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被窃油画的假设 L'hypothèse du tableau volé (1979)

    最近更新: 2024-04-29 HD中字
    • 主演:Jean Rougeul  /  Chantal Paley  /  Jean Raynaud
    • 导演:劳尔·鲁伊斯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79
    • 更新:04.29
    • TAG:剧情,悬疑
    • 别名:The Hypothesis of the Stolen Painting
    • 片长/单集:66分钟
    • 豆瓣评分 8.2 (413票)
    • IMDB评分 7.4 (1,145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被窃油画的假设》的免费在线观看,《被窃油画的假设》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剧情,悬疑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2分,有413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Two narrators, one seen and one unseen, discuss pos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a series of paintings. The on-screen narrator walks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reproductions of each painting, featuring real people, sometimes movi......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L'hypothèse.du.tableau.volé.AKA.The.Hypothesis.of.the.Stolen.Painting.1978.1080p.CINET.WEB-DL.AAC2.0.x264-Cinefeel.mkv 详情
      L'hypothèse.du.tableau.volé.AKA.The.Hypothesis.of.the.Stolen.Painting.1978.1080p.CINET.WEB-DL.AAC2.0.x264-Cinefeel.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wo narrators, one seen and one unseen, discuss pos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a series of paintings. The on-screen narrator walks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reproductions of each painting, featuring real people, sometimes moving, in an effort to explain the series' significance.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7 IMDB 8.0 正片
      Werckmeister harmóniák
      2000
      恐怖片
      法国

      鲸鱼马戏团

      Werckmeister harmóniá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诚然,作为一枚非电影专业学生和从业者,我看电影的初衷就是为了逃避现实。 记着曾有电影专业导师云云:不招那些阅片量颇多的学生,因为破坏了深入学习电影的懵懂。 但私以为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数量的与日俱增,好似摸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门径。 摸到了一部电影浅层可能所要表明的语境,深层所有探讨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人性等等。 就像儿时看赵本山,周星驰,陈佩斯,长大了看巴顿,金凯瑞,憨豆先生。 刚开始只是捧腹大笑,慢慢地若有所思,再然后泪眼朦胧。 再如长镜头和分镜, 刚开始味同嚼蜡,慢慢地食之有味,再然后心有灵犀一点通。 你走过的路,经过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和某个片段堆叠照应。 电影给了我不止三倍生命,还有光,还有梦。
      • 四星半;末世寓言,和后来的《都灵之马》在主旨上贴近;以鲸鱼之目冷眼旁观众生,一切废墟终将重建,一切虚幻终将覆灭,一切罪恶终将惩戒,一切暴行终将得到原谅,在黑暗和尘暴中隐现的世界;长镜内的调度圆融自然无痕,画框几乎消失,布光绝赞(细看其构图更妙),配乐肃穆沉静。
      • 有些电影是用来娱乐的,而有些则会让人对电影这门艺术肃然起敬,塔尔的鲸鱼马戏团理所当然是后者。140分钟只用了30几个镜头,在长镜头的使用上,塔尔有着超越所有前辈的野心,显然也有这个能力;冷峻的超长镜头,完美的场面调度,深沉的配乐,充满隐喻的主题,塔尔在努力还原着电影的本质。
      • 暴乱那场戏大概是我看过最震撼的电影场景之一,长镜头不留痕迹的调度,不可思议!
