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

    最近更新: 2024-05-03 超清720P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A Gorgeous Girl Like Me (1972) (1080p BluRay x265 HEVC 10bit AAC 2.0 French r00t) [QxR][4.18 GB] 详情
      A Gorgeous Girl Like Me (1972) (1080p BluRay x265 HEVC 10bit AAC 2.0 French r00t) [QxR][4.18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A.Gorgeous.Girl.Like.Me.1972.FRENCH.1080p.BluRay.x265-VXT[1.53GB ] 详情
      A.Gorgeous.Girl.Like.Me.1972.FRENCH.1080p.BluRay.x265-VXT[1.5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Gorgeous.Girl.Like.Me.1972.FRENCH.1080p.BluRay.H264.AAC-VXT[1.87GB ] 详情
      A.Gorgeous.Girl.Like.Me.1972.FRENCH.1080p.BluRay.H264.AAC-VXT[1.8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Gorgeous.Girl.Like.Me.1972.1080p.BluRay.x264-FAPCAVE[6.56GB ] 详情
      A.Gorgeous.Girl.Like.Me.1972.1080p.BluRay.x264-FAPCAVE[6.5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1972.1080p.mkv.torrent 详情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1972.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美女如我.1080p[MFL] 1.76GB 详情
      美女如我.1080p[MFL] 1.76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A.Gorgeous.Girl.Like.Me.1972.FRENCH.720p.BluRay.H264.AAC-VXT[1.19GB ] 详情
      A.Gorgeous.Girl.Like.Me.1972.FRENCH.720p.BluRay.H264.AAC-VXT[1.1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迅雷下载 美女如我.A.Gorgeous.Girl.Like.Me.1972.BD.EngSub.MiniSD-TLF.mkv 详情
      美女如我.A.Gorgeous.Girl.Like.Me.1972.BD.EngSub.MiniSD-TLF.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1972.mkv.torrent 详情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1972.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Une.belle.fille.comme.moi_a.gorgeous.girl.like.me.1972.bdrip_[1.46]_[teko] 1.72GB 详情
      Une.belle.fille.comme.moi_a.gorgeous.girl.like.me.1972.bdrip_[1.46]_[teko] 1.72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一名年轻的社会学家准备写一篇以犯罪女性为题材的论文,他在做资料搜集时,认识了一个女性连环杀人凶手,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少女九岁时已经亲手杀死她的父亲,长大后先后谋杀了她的丈夫和她的几个情人。社会学家在不知不觉间,被她的故事和魅力感染,尽力帮助她找出有利证据,使得女囚无罪开释。出狱后的女囚犯故计重施,把社会学家送进了监狱。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4 IMDB 7.6 正片
      Bob le flambeur
      1956
      剧情片
      法国

      赌徒鲍伯

      Bob le flambe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还等着招兵买马操练许久的劫保险箱大案如何展开呢这赌运压倒一切的反高潮真是万万没想到哈哈哈。梅尔维尔关于命运捉弄的小规模操练,大部分男性角色都长得太模糊了唯有男主一头金发整个行头做派像是从美国黑片中剪贴过来的...他写男女关系实在不行,尚是璞玉的可爱的科瑞妹子这角色真是wtf,反观Bob和警长的友谊多么深切,所以以后学乖了不怎么写女人了...
      • 气质型犯罪片,男主角长的真像影史上的另一位著名赌徒,片中的各角色个性鲜明,后半段的反角视角则更为有趣,而到了最终交锋则发展成了出人意料却情理之中的魔幻秀场,本该迎来他一生中最惨烈的失败,却又和他一生中最戏剧的成功碰撞,是宿命或是巧合,观来过瘾。【2017.10.13 @NYFF】
      • 同是56年,梅尔维尔和库布里克各自拍了一部类似的题材,同是失败的抢劫,同是为了女人,同是被女人坏了事。但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之间可以看出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的不同。梅尔维尔重在人物,反高潮,也多少显得沉闷和枯燥。
      • 梅尔维尔较为写实的一部作品。较多的特写镜头在演员乏善可陈的表情下,让对话变得冗长而无趣。结尾处对于赌徒的讽刺,却是让影片出现了一丝黑色幽默的亮点。此外,太多的画外音也是一个失败之举。
    • 豆瓣 6.9 IMDB 6.2 正片
      Made in U.S.A.
