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拍一部黑色电影?又如何将一部黑色电影拍成一部肥皂剧?维斯康蒂将给你一个圆满答案。意大利版《邮差总按两次铃》。 |
|
历史就是阐释。实际的观影经验会让你发现影片与影史书或我们的理解之间的差异。那种把每一部影片机械分门别类、归纳为某一种电影美学流派的方法其实是无法成立的,毕竟很多所谓流派并没有统一的宣言(或许有相同的政治立场),个体间有不同的美学主张,他们成为一个统一的团体往往是后人阐释、建构出来的结果。拿新现实主义来说,一方面当时它并没有形成大反响,在50年代前的高峰期也只有1/10的份额,大家更爱意大利喜剧、美国片。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是一种接续发展。它只是现代主义电影下的其中一脉(客观现实、心理现实、作者评论),它之后的作品甚至带有对现实明显的自反性。甚至就本身来说,新现实也并没有彻底性,大量的职业演员、景棚拍摄、后期配音实际上是主流。作为新现实的先声,也能明显看到它受到好莱坞匪帮片和雷诺阿的影响。崩坏主题 |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早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实景以真实的街道作为场景,有别于当时意大利主流影片的风格,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犯罪故事。因当时还处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影片上映不久后既被下映,但对未来新现实主义整体的艺术风格与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片编剧也是未来新现实主义的著名编剧和导演德·桑蒂斯曾激动的这样说:“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电影,我将它称为新现实主义的电影”,以现在看这句话也许就是一切的开端吧。 |
|
助理工作结束后,回意大利之前。让雷诺阿送来本小说。说,你一定会喜欢。而这成就了维斯康蒂的处女作。维斯康蒂说,《德意志零年》也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罢,都是从我这部电影中来的,而我的电影是从让・雷诺阿来的。上映两天后,马上被封印,但影响却无远弗届。死后同年,在美得以重映。 |
|
贫穷有时也是一种浪漫——木心写下这首俳句时大概意识到,耶稣的浪漫正是因为他的贫穷。所以,耶稣对木心永远充满魅力,也使他永远闷闷不乐。对于没落的贵族而言,耶稣的浪漫更像是一个诅咒。改编自《邮差总按两次铃》的《沉沦》证明了维斯康蒂生来就是一个矛盾之人。正如处于关系核心位置的女主角:既嫁给了安稳富裕但却乏味无趣的贵族生活,又爱上了自由浪漫但却注定流亡的革命无产者。他这部着重刻画两难困境的处女作,在尝试解决这一由两个阶层共同构建的双重道德难题时展示出了颇为罕见的成熟,而他的身份和立场也直接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纠葛中。置身事外的导演大有同情这对鸳鸯的意思,于是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解除了诅咒。在幻灭之时,影片也得出的结论:这种跨越阶层的跃迁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单恋,只是这条路上布满了无数的《洞》和挑战。 |
|
改编自美国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摄影和室内布光精细复杂,呈现的却是真实甚至粗糙的现实景象,前半段(男女主角犯罪之前)还不错,故事往后发展差点变成家庭爱情纠葛,结尾有点草草了事 |
|
新现实主义始作俑,沉沦的宿命感,无法控制的欲望,无法直面的贫穷,无法避免的死亡。 |
|
意大利的《邮差只按两次铃》。其实这个故事可以非常色情、甚至变态博眼球,照最近的说法就是三观稀碎,但是维斯康蒂把自己的新现实主义视角融了进来,增加了许多对生活细节的刻画,除了爱情的不顺意,其实女主角更多的焦虑来自于对改变生活状态的急切心情。导致结局非常绝望。男主特别帅! |
|
维斯康蒂居然把这个题材拍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将人的堕落、作恶和其不加控制的自私欲望、所处的社会困境联系起来,十分沉重。不仅是主要人物,迷上男主角因而包庇他的女配角,也是茫然无是非观、凭情欲行事,让影片更显压抑。 |
|
意大利版《邮差总按两次铃》;homme fatal;Gino的出场;男性身体的描绘;与原著相比的新增男性角色,火车上帮Gino买票、旅馆里二人同床、邀请Gino一起流浪几段都有同性恋意味;有些导演你随便看一部他的作品就能知道他性取向 |
