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西便制 서편제 (1993)

    最近更新: 2025-05-08 正片
    • 主演:金明坤 Myung-gon Kim / 吴侦孩 Jung-hae Oh / 金基天 Ki-cheon Kim / 姜善淑 Seon-sook Kang
    • 导演:林权泽 Kwon-taek Im (Im Kwon-taek)
    • 编剧:
    • 分类:电影
    • 地区:韩国
    • 年份:1993
    • 更新:05.08
    • TAG:韩国,林权泽,韩国电影,文艺,1993,剧情,社会,1990s
    • 别名:天涯歌女(港),悲歌一曲,Seopyeonje,Sopyonje
    • 片长/单集:112分钟
    • 豆瓣评分 8.2 (1846票)
    • IMDB评分 7.6 (1,10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7%
    • TMDB评分 7.70 (热度:2.88)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韩国电影《西便制》的免费在线观看,《西便制》是对白语言为中文字幕,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2分,有1846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Pansori(朝鲜清唱)西便制歌者俞本(金明坤 饰)带着养女松华(Oh Jung-hae 吴贞海 饰)流浪荒野山村,与一寡母坠入爱河。为避他人口舌,俞本带着爱人、松华以及爱人的儿子东浩(Kim Kyu-chul 金古初 饰)远走他乡。   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寡母过早离开人世,俞本则将一腔心血投在一双儿女身上,立志将他们培养成......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Sopyonje.1993.KOREAN.1080p.BluRay.x265-VXT 详情
      Sopyonje.1993.KOREAN.1080p.BluRay.x265-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Sopyonje.1993.KOREAN.1080p.BluRay.H264.AAC-VXT 详情
      Sopyonje.1993.KOREAN.1080p.BluRay.H264.AAC-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Sopyonje.1993.KOREAN.1080p.BluRay.x264.DD3.0-HANDJOB 详情
      Sopyonje.1993.KOREAN.1080p.BluRay.x264.DD3.0-HANDJO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Sopyonje.1993.KOREAN.720p.BluRay.H264.AAC-VXT 详情
      Sopyonje.1993.KOREAN.720p.BluRay.H264.AAC-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Seopyonje.1993.XviD.AC3.2CD-WAF[1.37GB ] 详情
      Seopyonje.1993.XviD.AC3.2CD-WAF[1.3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Sopyonje.1993.KOREAN.BRRip.x264-VXT 详情
      Sopyonje.1993.KOREAN.BRRip.x264-VX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Pansori(朝鲜清唱)西便制歌者俞本(金明坤 饰)带着养女松华(Oh Jung-hae 吴贞海 饰)流浪荒野山村,与一寡母坠入爱河。为避他人口舌,俞本带着爱人、松华以及爱人的儿子东浩(Kim Kyu-chul 金古初 饰)远走他乡。   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寡母过早离开人世,俞本则将一腔心血投在一双儿女身上,立志将他们培养成出色的清唱歌手。受外来文化冲击,清唱这门艺术逐渐被世人所轻视。东浩无法忍受穷苦漂泊的生活,某日不辞而别。俞本则将养女的双眼毒瞎,渴望她专心技艺。   多年后俞本去世,松华漂泊他乡,东浩则遵循姐姐的足迹,寻找生命中业已失去的快乐与幸福…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6 IMDB 7.6 超清
      박하사탕
      1999
      剧情片
      韩国

      薄荷糖

      박하사탕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男主像北野武电影主角,初恋像岩井俊二电影主角,这俩年轻人不要学;2.所有人演技都太差了;3.我建议发明个词叫“迪克主义”(Dickism),有些事想想生殖器就懂了;4.“你有一双善良的双手”“今晚把我当您找的那位女子”这种迪克玩笑别开了吧;5.火车和铁轨自带诗意还被拍得这么尬我是头一次看到。
      • 这完全是一部对福柯《归训与惩罚》的致敬,主人公由权利极端分化的军营到社会的普通人,再到施行凌驾于肢体权利之上的残暴警察,再到一无所有穷汉。社会啊就是一个巨大,有严格纪律的机器,人在怎么折腾都得归训于这种制度,不管主人公在怎么惨,都不可能归结为命运,他只是一只迷失在权利阶级里的盲兽
      • 倒叙真是一种悲伤的结构。
      • 第一次这样看完《薄荷糖》你只能知道所有一切的原因,李沧东真正伟大之处是当你在脑里重新回想一遍的时候,才发现人生竟然是这样慢慢变成你完全想象不到的模样。
      • 痛苦像刀一样残暴冰冷,一刀刀狠狠捅在你的心上,捅在你的肉上,捅得你一次又一次趔趄蜷伏下去无法起身。有的人因所经受的痛苦逐渐慈悲,有的人则被痛苦教训成一条恶狗或变异为一撮病毒。有的人在凌虐之下与上帝决裂,有的人最终妥协与生活和解.李沧东借金永浩之口一遍遍质问:你,真的觉得,人生美好吗?