      1966
      剧情片
      法国

      美国制造

      Made in U.S.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除了摄影之外,这真是一坨狗屎...
      • 喜欢里面大量的人物对白。可以把这部左倾电影看作是让.吕克.戈达尔向美国致敬的小礼物吗?女主角还是御用的那一歌,苍白消瘦有一对很大的绿眼睛,极其符合60年代审美情趣的姑娘
      • 我只知道安娜·卡里娜美丽无比,我只知道戈达尔的影片一贯画面明快。
      • 怎么看怎么觉得有钱德勒的影子,不应该说是马洛的影子。政治隐喻一点没看出来杀人场景太幼稚戈达尔应该重新修炼一番。脑内了下拍摄现场戈达尔摆好机器叼着烟跟演员们挥挥手「机位放好了你们聊的开心。」
    • 豆瓣 7.8 IMDB 7.4 正片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
      剧情片
      法国

      射杀钢琴师

      Tirez sur le pianist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只有法国人才会拍出这样神经脱线的黑色电影。他们才不在意犯罪动机、作案细节,追求的永远是至死的浪漫和感性。所以才会有男人在被追杀时,撞上电线杆晕倒,醒来后跟陌生男人边走边聊,听他谈女人和家庭。这个男人并不是主角,他还在被追杀,和陌生男人分开后,躲到了钢琴家哥哥工作的地方。钢琴家在妻子自杀后,隐姓埋名于小餐厅弹钢琴。餐厅里的一名侍女爱上了她。回家的路上,两人并行,若即若离,骨子里的浪漫劲儿就算在被追杀时也无法掩盖。弟弟的仇人把钢琴家作为了新目标,可这根本不是什么惊险的犯罪片,黑道杀手总爱絮絮叨叨。除了爱情和追杀,你不知道这群人想要干什么。相爱的人就那么任性地爱着,追杀的人就那么追杀着,原因和目标都不重要。
      •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把特吕弗擅长的好莱坞电影叙事和个人戏谑的风格结合起来。开头是黑色电影的风格,整个是黑帮片的变奏,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和现实的对撞很有意思,雪地的场景跟后来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很相近,开头和结尾的钢琴曲形成封闭叙事,还留下对新来的服务员的悬念。这样的特吕弗挺有意思的。
      • 新浪潮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它的灵气,相比之下现在的电影太匠气,故事、摄影、演员什么都对,可对的又好像很过分,像按公式做出来的一样。即便是电影专业学生拍的电影,也一股脑的要走好莱坞的大片范儿,太专业则无趣。
      • 特吕弗第2部长片。1.满溢存在主义气格,戏仿与解构美式B级犯罪片,拍得很戈达尔。2.无主题,彰显自发与即兴性,及生活的无常与荒诞。3.车内插科打诨的绑匪,为科恩[冰血暴]借鉴,无意义话唠则被昆汀继承。4.画外独白(意图)与影像(行动)的背反。5.匪徒发誓与老妇摔倒的圈入。6.黑暗死谷vs白芒雪地。(8.8/10)
      • 过了一遍剪辑,相当于二刷了,注意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剧本上的亮点。男主角几乎面临一切矛盾都选择束手,就连最初的机会也是门打开那个时机的偶然性放到他手里的。其实故事相信的是这种“内心斗争后无作为”的普遍性,认为普遍性让人忽视这种行为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呈现它可能带来的不幸,有必要提醒人这种行为的无伤大雅是基于幸运才成立的。男主角弹着钢琴向前看的这个动作,是一种遁入安全结界的逃避,把自己隔绝于外界,相当于最后还是回到那个熟悉的旋律里,选择束手。