      • 只是觉得开头一段的公转与自转诗意非常。
      • 偶觉得这是新浪潮对长镜头的一次影响,你可以长镜头,但是刻意而为之就不好了嘛,里面摄影真的很棒,前后呼应的一些细节不仔细看甚至对整部剧情无法彻底了解,算是一部电影语言高智商电影吧,值得一看再看
      • 1.即使是天体规律一如既往的旋转,看似永恒,却也会被“突然打断”,何况只是人世间的和谐;2.黑暗中的光,行走,或许孤单,或许愤怒;3.好几个镜头实在太美,沉浸其中,配乐是凄美的忧伤。
      • 没看懂,不过那些长镜头。。。哇
      • 一年五遍。
      • 第一部贝拉·塔尔。没有幕布,直接投到墙上看,黑白助力下大部分夜戏的画框都消失了(更何况是在长镜头运动本来就力求还原空间临场感的情况下)。尤其配乐第一次奏响的夜行一镜,真是动人心魄。我能肯定在影院看反而不会有这个效果,所以这个观看方式大概也参与了一下电影语言的革新。
      • 贝拉·塔尔的布光、构图与长镜调度令人拍案叫绝。跟拍人物行走的长镜时时出现,却次次不同。集装箱车由后景左侧驶至右前的光影流变,独自走夜路的剪影与缓慢后拉镜头。酒馆里的模拟日食,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的舞蹈,孩子们的锣鼓疯闹。医院中的赤裸老者终于软化了暴徒的强横。雾气吞没了鲸鱼。(9.0/10)
      • 长镜头给人深刻印象 配乐很赞 但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
      • 4K修复版@小西天。1.第一场戏,詹诺斯展现了用语言创造幻象的能力。但走出酒馆后,他不再是神话的主角,塔尔精致的镜头运动强化了摄影机的在场,赋予观众喧宾夺主的权力,而詹诺斯则化身引路的维吉尔,由主角退为领观众游历小镇同时承受观众窥视目光的视角。直到暴乱发生后,摄影机的反向运动重新突出了他丧失天真的脸。2.片名的直译“维克迈斯特的和声”,在象征之外也暗示了电影的结构特征。每一场戏总有另一场作为对位变体(最有意思的一对当属拉德斯基之舞与熊孩子的钹)。影片也正是在音乐家的主题揭示之后,逐渐如音乐移调般由现实滑入幻象。事物的幻象本来亦是现实的倒影,这同样符合等分与对位的法则。3.贝拉·塔尔要对抗故事对人生的抽象化误导,让时间自然流动。但本片反而对物质现实做了更抽象的哲学提炼,而失却了介入真实问题和情感的纯真
      • 原来是部政治电影,对极权主义的恐惧的诗意表达
      • 长镜头和隐喻的利与弊,每次配乐响起我都要起一身鸡皮疙瘩
      • 既可以看作苏联强人政治下的后期统治离心力越来越强的指涉,也可以看作对尼采观点的诠释。雅努什的叔叔借音乐诉说着对现代主义的不满:违背生命冲动与自由意志的、充满工具理性的和谐律,我们理应去质疑它们;能源供应紧缺的居民在渎神的王子煽动下,拿起棍棒在医院打砸抢烧,缺失信仰的人们唯有将拳头挥向更弱小的人方能抚平焦虑与不安。鲸鱼也许是上帝已死后世界孱弱的心脏。当空降匈牙利小镇时,身处压抑封闭的空间中的人们无法视而不见,只得走入疯狂;王子也许是现代文明语境下的“甲壳虫”。没有交代但也无需交代他的样貌,因为千千万被工业社会所异化的人们就是他的样子。近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雾中风景》不吝对西方世界历史、文明的堕落、信仰的崩坏的批判,但仍对人类有着饱有微弱的希望与爱;而本片传递给我的则是永无止境的灰暗与绝望。
      • 是在自己为自己建立法则,入戏之后看起来还不错,他的长镜头不算复杂,初看有滥用之嫌,但实际极大的服务了自己的人物情绪,并且制造了某种真实让它蔓延到镜头之外,全片最好看的就是那些人物每个镜头最后走着,走很久,又重新定义了心理上的时间。
      • +:比威尔斯的《审判》好不了多少,这也成了一部失败的审美电影。基于稳定器的长镜头并没有什么表达上的系统性,最后反而越来越像是某种帕索里尼式的粗粝表达;滑动(dolly)和变焦时常结合在一起,景深像梦境般飘忽不定,结果和那些时而糟糕的后期配音一样从影像中浮离。这部电影还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浪漫性(从第一个场景音乐响起时开始),然而那只使它显得更加幼稚。总之,也许我们不会痛恨这部电影,但它从未有任何潜在地可以感人的地方。《潜行者》如何做到了动人?看上去,塔可夫斯基和塔尔在态度上就完全不同。B
      • 已经很久没有过看两个多小时电影不挪窝了,以为是自己精力不行了,其实可能很简单就是电影不行。接下来注定又是一个无眠之夜。东欧人应该对这一部非常感同身受,当巨大的马戏团铁皮车像令人眩晕的铁幕一样降临,谁还能确定日蚀只是短短一瞬?那些被蛊惑的人终究也只是飞扬的尘土,得利的怎么可能是他们?记住永远不要赞美深渊,也不要靠近深渊,因为深渊也在凝望你,随时有可能吞噬你。医院一幕拉开帘子的那一下可能受到《自己去看》的影响,镜头末尾又让人想起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