      • 用一个人的一生反映韩国近代社会二十年的变迁。薛景求真是个好演员,看得人撕心裂肺的,一段段倒叙不觉得老套反而格外难受。人的命运到底会不会因为一个瞬间而彻底改变呢,就像火车轨道的岔路?终于看到对胃口的韩片了,整体的文学气质真是必须赞
      • 极好的文本,极好的表演。李沧东对于男权社会有着极为精准透彻的拆解。“薄荷糖”既是指代又是比喻,也许每个男性在踏入社会之前都是一颗清新的薄荷糖,但是进入社会后,也就是影片中薄荷糖从饭盒里掉落、被踩碎开始,男性最终在男权机器的塑造下终于成了男权社会所定义的“男人”——成了手上的一把屎。李沧东把男权机器的塑形分为了三个阶段:军中的权力霸凌、政府的特权享受、资本的私有物化,三阶段过后,男性彻底与男权社会结为一体。亚洲金融风暴的来袭,既是对男权社会的打击,亦是对连为一体的男性个体的摧毁。回过头来才终于意识到自己从一颗薄荷糖变成了一坨屎的男人,身在男权秩序之中但毫无反抗之力,最终祈求于时间的怜悯,于是有了《薄荷糖》,不如说影片本身就是一种忏悔式的想象。
      • 4.5。相比看《芳华》的我们,我觉得还是看《薄荷糖》的他们会更幸福一点。伤口谁都有,但有人在释放中留下伤痕,有人扭捏着整出了疤。(21.1.12追加:有关“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后知后觉”。)
      • 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内容上讲,大概都是韩国的霸王别姬吧。结构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如果完全正叙倒也可以,但就是缺了这种“揭示”的味道。谁能想到层层性格外壳被剥离之后,里面竟然是那么鲜活、那么纯洁、那么善良的一颗跳动的心脏!如果警察政府把人变成魔,经济又把人变成鬼,那么什么能让人成为人呢
      • 感觉如《诗》,李沧东的特质也很明显。 七个片段,男人的一生。我们是如何一点点丢掉善良和本真,如何一点点学着面对残忍和残忍。 那一刻,是长大。已经成人何其悲哀的现实。
      • 幻肢:失去四肢的人所产生的幻觉,就像失去的四肢依然附着在躯干上。——这便是李沧东的无情之处,那些永久的残缺,是哪怕倒带放送都无法追回的。残忍的是时间,也是自我。
      • 1.他是多么温柔的一个人啊,温柔到不愿自己沾上血腥和污秽的手染指于她,温柔到会因为美好的心情而落泪;2.什么人生啊、爱情啊,通通在铁轨上被碾得粉碎;3.后半程看得好压抑,男主演技太厉害;4.洒落的薄荷糖,被士兵踩碎,那或许也是我心碎的声音。
      • 所有东雅人看完要哭泣的水平,国家的暴力碾压过个人,暴力创伤里夹缝生存的暴民,只拥有暴力的语言,毁了他人生的混蛋到底是谁
      • 当生命以一种倒退的方式向我们徐徐展示的时候,这种变迁的残忍,时间的残忍就显得更加凛冽,它清楚的暴露一个单纯善良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的少年是如何在时间的变迁下变成一个残忍的社会人,一个冷漠的男人,到最后终于成为一个绝望的要自杀的失败者。
      • 李沧东代表作。影片展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文艺青年由于社会的戕害和性格弱点堕落至暴虐冷漠并走向毁灭的过程。横跨20年的纯倒叙片段,留白与呼应恰到好处,当时间和记忆如倒着行驶的火车从绝望回溯至希望,心酸也变成了痛彻心扉的泪水。薛景求的演技惊为天人,哀婉配乐和长镜头都做到了极致。(9.5/10) 【2021.6.13.SIFF大光明 4K修复三刷】依然有不少新发现,动人性亦不曾减少。每句歌词亦都有所指涉,与人物经历及对命运的诘问相契合。各种细节上的呼应,实在精妙,包括手的意象。许多地方既有现实性,也都可以读解为象征或隐喻,贯穿始终每段形式各异的火车与薄荷糖无需赘言,骑自行车绕圈和受伤的腿脚都意味深长。除火车倒行的过渡段落外均无画外配乐。最后的定格+渐强的火车声,你甚至可以将全片读解为一种濒死体验或死前的脑内小剧场。
      • 退缩的每一步是一次新的自我厌恶,永远退缩,永远自我厌恶。|2021年最后一天资料馆重看,男主的怯懦,导致他终究是社会中被影响最深的那个。
      • 初恋来访时夸起主人公“温柔的手”,让刚刚揍完犯人的手羞愧得无处安放,最终滑向了服务生的屁股。手——具现的良心——以最自暴自弃的方式痛陈:我已经变成了配不上你的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毁灭,而且是一个曾经善良的人的毁灭,残酷的故事却讲得像诗。