      • 率性自由的法国新浪潮,剧情和节奏就像是蓝调,不至于哀怨,也绝对不妥协,不刻板,不犹豫不决,总是带点自负的,可爱,步伐像个大男孩,可往往又在浪漫前却步,其实内在都是在讲日常里的得不到,差一点点,可是又没有叫人遗憾和后悔,爽朗如此,人生便已算快意。
      • 剧情跌宕起伏,剪辑干净利落。故事环绕在俏皮的音乐声中,也别有趣味。除了打乱的时间线,故事叙述和任务设定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特吕弗的悲哀通常于此,现实之残酷在于命运之不可预知,不可改变以及人心之不可揣度。大量与行为矛盾的内心独白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
      • 套了犯罪片的外壳,内里还是新浪潮的手法,不讲究故事原委,只有人物当下状态,钢琴师这个角色融合了很多矛盾点,外表内向床上火热,身边两位女伴接连死亡使他看上去很悲情忧郁,但似乎他又能投入到新的恋情中,也是特吕弗的幽默与讽刺了。
      • 特别喜欢查理去公司谈合同的场景。从他上楼梯时起就能听到很嘹亮的提琴演奏声,在他犹豫要不要按门铃时,一个无精打采的女生出门,与他擦肩而过。这时有一个特别神的调度,一直跟拍查理的摄像机果断地舍弃了我们的主角,开始追随这个女生!女生走了几步后,查理的钢琴声突然响起,女生驻足,摄像机却没有停止移动,而是继续后退并远离被摄体,直到把女生孤零零地甩在空旷的走廊中央。钢琴声伴随着女生走出公司,衔接到盛装的查理在舞台上演奏,收获雷鸣掌声的场景。很多导演会直接表现主角的命运转折,而特吕弗选择把焦点短暂地转移到一个毫不起眼的龙套身上,通过配角的落败与失意,侧面表现主角的成功与得势。而且其高明之处在于,主角之后的陨落也在他与女生的交替之间得到暗示。查理终究也会成为另一个走出房间,走下舞台,销声匿迹的人。
      • 特吕弗最好的,也不仅仅是类型片,人物之间似乎在展开某种接力,敞开的情节让每一段相遇与意外都绽放出七彩的小故事,仅仅需要把两个陌生人框在一个镜头里便能产生魔力,运动跟拍镜头与讲故事的独白作为两种流,在这里展现出时间的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张力。
      • 特吕弗的第二部,轻盈而有幽默感,典型法国新浪潮作品(跟早期戈达尔的气质好接近啊这个时候应该是俩人关系最好的时候吧)。虽说今天看里面男人一个赛一个地油腻猥琐,不过片子真的是很有想法,一方面对犯罪片的套路烂熟于心,一方面又各种反类型(突出表现在各种散漫且枝蔓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喜剧式的瞎聊桥段)。闪回大段落处理得很好。内心独白的用法是本片一绝了。
      • 特吕弗诞辰90周年观影。黑色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的糅合。手持、横摇、变焦,跌宕摄影随性如即兴曲;分屏、遮罩画幅、快切,跳跃的剪辑节奏又成丰富的装饰音。最好的是画外音与场景微妙的距离感,平添人物和剧情的暧昧不明、扑朔迷离。只是打底的故事实在无聊,像极最烂俗的黑色电影桥段拼凑成的古龙小说。