|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在看一个类好莱坞西部片,然后中间变成了法式浪漫,筹划杀人音乐响起那一刻我以为希胖来了,可算是有那么几十分钟是让我忘情地欣赏,结果一个怀孕打入肥皂剧的深渊 |
|
维斯康蒂可能想说,女主受到冷落的根源在于她已经被上流社会同化,而青年在两种生活中摇摆,最终二人的结晶解决了两人的情感问题,但社会已无法接纳他们。在我看来,青年本性是自由派,但安定下来的社交生活肯定会让他产生阵痛,女主早已痛麻木了。可以引申为法西斯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最后纯白沙滩美 |
|
偷情中的难以自持、情不自禁,从推让到欲拒还迎再到沉迷于此,一些眼神的特写特别有力。心理刻画之外,还有对那时期社会心态的观察,结尾更是不胜唏嘘--Massimo Girotti长得也太好看了吧,那背带裤的造型简直了。 |
|
7。维斯康蒂的镜头是新现实主义中最精致构造的,运镜和景深很像雷诺阿 |
|
浮雲、黑色電影、郵差總響兩次鈴。 |
|
太太太太长了,长到里面一些渲染情绪的戏份在影院里都像在看unintentional comedy [ACMI 35mm] |
|
9. 这种对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荒芜、贫瘠、肮脏、混乱的国家描绘,工人阶级的居民,人民内心的苦闷与肉欲的情感暴露同样存在着反天主教权。如果说《托尼》预示了新现实主义运动,那么《沉沦》直接影响新现实主义大部分的的美学特质一点都不为过。关于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景象,大量捕捉与主角无关的平民镜头,实景拍摄又有着层次分明的布光以及升降机的使用。只不过缺失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性,没有那种对当时意大利人民生活与斗争的表现。|关于电影类型上的讨论则似乎更有意思,个体性叙事,日光之下的谋杀情节,引导凶念的至关因素—女人,重蹈覆辙的男性宿命,咦,怎么变成黑色电影了哈?最后还有点点同性意味插入其中。800 |
|
#BFI #21799 #4K #141mins 长评-爱与家。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角色设定上能感觉出黑色电影的影子,改编自小说《邮差总按两遍铃》,不过其中的改编还是超脱了那个时代,甚至领先于现在的时代。影片的角色弧线设定堪称超前,不论是谋杀亲夫设定的合理性,还是象征着自由的同性伴侣的角色关系,亦或者拖到结尾处男主的无情与性工作者的眼泪对照。女主的状态太饱满了,抛开了蛇蝎美人的狠毒,更多的着墨在被压抑欲望后的激情爆发及之后被猜忌的疲惫上,爱变得更加纯粹,男主则像极了一个女主的对照。大量的运动长镜头,有很多利用角色走位进行的长镜头调度看的令人咋舌,开场特意的避开了男女主的脸部,在他们第一次相遇时也是第一次展现给观众,这设计堪称完美。构图光影也是完美。乐队演奏的那场戏的音乐侵入效果也极佳。 |
|
维斯康蒂导演处女作,展现了新现实主义对普通人生活及其细节的关注,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诞生做了准备。 |
|
人物走位场景调度真的有气质啊 各种糅合起来的迷离模糊,单看某个段落就让人沉迷 |
|
維斯康蒂處女作。134min版。改編幅度很大,將原著細緻描寫的犯罪片段與法庭遊戲悉數隱去,只留下更加赤裸的情慾。前面的張力太足,以致後半小時略顯倉促。男主Massimo Girotti七年後又演了安公处女作Cronaca di un amore。 |
|
和后面的新现实主义不同的应该是尽管显得有点粗糙,但依旧值得注意的构图与精美运镜。绝对借鉴了雷诺阿。维斯康蒂端着的气质,在处理现实主义题材上的确有点不接地气,不过后劲儿足。为了开创意义,给四星吧。
重看。精美运镜虽然说是受法国人的影响(诗意现实),但不得不说,意大利的一个个的都是叙事天才。次次运镜,把握住相应的人物步伐以及所思所想,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心理分析运用,也算是维斯康蒂本人最具风格化的一点。
再重看。看得出来后面洛克兄弟中的情景剧质感因何而来。维斯康蒂这部里很多戏剧化的设计让人感觉人物不够立体(比如傻乎乎的酒馆老板),真实感也因此大打折扣。比较好的地方自然在于他独特的运镜设计,对镜头与人物走位间的联系的娴熟。 |
|
平淡但透彻;Gino渐渐同Giovanna一样变扭,共同沉沦;Spagnolo就像Gino打开昏暗酒馆的门窗后直射进的刺眼阳光,是影片阴沉氛围的唯一一抹亮色 |
|