      • 少年时因为不畏惧阳光的耀眼,会勇敢的直视太阳,纵使流下热泪。1979邂逅爱情,谈及理想,吃清凉的薄荷糖。1980服兵役,拿起枪不知去何方,分不清血和水,误杀和女友一样的学生,落下腿疾。1984 成为警察,政治审查,不愿但最终同流合污,拥有洗不掉的味道,呐喊无信仰的彷徨。1987 警察中的野狼,镇压改宪异见的学生,国家机器中的自转齿轮,还有醉酒后的善良和浪漫。1994下海经商,遇见未来欺骗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边痛打偷情的妻子,一边和秘书车震,除了钱容不下别人的信仰。1999金融风暴破产自杀,买不起一杯咖啡,想带人和自己一起走,遇见初恋记起薄荷糖。面向火车,终结一生,这是时代潮水中的遇难者。
      • 结尾时男主人公那张对着春光流下幸福的泪水的脸,有一种在记忆中未曾微弱下来的光泽感。因为之前有太多罪恶与创伤已经被剥离过了。像一株老笋,把坚韧枯皮一层一层地剥,直到剩下最里面的那颗新芽。它明亮脆弱得近乎像一束光芒。它是电影终结时的那张脸。
      • 不明白为什么金永浩误杀了一个学生就要拒绝初恋,而且还是以这种伤害初恋的那么残忍的方式。继而娶了自己不爱的妻子,对妻子冷暴力。 一个男生的悲伤要靠伤害两个女人来呈现吗?太恶心了!他难受可以直接自杀,干嘛伤害两个女人?! 打完这段话,从三星变成一星。
    • 豆瓣 8.7 IMDB 7.8 HD中字
      2010
      剧情片
      韩国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塑料的茶花不配拥有花语,碾压的杏子无法通向往生。安魂曲不是为了安慰亡灵,赔偿金不是为了赔付良心。实验室照常使用,呼啦圈仍能玩耍,电视依然热闹,河水继续奔涌。他们买来啤酒打算庆祝,庆祝世界即将忘记了女孩;而我只能写诗,写给我即将忘记的女孩。或许不是我健忘,而是这无情人间已罹患失忆。
      • 看着美子坐在河岸边记笔记,而雨突然下起来的那个场景,有种要大哭的冲动。一个孤独而热爱生命之美的人,要同时和庸俗的生活、残酷的命运对抗,除了诗与真,再没有什么可以接纳她。
      • 电影里老一代失忆,中一代缺失,青一代犯罪,家庭常以不完整的状态出现,映射了韩国社会。李沧东也爱在性别层面做隐喻,女人是男人永恒的他者,性以暴力和内化的暴力形式出现,以财产损失,重访场景和桌上照片的形式再现,形成创伤。诗作为纯洁和美的化身,不可亵渎。
      • 非常牛逼。 几乎超过《薄荷糖》,成为我最喜欢的一部李沧东。 老人写诗和青少年犯罪这两件事本毫无瓜葛,却被李沧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背后是强烈地对于代际鸿沟的表达:奶奶风烛残年,濒临失智,一心想要抓住内心残存的诗意,反抗最后的人生;父母那一代人直接缺席,直到最后才现身;孙子冥顽不灵,犯下重罪仍不知悔改。 罪,是一群男孩对一个女孩犯下的;赎罪,也是一群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压榨。直到最后,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犯罪与赎罪的交换。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诗意? 是不堪的生活和内心的罪。 最后,老人走完女孩的路,写下了一首诗,干净得像那条河流一样。
      • 我太过偏爱这样的电影所以打了五星。在窘迫的现实面前,这个患老年痴呆的老妪,对真善美那种的稚纯的追求在社会中显得无力和荒唐。而在无力和荒唐中又显得更加纯粹。我一直觉得上年纪的女人的那种美无可比拟。导演不露一丝说教的功力令人折服,这种透明而炽烈的感染力,你只有自己体会,不必和谁探讨。
      • 一个少女,一个老妇,被同一个男性的世界剥削到底,但少女和老妇这两个人却又互相被迫地成为被施暴者和施暴者,直至在最后重叠,结尾读诗时的那一连串空境简直刺痛身心,好厉害的剧本。而且,这么暴力的剧本,李沧东拍得居然这么柔和。事实上生活中的暴力就是以如此徐缓的方式碾压过来的,而不是如舞台展演般顷刻爆发。
      • 李沧东,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难道你不知道诗的敌人正是匠气?