      • 兄弟皆匪寇,琴师亦杀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前妻的崩溃,却做不出正确的选择,记一命;与强壮的酒保搏斗,出于自卫一刀刺杀,记一命;利娜送他奔命,又接他回城,问他回屋会不会再不出来,他仍毅然决然回去跟树敌置险的兄弟告别,放利娜独自在茫茫然雪地里等待,利娜被枪杀,记一命。 所谓射杀钢琴师,钢琴师没事儿,反倒直接、间接导致了多桩命案。然后,再重回酒馆做他的琴师,躲着疗愈,顺便结识新的女侍,成为她们一方天地里的新鲜爱人。
      • 还是那么肆意妄为,犯罪片外衣,实则是钢琴师痛苦的个人史:从对爱如同死灰再到重燃热情却又被继续打回深渊;一开始对女侍者的凝望视若无睹,最后的目光又在自我质疑中于另一位女侍者摇摆不定;特吕弗对细腻情愫的处理还是那么巧妙而准确。
      • #特吕弗诞辰90周年特别纪念放映# @资料馆。特吕弗第二部长片,向黑色电影的一次致敬,内核还是新浪潮、还是法国。叙事又紧凑又松散,追杀逐渐被抛在脑后,被绑架的路途上是欢乐的空气。片名设置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但我们只看到前妻的自杀与被浪漫化后的女主的香消玉殒。特吕弗说这部包含了他对“荣誉、成功、堕落、失败、女人和爱”的看法,略窥一二。
      • 仿默片的運鏡及奇異的畫外音自敘營造出不錯的代入視角,被潛規則的妻子、暗戀許久的情人、狡獪的店主與不成材的弟弟們等小片段都很好,但湊在一起並不能成為一個好故事——高潮一波接一波,卻不連貫,只成了瑣碎的短篇合集。
      • 实在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同第一部作品“四百击”相比,特吕弗有很多改变,他尝试了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并不是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是为所谓的主题服务,这也让你的观影乐趣变得随遇而安。
      • 一个钢琴家的孤独情事,最后中枪的不是钢琴家,但却把钢琴家永远杀死了,或许周围的人都是庸俗的,庸俗往往可以带来幸福,即使是短暂的善变的幸福。早期的特吕弗真是才华横溢,对人类感情的感受也总算不是脱离大众的曲高和寡,女主真的很好看很可爱
      • 熱切回應默片和B級片...Truffaut說《射殺鋼琴師》精神上受到《Johnny Guitar》影響,“Nicolas Ray這部電影在法國和美國的意義不太一樣。法國配音不但沒有折損此片,反而強化它的風格。法文版典雅如古詩,韻味十足,也渲染了其悲劇性……它令人想起Cocteau。”
      • 7/10。没意思。后半段剧情跳跃性这么大,我还以为是戈达尔拍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模仿传统意义上那些因缺乏资金导致很多片段无法完成的好莱坞B级片。男主角表演很沉着,丝毫不抢戏。
    • 豆瓣 8.2 IMDB 7.9 正片
      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1958
      恐怖片
      法国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最后她瞬间绽放又熄灭了
      • 让娜·莫罗的脸在忽明忽闪的霓虹光影里若隐若现,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他在火机蹿动的火苗里想尽办法爬出电梯,想要带着成功杀人的侥幸去见她;他们从未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直到最后他们拥抱在一起的笑脸在显影液里逐渐明晰起来。环环紧扣,除去结尾的相片不合理,处女作已是神。禁忌的游戏小正太长大了!
