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聚焦人生 Auto Focus (2002)

    最近更新: 2024-08-08 HD中字
    • 主演:格雷戈·金尼尔 / 威廉·达福 / 丽塔·威尔逊 / 玛丽亚·贝罗
    • 导演:保罗·施拉德 (Paul Schrader)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2002
    • 更新:08.08
    • TAG:美国,美国电影,传记,剧情,保罗·施拉德,2002,Paul_Schrader,聚焦人生,犯罪
    • 别名:自动对焦
    • 片长/单集:105分钟
    • 豆瓣评分 6.7 (97票)
    • IMDB评分 6.7 (15,37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71%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66
    • TMDB评分 6.44 (热度:8.8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聚焦人生》的免费在线观看,《聚焦人生》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传记,犯罪,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6.7分,有9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In 1965, Bob Crane, who had achieved some earlier success as a television supporting actor, was working as a successful morning radio DJ at KNX Los Angeles. Despite enjoying his work, photography (especially of the female form)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Bluray/蓝光

      Auto.Focus.2002.1080p.BluRay.x265-RARBG[1.65 GB] 详情
      Auto.Focus.2002.1080p.BluRay.x265-RARBG[1.65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080P

      Auto Focus 2002 1080p BluRay X264-AMIABLE[11.04GB ] 详情
      Auto Focus 2002 1080p BluRay X264-AMIABLE[11.0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uto Focus 2002 1080p BluRay H264 AAC-RARBG[2.03GB ] 详情
      Auto Focus 2002 1080p BluRay H264 AAC-RARBG[2.0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720p外挂中英双字 【Graveland墓岛字幕组译制出品】 详情
      720p外挂中英双字 【Graveland墓岛字幕组译制出品】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无中字.Auto.Focus.2002.720p.WEB-DL.DD5.1.H.264.mkv 详情
      无中字.Auto.Focus.2002.720p.WEB-DL.DD5.1.H.264.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Auto Focus 2002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29GB ] 详情
      Auto Focus 2002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2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uto Focus 2002 720p BluRay X264-AMIABLE[6.57GB ] 详情
      Auto Focus 2002 720p BluRay X264-AMIABLE[6.5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uto Focus 2002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29GB ] 详情
      Auto Focus 2002 720p BluRay H264 AAC-RARBG[1.2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uto.Focus.2002.720p.WEB-DL.H264-HDB [PublicHD] 详情
      Auto.Focus.2002.720p.WEB-DL.H264-HDB [Public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Auto.Focus.2002.720p.WEB-DL.DD5.1.H264-FGT 详情
      Auto.Focus.2002.720p.WEB-DL.DD5.1.H264-FG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In 1965, Bob Crane, who had achieved some earlier success as a television supporting actor, was working as a successful morning radio DJ at KNX Los Angeles. Despite enjoying his work, photography (especially of the female form) and drumming, Crane wanted to be a movie star. So it was with some reluctance that he accepted the title starring role in a new television sitcom called Hogan's Heroes (1965), a WWII POW comedy. To his surprise, the show became a hit and catapulted him to television stardom. The fame resulting from the show led to excesses and a meeting with home video salesman and technician John Carpenter, with who he would form a friendship based on their mutual interests, namely excessive sex (for Crane, purely heterosexual sex) and capturing nude females on celluloid. His fame allowed Crane to have as much sex as he wanted, which was incongruent to his somewhat wholesome television friendly image, and the way he portrayed himself to almost everyone except Carpenter and his...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6.9 高清