8.5/10。身不由己嫁给肥胖富人的贫困女主和无业游民渣男男主之间起起伏伏的悲剧恋情故事。影片既想做新现实主义电影(从实景拍摄、大量捕捉生活细节且整体上去戏剧化的叙事等可看出)又想做传统故事片(从精美考究甚至华丽的摄影和一些运镜调度【后者是为营造诗意】、不少配乐、对戏剧性的相对倚重等可看出),最终虽平衡地挺好,但影像力量无疑被大大限制。 |
|
维斯康蒂的导演处女作,看的时候感觉这个剧情很熟悉,一看简介,果然是改编自詹姆斯·凯恩的小说《邮差总按二次铃》。影片完成于1941年,在剧本必须由法西斯政府审查的拍摄条件下,维斯康提把这个通奸谋杀亲夫的畸恋故事,拍成充满绝望宿命气息的作品。个人感觉比1946年的美国版要好看。 |
|
《邮差总按两次铃》搬到意大利背景有种特别的味道,歌剧演唱比赛啊,街上看热闹啊,神父打酱油啊,都十分生活气息,也把男人要上路女人要稳定的对比和挣扎拍得好真。事件行进得很有意大利的非理性动机感和宿命感。还是纳粹时代作品哦! |
|
7.5/10 作为初步奠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特点的影片,《沉沦》的现实主义所带给观众的那种真实的现实感自然是影片的一大特色,维斯康蒂“在表现风格上打破了以往意大利影片的虚假表现,而以深沉的笔调展现意大利的‘破落景色’”,并有意让影片的主题和故事在“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但除此之外,影片真实描写了意大利那个年代的现实景象,并表现了“当时意大利人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就连之后戈达尔《蔑视》的人物结局走向也与影片的人物结局惊人地相似 |
|
以一种新的观点、新的影片风格,冲击死气沉沉的意大利电影。
导演有意把人物放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那种肮脏混乱的小城镇和贫困的村庄中去展示。
影片中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以及对于当时意大利处于“一种内心苦闷,本能的肉欲和暴烈的感情”的表现,使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揭穿了墨索里尼所声称的“生活秩序良好,路不拾遗,火车准点”等谎言。
|
|
根据电影里聚焦二战时期意大利社会的衰落而导致失业严重的背景 ,可以从中看出一些新现实主义发展的萌芽。
那胖子丈夫只是有点大男子主义,被合谋杀死也太冤了吧。男女主只是因为原始的欲望互相吸引而已,一个随性自由一个渴望激情但向往稳定,本质上他们就不是一类人。即使最后死里逃生逃脱法律的制裁,他们的感情生活也肯定一地鸡毛。
|
|
主角沉沦 观众绝望 |
|
维斯康蒂处女作,新现实主义风格,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腻深刻,画面自然洗练 |
|
为了看男主来的,确实很帅啊,也确实有基情,虽然很含蓄,但真的很难得!而且导演是g,男主也看的直不到哪里去,明显和女演员的眼神交流无爱啊,还是觉得和好基友在一起比较有前途,这好基友真的是世间少有啊,导演明显有偏袒。确实只觉得基情有看点,其他一般般了 |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哪怕表现不堪以及灰暗面,镜头的运动都带着一点优雅,看《洛可兄弟》的时候也有同感。新现实主义还是看德西卡吧 |
|
人必须生活着,爱情才有所附丽.新现实主义的题材,但是风格还不成熟,有很多好莱坞的影子. |
|
爱情部分很无趣,男女主角都不差,但放到一起缺少火花,激情情欲不够。现实细节场景好评。 |
|
“我是不是个坏人?”“不是。”那突如其来的孩子…… |
|
新现实主义开端,邮差总按两次铃。维斯康蒂从生涯开始之处已然洞悉了现实的宿命 |
|
想起双重赔偿,那年头真是流行跟奸夫一起谋杀亲夫拿保险金啊。 |
|
目光一直被惊人的现实主义(新?诗意?)吸引……与工整的好莱坞版本相比,这里是又破又脏又干燥的意大利城镇,国情自有不同,也不会像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美国老是让保险公司雇员扮演侦探角色……这个版本几乎失去了所有悬疑要素,上帝的“按铃”也变成了男主角与旁人的两次交集与试图逃离的内心挣扎;女主角则由身为老板娘未免美艳过分太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坏女人、身着红/白裙的lana turner变成了这位总是穿着黑裙、饱受生活(金钱、丈夫)折磨的家庭主妇。两人的眼睛总是瞪大,露出了太多眼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着魔。房间内谈话与酒吧重逢的构图格外考究,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现在这个剧本 |
|
好久没在电影里见过这么帅的男人了。。。 |
|