      • 塔尔贝拉的影像风格与语言自第一眼已可撼动心灵。漫长的长镜头背后是漫长的拍摄过程,细节锤炼不惜工本,《伦敦来的男人》里为制造理想中海浪拍击港口的效果,令人潜于海中不断向堤岸泼水…种种磨耗致使制片人因巨额投入而崩溃自杀…本片中始终未曾出现的“王子”隐喻倒好似一个对韩寒事件的巨大预言。
    • 豆瓣 7.2 IMDB 6.7 正片
      Paris nous appartient
      1961
      剧情片
      法国

      巴黎属于我们

      Paris nous apparti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子气质好独特啊,竟然有种安东尼奥尼在拍希区柯克的剧本的感觉。巴黎并不属于任何人。似有若无的阴谋论,到底重要吗
      • 不得不说这片看得太痛苦了,充满了焦虑和彷徨,真真假假梦魇一般让人捉摸不定,絮絮叨叨肆无忌惮的没完没了。
      • 麦卡锡时代的白色恐怖落幕后,巴黎陷入阴谋论浪潮,影片的背景仅是它谜面的一小部分,自杀的线索则淹没于人与人的暧昧之中。如果一部神秘主义悬疑片,在最终可供观众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解读,那多少是件败兴之事;而雅克·里维特则显然跳脱出了这一层面。直到最后,本片都依旧是一部活在虚幻与政治里,只能看清故事的形态,却无法看清其面貌的深刻之作。
      • 你真可爱"----- 哈哈哈...戈达尔把妹高手
      • #重看#完美验证悬疑是核心的新浪潮典范,卷入暧昧不明语焉不详的迷雾之中,与女主同处局外人视角;自杀及自杀原因成为接近麦高芬的存在,政治底色在日常事件的覆盖下依旧闪现,左翼思想形态浓重;人物关系结构的穿插与调度,如多棱镜般折射巴黎断层剖面,理想主义的天真折损于虚无一代。
      • 认真地看: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像里维特一样在正常的框架内给出这么大的破坏力
      • 这不是什么网状叙事,也不是什么神秘和不确定,雅克里维特这一片的意义系统相当清晰,这就是一部知识分子境遇的悲剧。控诉过资本和消费主义之后,还不忘反思左翼的偏狭。这片要好过候麦的狮子星座和春天故事。被麦卡锡主义驱逐出美国的那个角色完全是个超现实主义分子的形象,他说的话几乎都是娜嘉里的
      • 85/100 开场就说了“巴黎并不属于任何人”,年轻知识分子们只是被时代政局裹挟而始终在寻求却永远难以接近“秘密”的状态,时常处在怀疑主义(有存在主义气息但怀疑存在、也非完全的虚无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迷宫里。神秘的不稳定感也总是在于剪辑速率、镜头运动(竟有点想到《郊区的鸟》)、风格极为跳跃的配乐及声音处理(特殊的音效与声画分离)上,还有两次拍摄者的影子以穿帮的方式出现,大环境的线索只是仅仅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给出提示。电影、戏剧的边界皆有一些柔化的处理。即兴,形而上,最终也挺符合时代思潮、手册立场及集体受到希区柯克影响的影子。
      • 8.7;德斯普里钦《哨兵》的叙事风格似乎深受此片影响,但里维特更强调内心写实,为不可知论引导的夸大结局
      • 剪辑非常大胆,对话始终避免正反打,多处穿帮镜头与演员偶而不自然的表演正如总被打断的彩排一样赋予影片奇特的抽离感; 政治阴谋论的背景下,希区柯克式开局引向安东尼奥尼式终局,对黑色电影的解构与早期戈达尔殊途同归. 配乐风格近于巴托克或斯特拉文斯基,插入的印度拨弦乐仿佛取自雷伊电影. P.S.墙上的一架子《电影手册》是个彩蛋
      • 这片子我看了两天,又长又闷,再大的悬念都拯救不了。
      • 重看。绝望之处甚至不在于没有出口,而在于种种动机不明的迷茫:救不到的爱人,四下散落的事件,什么都解释不了,或寻到一半就放手,桩桩件件,有人生有人死,而留在灰色地带里踟蹰的人,面前的千头万绪尽皆把握不住,既不愿意承认世界就此成为废墟,也无法伸手为它抹上亮色。
      • 忧于巴黎的沉没,对存在主义的怀疑,结论是不具有自我的青年的“自我设计"是无稽之谈,终将导致悲剧,从自己亲手制造的斗争悲剧中成长。尽管对战争、戏剧化人生的渴望并不只是年轻的特征。感受到对美国文化的嘲讽。里维特钟情于对声轨的运用?喜欢那个压迫感的象征,以及屋顶上的巴黎。三星半。
      • ????????自恋吧,完美诠释自称搞戏剧的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台词加上一堆莫名其妙的背景音乐搞在一起的都是装逼犯,他妈的连转场都不好好转场你说这叫拍电影???