      • #重看#4.5;看似蝴蝶效应的因缘巧合实则是对无常既定命运的呼应,环环相扣的剧情推动是社会环境与政治因素双向催生的结果,男主的悲剧根值于二战之后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无因反叛的青年是现实的照镜;徘徊在夜色里的莫罗绝美,伴着miles davis的配乐,以照片显像收尾令人心碎。
      • 大银幕重温。路易马勒25岁时的处女作,把悬疑片拍得诗意动人。莫罗小姐刚好30,一切都美好极了。她落寞地在法国街头无目的地彷徨,三个长镜头下来,她愤怒,失神,绝望感层层递进。头发,眼神,走路姿态都是演技(绳索和小孩仍是未知的谜底,给本片留下了开放式的解读。
      • 路易·马勒故事片处女作,新浪潮先声。1.充满巧合意外的黑色犯罪片,简练冷峻似梅尔维尔。2.让娜莫罗独自彷徨,背景中闪动虚化泛晕的霓虹,寂寥氛围令我想起安东[夜]。3.结尾的合照显影较刻意,不大合现实逻辑。4.小成本随性拍法同特吕弗[祖与占],偷车兜风,失手杀人的情侣如戈达尔[筋疲力尽]。(8.3/10)
      • 片头片尾都是她美丽面庞的特写,从希望到绝望,爱的希望,到生的绝望。爱情是他们生活意义的底片,也是谋杀与共谋的证据。
      • 路易马勒的处女作略屌啊。除了最后的照片有点太故意,其他的都很棒,一环套一环,一秒都不多!男主也是够倒霉的,汗。
      • 一步错步步错,看似各种巧合中又蕴含着某种早已写就的笃定;各色人物对话中每每提及阿尔及利亚战争,躁动由个体上升至群体;让娜·莫罗的特写既是开始又是结束。
      • 竟然会想起十二怒汉!除去出品年代相近,同为一鸣惊人处女作之外,更在于唤起了个人对于两部作品的相似疑问:核心元素的重复使用。是,黑人男孩的各项证词被8号陪审员逐一质疑甚至推翻。可罪证这种东西并非真空之中孤立存在,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件案子却又悉数不成立的概率近乎于0;相似道理,完美谋杀到满盘皆输通常叙事路径只有一招不慎或天有不测,而本片竟然从遗绳到受困从丢车到开枪直至最后的相片一股脑的连搞N个?说句玩笑话,导演马勒对于合谋男女的态度可谓:欲曝之罪,何患无巧!……不过好在两部影片主要看点并非逻辑本身。或戏剧张力与思辨精神,或蓝调忧郁与爱情坚贞,方才造就经典。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里是一种共命运的状态。尽管谁都不认识谁,但谁都能从两性之间的切切私欲里摸索到一点证据上的共通性。不幸的是,亲密而紧张的两性关系在一场不道德的偷情/偷盗行为中突然失去了连接和对话。人都被不受掌控的命运抛进了各自的困境当中:男人被自己疯狂的理性送进了监狱,成为等待审判的罪犯。而女人则被自己情不自禁的想象死死锁在了《夜》里,像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路易马勒这部悬疑作品里充满了阶级性意味,最直观的意象就是电梯。男女主角从始至终不曾碰面,年轻情侣既是他们这个故事里的替身,同时也是那个底层故事里的主角。两个平行的故事最终在一间暗房里汇合,所有偶然都有其必然性,唯独爱是如此积极、明显且又充满神秘感,正如那些从无到有不容置疑的照片。两性之间的爱啊,等啊,吻啊,亦是如此动人。
      • 因果纠缠的两桩谋杀案,爱情升华了所有罪恶。让娜·莫罗如幽灵般游荡在巴黎夜色中,有种莫名凄清的美。为啥大师们的处女作都这么厉害~~~
      • 马勒长片处女作,不知道血迷宫是不是受过它的影响。马勒奇异地在一部犯罪电影中赋予了角色一种情绪,躁动不安的时代背景成了无形的另一主角。让娜·莫罗的角色恐怕是影史中最迷人的跑题角色之一。