      Rosa Luxemburg
      1986
      剧情片
      德国

      罗莎·卢森堡

      Rosa Luxembur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导演和女演员都让人刮目相看,把卢森堡、阿伦特都拍了一遍,而且一点不露怯。都是有思想密度的电影,视听语言在其次。片子里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这样的价值观简直无可挑剔。直面(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尤其是分歧。牛之于她,是不是跟老马之于尼采一个道理。
      • 八十年代出品,扮演罗莎·卢森堡的和前年扮演汉娜·阿伦特是同一个人。同时看两部片感觉很怪异。主演太过敏感,神经质,以致于有些干扰了两部作品的历史人物原型。剧情也很沉闷。这点上还比不过意识形态很浓重的东德《台尔曼》。不过在两德未统一前,西德做到这样客观的看待激进左派分子已经很难得。
      • 一个货真价实的女革命家激情并悲怆的一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入围戛纳真的是一件勇猛的事。
      • 非常女性视角的女性传记。 性别叙事解构阶级叙事不是创作初衷,叙事本身确实包含否定之否定: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让男性黯然失色——虽然镜头调度和临场表演都过分强调Rosa性别而显得神经质,革命被淡化成请客吃饭甚至盛大狂欢,不惜冗长援引传记对象自己的文本仍然表现出文学设计所包含极大的尊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知识分子左翼重新发现了Luxenburg,影片是这场思想运动二十年后的回响——不知由Fassbinder与Jane Fonda共襄其事会有如何别样的火花。 开口闭口“赤匪”那几位豆瓣废物们大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战后德国史一无所知才会想当然的狺狺狂吠:即便抛开历史重重迷雾存而不论,传记电影本身也并无半点赤色的迹象。 德国是冷战在欧洲前哨与关键,恰恰时处两德合并前夕,东德也在同年重拍了Thälmann传记电影——历史的吊诡一至于此。
      • 对花草的迷恋,对事业的执着,对爱的执念与勇敢。认真而intense地活着。值得一看。"她始终是一只鹰".
      • 虽已下载 并不想看 这德国女犹太赤匪 20160409 看完发现这些人被一个虚无的空想所蒙蔽 身死名裂20160410
      • 我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依然这样!
      • 主张和平,最后被主张战争的反对党派暗杀。个体难免一死,在历史的记载中她的言语依旧有力也锋利。
      • 1914年德国战争拨款法案投票,SPD全体成员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投反对票。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历史书里的一句话,在当时却是无数人辛劳奋斗的付诸东流以及几百万人被送往地狱门口。
      • 在纽约见到旅居美国二十年的Barbara Sukowa,竟然是一个论调完全脱离当代现实,典型的欧洲精英主义反移民倾向者...
      • 开始她被蒙眼诈了一枪即刻闪回到童年眼巴巴望一朵玫瑰盛开,后来净身入狱即刻闪回到童年教厨娘认字都很有张力。泛舟湖面的场景很像《青梅竹马》蔡琴家客厅那幅画。。她思路清晰ideology细分 但理想主义者搞政治太难了监狱就进过十次…
      • 虽然叙事比较跳跃,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话很容易摸不着头脑,但此片表达出了女革命者心中与激情相交织的理性、浪漫与诗意,把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深度也呈现得很好,其实要好于20多年后特罗塔与苏科瓦再次合作的《汉娜阿伦特》。
      • @Quad. Bollocks to the ardor for humanity without investing in the human.
      • 有关在沉静的空镜之外,是敏感而尖刻的表情特写。这个偏执而又神经质的跛足女人,只要一站上演讲台便充满了奇特的魅力。颇具舞台感的内景设计与调度,为此增添不少意趣。
      • 1080p外挂中字 字幕已调配成蓝光版本 话说这个罗莎长得有点像居里夫人。。
      • 我来过,我又到来,我还将重临!
      • 各种推,被配乐烦到了,很多镜头是多余的,苏可娃没有控制好。当时的西德因为大环境拍这种片也是挺不容易的。
      • 难以评价历史,但是苏科娃真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
      • 波兰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梦想着德国威廉主义时代的革命。尽管卢森堡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在德国和波兰多次被囚禁,但她与爱人和同志们疏远,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因她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巴达起义中的领导地位而被弗赖科普暗杀。中间穿插一段罗曼司:罗莎卢森堡抛弃出轨的丈夫,跟一个崇拜者发生情愫。由巴巴拉·苏科娃(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拉》(Lola, 1981)中的明星)出色而冷静地表演,是对极其复杂的性格的一流介绍。它必然被简化了,同时也代表了卢森堡传记中至今最被接受的那些方面。
      • "Die Revolution sagt ich bin, ich war, ich werde sein."
