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蛮有想法,不过就是太生硬,无论是字幕卡的用法还是红旗-森林这个概念的反复置换(以那个物理上的红旗为最……),秋秋阿姨那条线完成得要好很多。能在邦哥这一路神秘主义上还能玩出花活儿也算不容易。后期为片子整体品质提升了不少。导演前途大好。 |
|
3.5 杭州,夏日,鬼魂,记忆,幻觉,散步着侵略时间。
黑泽清、阿彼察邦,或谁都不是。
一个离别故事,两层悬疑嵌套。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我们都是这么消失的。 |
|
所有的信息都掩埋在日常对话之中,过去与其说是回忆不如说是小女孩通过大人言语与行为的推断,正是这种暧昧的过去将所有喻象的含义抽离,最后一幕窗台上的红旗太为震撼了。 |
|
#Berlinale2019# 上城,杭州之心,所有水系在此交汇。跳入城河的人浪漫得绝望,他天真地以为千岛湖,西湖,钱塘江,运河,城河没有屏障,在记忆中或许是的,记忆汪洋恣肆。记忆中我是你,你是我,在龟背上交换命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
我一直佩服能拍出童年感受的导演,放下成人世界约定的现实与梦幻的边界,真诚地面对这片混沌,把游戏里的基洛夫飞船、家庭秘事的蛛丝马迹、人物生死状态都放入这片混沌的疑惑里。/《漫游》里的杭州运河与黄龙洞的水汽比蔡明亮的《河流》还要浓郁,陶桢老师的配乐为影片更添几分空灵与神秘 |
|
很谜的一部电影,我只能这么说。 |
|
【釜山电影节展映】也是时空交替,人鬼同框,虚实难辨的意识流风格。能够明白角色关系以及导演的意图理念,但在混乱的剪辑叙事下只看到无尽的无病呻吟。暑假作文没有起到文本作用。两对夫妻,两个孩子,只见堆砌迷惘不见情境融合,只见念台词不见真心声。演员对白水平更是差到难以忍受。不要只让观众听到直白的台词,而是要让他们想到感受到 |
|
估计是因为英文名里的“vanishing”总让我联想到“before we vanish”,所以几乎每个后景空旷的镜头我都在期待天空出现飞碟…… |
|
很公允的说,就是毕赣《老虎》的水平(一部毕赣不愿意承认的作品),如此定调,才能树立一致的参照体系。这里设置两个了前提,第一,《漫游》是在毕赣《路边野餐》仇晟《郊区的鸟》之后才出现的作品。第二,如此学生如此业余的作品,许多技术指标上根本不合格。水、打雷、洞穴、电视机、铺音轨、背诵旁白……这不是东南亚电影看多了,就是毕赣看多了,招招致命,步步煎熬。后期重新配的台词,惨不忍听,非职业演员就不要说表演了,完全不在故事状态之中——你非要说,它追求的就是灵魂出窍生死漫游,我就不好搭腔了。举一个例子:秋秋阿姨和小姑娘说,你小时候画过地图,你不记得了么。这种台词完全就完全是导演的话,而不是人物会说的话,故意让观众去拼图猜谜,so boring days,电影的现实时间几乎没有移动,全是浮想联翩的漂游 |
|
导演想要表达的意象繁复琐碎,以为用长镜头和去台词化就能让电影显得高档,但是却忽视了好的电影其实都是有一根隐藏的主线,线性时空的错位并不是完全的时空破碎,角色思想的游离并不意味着整部电影的游离。
非常沉闷,电影放映时我留意了一下周围,平均每排睡了三四个观众,QA环节开始导演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做到了”。 的确,能让片场睡那么多让的导演为数不多,你确实做到了(围笑。 |
|
95后导演,杭州,郊区,近年高产。 |
|
#釜山国际电影节 意识流童年 美术和摄影更好的毕赣风 |
|
夸不出来。并不是故弄玄虚就是艺术。后期剪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让糟糕的演技和台词,杂乱的原始素材提升了很多质感。
#坐在我旁边的俩个女生,在片尾音乐响起时,睡觉的姿势居然一模一样~ |
|
我嚴重懷疑電影拍攝日程跟我初来杭州那幾天有過重合:2018年八月初的某個下午,我獨自騎著共享單車從武林門一路到了靈隱寺,途中遭遇许多迷醉的风景。忽然間電閃雷鳴,暴雨沛然而降,我跟一群遊客在寺外的纪念品商店躲雨,期間雨勢漸弱,陸續有人離開。傍晚我乘公交抵达錢塘江畔,鬼使神差般登上了大橋,過了橋,来到一座空旷的廣場,坐落在湿透的绿意之间。广场上淋过雨的雕塑閃閃發亮,诉说着金属质感的哀伤,与对岸的雷峰塔和西湖山麓遥相呼应。我一直待到晚霞被江水吞没。那天我像受到什么东西的呼唤,被它牵引着穿越了大半个杭州城,徒劳地游目骋怀。那次体验就像梦一样难以描述,多年后我再回去居然找不到那座广场了。或許正是記憶让生命變得雋永,我們都別遗忘那些感動過自己的光景啊。那是一帧帧时光的印记。 |