      • 看完满江红来看看里维特,发现竟然非常的迷人,然而五十分钟后剧情开始混乱,我的心绪开始不安,可能是因为我的冰淇淋吃完了
      • 总算解开多年谜团 原来记忆中几个印象深刻但不知出处的画面就是出自这部电影 一部画风清奇的法国新浪潮大闷片。一打开便是似曾相识的迷人感 似乎来源于安东尼奥尼。想起奇遇是必然的 出色的配乐与极具艺术感的摄影使我想到假面 这个复杂的悬疑故事仅仅是形式本身就已经足够美好。戈达尔帅飞。
      • 怯场,希区柯克之《欲海惊魂》,个人推测里维特《巴黎属于我们》的叙事结构原型。女主人公同属影剧新人,同样出于对倾慕男士的关爱,主动投入到一场神秘的谋杀案件的侦破中。稍有不同的是,欲海惊魂的简·惠恩的目的是帮忙脱罪;巴黎属于我们则是为了保护。防止死者的朋友,那位戏剧导演,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两位女主人公都在寻找一件重要物证:录音带与染血的裙子。而她们怀疑对象,也都同样指向一位身边充斥着追求者的神秘女人。随着调查进展,倾慕男士的完美形象逐渐幻灭。欲海惊魂中,具体细节记不清了,似乎与英俊警察的情感介入有关。巴黎剧中,并没出现第三方的情感替代者。偶像的坍塌,主要来自于导演在戏剧被商业操控过程中的懦弱和妥协。但……https://www.douban.com/note/256377670/
      • 4.5
      • 里维特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外表,包装了一个现代主义的故事。夏布洛尔、戈达尔都有客串。
      • 懸疑。陰謀。劇場排練(始終沒有正式上演是自我指涉? XD)。冷戰。不確定性。巴黎地景。Metropolis。
    • 豆瓣 7.0 IMDB 7.0 HD中字版
      The Green Fog
      2017
      喜剧片
      美国

      绿雾

      The Green Fo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erlin2018# 混剪玩到这个程度只能跪拜了!虽说也是老梗,但能剪出情节来,剪得异常搞笑(把台词抠掉实在是喜感爆棚),关键是真的剪出了一个数据库电影!还带媒介自反的!其数据库的程度堪比[带摄影机的人]了……好想看遍带注释的中文版……
      • 经典电影片段的剪辑拼贴自然老玩法,但厉害的是影片时时刻刻在穿透着媒介的内与外,穿透着看与被看,听与被听的关系,呈现的是电影(且是数码时代的)延展的潜能。而幽默节律感,永远是不可或缺的。
      • 本片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删除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有效台词,来探讨影像中动作链接的本质。
      • 快让绿雾蔓延,摧毁言语和心智,在男男女女间构筑沟壑,让一切充满歧义,让生活无限坠落;
      • 電影是一種特殊的感受域(sensorium),一部電影從不作為一個整體給出,因此電影是一種感知(sensation),一種對幽靈(apparition)和陰影的感知,它總是活在我們的記憶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影需要被復甦、被談論,因此電影世界是一種在觀眾的感知中得以成形的幻想世界。(Jacques Ranciere)
      • 哈哈哈哈这个迷影电影太好玩了!!!顺着《迷魂记》的本子一路混剪,101部关于旧金山的电影+电视剧全部给揉了进来(竟然还有哥斯拉我一个爆笑)导演在哈佛大学教电影,纯粹利用假期剪出来的...
      • 混剪作品,要说剧情流畅那肯定是假的,不过海量素材剪到这个份上也很厉害了。
      • 《迷魂记》为X,旧金山为Y,一场关于影像本体论的疯魔数据实验。作品具备了独立思想,无需依靠观者而存在,剪辑是自身的眼睛,将原本飘渺的梦化为了如梦般的现实。
      • 迷魂记粉丝电影,或者说是三藩粉丝电影。把老电影里的三藩拼接起来很酷,长短也刚好。看过其中一些,没想到这么多片子都是那里拍的。的确是一个气质百变的城市,非常喜欢。希区柯克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呢,他不仅自己很牛逼,他的粉丝也一个个这么厉害,不服不行哦。。盖马丁这几年都忙着迷影了
      • 超级开心好玩的影像实验拼贴。特别是把对话都掐了只剩下人物在说话前后的挤眉弄眼以后效果奇佳,活脱柏格森理论中的情感动势的喜剧表现。最后惊现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也是眼前大亮。看完只想把被引用的这些电影一一看遍。
      • 盖伊·马丁一贯的恶趣味,以《迷魂记》为“情节”主体,以「绿雾」为视觉核心,另找200余部影片的片段剪辑成新版「迷魂记」,减掉部分台词后形成的跳切感具有恶搞效果;蒙太奇玩得飞起,几乎最大化地利用剪辑拼贴功效。
      • 1.5星。這種片子能上影展,生草影片和迷妹混剪在數十年後登入影史殿堂的可能性微存?所以,不要停下來啊!