    • 豆瓣 7.7 IMDB 7.9 HD中字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85
      剧情片
      美国

      三岛由纪夫传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结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动弹不得。审美化的人生、审美化的身体、审美化的体验、审美化的性、审美化的创作、审美化的政论,审美化地生亦审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够唯美或不够浪漫的讲法,正如其生命也不应以其他不够戏剧的方式终结,其死亡不应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泼洒更稀的热血——是活成了电影本身吧,活在重叠的戏剧时空里,活在诗句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美术、剪辑和音乐里;能活成这样,就是把艺术与行动最完整地合二为一。他近乎天衣无缝地嵌入东方主义的视界里,他的肉体和灵魂即包藏了彻头彻尾的时空错乱,一个在任何语境下都被轻而易举浪漫化的他者,一种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学符号,一支传说,一位角色。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壮美!我的灵魂还在颤抖。
      • 8/10。极端之美的传记风格:黑色舞台背景+群体闭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转行走。有道具无墙景的妓院。流汗的胴体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会。收尾于倒带式切腹高潮。奇特转场:从黑白健身房走进粉红灯澡堂。火烧金阁寺&划开画布行刺&蔷薇刑&忧国殉道。尽管拼贴叙事会使内容贫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2014-08-14 01:02:24
      • 大量利用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排演来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赞同这个方向。形式上的荒诞有其内在意义。趋向完美+爱与艺术+言行一致=自我毁灭,这个等式可以解释三岛由纪夫么?好像不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他的纯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义上头。
      • 1. 演员选的太差了,气质完全不符合。太武气了,没有三岛的英气,灵气,贵族气。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不用坂本龙一?这就是欧美导演完全不能够理解亚洲文化。三岛泉下有知,也要气死。2.音乐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岛及其作品,估计看起来很困难。4.舞台设计好。
      • 绝对杰出的一片!那些说什么音乐根本不衬三岛的朋友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那些大骂导演误读三岛的人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对东方----电影对文学----在此已做到尽!保罗施拉德说这是他本人最爱的电影.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气质不大对头,不过超一流的舞台美术完全赢回了这一点点失分.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欧美电影的舞美水平都这么高呢?甚至包括艺伎回忆录...
      • 三岛少年时期隐晦的同性爱倾向提交太少,这无疑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分篇的叙事模式,表现主义布景,现实和虚拟穿插,还有这位和三岛本人无论相貌还是气质完全背道而驰却爆发出惊人效果的绪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样,华美而扼腕
      • 影片有三部分四个章节组成。三部分:1、三岛的自传(过去,黑白),2、三岛的最后一天(现在),3、三岛的作品中的场景(虚构,舞台)。四个章节:1、美,2、艺术,3、行动,4、剑与笔之统一。如此繁复的结构,大致勾勒了三岛的一生。从“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现来看,影片对三岛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 只吐槽一点:幼年三岛都住在一楼,而不是二楼。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岛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没有一句废话。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实于Henry Scott Stokes写的三岛的传记(此书有中文版,但是忘记名字了)。