|
真的太好睡了……“杭州新浪潮”三部曲打卡结束,你们祝导,用最正的杭州话,讲最不杭州的故事。btw,你们青年导演的自我表达欲望真的是……何时才是个尽头啊(。 |
|
简单 有力 结构精巧 令人落泪 |
|
转发:金龙哲老师釜山观影影评:《漫游》【釜山电影节展映】也是时空交替,人鬼同框,虚实难辨的意识流风格。能够明白角色关系以及导演的意图理念,但在混乱的剪辑叙事下只看到无尽的无病呻吟。暑假作文没有起到文本作用。两对夫妻,两个孩子,只见堆砌迷惘不见情境融合,只见念台词不见真心声。演员对白水平更是差到难以忍受。不要只让观众听到直白的台词,而是要让他们想到感受到★ |
|
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毫無才華版阿彼察邦 |
|
睡过去了(大银幕听蔡琴 |
|
音乐和音效让本片具有一种令人汗毛树立的浸没感,杭州黏糊糊的空气透过银幕接触着观众的皮肤。好的有梦的质感的作品实属难得。本片又带着年轻导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灵气。未来值得期待。 |
|
一部个人化的作品,对回忆的拼凑,和对少年时代一次懵懂的回望。 |
|
釜山电影节有幸观影,影片不许评价,分类为艺术电影吧,观影现场来了好多业内高人观影,施南生老师也来看了这个主竞赛单元,中国95后导演的作品。但是没有留下gv提前离场了。好的契机,希望导演代领团队走下去,不要飘,年轻人没有投资没有名气,做这种意识流电影投奖,可以理解。做到了,就做下去,做好!加油。 |
|
有影像的独特性,但是以后应该不会再看该导演的作品了 |
|
青年导演指导非职业演员普遍不大行,这部里的妈妈基本就是在机械念台词,举个很小的细节,秋秋阿姨在洗澡,你在屋里还这么念她能听见吗?小成本不是零演技的借口,只会让人不停出戏。不是漫无目的走走就是蔡明亮,不是人鬼同框就叫阿彼察帮。不过这片还是比昨天的春暖花开强多了,起码还能看。前面齐齐打五星的有点假了吧,鼓励新导演也不是这么个鼓励法。 |
|
5分。仍然认为导演在影像上还是有他的自觉的,并很期待之后的作品表现。只是,这一部在演员的控制力上,实在是一言难尽,尤其是那些可怕的台词与配音,每说一句话都是一场灾难,如果没有台词变成默片,或许评价会更好一些。另外,现在的这批导演真的是很爱森林、山洞这些有些带有自然与神秘主义的设定啊,太多重复也未必是好事。 |
|
是的。我就是沉睡过去的观众之一。是的,很多片段其实很有深意(但观众提问导演时他说其实并没有low angle之类的考虑)。表演与场面调度上真的让我跳戏。但是“你们做到了”是值得鼓励,毕竟很多人(我)想拍东西,可是也只是想一想。最后想说,小女孩的裙子太短了。她一弯腰不禁让我觉得自己是pedophilia。 |
|
这次BIFF看过最不喜欢的片子。故事和立意都相当混乱,意象因此成为陪衬。一而再再而三的缓慢动作和多种无意义的台词增加了无病呻吟的焦虑感,看的过程真的坐如针毡,纠结着何时才能结束,同时也困惑到底是如何能进入新浪潮单元? |
|
不能因为96年就捧杀哦,导演可以拍来自嗨,观众还是follow your heart好不好哦 |
|
以贾樟柯式的叙事方式把剧情娓娓道来,将一个家庭矛盾融入在二十世纪初的杭州。内容真切,感情真挚。 |
|
我觉得概念是过关了,靠符号、身份混淆虚实,探讨身份的移交与死者的替代,导演有影像的自觉和设计的合理,但还是缺乏质感,所有的视听语言都太生涩了,演员也没有一个进入状态。各方面都还需要加强。 |
|
最大的感受是“出神”,不是说看走神了(虽然的确有),而是影片在时空虚实间穿梭达成的感觉,水、电视、地漏、梦等各种物体被童年幻想化作通道,好奇另一面藏着什么。就好像在夏日午后纳凉或是漫步闲谈时思绪突然的出神,不自觉就飞到了另外一些地方。也会想到“音乐”,电影脱离叙事、从故事中出来的可能性,仅作为某种感受/情绪的传递媒介。 |
|
也許是看了太多慢電影,這部反而是當天唯一沒睡過的一部。前幾十分鐘想離場,讀詞和表演僵硬尷尬,令懂中文的人如坐針氈,但我又安慰自己既來則安看完再說。聲效烘托出一種詭異氛圍,僵尸般的表演居然給影片帶來一種獨特氣質。非現實的部分較喜歡。如果說非職業演員和有限的製作費造成的台詞和演技的缺憾,而這種缺憾又令電影風格化暫時拋去不談,那麼在可控範圍內的敘事是否可以做到更好。記憶的破碎和不完整也應建立在敘事邏輯基礎上,在場面之間人物之間缺乏連接。不過導演還很年輕,之後路還很長,足夠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了。美術有點敷衍了年代感還有距離。GV環節翻譯真的太差,聽得心堵提前離開。2018BIFF중극장1008 |