      • 通过对女性、男性、观看者、调查者和观众本身之间形成的多组观看关系的概括(想起约翰·伯格…),盖伊·马丁实际是把旧金山的城市影像(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好莱坞电影)进行了分类、重组和解构,通过绿雾把自身的作者性的不安和神秘(剪掉台词形成幽默和悬念双重效果,竟然并行不悖!)与希区柯克的焦虑联系起来。如果说重剪老电影并不新鲜,那么肆意玩弄电影媒介、视点则把迷影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默片趣味!
      • 3.5 比一般性的电影混剪好很多。文本表面依附于《迷魂记》这个舞台,其实是打破和重构的关系。此外还包括有旧金山城市影像的电影档案、删除台词后的影像本体如何连续、媒介自反的点子(尤其25-27/34-37/41-45/47-49/51-最终,这五段中,素材之间看与被看所生发的对话关系比较突出)。但严格来说,素材处理更多只是借用其视听元素,而对其历史感觉、语境的剥离是显而易见的,最终无法形成上述提到的4个方向论题思维的哪怕其一,停留在了影像混合连续体的趣味层面。但也已经很强了。
      • 全程采用经典电影拼贴出的新版迷魂记,从消音到播放故障到绿雾的运用,再到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出现,创意、新意、想象力和导演的观影数据库式轰炸,看完只觉得自己只是小白,根本不配说自己是影迷!
      • 无法观看的电影
      • 正好前阵子刚重看完《迷魂记》,所以这种对应的观感也更清晰
      • 剪接功夫了得,把NSYNC剪切进去神了
      • 对《迷魂记》的重构,结尾还给出了所有引用电影的名单,一方面告诉我还要多看老片,另一方面提醒我看过的电影要记得它们的片段和它们叫啥啊。不过本片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引用旧金山最重要的一部电影《房间》,anyway, how's your sex life?
      • 当代荒诞彩色默片
    • 豆瓣 7.7 IMDB 6.9 HD中字
      Der Stand der Dinge
      1982
      剧情片
      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事物的状态

      Der Stand der Ding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在wenders作品里,属于上品之列,关于后现代神话破灭的超前表达,划破事物表象的影像实验。那个在海边滞留的影视剧组,那座矗立在海边孤岛一般的酒店,以及那个午夜徘徊的房车,不光可以看做独立导演与商业电影体系难以调和的矛盾显现,亦可以视为全人类都会遭遇的窘境,即追求自我表达与混沌世俗之间的二元对立,只要你还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或者一位普通的文艺从业者,就不难理解这部电影的本意。而这也大概是wenders最大的困惑,掣肘与纠缠他一生电影道路的梦魇。
      • 我校有三种学生,sell out的,不sell out但天天纠结着要不要sell out的,还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云淡风轻不care其他人的。只有第三种是真正的酷人,但拍这部片子时的文德斯局限在第二层。
      • 他们只想拍卖钱的故事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关系就能制作出电影,人们去电影院不是去重复生活,现在我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可是进入这些故事,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里斯本的海边,洛杉矶的公路上,都是疲沓无力的人,荒芜中荒凉孤寂,在寻找一种可能存在出口,而电影只是一种幻觉。
      • 哇~太迷人了!这种茫然又无可奈何,上了好莱坞贼船下不来的痛苦,文德斯当时到底被逼成啥样了呢,看看这部就知道。。片子悬而未决的时候,都够时间再拍一部了。初涉好莱坞的德国导演(文德斯),和有艺术家念头的制片人(科波拉)被逼至悬崖尽头,拿起摄影机保护自己,还是被杀死了…
      • “故事只存在于故事之中。”“当故事出现时,生活消失了。”“生活是彩色的,但黑白更符合现实。”论黑白电影对好莱坞的致命性
