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剖析,黑色幽默,灵异惊悚,最终却成了治愈小清新 |
|
看似在讲一个家庭如何面对魂灵不愿远去的逝去亲人,而实在隐喻,波兰该面对至今萦绕不去的历史亡灵,如何走出历史阵痛 |
|
记得当年夸这位女导演很有灵气,【之名】里那场玉米地的戏简直惊为天人,这部新片依旧有些非常赞的桥段,探讨通灵本身就很有趣,更重要的是导演赋予了这个故事一种古怪感。她总能找到很棒的故事创意和切入点,但渐渐都被她拍的格局很小,拍成小品,拍不出大师范儿作品该有的那种严肃深刻。★★★ |
|
剪断上吊绳,身体颓然堕地。女儿身体扭成螃蟹状在家中横行。婴儿身体剁碎冲进公共厕所马桶。便利店收银员身体雌雄莫辨。狗的身体和失去的孩子一样活泼。老女人舞动满是赘肉的身体。死去妻子的身体泡在地下水里。中年老男人肥胖的身体坐在浴缸边沿。活佛和暖气片没有关系。失灵的迎神会。复活节快乐。这部才是真正的《肉与灵》 |
|
7.7 片中各种荒诞及诡异的元素不仅是角色心境的衬托,也是其代表的当代社会人所面临的困惑与恐惧,而结尾回归亲情虽然浪费了影片的一部分潜力,但其实也算是不错的笔触。 |
|
失去的是皮囊,不灭的是灵魂。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心中有爱。 |
|
成年女性的父女关系描绘还是得女导演上。单拎每个人物塑造,就还好,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都够细腻,父母关系塑造只用一场戏,很妙。身体本身是谜,身体在环境中的流动引动身体中情绪的流窜是玄学,这流窜决定了人与人之间谜+玄学的关系与距离,以及ta如何生存在环境中;这流动跨越生死,体现在通灵也体现在父亲穿梭于命案现场的刑警身份。好喜欢这样的讨论。PS. 平淡的孤独依然无处不在;还有,导演非常执着于从各种刁钻角度拍摄角色独处时与环境的关系,让我想到,也许女性导演更倾向于把人物放在环境里,特写是啥,不存在的。 |
|
结局挺狡猾的嘛,早上去个四五年看应该会很喜欢吧 |
|
黑色幽默怪鸡片还有点意思,三星半。 |
|
玛高扎塔的风格不错。不过一惊一咋的效果会有看鬼片的错觉,许多情节设置有荒诞感,电影里对身体和食物的展现令人不舒服。其实是个父女走出死亡阴霾的故事,主角是检察官、厌食者、医生,气氛阴郁,最后却靠一场失败的通灵拯救、治愈。另外同《之名》一样,本片选歌很棒,回去要找来听。 |
|
名为“身体”,实际讨论的却是生命在实体与非实体两种可能下的存在。结尾无疑是为此前亦真亦假的剧情赋予意义的关键,但绕了好大一圈最后又回到并不新鲜的亲情戏码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
|
7/10 |
|
最后太出戏了, 在克洛普上任马桶经理的这一天看也是个巧合吧~ @FestivalduNouveauCinema |
|
又是一部很具巧思的波兰影片,冷静而犀利。人物的设定很有意思,故事的讲述与发展,又颇有新颖之处。回想起来,其实这样的拍法很难把握。最后的结局走向,最是中庸,也算是最为巧妙的。 |
|
1. 剧中说有爱就不会有病。大概前提是交流是爱的必须。 |
|
平淡,有时也要相信一下豆瓣的评分,6.6都高了。这般赘述生活实属不必要。强戏剧化人物-男主女儿,形同符号,心理治疗workshop全流程展示,以为发掘到宝藏导演,结果是在我的雷区蹦迪。#不庆祝任何假日 |
|
剧本难度高,复杂的结构连结三个人物。叙事上故意留白的省略处理,故弄玄虚却创意十足的类型元素成功迷惑不少观众,一心以为朝着探讨肉身与灵魂的宏大主题,最后却蓦然发现落脚点在于亲情的创伤疗愈,导演的格局意识有所打折,有点浪费如此精彩的题材。 |
|
两组色调两种主义与彼此龃龉,最后绳索滑落,灵媒不必成为重新和解的prerequisite。阵痛过去,女导演有种执拗的浪漫乐观,但片子或称环境质地本身却不会那么快得到改观。 |
|
戏剧性弱化 张力仍在 霓裳肉体在片中主角的世界里多以非正常扭曲病态甚至死亡腐烂的状态出现 于是父女之间滋生出一种外在世界被病态地内在化的无能为力感 家庭空间成为一种无实在的空洞 故事推进很慢 感情的攫取却如摧枯拉朽。结尾很有匠心 很有导演的小聪明 |
|
#HKIFF#风格奇特,冷白的画面掺杂时不时的黑色幽默。我觉得还蛮好看的…最后突然走向一转,在琢磨了几十分钟这是不是个神棍片后,父女笑起来的画面对我也很有效果 |
|
靠黑色冷峻的幽默企圖在雷同的題材類型中脫穎而出,做出風格,故作漫不經心以掩飾刻意的用心。最吊人胃口的是,那女的是不是神棍 |
|
心理剖析,黑色冷幽默 |
|
讲真个人不是很喜欢,中间一度想换片。也不知道想要说个啥。开头的验尸很奇怪,中间的案子毫无意义,几处灵异事件也不明所以,最后的鸡汤也灌得没头没脑。 |
|
#berlinale2015 很喜欢有幽默感的片子,在文艺气息浓厚的竞赛片里很难得,故事表演和节奏俱佳,银熊奖最佳导演奖,会关注这个女导演 |
|