      • 很少有导演敢拍老年人做爱,韩国人倒是偶尔这么做,虽是人之常情,却看的我很不适应。除却如此重口的情爱戏,本片将趋于完美!★★★★
      • 厉害啊。李沧东应是韩国为数不多的不愿意耍剧情玩儿观众、懂得婉转表达暴力、极力掩藏感官刺激的导演。绵里藏针,明暗交织,处处体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侵犯和挤压,比硬邦邦的说教更有说服力。结尾一连串空镜用得太好。
      • #重看# 4.5;文本层面的深厚绵密、意蕴深长(赞美剧本)与运镜调度的匠心几乎完美糅合,两个小时的平静与绝望,宛如跟随她从透过窗帘的光望见姐姐想起自己也曾受到过宠爱,到坐在河边淋雨回首这无望的人生,惨痛如剜心,真实如触手可及——绝非孤例的现实。 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挤压/剥削之下,因某些记忆的丢失,一颗蒙尘多年的诗魂反而苏醒了,在油盐烟火和孤寂失落中倔强生发的诗意,让她拥有全新看待世界的眼光,这是她隐秘的欢喜,是抽离灰暗泥淖的防身术;并透过她,稍稍窥见社会一角。 「诗歌」自记忆中蜿蜒而来,最终与死亡接洽,并不讳言的性事场面锋利刺入一切虚妄的生死。她以凝视或沉默感知对世界多么无能为力,以还原现场实现仅能的赎罪和控诉,万种残酷皆屏息于克制;结尾太好了。
      • “别贸然踢烧尽的煤灰,你是否曾经……被燃烧成灰?”并不太复杂的故事被拍成两小时多,有些拖沓,有不少枝节其实可以适当砍掉,有些段落略显做作。电影整体比较讲究,很有诗意,尤其是片尾部分。是需要很用心的去体会的,不然会觉得平淡无味使人昏昏入睡。★★★☆
      • 绵软又劲道。
      • 特别推荐给李双江老师观赏
      • 这苦难不定的生活,这仓皇中开放的诗意,某一天,你累了,用心血写下一首安然的诗,然后走出城镇,融进无边的原野。你身后,夏天的正午,那些歌声载着清凉,地球还像你存在时一样旋转。
      • 简简单单的一个立意,但是李沧东似乎从来不会只拍一个简简单单的电影。所以片中承载的东西太多,有迷人的,也有无趣的。
      • 人生是解构了的诗,诗是不能言说的人生,是人间腐朽土地上开出的血色之花。
      • 尹正熙演的真好,这两年韩国电影呈现中老年妇女大爆发的现象。
      • 我没有五百万来对你赎罪,只能写一首诗。
      • 很多人估计会误解为这是一部关于诗的电影吧
      • 1.李沧东的精准留白与指导演员的功力,以及静冷克制的手持长镜令人叹服(最典型的还是[薄荷糖]),而凄怆困境中的“太阳”也是他的作品序列中不断复现的意象。2.两组二元对立:作为原语言的诗在丢失语言的威胁(阿茨海默症)中试图把捉语词;诗与现实&美与恶的冲突,尽管阿多诺说奥斯维辛后写诗是野蛮的,但实而诗亦能直面非人的丑恶,一如保罗策兰与特拉克尔的死亡之诗。3.“写诗不难,有写诗的心境才比较难”。4.几位学员"人生里最美丽的时刻":教外婆唱歌,分娩(如太阳一样的火球滑出来),新居(可以大字型的躺在地板上,好像拥有全世界的感觉),教堂与落叶之美,绝望而不可得的爱(痛到快死了,却是美丽的痛苦),姐姐的疼爱。5.又见基督教场景,另外,敢于拍老年人性爱,不愧是直面现实与栖居于大地上的作家导演。6.首尾同镜:流动的河水。(9.0/10)
    • 豆瓣 7.6 IMDB 7.0 HD中字
      북촌방향
      2011
      剧情片
      韩国

      北村方向

      북촌방향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侯麦式的蛋逼,小津式的重复(天气,结构,食物,酒……),基斯洛夫斯基式的相似的陌生人。“也许并没有故事”,精致的法国范儿的文艺小电影,寒冷的冬季,谈谈人生。
      • 1.开片红收尾蓝,是小伤感。2.鲜有的诗意:雪花与钢琴。3.臻入化境的两段式结构。4.“小说”酒吧与“多情”餐馆。5.洪导已深掘棒子爱吹水之精髓。6.偶然皆无法预测,偶然之中还有偶然。7.人内心都有极端。8.男人是下半身动物,女人也并非上半身善类。
      • 性爱与爱情妄想曲。男女人物都是得手容易分离轻飘,互相一瞥就激情荡漾,还撒下很多眼泪和真情互相感动。太童话了。其实是洪最不现实的一部。
      • 结尾的定格攥住我的心。目前为止这是我看洪尚秀的第三部片,也是我认为最好的一部。他的电影里,柔情话都出自女人的口,而真理和冷漠都通过男人的行为。重复产生共鸣,透过画面也能让人明白有些话说出口的时机不对也就言不由衷。对爱和欲都存着发泄动机的,契合点是都市人的寂寞。“至少我还能回忆你”