      • 他們在房車上各說各話。導演想拍攝事物的狀態,製片高唱好萊塢多美好,好故事才能賣錢。完全無交集,可是他們卻要一起製作電影。還一同結束了,真是諷刺,拿起你的攝影機抵抗,即使最後也要記錄下來。 觀影時覺得導演很焦慮,對於這種落差,映後查了一下果然是。正逢當初柯波拉找他到美國拍"Hammett"
      • 3.5;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完全是文德斯对艺术电影与商业类型片的对比考量,一部影片是否需要拥有情节化的“故事”,还是仅有创作者的情绪与状态就可开拍?本片以一种文德斯式的戏谑与调侃暗讽好莱坞的拍摄体制,可视为他对美国之行的失望。开场布景很赞,结尾具有自反意识。
      • “和我一起过一段(比较操蛋的)日子”。音乐,镜头组合,各种细节,没法不喜欢这个片。耳边传来小提琴就把面前的镜子用布蒙上,把深色的布按在脖子上,因美而哭,突如其来的冲突,读出声来,挡风玻璃根儿上的万宝路,隐藏着,后视镜里的电线杆,抹粉刺的药,没上的咖啡,死亡仅次于爱情,仰角大夹克,对就是黑白,反讽,空气,都是自己的选择。过分热情的拥抱,举起摄像机挨一枪子儿,胶片儿就用完了。
      • 故事本身已不重要,关键是生活随意抽出来的一段生活状态,那是百无聊赖,也是情趣盎然,人生貌似也是这么一回事,苦闷中的诗意还是需要光影+音乐
      • 影片有些类似于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也是关于一个导演试图完成一部影片,然而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总是打断影片的正常拍摄。其主题依然是典型的西方不可知论,导演往往用这些突发的事件来探讨“偶然”的存在,影片亦因此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经得住观众反复推敲。前面过于闷骚,后面才开始给力。
      • 最后十五分钟相当精彩。制片人要戏剧,导演要reality,制片人觉得表现死亡好,因为那是俗套,导演觉得只要everything into drama就是事物的死亡了。两人最后死,导演拿摄像机当武器。7
      • 文德斯的黑白元电影,1982威尼斯金狮奖。1.探讨导演与制片人间的矛盾与欧洲艺术电影&美国商业电影间的对立。2.片头的戏中戏末世科幻片比随后的内容更引人入胜。文德斯在本片中花费大篇幅来呈现剧组及其亲友团中各色人等形色各异的无聊与疏离状态,此即为片名“事物的状态”的个中之意,亦彰显出一种对反情节、无情节的非叙事电影的追求。3.然而,意义稀零且陈旧老套的影像片段与大段看似哲理实则空洞的台词,令人全程昏昏欲睡。配乐虽好,但电影的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观“安东尼奥尼式无聊”与路易·马勒同样探讨存在主义式无聊/荒诞人生的《鬼火》,本片显然与真正合适的电影化路径失之交臂。(6.5/10)
      • 最后我真是被特么给吓着了,操,吓得现在都心有余悸,操。原声真好听,整部电影也很美。寂静美——世界末日的景象,神秘的亡魂以及发疯的空气。
      •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关系就能制作出电影”;“人们去电影院不是去重复生活”;“现在我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可是进入这些故事,却没有了生活,没有了生命...”
      • 黑白影像中,無論是葡萄牙的海灘,還是豪華酒店,甚至是一群人的狂歡,都顯得那麼冷清。這與[8 1/2]全然不同,在這裡,連焦慮都是凝固的。
      • 文德斯情感和思维完全沉浸于此,最后死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
      • 20180311资料馆重看60± Restauration 4K à partir du négatif original 35 mm, menée par la Fondation Wim Wenders. Ressortie en salles le 14 mars 2018. Distribution Les Acacias pour Le Pacte.
      • #文德斯回顾展 1、对于文德斯来说,这是一位导演对自己职业的荒谬之处的诠释,同时也是文德斯对个人表达与联系感的渴望之间的斗争的调和。 2、抗拒景观世界。这抵抗的是,1、直接的再现。2、受限于时间的叙事和认知。3、成为产品的影像。那么如何进行呢?德勒兹提出:关于金钱的影片已经成为电影中的电影或者关于电影的电影。在这个意义上已经指涉元电影。那么这样一种自反的影像让构成景观的影像成为可思考的对象,从而以最小的流动来分裂景观(影像的生产与叙事体制)。 3、倒回来讲,德勒兹援引《资本论》中虚假的流通公式——A-M-A'来阐述一种不平等交换的概念。在体制下时间就是金钱的流通,因此《事物的状态》实际上发现了摄影机与时间等值的不可能性,它所表现的“状态”应是正在形成的影片与作为影片整体的金钱之间的构成关系。