      • 黑色电影总是揭示世界的混乱和偶然性,但是最后又把一切都还给秩序。倒是主人公之外的那对男女青年始终是原始无序的,他们杀人或者自杀都毫无理由。
      • 法国新浪潮主义与“后卡里加里主义”的融合。由一个基点滚雪球般的发展成多条线索的叙事。蓝调配乐表达人物内心的迷茫。这种带有黑色幽默的存在主义风格直接影响了日后的科恩兄弟与马丁斯科塞斯等美国导演。虽有仓促的虎头蛇尾之嫌,但鉴于是导演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同样有情可原。
      • 有点个人风格和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开头,后面垮的一塌糊涂,故事完全脱节,靠一个破相机揭露真相,你咋不让他们自首呢。
      • 无巧不成书,无偷不成情。照片不要乱放,尤其是秀恩爱的~
      • 新你妹的浪潮,完全就是那种不管不顾细节的左岸小资调子,不过也许日后路易马勒的叙事手法会日趋成熟,却再难复现此时的创意了;PS,原来电影里的“面瘫”都是辩证的,让娜莫罗在片中的极品面瘫相也能通过蒙太奇手段变得如此鲜活动人
      • 8.5 SIFF重看,赶场奔波的痛苦又被恋人的话语消除,只有这么一次喜欢过让娜莫罗。这一首一尾实在是迷人,突然间那些消失的绳索与生命、汹涌的暴雨与黑夜、狭小的电梯与暗室、命运的所有脉络与交错,哪怕是栏杆上路过的一只黑猫,都只是“永远”的背景与附庸。
      • 如此优雅的处女作长片!梦呓般的画外音有点像泰伦斯·马力克。开头从私密的大特写到半身的电话亭,表现为爱密谋绝了!两对痴情男女对照下来,其实只是幼稚和老练的区别,他们都杀了人,都进了监狱,都有海枯石烂的情感。照片和暗室显影(魔幻!)有点放大的意思,但少了那一层关于真实和媒介的自指。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Cuqp6Fpd8A/
    • 豆瓣 7.4 IMDB 6.9 正片
      La sirène du Mississipi
      1969
      剧情片
      法国

      骗婚记

      La sirène du Mississip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爱情就是心甘情愿的受骗,掺杂了理想、欲望、不甘、激情与憎恶的混合物,像一团烈火让人永生不得安宁;“眉如远山含黛,肤若桃花含笑,发如浮云,眼眸宛若星辰”终于感受到心痛的海边女妖配得上那些浑然天成的情话,也值得鞋踏破路湿透亡命天涯。
      • 悬疑的不是故事,而是情感的变化。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用不悔的追求诠释了他对爱唯一的解答
      • 像德纳芙这么美丽的女人,男人明知道被骗也心甘情愿
      • 1.居然是法国影坛三大国宝特吕弗、贝尔蒙多、德纳芙三人两两之间唯一的一次合作,弥足珍贵。2.德纳芙在《白日美人》里没露成的点在本片两个无关紧要的镜头里露了,特吕弗还是比布努埃尔牛。3.也许是因为贝尔蒙多和跑车的缘故,时时有再看老贼JLG电影的错觉。4.剧情要多矫情就有多矫情,但是如此的一对
      • 啊啊啊啊啊啊啊这就是迈克写的“初次见面,他就对她说:我们之间将会有许多许多沉默的时刻.”你觉得Jean-Paul Belmondo很蠢么?你觉得他是这次的“求妻煮海人”么?他说的情话把人心都融化了!大概只有德纳芙才能把蛇蝎女演得如此可爱,又大概只有楚浮才能把希治阁拍得如此浪漫浓情,到了结尾不给5星我不舒服!