    • 豆瓣 7.3 IMDB 6.9 HD中字
      강원도의 힘
      1998
      剧情片
      韩国

      江原道之力

      강원도의 힘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不对称的两段式结构,时间交错或者多线叙事。早期洪尚秀还没那么话痨,片子里透着典型的艺术片的存在主义气味(某些地方很像老安东哦)以及神秘主义(森林里的鱼)。这片儿不知怎么流出一个4:3画幅的DVD版本,没做遮幅,所以话筒穿得一塌糊涂,刚开始看以为是什么先锋手法,吓尿了……
      • 女主为矛盾执念所困,选择毁灭内核维系外表的生活,一手掩埋求变的陆上金鱼;男主原本固守金鱼缸的圆满表象,机缘下顿悟现状不过是漂浮苍蝇的可乐,作为象征的金鱼离开水缸,却在江原道残喘之际被扼杀,终究是离水即亡的宿命;须知,世上本无世外桃源,江原道也受控于都市规则,也有超速罚款的!【8】
      • 洪尚秀是结构大师。我发现玩结构的人,都热爱讽刺。洪尚秀如此,布努埃尔亦如此。不同的是,布努埃尔的讽刺指向人性普遍的虚伪,而洪尚秀则对男性知识分子的虚伪更感兴趣。女人要想看清楚男人是个什么玩意儿,有必要到洪尚秀这里,取点经。
      • 原来早期的洪尚秀已如此心思细腻,而且不像后来的尴尬美学,是如此纯粹的关于爱情和生活的忧伤啊... 整部电影一如既往地没按正常时间讲,但两个故事的男主和女主,都把那种“生活没有方向,走到哪算哪”的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日子当然是要继续,只是做什么都好乏力
      • 渐入佳境。三个女生之间是一种现象,两个男人之间也是一种现象。第二段是第一段的解答。男人是没有装糖果的陷阱,却总有女人甘愿入坑。翻到阳台栏杆外消解性欲也是厉害,在死亡面前,男人才会对性欲置之不理。
      • 这般落寞与忧伤。最喜早期的洪尚秀,镜头是沉静的,情绪是疏离的,男女的情爱也没有到过度游戏的程度,空间依然有,人物也比相对现实,艺术气息更为浓郁,结构也玩得不过火。
      • 补看洪尚秀早期作品,一个最真切感受,就是才气逼人但是不加节制,细节别致但又过于私人,反正他也不管那么多,拼命往里塞,有股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生猛劲。要说问题的话,大概就是不好解读,起码会很累很费劲,个人感觉可能他自己也没法具体讲清。
      • 又是同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的角度。但这一次更加隐秘,如果不是最后的片段,甚至想不到,原来这是一对恋人各自故地重游的故事。明白这一点,再去想象他们曾一起在这里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坐过的缆车,洪尚秀实在太厉害了。。
      • 魂牵梦绕的《江原道之力》看似是让人望而却步畏缩不前的危险与阻力,而它实际上最终成了令有志之士踏出“道德” 界限的源泉和动力。洪尚秀早期一定读了不少弗洛伊德的书,他前两部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潜意识学说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投射。然而洪尚秀的才华恰是体现在其是一个处理梦的高手,他不仅可以将梦平静而无痕迹地移植到大地、酒桌和阳台,并且还能让梦无目标地游弋在现实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部复杂的心理分析剧里是重叠黏着在一起的状态,一个又一个与之对应的梦境也颇具解读的空间和乐趣。这部作品本质上展现了他对于个人历史的反思与重构,从少女痛彻心扉的哭声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位诗人于自己的作品里杀死了自己。最后恭喜这位结构大师梦想成真——获得精神意义上的自由同时恢复物质层面上的单身。
      • 洪尚秀早期电影的眼界太窄,同样是男女关系,侯麦影片中的角色跨越了时代、从银幕中跳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本片中男男女女的形象过于单薄——在无休止的谈话中只是引出了男性的虚伪,故事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花哨的结构也就没有那么出彩了。
