分特质,从小到大,活在了巨大的自我“欺骗”中——身体的“出卖”与生命的“保存”中,她唯有活在“活着”的巨大创伤恐惧中! |
|
1972年? 哈哈。。特吕弗的黑色幽默这次有点疯嘛。。 |
|
至此特吕弗所有导演作品看完,真是越看越屎,新浪潮一代没受过电影理论教学,不会讲故事可以理解,但是一想不对啊,戈达尔和侯麦也没上过课,但是人家怎么就能拍出风格,拍出感觉呢 |
|
特吕弗《四百击》后的第二部,逃离家庭,管教所,奔跑,藏匿在家都似曾相识。对女主这样的美丽女人,性,爱与索取都是生存手段。而成为替死鬼阶下囚的男人们,则是对诱惑一点办法也没有,被利用然后推翻。评论区一句很有意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最后一个镜头真是极尽反讽之能事,自欺欺人的教授看到美女马蹄疾不禁挂上一抹微笑,然而看到身边的律师才知见色忘义,自己处境已然不堪。“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没法改变的。”知识分子一厢情愿进行人格改良,希望她进入“真实”的世界,然而每一次关系内的性利交易都是外面世界的缩影,而不同男人不同地方只是一种处境而已,搏一把,好一点,不搏,也是生活。像女主这样满不在乎的人,将世界作为游戏,将美丽作为筹码,危险非常,却坦率神经质,近乎迷人。叙述角度,三角恋,精神分析的男性,媒介。 |
|
见色起意,是非不分。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
|
就像《红楼梦》写满了贾宝玉的坏话一样,这是一部写满了男人坏话的电影,怎么法国导演总能用这么幽默戏谑的方法把男人的劣根性写的这么贴切呢?在这部片子中的professor努力用理性和知识包装自己其实很原始的男女之间的吸引,观众可以看穿他的一切冠冕堂皇,但他自己却深陷其中,不仅天真到完全看不出女性的狡猾,也看不出自己一直在对自己撒谎,到最后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女性角色反而又洒脱又智慧又有洞察力又有勇有谋哦,出了女主还有打字员,用一只近乎于上帝的视角在审判愚蠢的男人。很多桥段很是幽默,估计当时上映时这部片子的时候观众们也看得津津有味。这里也很能看出希区柯克的影响,女性犯罪和心理分析。特吕弗目前补完了,果然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 |
|
The man acted so unprofessionally in the first place so there is not much of a contrast, less an irony. Besides the woman is not attractive at all. |
|
跳下建筑的镜头致敬了希区柯克的sabotage...真有意思。两人虽然同样描述女性形象,但是天主教背景的希区柯克多是将女性作为附庸甚至被怀疑“仇女”,但是在特吕弗的电影中都是女性将男性玩的团团转。自然而然想到祖与占里的让那莫罗,然后这次美女玩弄了更多的男性。有趣的角色是所谓的社会学家,所以是否存在不带有主观偏见的研究?或是更宏观的,所有科学都其实是在主观方法论的前提下进行的?标准反类型黑色电影了。画幅变成了4:3,感觉更逼仄,也有更多的特写镜头(对人对物,尤其是对准录音机之后的几次变化真的还不错),所以这片竟然一个提名都没有... |
|
(長片#12)
杜魯福少有的黑色幽默。結構想起《奪命佳人》(《黑衣新娘》)。 |
|
两星半。我只看到了一个女疯子和一堆为之倾倒的男呆子。。。社会学在哪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
|
很欢乐,杜鲁福风格最不同的一部电影 |
|
逃狱后在马路上拦车场景,卡普拉《一夜风流》如出一辙。强迫女主登上教堂楼顶的悬疑坠楼身亡的悲剧,显然出自希区柯克《迷魂记》。这两处引用不是偶然和单纯致敬,整部电影风格是anti-(神经喜剧+悬疑片)古典好莱坞的法式继承(女主虽然坏但算不上黑色电影蛇蝎美人而是神经喜剧式的强势女主 |
|
特吕弗特辑。特吕弗所钟爱的情感刻画被你来我往的欲望完全顶替,人物趋于扁平,而作为悬疑或者讽刺剧又有些粗糙。叙事过于强势,少了太多特吕弗其他作品中的趣味。4- |
|
唔.最近对特吕弗大改观啊捂脸...他的电影很好看啊..一点儿都不闷...脑子里不晓得为毛时不时飘过阿尔莫多瓦...PS...不是很喜欢摄影......PSS.这名字念起来实在太爽了... |
|
风格上神经喜剧与黑色电影共舞,结构上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书店引子(社会学家的写书过程(真假交集的录音(荡女的人生)))。女主是《好女人们》里面的Jane,依然是放荡性格搭配性感姿态。 |
|
特吕弗的人间观察,诙谐轻松,黑色幽默。先是让观众听着女罪犯的一面之词,凭此构建叙事,又让教授的助手告诉观众她的惺惺作态,可怜教授陷入情网被骗,心理学家在病人面前倒成了大傻瓜,然后反转,她是清白的,被耍的是观众,未料结尾教授再度被骗,成了她杀夫的替罪羊,本性难移啊~观众再次胜利! |
|
10分满6分,一般般,讲述女性犯罪社会学家论文撰写者与一个连环杀手交谈时,被连环杀手故事感动后将其无罪释放后施计让社会学家送到监狱并逍遥法外的情节,里面尽管将杀手荡妇性格表现出来,但社会学家太无辜了,最后竞然没被证明清白实属影片的败笔,对于结局,实属影片漏洞!!!! |
|
特吕弗太可爱了:时间不够 同时照顾四个男孩子很累的 2333 太棒了!!!轰鸣引擎就是开车双关 |
|
一半一半吧,是比我预想的没意思多了。本以为她是个狠人,结果也不怎么狠 |
|
5.0/10 特吕弗的影像一直都是学生作业的水平,他真的是一个他自己反对的那种剧本导演。 |
|
哈哈哈哈太好玩啦 竟然是坏人赢了 真是有意思的电影啊~我跟那几个男人一样 也迷上她啦 真的是很美呀!她又好聪明 非常擅长操纵男人 真是蛇蝎美人!又漂亮身材又好 还特别会骗人 基本没人能逃脱她的诱惑!这电影节奏飞快 各种夸张的喜剧动作 意义明确的特写镜头 真的是厉害的作品!我看的版本少了五分钟 不知道缺了啥 确定的是至少片头演职人员部分是少了一部分的 但似乎并没有影响观感 而且这电影厉害就在于还有很多对人性的讽刺 伪君子 骗色骗钱 农夫与蛇 等等 真的是一部既好笑又有内涵的作品!欧洲电影真是厉害!四星加 真心推荐看看 节奏明快 非常好玩! |
|
3.5。淫荡版包法利夫人,蛇蝎美人,对希区柯克的致敬。 |
|
结构、内容及细节等都挺有趣。有些另类的蛇蝎。各个性格及需求不同的男人(赛车唱片、“意外”扑倒等)、有职业坚持的小“导演”等让人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