      •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绪形拳还是太高大太健壮,不太像三岛,最后时刻的发散倒叙,黑白与彩色交叉,舞台装置艺术与实拍结合,作品与现实的层层叠加,色彩、灯光、布景、摄影美轮美奂,感谢科波拉、卢卡斯出钱拍摄,
      • 屁屁歪歪的讲不到重点,而且绪形拳和三岛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 japanese culture
      •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 有趣,明明是作家传记片,却用大量影像(&舞台)再现了三部小说的场景,传记片的另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岛的作品,恐怕会看得一脸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观众了。舞台感很美。瑰丽的色彩。打开门由黑白进入彩色。奔马与忧国切腹的无缝衔接。形式与结构令我极满足,但三岛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没劲透了(现实中而非电影里)。捏着鼻子穿过对一切无能为力的人生,扯着嗓子呐喊却无一人愿意多听一句,笔与剑、艺术与行动统一在“死”字之上,美不过是巨大幻影,是虚无人生的虚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几句中的,寂寥的极境。
      • 终于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传记电影,惊讶此片竟由顶级电影艺术家联手制作,成片效果远在传闻之上。而今日来看,三岛介于堂吉诃德和日本战狼之间。年轻人对于三岛的喜爱,怕是出于对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头来,三岛给我的影响,仅止于发型。我已经不认为三岛是一流的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中必须包括爱和忍耐,一种直面现实的诚恳和勇气。三岛的灵魂,当然具有明显的独特、病态、激烈,但我无法相信以其才智会真诚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沦为一种类似当代艺术的表演。电影没有如实重现切腹实况的丑恶,美之幻想的破灭比死更为残酷,这或许是唯一的不足。
      • 这个男人够璀璨。
      • 还是看早了……不过一点儿都不亏。黑白色代表时间,虚实景表现现实和超现实交替,个人经历和小说人物并行,妙极!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叶隐,二要看三岛,再加上《忧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 看得出施拉德尽力想把很多东西都塞进来,最终效果却怪得很。演员和本身能选来拍这部片的作品都限制很多所以可能这方面也有原因。但倘若用三岛的故事来表达“自杀人生”的主题,还是有差池吧。虽然艺术指导、场景很美,格拉斯的音乐也足够洗脑,但总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大约需要重看
      • B+ / 起初嫌文本层次的设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觉得这种迟滞的钝感恰恰符合肃穆的精神仪式。作品改编虽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显潦草,但装置+舞台+实景虚实共生的形式感实在是韵致非常。私以为选角和表演比较失败,但是节奏感与剧本救了回来。施拉德一个美国人能拍到这个程度很厉害了。
      • 果然是编剧出身的导演,文本奇特,索性连着场景和音乐,一路全都人工化,倒硬生生走出一条道。但最该用力的终场,或者说最有形式文章可做的切腹,却用一个温吞的小说场景再现和太阳就结束了。导演和编剧还是缺乏勇气,弄出最后荒唐可怖可笑的一幕。也许和导演要艺术化的美态诉求有关吧。主演气场极强。
      • 偶承认看两个小时其实就想看最后森田怎么都介错不成的画面……结果连血都没看到
    • 豆瓣 7.2 IMDB 7.3 HD中字
      Topsy-Turvy
      1999
      喜剧片
      英国

      酣歌畅戏

      Topsy-Turv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迈克李电影中的台词真是非英母语观众的噩梦啊…… 导演写人物从来不会令人失望,但是电影前半段流水账,后半段则成了“the making of xxx”式的纪录片结构,还拍得这么长,实在是很难让观众真正投入其中。迈克李的电影拿正反打和“排排坐”撑全片其实完全可以接受,然而连歌舞场面的调度也这么偷懒就不得不吐槽了,这拍法和舞台搬演有啥区别……?