      • 1.看不清命数中的得与失,便唯能在无意义的日常中寻找神话。2.每个人都欢天喜地,除了我。3.所谓神秘都是装出来的。4.涸辙之鱼。5.池中龟同[懂得又如何]之青蛙。6.只要踏出界线,就能成为历史。7.金鱼:以纸遮阳饲于窗台,及至双鱼落单。8.人与狗的狭路相逢。
      • 在这部早期作品中洪尚秀还没有完全建立自己的风格,不见后期那种与尴尬剧情格外契合的蜜汁推镜。两段式结构倒是已经出现,但两者在体量上的不对等以及刻意建构的弱关联,都显示出他在创作上尚未成熟。难能可贵的是展现了一种无聊但日常的生活制式,小心思和小细节非常丰富。总而言之,玩味着时空关系,这片子好像说的是:女人是受害者,而男人是不可靠的,而这种不可靠从来就跟学历高低没关系。
      • 吃酒,散步,聊天,等车。依然是洪尚秀这些标志的电影语言,前半段尚可,后半段频频出戏。
      • 還留著兩部洪常秀一直不看其實就是為了這樣的晚上,彷彿與老友對談被提醒生活“不過如此”。旅行紀是認真且有模有樣的,又不像中後期一樣有那麼多뻔한台詞,還有女孩的意外與魚之死亡這種設定。相信嗎,22年過去了,那家叫“인사동사람들”的店鋪居然還在,連電話號碼都未變。0417凌晨집
      • 双段式,前半段的答案回答了后半段的疑问。
      • 【北京电影节展映】以两段非对称叙事的形式,将一对偷情男女置于同一段时间、同一片地域中。但二人又无任何相遇交集,各自与同行的伙伴聊天争执、与偶遇的异性发生一段无因无果的萍水之情。看到他们在情感的旋涡困境中挣扎,落寞而忧伤。两段互为问题,也互为解答。还在其中巧妙地暗藏玄机,隐藏一条神秘女子的线索,以及一条金鱼的死亡。即使只是第二部电影,洪常秀已然炉火纯青地将双线故事结构设计安排得浑然天成,并把男女关系中微妙心态,以及由此引发的那些事儿描绘得淋漓尽致。看完回味良久。四星半
      • 8.4;刻意入畫的收音話筒為著顯出一種時間「差」,也強調影片所要講的偶然之必然。結尾是否該停在金魚盆就好?
      • 似乎在江原道会显露真实的情绪,这就是江原道的力吗?那个吸在玻璃上的鱼是什么鱼?看起来很好吃==交错的剧情很喜欢~传说中出镜很高的麦一次也没看到(* ̄rǒ ̄)好想去一次江原道啊!
      • 沉闷又写实的影片。故事分两段进行,最后汇合。穿帮镜头两处以上,一次54分左右,一次57分钟左右。这么明显的话筒外露镜头导演不会看不出来吧,莫非是故意的?片中有好几处耐人寻味,盛元为了自己的工作拜访教授因天气原因带了伞,给教授送了洋酒,离开的时候伞忘拿,教授把伞打开左看右看找“贿赂品”
      • 洪常秀有好几部看完后都特别激发创作欲,就也想写一些这样的情感小故事。男女视角的两段式,时间地点的转换迂回中蕴含的细节信息量很丰富。还没有推镜的早期作品,用炙热的夏日旅游地影像讲了不少很冷甚至惊悚的桥段,也比金敏喜时期更大胆和龌龊,记得以前买他的DVD都当小黄片看来着。还有在大银幕发现跟自己竟然有七成相似度的演员也真是个挺可怕和新奇的体验。北影节北京剧院。
    • 豆瓣 8.6 IMDB 7.9 HD中字
      Il conformista
      1970
      剧情片
      法国

      同流者

      Il conformist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绝无仅有的在摄影,镜头运动,布光,色彩,剪辑,配乐上均树立影史新高度的神作。黄与蓝的主题色,一如火车爱抚时窗外的夕阳与蓝夜。精神病院的纯白秩序。老贝标志性的首尾光影时间魔法,洞穴寓言,法西斯盲者与同性诱惑。在情欲与罪孽中沉沦,于弑父与寻父、离轨与臣服间辗转摇摆,随波逐流的人。(9.5/10) 【2020.8.1.上影节梅龙镇重刷】追求与中产上层人士看齐、懦弱而纠结的男主。玻璃后的三胞胎女歌手与各种整一、空阔而古典的建筑均透现出法西斯式的同流精神。与未婚妻见面时的百叶窗光影太有感觉。倾斜镜头。庭院秋叶随风起,雪地树林刺杀急(唯一的手持晃镜段落)。童年时穿过纷挂的白床单似[末代皇帝]。蓝色滤镜的巴黎。男主窘然面对卖花女与流浪儿高唱国际歌。中餐馆里,犹疑男主与上司见面,身旁摇晃的黄色吊灯。手拉手群舞与被裹挟夹紧的男主。
      • 一场集体无意识的迷狂。对集体主义生活和简单幸福概念的认同,对一旦可能失去他们的恐惧,使得人们能保持顺从和沉默,容忍一个以谎言为基础的社会,既是受害者又是支持者。虽然直指法西斯主义但又好似在影射任何一个政权。隐喻无处不在、摄影出神入化,老贝的最佳电影。