|
运河里的船娘一生在水上渡人,花圈店的老板一世在阳间奠亡。丈夫去世,船工才能上岸;老板遇刺,无人送去花圈。喝掉山泉就能治病,换了姓名便可重生,生命如水流般涌动,身份在名字间传递。李森林在暑假作文里写了太空的飞艇,却没写渡口的客船;写了记忆的梦,却没写后背的痣;写了魂灵,却没写漫游。 |
|
漫游,空间在记忆内异变。觉得最大的问题出在表演,明明由日常经验组建而成的多维叙事,糟糕的演出(对白也是诱因)却打破了进入影像的可能性,以致祝新对构思的口述比影片明晰得多,荒废了“孩童姓名错位”这么妙的切入点。这个世代的新导演似乎都因话语环境和自身沉淀的限制,自觉放弃了对社会历史的发声,日常物件都只被用作设计的符号,不过换个角度,也算收获了更多元意味的流动目光,有得有失吧。映后和导演聊了几句,比毕X挚诚多了,可以观望,如果他拒绝成为阿彼察邦的话。 |
|
瞎几把拍。 |
|
一方滋育“记忆的谜之影像”的“私人隐秘”式华语地域正在逐渐显形。 |
|
完全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表演烂,剧本烂,导演技法也看不到出彩之处。相比于本片的强行怪力乱神,看看《夜以继日》的鬼魅气质是如何地自然和动人。中国影评人和文青小圈圈互捧最可怕。@UCCA |
|
叙事极其碎片化,中途退场的观众数量惊人。导演做的基本上就是扔给观众几个线索,让观众自己去编故事,如果这也算是一种叙事方法,好的吧。电影简介比电影本身还会讲故事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
|
稳,美术功底扎实。铺在底下的音效非常棒。拍片时才大二20岁,主创是非专业小伙伴团队,可期。3.5 |
|
三星半 |
|
值得赞的是导演的创作立意是很有看头的,只是没把故事讲好,本可升华数倍,却…中了那句话期望有多大失望就…,也有可能是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太过想要深入,导演完全没有在自己的画面里放太多的信息,各种暗喻的画面各种本应带有信息的物件导演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自己喜欢或童年喜欢的东西,所以导演很艺术,而我还不够艺术…值得称赞的是声音做的很好,可惜演员让作品败北 |
|
看到第一镜湖上雷雨将至,我这个从来不知乡愁为何物的人竟然想家了。 |
|
将平凡日常与离奇梦呓融合在了一起。 |
|
小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幻想,包含许多导演私密的童年经历,非得听他亲自讲解过才能了然。全程没睡,但也不满意我所看到的——诚意多过才气。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对导演个人的意义大过对观众的吧。多一星加给真诚拍片的主创,期待新作~ |
|
很棒的一部电影,小制作,22岁的祝新导演带领着一个平均20一22岁的团队打造出一部有着鲜明杭州城市记忆及导演孩童时代记忆的影片,影片风格独特,令人印象深刻 |
|
【3】超低配阿彼察邦或马特尔。内地电影中少见地把城市摄制出了一种液态的神秘感,魂灵仿佛寄居于此。对肢体有意地捕捉让人物附着上了一层含混的情绪。有惊艳的部分,空间构图和声音都是好的。但也还有许多僵硬的部分,包括表演和一些调度。 |
|
逸笔草草,灵气满满。 |
|
对于作息规律的人来说,是一个半小时的煎熬 |
|
捧太高了 难看极了 音效瞎用…96年导演没啥才华啊 |
|
”漫游”原指的轻盈舒展、一种形散神聚的叙事态,在此被错译为各种散漫无神的碎片组接,却始终未生成让人浸没和自我观照的入口,反而锁死在了混乱的意象迷宫中。其实并不反感当下这种泛滥的私人童年呓语,至少对青年导演来说是挺管用的试金石,然而视听层若没有太多原创的亮点,便会即刻滑向灾难。和叙事同样生涩,但镜语稳健成熟的《春江水暖》,抑或是地景刻画明显高出一个段位的《郊区的鸟》对比,不明白有啥好吹的。时空的流动和折叠理应是液态的,而不是块风干的橡皮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