      • 影片里的蛇蝎女不那么残忍,痴情男也没那么天真-"黑与白成了灰色的影子"。希区柯克式笔调:路易与玛丽昂恰似[迷魂记]史都华与诺瓦克的变奏。征婚启事重叠念白起首,雪原二人背影收尾。淹水与下沉梦魇同[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剪开的照片正是男主沉沦与跌落的视觉预兆。左侧小方块的放大。(8.0/10)
      •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细节动作上特别像我们夫妇。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得像港片,但后半段还是挺好的,前半段那种...布努埃尔般的人偶寓言感突然在一场伤感抒情得简直嘲讽的凤凰城戏之后变调,也是有趣。描绘相貌一段很美。
      • "你的脸是风景。眼睛是绿色的小湖,鼻子是小山,嘴巴是火山。温柔时吐出珍珠,说谎时吐出蛤蟆。我闭上眼睛,但还是看到你。"
      • 囿于德纳芙的形象(放不开来演),此乃史上最优雅文艺女骗子
      • 比琼瑶式文艺腔更无敌的是说琼瑶式文艺腔的蛇蝎女...还有,deneuve是平胸啊
      • Truffaut是个爱女人的导演
      • 杜鲁福为法国影坛天王天后打造他们的高峰代表作。尚保罗·贝蒙多与嘉芙莲· 丹露的演出令人神魂颠倒,影片取得空前成功,亦成了杜鲁福电影生涯的转折点。
      • 不知特吕弗跟伯格曼有没有交集,影片像是《不良少女莫妮卡》的续集,依然是那个不安分守己不爱劳作只爱享乐的女孩,在大城市钓到一个金龟婿,骗光其所有。但男人没有像埃克伯格一样接受现实,他走遍天涯追回女孩,还一起完成希区柯克式的杀人案件,最终用真爱征服了蝎女,完美大结局。6.5
      • 1.凯瑟琳·德纳芙真是有一种迷倒鄙人的气质,明知她长相不算鄙人的菜色,但却总能让鄙人愿意跪倒在她裙下;2.前面很有希区柯克的风格,后面男主的台词又让我有穿越到戈达尔作品里的错觉;3.有钱男主和爱钱女主的组合,是无法让我相信爱情的。
      • 前半段有点希胖的味道,后半段又有些黑色电影的感觉,最后竟然有找到了爱,真是风格大杂烩
      • 7.8 当我们谈到角色的时候,我会说没有哪一种角色会比一位鲜活且复杂的女性角色要更好,而且凯瑟琳德纳芙的表演也绝对对得起这个角色。when we talk about characters, I would say that nothing is better than an alive complicated female one, and Catherine Deneuve did her part well enough
      • 你的脸庞是幅风景,一双眼睛是两个栗绿色的小湖,额头是平原,鼻子是一座小小的山,嘴巴是火山。作恶的时候口中吐出蛤蟆,温柔时则吐出串串珍珠。我闭上眼睛,但是仍看得到你,要是我瞎了,我会不停地抚摸你的脸庞和身体,如果我聋了,我会学习用我的手指来阅读你的双唇。即使会有不好的下场,我也很高兴认识你,madame
      •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有心甘情愿的爱。这一部致敬希胖的电影在前半部分完成的比较出色,后面絮叨了些。我一直以为蛇蝎美人会骗光一切,最后也是折服在深情的爱意里。如此说来,“被骗的”是蛇蝎美人……电影始终抱有真诚的叙述视角,但也就因这一部作品,让我对特吕弗的评价更为客观。三星。
      • 勉强及格。最大看点是妓女繁育出来的留尼汪岛风光。前半段放鸽子骗局用了些希区柯克手法。剧情设置是一个童萌未开的男富翁遇上了一个食肉系美女骗子,鬼都知道下一步发生什么啦。特吕弗对自己两种主打类型中爱情的理解就是男人一根筋并因此陷入麻烦又无法自救,无生活基础也无智力,只靠硬挤的情话苦撑
      • 让-保罗·贝尔蒙多挺适合这个没啥魅力的阔佬角色的
    • 豆瓣 7.5 IMDB 7.4 HD中字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1964
      剧情片
      法国

      女仆日记

      Le journal d'une femme de chamb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布努艾尔的调度真强...
      • 23/9/2007 6:30pm Space Museum
      • 太含混以至于看不清观点,没看懂
      • 我看过最不布努艾尔的一片布努艾尔.照理说米尔博的最大名作遇上老布再遇上莫罗是挺天作之合的...但是电影传达出的文本力量并不如何强大,老布也在恭敬/谨慎中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如果仅仅是搞女人小心思的东西,那他比夏布洛差远了.只有莫罗是超级美丽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