      • 闷的无以伦比,个人还是不怎么喜欢,导演也丝毫看不出才气,繁复的琐事堆积是唯一赞叹和欣赏的。
      • “电影”停止的时刻并不是胶卷耗尽的时刻,而是片中导演前往好莱坞的那一刻,于是,影片在报菜名式的迷影情结中消磨最后的时光;反倒是在此之前,拍摄的中断似乎让各种灵光闪现,各种迷人的人物让平凡的等待时光变得动人,也不必大谈创作困恼,却以那些私人的时间空间说尽电影之奥秘:当胶卷和资金耗尽,两个小女孩却拿着宝利来与超8相机乱拍,似乎永远不会耗尽,这也理所当然成为了最后举起的武器。
    • 豆瓣 7.8 IMDB 6.9 HD中字
      Тихие страницы
      1994
      剧情片
      俄罗斯

      沉寂的往事

      Тихие страницы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牛大发了,游走于老塔和杨索之间的索科洛夫。
      • 索科洛夫常用的倾斜变异的镜头,水雾覆盖,破败凋颓,从头至尾的灰色,一派末日场景;无需盯住原著不放,只需看看这故意朦胧颗粒的光线,就能感受到【罪与罚】;一部极其缓慢的、荒凉绝望的内心戏。
      • 迷人的索科洛夫。1、将事物导向某种极致只为了更好地审视它的真实状态。精巧光影雕琢的是沉郁的内心世界,一派破旧扭曲亦是如此。虚焦滤镜下灰暗色调的水雾缭绕,似有呢喃细语徘徊耳际,那份缓慢流动的静谧诗意,其滞留感更甚于塔可夫斯基。2、《Whispering Pages》不仅是单纯地把十九世纪的俄语文学转化作银幕上的动态影像,更以独具匠心的视听表达联合主题所述(个人至集体的迷茫)对接今日俄国。3、抚摸石狮内壁,一种自身缺失的母爱寄思。4、确有表现主义之形。
      • 让一个明显神魂颠倒的男人沿着阴暗的运河漂流,并穿过洞穴式的隧道,对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展开沉思。我们通过飘移的雾霭看到隐隐约约的动作;偶尔,白桦林在场景中叠印闪现。
      • 看完这部我意识到我永远无法参透索科洛夫 死亡作为永恒命题在他眼里是否痛苦?人类经历的一切都是痛苦 男主躺在石狮下躲在阴影里定格成为最后一页 这个镜头实在令人难忘 马勒:亡儿曲
      • 版本不好,黑白色彩一切皆混沌,唯有留下沉寂厚郁的生命细细呢喃。乍一看有点早期表现主义。
      • 我要把小說再看一遍。
      • https://dou.bz/4b6sl3
      • 不愧为塔可夫斯基的爱徒和继承者,一开始的那个镜头就给镇住了。当你以为是《潜行者》加《乡愁》的时候,与颓废、破败相称的声音成了主角。特别是那个楼上人们陆续跳进梦幻世界的固定镜头,还有随后的那个像印象派画家画阳光下颤抖的空气一样的长镜头等等,“往事”氛围这块索科洛夫是拿捏的死死的。
      • 《罪与罚》的诗电影演绎。
      • 索科洛夫的“死亡三部曲”之一。看完只记得教堂里升起的水雾,烧掉衣服是“二次死亡”的仪式。 应该去读一读小说。
      • 所有的,细碎的,都像雾一样散了。幻想着某种苦闷的黑与白,流动的苦痛荒凉,有如灰色粗糙的沙砾的帘,有无穷无尽的弥漫,轻声呢喃,缓缓作上。索科洛夫总是以黯淡沉寂的影像,颇为极端地,一面是浑浊粗颗粒的颓美感,一面是癫狂厚重的生命之难。或许正是一出「罪与罚」。
      • 索科洛夫先生得经历过多大的苦难才能拍出这样沉重的电影啊!太压抑了,好像他肩扛巨大的十字架在泥地荆棘里艰难前行。他的电影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希望。我想,他肯定不是在装深沉,这玩意真装不来。或许是历史书读多了,[发呆]他的电影对我产生不了任何共鸣与启发。
      • 人们纷纷跳水自杀,梦呓,文学性极强台词。但老实说……一点也看不懂……
      • 雾气弥漫,细碎呢喃,黑白与赭褐色的世界,粗颗粒美极了
      • 细语呢喃,往事氤氲。
      • 和安娜卡拉曼佐夫一样很难拿下来……
      • 6。看过基本等于没看,尽管我在很用力的看字幕
      • 礼包码 5lbbude4e943
      • 实验性,有启发。作为电影,导演显得有点过于自我~充满设计感的画面和镜头运动不一定真的是最好的选择。
    • 豆瓣 8.8 IMDB 8.2 HD
      Sátántangó
      1994
      剧情片
      匈牙利/德国/瑞士

      撒旦探戈

      Sátántangó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长达450分钟的一部电影。无数长镜头。我真想知道当年公映时,电影院是包午饭么?