6/10。维斯康蒂的运动空间是灵魂的一面镜子,开头从火车向外拍摄长长的道路,当镜头升高越过停着的小货车随着吉诺的背影走进餐馆,对着他的腿和围在两旁的狗,直到和乔瓦娜在厨房相遇,才第一次从后者的视线中看到吉诺的正脸,摄影机总是从很远的位置不断靠近走动的人物,包含的犹疑、躲闪正是二人情欲纠葛的写照。运动镜头中无尽的地平线形成了一个命运的牢笼,二人私奔时走在荒凉的道路,这条路就是一切的分水岭,二人在这预谋犯罪,又在沿着路的提岸上一起接受警察的盘问,最后偏离和翻车,乔瓦娜想要稳定、想要劝吉诺放弃流浪的灵魂,她跌跌撞撞地跑下河岸来到吉诺身边帮忙分担警探的怀疑,疲惫地在厨房准备聚会,面前是堆成山的脏盘子、剩饭和酒瓶,绝望地在酒吧等待吉诺回心转意,还拥抱在广阔的河沙上厮守,她的爱与沮丧交缠在一个颓废的世界里。 |
|
维斯康蒂长片首作,雷诺阿味儿十足,充满了自然主义和宿命感!女主不得已嫁给胖子,越来越讨厌他,这时男主出现仿佛救命稻草,在女主的撺掇下男主害死了胖子。女主把路边小店改成了热闹的酒吧,生意兴隆,但是男主越来越抑郁。同时胖子意外离世,警察也在调查原因。男主在经历了好心陌生人和无辜女孩后,终于在沙滩上与女主握手言和。可最后车祸意外,女主挂了,男主被抓,痛哭流涕!男主和好心陌生人就是基情四射。女主吃醋男主和女孩的戏让人想到了后来的小美人里母亲的表演,像母狮子一样维护自己爱的人和事物。男女主和胖子吃饭时摇摇欲坠的吊灯,昭示了三人不稳定的关系和胖子的命运。 |
|
沉沦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从高贵滑向低贱的一个过程,如果一群人本身就在屎坑里,那么从自由法西斯,虚无法西斯滑入杀人法西斯并不是一个沉沦的过程,也就是根本就没有变化,所以说这不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因为无论高贵和低贱,都不可避免的与非现实主义的符号相互交织,互相作用。这也不是一部情欲电影,跟不可自拔的情欲毫无关系,因为这些情感都是必然的,这些情感的运动都是由明确的高贵和低贱之力指引者的。男,从无意识的游荡(不吃,不缺)滑向性的无意识,旅馆的分离形成缺失,女,从外力的驱迫,滑向日常生活的虚无和妒忌,最终的逃亡是一种回归。高贵如何下沉进入低贱,与道德和现实无关,维斯康蒂+雷诺阿的吃药开挂电影,说是意大利的NO1也不为过 |
|
大银幕4K修复版重看。虽说维斯康蒂这部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真正的开山之作,但严格来说是半部新现实主义和半部黑色电影,影片后半段迎来了正统film noir的腔调。2024.5.4号@BFI |
|
维斯康蒂的改编虽说多少有些偏离了原著,但是却无心插柳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开端。 |
|
可以说,除了剧情基本和原著不怎么一样了,典型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
这一部非常田纳西的作品,事实上比玻璃动物园还要古早.有趣的是后来维斯康蒂把不少田纳西的剧作搬上了舞台.在田纳西的领域,他是无人可以匹敌的(也许除了最爆发时候的英奇).这是我看过维斯康蒂唯一一片堪称失手的作品.原因大概是他对于美国文本的一知半解,和对低层人物情欲烈度的缺乏认识 |
|
1. 流浪艺人作为二战时期的同性恋荧幕形象,显得十分珍贵,他善良,努力,理性,在灯光熄灭之后燃起一根火柴的那一刻,他短暂释放了自己的欲望,但又小心熄灭。看着他在人群中寻找主人公的急切,他在被主人公打了一拳之后洒脱离场,这些场景都让人感动。2. 感觉导演在最后用主人公的离去设置了三个结尾,一个是跳上货车,好像回到了他最初的身份;一个是被告知有孩子后离家而去,消失在黑夜里;一个是最终跟女主角一起逃亡。每个离去都存在多重的可能性。但导演最终选择了最悲惨的结局,不但失去爱人,而且被抓归案,真正的沉沦。3. 每个角色都极具荧幕魅力,男主非常性感,导演非常善于捕捉这种性感。4. 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法西斯审查和这部电影的关系。 |
|
最令我震惊的还是维斯康蒂把它改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意大利故事——是的,我们都知道詹姆斯凯恩的原作里发生了什么,主人公不想待在他们原有的位置上,于是引发了改变,这是故事的核心。而在这里,色不再只是一个契机,而变成了影片的原罪。"Ossessione"指的是一种折磨,一种着魔的体验,伴随着性而来的不是越界的快感,而是精神上的一道厚厚枷锁。对于主人公来说,肉体的沉沦本身就是一个毁灭的变奏 |
|
原来有三部《邮差总按两次铃》,女主长得也可以,只是和好莱坞的比颜值上差好多,尤其是女主这部里怎么成了个打杂的。开始进入的太快,没有铺垫,后面感情营造的也不如好莱坞的深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