      • 迈克·李的近代英国题材才称得上真正的遗产电影啊,遗产最重要的还是人的魂,一个个生活中的真人的魂,那样的幽默才发自人本真的可爱。迈克李的时代文化考据水平没的说,即使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历史,起码他镜头里的伦敦与伦敦人,不是一味被符号化的黑色冰冷的相片画框,而是那些延续至今被不时讲述有温度的小故事的祖祖辈辈们。有追求生活小乐趣的雅致文明才会有那个东方文化热的时代。把整出戏剧的各选段重排插入叙事序列中的手法,尽可能在电影里完整的展示了歌剧内容,又不致造成结构呆板。
      • 英国导演迈克·李的一部以十九世纪为背景的古装剧。太长了,而且字幕较差,看了个稀里糊涂。
      • 好的电影,就是让你看了一大半才发现是生肉但是仍旧乐在其中
      • [CHD].Topsy-Turvy.1999.BluRay.1080p.DTS.x264-CHD 酣歌畅戏 [被评选为十五年最佳一百五十部电影之一] [CC 带导评]
      • 对于我这种一个半小时才开始入戏的恶俗观众来说,这就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 北海看过。这一片的文本并不是特别麦克李,开宗明义的一出历史风俗剧,倒是有点像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里的福尔斯。老于认出了罗马里那个百夫长啊。
      • 这算不算变相的纪录片啊。蒂莫西·斯波好可爱。本来想看德克斯特·弗莱彻的,却没怎么出场啊。第一次正式看莱丝利·曼维尔的演出,总忍不住遥想当年和Gary~~~
      • 迈克·李的作品看过几部,都颇喜欢,他是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戏剧与箴言的导演。但这一部,我实在无感,只能说古装戏不错,舞台戏不错,至于英式幽默,确实没有feel到。CC版还出过一部《日本天皇》,是一部歌剧,美国人演日本戏,似乎那戏就是该片中的那部歌剧。
      • 本片采用长时间全景式的拍摄方式,在传记片的书写方式上,用类似于白描流水账的方式记录这次舞台从最开始到上演的全过程,并展示参演人员的各种状况,这种方式和91年的《梵高》相同,闪光之处就在于可以极为便捷的将所处时代书写的完美至极,但与之不同的是,本片的视角并非集中,而是分散,而在传记片中做群像又不现实,这就导致了电影因人物繁杂显的冗长,而戏中戏的部分也要见仁见智了。另一方面是人物创作困境书写,此类影片最著名的要属《八部半》和《爵士春秋》了,前一部借由此来探讨个人,后一部用不断改写为发端,在场面上引入歌舞,在本片来看,两者似乎都有,但都不深入,前一部分,因为一次浏览而就解决了,导致不能深究,而后一部分又因为歌剧没有歌舞观赏性高和调度单一,导致乏味,最终令创作问题只成了串联电影发展的脉络,缺乏讨论。
      • 3.3 幾場劇場的演出倒是令人神迷。
      • temple的自语:laughter,tears,curtain.(笑声,眼泪,幕布。)
      • 从头到尾局限的取景,镜头前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一个狭小的舞台空间
      • 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还真提过这二位
      • 我就说跟古典沾边的东西我不能碰……在我看来,这么华丽的投资太浪费了……
      • 有点过分长了,尤其是对于“创作过程”的展示,迈克李老师也有过困惑期。
      • 勘称完美的一部作品,可以进入我最喜爱的电影中,尤其是结尾,收的太完美了。影片深刻细致地勾勒出艺术创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揭示了一部真正完美的作品最需要的是“见情”。
      • 布景和歌舞一流。写戏卖戏三位和演戏的若干位,除了他们的职业生活,感情生活也刻画得入木三分。1885年英国艺术界的女人们,已经独立起来了。
      • 雷死我了,尤其是日本那段。。。
      • 十九世纪英国的歌剧戏中戏。主角是个剧作家,不小心迷失方向,只知道点头称是,顺从出身世家的人,剧本陷入胶着。本来才思枯竭痛苦不已的他,当看到日本能戏,瞬间被触动了,借鉴能戏女艺人调教自家的女人,一点点重新拼凑自己的戏剧梦想。
    • 豆瓣 7.2 IMDB 6.9 BD1280高清中字版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9
      喜剧片
      加拿大

      二十世纪

      The Twentieth Centur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沿着历史轨迹疯狂恶搞,加拿大人掉书袋式的自黑。德里克·贾曼应该会对这种酷儿实验笑而不语吧~~~~~