      • 摄影真的是太风骚了,推拉换焦镜头看得人一阵阵酥麻,蒙太奇剪地不能更恰到好处,爱情友情亲情童年阶级谋杀婚姻混杂在一起,贝托鲁奇的政治呈现始终是魂。同性欲望压抑感竟然成了暗流决定主人公的人生走向,两位关键人物的外在形象惊人的相似。
      • 马塞洛对于暗杀教授之事原本是心有抵触良知挣扎的,宗教原罪与安娜暧昧尚在其次,关键是他觉着教授是自己的老师大致也算个好人,所以第一时间没有接信转身躲进了厨房(偏偏是中餐馆和茅台酒?)。可之后当舞会现场教授出示“空信”道出试探真相,马塞洛突然下定了决心!并呼应了之前俩人重聚时的书房对白,“台词华丽。可你走了,我变成了法西斯。”……说明贝托鲁奇对于纯粹的政治人物,无论左右皆持否定立场。教授的死对头墨索里尼势力被贬讽地更为直白频繁,其中又以教堂祷告马塞洛与神父那段问答最为犀利,“今日救赎明日将犯之罪……我非来自颠覆阵营,正好相反,我是要消灭他们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雾林截杀的高潮大戏,几乎所有悲情渲染都送给了随行的安娜。教授本人的死法倒更有几分吊诡地像是东方快车的情景再现!
      • #三刷#4.5;保留原著“渴望证实自己的被原罪所破坏的一生是正确无误的”主旨,在Vittorio Storaro精妙绝伦的摄影中感受“我们大家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失掉我们的天真无邪,这就是正常状态。”相比原著大量长句叠加的内心戏,影片更着力于闪回记忆对终其一生笼下的阴影、时空跳跃的缝合、精心酝酿的构图与光影盛宴,贝托鲁奇再次以性和政治意味身份诉求,跟随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在蓝色夜幕的巴黎混沌沉沦。 1、意识深处对同性身份的不敢直视,结婚只为成为“正常的人”,最终明白自己从未成为“同流者”(未认同任何一种主义),结尾的揭发实则是对自己的确认。 2、毕论关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暌违多年师生重逢,一个关窗一个开窗,影子的形成&消失——他并未努力走进「真实」世界。 3、空旷压迫的巨大建筑下,人是微渺的存在。
      • 【B+】被简介误导以为是个政治阴谋片,其实讲的是随波逐流的可笑人生。布光牛到人咋舌,频繁的插叙跳叙,理解难度略大。贝托鲁奇有一种东方人的含蓄。
      • 迷人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男主角,一个集爱欲、恐惧、懦弱、不知所措于一身的法西斯主义者——事实上他内心深处不认同任何一种主义,真正影响他价值判断的是老旧的天主教道德伦理观,他被此束缚、折磨、扭曲,从而转身在历史的夹缝中将自己伪装成顺应社会的精英分子,而在贝托鲁奇看来,这两点可能正是法西斯主义诞生的温床:失落的传统道德(历史的某种断裂?对父权的反叛?)在激进社会体制的不断冲击和狂热改造下,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双向选择,《白丝带》也是如此。摄影、色彩、调度以及取景(建筑)等等有种歌剧感,算是贝托鲁奇奠定个人风格的作品。[补充]之前忽视了影片叙事结构的重要性,倒叙结构反映的心路历程制造了悬念——解救或是旁观爱人之死,同时也重塑了“同流者”逐渐懦弱的心路历程——个人的也是民族历史的。
      • 叙事松散拖沓,人物莫名其妙,每个人物似乎演的是不同的电影。很不喜欢。故弄玄虚地讲那段洞穴神话的时候,一副居高临下的圣人说教做派,简直都要“呵呵”了。总觉得整部片都透着主旋律式的政治宣传气息。不知道原小说如何,但改编这部作品呈现出来实在差劲。
      • 有趣的是,一位共产主义者描述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又让其爱上反法西斯主义激进主义者,最后又将之杀死,其实这是莎乐美的纯粹爱的故事吧。男主角其实是加缪写的吧。但其实男主根本不知道自己被什么左右,他如此矛盾。隐喻太多,反而更显声画优美,火车桥段,每一段截图出来都体现出摄影之美。
      • 我完全就没关注什么政治、刺杀好么,只是一直盯着JLT的长长眼睫毛,Dominique Sanda 和Stefania Sandrelli 好美。
      • 真是近乎完美啊。更多点了解时代背景应该会更有趣。几个时间段剪辑在一起,摄影漂亮。特林提格南特年轻时候帅
      • 本片在摄影和剪辑上都有颇多可说之处,带着极强的那个时代的印记