还算是比较合理或不招人讨厌的装神弄鬼。情节上一惊一乍,节奏上故弄玄虚,表现手法多重组合,惊悚悬疑略带荒诞,最终走向心灵鸡汤。主题大,但格局小。最终仍是导演个人格局的问题,并不觉得获得导演奖是最好选择。 |
|
既沉闷又风格化,好在展开很奔放,却得出科学式结论和亲情治愈系主题,实在是狭隘的令人失望。 |
|
最后永不独行全场只有我们get了笑点 |
|
波兰的小车和狭隘的小街,有几个镜头让我误认为Kies再生了。 |
|
不觉得这是喜剧。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10201/ |
|
这个处理蛮有意思的哈,本来可以拍成恐怖片的,结果变成心理小清新…… |
|
最后笑得好刻意,完全看不到父女和解的缘由。倒不如让“恨和误解”一直持续下去。 |
|
没看完,我看的版本翻译成通灵了,实在看不下去了。想看看豆瓣评分。在豆瓣搜了ㅍ_ㅍ好久看不到对应的页面。既然不是恐怖悬疑片,那就弃吧 |
|
人活着哪有不疯的 |
|
就非要能点装神弄鬼的元素,属实令人无语 |
|
Beelinale65 D5 又是一部因有所期待而失望的作品,名字反成《肉身》更确切,生命的“在”与“不在”。人物设置很有趣,却没有擦出什么有意思的火花,单看细节还不错,父女关系的僵硬在结尾突然变成温柔的和解,感觉导演还是太小心。 |
|
叙事风格很好,有些闷。 |
|
典型的欧洲冷峻风,在场面构建上下了挺多心思,像一群人跳着怪异的舞、上吊落地的人又站起来离开什么的,构建着一种怪异的场面,“那个人为什么走路那么奇怪?”“因为他要消耗更多热量”,这样神经质的对话也有不少,有趣之余也增添了怪诞感,日常的片段融入了诡异甚至鬼魅的元素。导演的镜头语言也精巧,赋予了平常的影像一种魔力,冷冽的氛围中萌生出几分魔幻感,想及罗伊安德森。那些诡异的形象都是人物们内心的外化,代表着他们心中的疏离、孤独、困顿、迷茫,这些心境,也有些许国民心理上的指向——片中父女二人请来通灵师与逝者交流,结果真相却是女儿的胡编乱造,暗示了父女二人的沟通失效,也延伸出了整个民族在阴影下的困境。而结局的和解也足够动人,不过本片毕竟更多的还是冷冽怪奇向,这样一个温情治愈戏的结局,格局太小了 |
|
心理医生牵线搭桥让父女重归于好,很多心理剧疗法场景,但总体还是表面文章多些。 |
|
2015柏林影展最佳導演,試圖從心靈及靈學角度探討人脆弱的部分,但又時時以科學理性面拉回現實,儘管敘事有些凌亂,但結局的安排多少圓滿成為療癒小品 |
|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心灵的孤岛,不去拥抱享受却要接受世俗的价值观恐怕是悲剧的根源,如同观看「方法论」表演一般的「心理疏导」让人觉得更加愚蠢,而导演试图强迫观众接受这种观点的态度也令人厌恶。 |
|
导演自第一幕起就奠下了该片幽怪清奇的基调。用生活碎片组织起来的双线叙事,超自然感应和现实况味之间游移的界限,一惊一乍与黑色幽默的巧妙结合,均让该片成为一只迷人的monstrum。结尾一幕用叙事留白来分析已足够出彩,如果想想之前出现的那一句「你永远不会知道身边的人是不是游魂」,更是余味无穷 |
|
整个故事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但又很吸引人,怪诞又好笑。 |
|
明明就是一个父女关系的治愈小清新,这么装神弄鬼神秘兮兮的干嘛。最可怕的是,这个神经兮兮的女人人物塑造不足,从头至尾神经质,本极为重要的丧子历史潦草带过,且未对之后剧情有什么实质性影响。最后一场失败的通灵化解了父女矛盾倒是颇具新意,但是不能细究。 |
|
You(sure) like it Spicy——如《我们俩》演绎的那样:爱人者也会「中风」患病。对于吃了太多「哑巴亏」的姑娘们来说「自我表达」真的十分重要,但推崇南美洲《阿尔玛穆拉》巫师文化的波兰女治疗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演讲也真的没有必要:法医没必要去「肢解现场」记录调查,而「厌食症」患者也没必要请法医来(自己家里)剖析研究。这部黑色喜剧作品的第一幕已经点明:挂在树上,悬在空中的人类《身体》离人类《脚下的土地》太远了——离死不远了。这种看似神秘费解,实则荒诞可悲(以自杀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极端「存在主义」景观根本不是疾病——既不是一种生理性疾病,也不是一种心理性疾病,而是(犹太)人想要单方面同(非犹太)人的灵魂建立一种信任感,并从部分人《身体》那里获得一种粗俗的刺激性快感——俗称:能量感。 |
|
法医父亲,厌食女儿,灵媒治疗师,这么juicy的人设却拍得如此俗套,看着闹心 |
|
很清新的灵媒题材片 |
|
我不喜欢自己,所以我连轮廓都消失了,就像个逐渐衰老的人。 |
|
女儿也不过是为了确认父亲对母亲的爱吧,毕竟让一位断定生死的法医相信了灵魂存在的说法 |
|
填充进身体的酒精或是淀粉,取出的婴儿或是食物残渣。无形的不朽的,被遗弃的沉默不语的。 |
|
逝者不应作为阻挡生者沟通的墙,要形成连接双方的网或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