      • 好他妈诡异,风格很棒但是架不住90分钟这样。
      • 手淫戒断所hhhhh
      • 这种片子真的不适合我,根据网友口碑买的票,其实应该选德国电影视角单元的纪录片的。
      • 由几何图形构成的至上主义空间是一种纯粹的指示性,在《二十世纪》中,一个能指在影片中漂浮,狂欢性地在空间之中嬉戏。 母亲的空间是被闭锁,不可进入的,尽管她是一个戴着假发的老男人。《二十世纪》是一种怀旧性质的先锋,以一种古典主义的风格开场——没错,它是古典主义的,产出方式和米高梅的那些棚拍并无任何区别,只是语调更为反讽。但是绝非《二十世纪》复兴的仅仅是那些蒙太奇,Propaganda,至上主义,阿贝尔冈斯这些电影史叫的上名字的东西。与此同时,无数的柱状物古典弗洛伊德式地将力比多和political ambition联系在一起,但进入那做《1984》的三角形空间,首先第一件事却是阉割。就在影片结尾,Mr.King逃出《上海小姐》般的镜阵杀戮之后,他进入的是那个不可进入的空间,如同俄狄浦斯。
      • 新颖,滑稽。
      • 恶搞却用力过度,很多的反讽结果还是「脸谱化」的,无论是手段还是主题也是老生常谈。
      • 现在的老大哥不仅无时不刻地看着你,还管天管地管你性交自慰,因为他们太明白了: 权利是春药,欲望是奴隶,只要掌控和引导住你的欲望,就能让你心甘情愿做奴隶,他们就能吃春药般无限扩充自己的权利。 绕不绕?其实很简单的道理。
      • 好久没看风格奇诡的电影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很爽。童话、梦境、邪典疯狂炸在这则政治回忆里,越简陋的地方越见机心,越节制的地方越有张力,越乖戾的地方越显才情,讽刺有了童心的点缀,批判有了迷幻的惊呼,悲鸣有了恣意的扑棱,真有点舍不得这怪鸡故事走向鸣金收兵。贝尔尼把那种妈宝的烂漫拿捏得如此精妙,性欲喷张的几段放肆简直要让屏幕爆掉。四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 讽刺、寓言、廉价布景、Jumpy Fantasy、歇斯底里的人物表达,一同作用…完全把King转化成了一个animation character,整部电影都太神奇了!!!
      • 【D+】仿古,cult,与表现主义。经不住对隐喻味儿喜剧文本的不耐受。
      • 7/10。导演将二维平面绘画和几何形状的事物外观结合,视觉闪烁的跳动剪辑和蓝色笼罩的塑质图景,突显了男性阳性政权的暴力与沦丧,金的母亲身处充满门锁的房间,卧病在床并奴役护士,戴着卷曲型黄色假发,甚至有些男性化,住在下层的父亲整天与假鸟做伴、对儿子语气卑微,母权灌输的服从性象征英国极权统治对他性能量的压抑,每当金闻靴子自慰,房间里的仙人掌就会喷射呕吐物,在精神病医生给他装配梦遗时响铃的机器阳具、从肛门灌输海鹦奶后,被培养成一个思想健康的傀儡领袖。而怪诞的选举上比赛打海豹的血腥和粗俗,总督府上方的菱形视窗展示的黑白宣传片中,英格兰母亲被象人打扮的布尔人开炮攻击,伴随着胖总督的讲话向即将出航和下方的群众发出狂热的战争动员,借此反思威权下疯狂人格的形成,金背叛了爱人的救赎和女神的呼吁,升上旧政权的旗帜。
      • 影片对19、20世纪之交加拿大的历史进行戏说,将一个男人如何争夺权欲成为首相,背弃一切而达到目的的过程狂躁呈现。影片最有趣的,是把一个直男的权谋故事,用尽LGBTQ文化、装置艺术、Cult元素、性文化进行解读,诡异而满是笑料。
      • 电影使用了大量的布景、动画,像舞台剧般架设了加拿大的历史时期,把加拿大历史上就任时间最长的总理威廉麦莱昂肯锡金的脑内小剧场(据说根据他的日记改编)变成了一场梦境,变态的口味处处把电影的queer气氛推向高潮,可能是近几年最queer的电影。各种讽刺、笑料和梗源源不断,就像导演所说,他的故事“既有趣又悲伤,充满了歪打正着(被安排)的宿命感,这很加拿大。”
      • 蛮带劲儿的cult片,对政治领导人形象的戏谑我觉得蛮精准的,真空生活里的人上人,岂不就是这样矫揉、空洞又低智。
      • 真cult
      • 7.4 以完全戏谑的口吻讲述二十世纪初的加拿大政治史,fetish与queer情节植入史云梅耶式粘稠特效和舞台剧式几何布景,视觉效果极具眩晕感,充满了异想天开,有点惊艳但多看还是疲劳了。观影过程中多次想到《狼屋》
      • 寓至真切痛彻之人世体悟于一狂暴迷乱、荒诞戏谑的图景与结构之中。“要么肩负这个国家的熊熊怒火,要么就被它燃尽吞噬。”在一张从出生起就由从母亲到国家首脑而重重编织的谎言之网中,严肃与戏说也不过只是悲凉的两种面目。
      • 超好玩的。一种guy maddin与mandico的融合。
      • 老派的畫面質感糅合狂野後現代的想象,對麥肯錫•金和那段歷史的重新塑造。這個被稱為“Rex”的戀母 戀足的外強中幹的殖民體系的傀儡總理,用自己內心的“善”調解了布爾戰爭之後魁北克人的訴求,維護了國家統一的故事?