      •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清明节都重看一遍? 12.4.4 / 13.4.3.5pm-0:30am / 14.4.5.7am-3pm / 15.4.4-4.6 / 16.4.6.7am-3pm / 17.4.3.7am-3pm / 18.4.5-4.6 . 今年不想看了,好累。20.4.5.7am-4pm / 21.4.3-4.4 / 22.4.5 荒谬的一年,过完才发现忘了。23.4.5 10am-11pm / 24.4.4 10am-10pm 30年了。
      • 我觉得吧,任何一个想拍电影的孩子看完,都无语凝噎
      • 剃了胡子看,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有了胡渣。里面的动物都演得很好,牛、猪、狗、猫、猫头鹰,它们一定受了很多导演的折磨,向动物们致敬。至于人,人本来就是要相互折磨的,让他们死在这部电影里吧。
      • 尼玛如果不是因为我今天啥事儿都不想干。。。。。。。。。。。
      • 每一个看完的人应该都会长舒一口气,感叹道,终于看完了。漫长的时间和漫长的镜头把人逼到了绝境,作为观众和那些村民一样,落入一种连呼吸都显得过于喧闹的窒息体验中。这种极端的影像只可供瞻仰,却无法品味。
      • 撒旦踏着探戈的舞步,一日长于百年的孤独;七个小时的长镜头,没完没了的雨,潮湿的绝望令人喘不过气;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大师靠镜头说话,不靠故事。
      • 优酷有
      • 塔尔说:“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绿色不是真正大自然的绿色, 红色像有点带血液的样子,总是有些不对劲,所以我只拍黑白电影,使用黑白两种纯净的颜色。刚开始你会觉得可能有点矫饰,但是不久以后,你会发现这是电影真正的颜色。”
      • 虽然我只看了2/3,我就当我看过吧。因为看过没看过,都没什么区别。
      • “但愿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如果生命只剩下七个半小时,我愿用来专注欣赏一场撒旦的探戈。主义破灭,上帝俯探,阴雨无止息。
      • 静止或缓慢推拉横移的超长镜头、大半时间缺席的单调配乐、与真实时间几近重叠的慢节奏、诗化的独白...尽管我十分钟爱洋溢着诗性和形式主义视听语言的电影,但这部片子真的欣赏不来(虐猫、狂欢舞会还不错)。好在终于在一天内没有快进地完整看完了这部长达7小时的自虐神作,逼格自动提高一级。(7.5/10)
      • 多数的长镜头,并没有足够的实质内容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咀嚼回味,一个简单的故事被七个多小时稀释,从而使分配在每个长镜中的信息量极其微薄,其效果自然是乏味而非张力饱满。政治正确,并不代表可以在艺术中为所欲为。他给观众喝了太多的水,上菜时观众已经吃不下菜了。
      • 我从1月12号开始看...看到今天终于看完了...
      • 那天早上,我睡足觉,吃饱饭,开始看这部七个小时的电影,为这部电影花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在塔尔的电影中,倒是这部我感觉最不闷,耐看,耐想。
      • 并非无瑕神作,且喜欢不来。与想象不同,长镜头并非首要看点,与影像同样需要被注意的是这个文本结构内容。虽人物行为中政治隐喻安插又令人时常不知所云,依然觉得文学性才是此作幽暗井眼。中后段意图逐渐一遍遍强化,不同视角间的通道逐渐明晰,已然干瘪的群像人生恰如提炼时间的静止标本。
      • 12年后重看,仍然五星。说说大银幕观影感受:开头片名一出就有人憋不住鼓掌了;七个半小时外加两次10分钟休息安排的恰到好处,完全照顾了我等肾和腰不好的观众,第一次休息吃了饭团,第二次休息下楼买了咖啡;左边一名女观众第一次休息时消失了,以为当了逃兵,散场时又出现了,竟然产生了一丝欣慰;有友邻说像坐了七个多小时经济舱,对于几十个小时绿皮硬座都扛下来的人毫无鸭梨;最后的两次鼓掌,一次给塔尔,一次给自己吧,我唾弃12年前那个分三次看完的自己。
      • 虚无中传来钟声,两个“死人”不顾警官“反自由主义”教训,回老家坑蒙拐骗弄公社,绿帽老公和老婆奸夫密谋潜逃终究放弃,酒鬼医生用日记素描记录一切,虐猫少女想用硬币种摇钱树,致众人于罪与罚之境地,餐厅老板与蜘蛛做形而上的斗争,黑夜明灯中手风琴群魔乱舞,梦境独白,警察将文学人物翻译做公文
      • “我的父亲是大海,我的母亲是大地。我的名字是探戈,探戈,探戈。”让我撑过七个多小时的唯一趣味是这个前进三步,后退一步的探戈式叙事结构,十二块鳞片一层层叠下,最后形成圆环。这种重叠是单向的依附,而唯一一次后手对前手的回应,是作为阵眼的小女孩的凝望,只有她看清了魔鬼的舞步,历史是探戈,永恒不变的不止是这无尽的冰雨,还有每个在原地踏步的我们。跟白丝带有适配性。
      • 并非日常的日常,而是经观念重构的日常。每次呼吸和钟摆都不是天经地义。撒旦探戈不仅是酒神狂欢,也是一种疲乏的永动。多少有点炫技,部分段落过于概念化。但作者声嘶的警告令人动容。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