      • 改编自莫拉维亚小說。也是關於如何使用光线,让形式、布景、质感、色彩和构图平衡的摄影教科書。尽管它用最怀旧甚至浪漫的设置和场景去塑造的却是個凶残的法西斯主义者。他對於自身真实性的情境,仅仅只服务於那些行使权力者的利益。 但叙事正线外的跳接、闪回,以同流合污者的内心隐秘作为切入点,在历史、政治、哲学等多个层面来嵌入其生命,远眺变化的真实,朝向从不改变的永恒时刻→最后人们骑摩托拉着墨索里尼石像的头颅经过角斗场,他觉得,自己似乎是在向一个他所渴望的世界的旧日残存的形象道声永别。 同流者也是贝托鲁奇自身,如同他拍片题材的选择常顺势顺时而为。似乎暗示自己就此告别法国新浪潮影响,他为电影中被刺杀对象安排的住址和电话,用的都是戈达尔的真实信息。戈达尔没说什么,毕竟他觉得贝托鲁奇影片的政治性始终不够激烈。
      • 小说电影不管先看哪个都会损害看另一个时的乐趣,电影固然作为独立作品存在但既已读过小说很难不作比较,尤其是感觉导演没有把握主人公怪异独特的精髓(对本性的恐惧)时很难不感到失落。贝托鲁奇的富丽影像与流畅情节性跟原作气氛完全不同,不过确实花了很大力气囊括情节和画面隐喻
      • 3.5。閃回結構,無法被邏輯化,宛如一場夢魘。對於Normalcy的追求。尋找surrogate father"s",面對這些權威,既想取悅又想摧毀,伊底帕斯情結。Godard情結(片中唸的教授地址是Godard家 XD)。Plato's cave。勞萊與哈台。bisexual,法西斯統治下的自我認同混亂(?)。美得震懾人心(Storaro的攝影外,更是雙姝),但實在有點裝模作樣、文過於質,也可以理解Godard所說「對基進主義的背叛」;完全背離Godard的反商業路線,聲稱向Sternberg、Ophuls、Wells取經。Wilhelm Reich,Erich Fromm。
      • 太他妈疯狂了,摄影机表意的巅峰。
      • 有几段光与影。1938年巴黎中餐馆出现了1960年代款的茅台酒。
      • 凶手!他杀了一个政治犯!他是个同性恋,纳粹分子!
      • 冬日的情欲是昏昏欲醉之时,我从后边抱紧你,这一秒轻狂,下一秒沉郁。一场阿伦雷乃式的刺杀,《色戒》的反面,杀手被时局裹挟,在渺小的自我欲望与庞大的组织力量之间左右彷徨,每一次犹疑都是一场艰难的心理治疗,爱欲终败给信仰。片尾雪中的剿杀如天鹅之死,残酷而凄美。摄影美呆了,人物在大雾弥漫之中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伤感。
      • (8.4/10)政治性视角的切入,童年的创伤性弗洛伊德情结,权力与性的结合,信仰颠覆之后的迷惘。看出了一些法国新浪潮尤其是戈达尔的影子(贝托鲁奇本身就受到了新浪潮的影响),强烈的形式感(摄影、运动、构图、灯光等视觉元素臻至完美,影响了《教父》等一系列后来影片)。摄影师斯托拉罗,后来被科波拉请去拍《现代启示录》,一个好的摄影师真的太重要了。贝托鲁奇早期的电影就显示出了娴熟的技巧和影像的表达,强烈的个人历史观隐含了太多的隐喻,尽管历史因素限制了一部分的理解,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贝托鲁奇有着一种强烈的个人表达。
    • 豆瓣 9.0 IMDB 7.9 HD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2004
      剧情片
      希腊/德国/意大利/法国

      哭泣的草原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强大的艺术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出来。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太沉闷了
      •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你博客里的第一篇影评
      •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希腊已故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节奏很慢,有些闷。
      •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电影资料馆,2012.2.25,再看一遍。
      •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