    • 豆瓣 7.3 IMDB 6.8 BD1280高清中字版
      Mank
      2020
      剧情片
      美国

      曼克

      Man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醉了!难以想象Netflix对芬奇的任用和放纵竟到了如此肆无忌惮的地步,如今的好莱坞传统大片厂们绝无可能批准生产的作品,它的自我与隐秘程度甚至注定了其悲伤的结局,却又是扛起了某种既属于私人又属于集体的记忆中的荣耀。“曼克”从芬奇父亲的剧本上还魂游荡在历史的阴影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现代发掘的古典好莱坞失传电影,一段父子间深切情感搭建起的纽带与怀念,亲人间的“同时”制作,剧本字幕伴随着影像还原,圆满了念想,又是对创作本心与风云代际的自觉。昔日好莱坞的一首忧愁的诗歌,的确如此,曼克身上才华横溢的骑士精神和看透一切的叛逆自毁因所处的右倾年代而倍感崇高与惋惜,然如今的好莱坞乃至整个美国,“曼克”却不见踪影,并非不再需要,而是人人不愿再背负原罪畅所欲言,一切是否真的更加自由——仍有牺牲,但无人来告。
      • 看这片需要做的功课恐怕要比去年《好莱坞往事》更多。相比于当下的一言堂,黄金年代好莱坞与政治的参杂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题材,而《公民凯恩》原作本身也具有相当浓的政治意味(甚至还是大D的个人最爱)。但既然原作已经完成了对赫斯特与政界的讽喻,如今拍幕后故事却仍然聚焦于此未免有些画蛇添足。老芬奇所注入的心血有目共睹,但对于Mank这么一个具有严重自毁倾向但又保有着一丝理想主义情怀的编剧,索金显然才是最理想的执笔,而芬奇与索金合作的《社交网络》才是对《公民凯恩》的最佳致敬
      • 观影门槛太高了,完全垮不进去。
      • 8.9 my guilty pleasure,大卫·芬奇的《小丑》, 夹在在一片迂腐与肮脏之间理想主义的光辉,很可爱。
      • 从布景到表演都很老派,加上刻意做旧的质感,“曼克”可以以假乱真的嵌入“公民凯恩”的时空。它讲述的不只是这部经典以文字形式诞生的过程,还有好莱坞片厂政治的无情,从生活中提炼艺术的代价,以及编和导之间的角力。由于是芬奇老爸的剧本,可能是最不大卫·芬奇的一部电影,但就技术性而言它是完美的,无论变焦、蒙太奇、无序剪辑还是闪回戏,无不看出芬奇对“公民凯恩”的致敬——哪怕奥逊·威尔斯形象受损…
      • 电影院里粗看了一遍,值得上线之后再细看或者跟《公民凯恩》一起拉片。建议网飞直接让大卫芬奇和艾伦索金拍社交网络2,今年他俩这两部电影,《芝加哥7》是镜头和场面过渡较弱,《曼克》是剧本还差那么一口气…… 作为一部探讨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同时展现好莱坞所具有的输出主流价值观功能的电影,《曼克》最成功的一点是通过The Organ Grinder's Monkey的故事建立起了一种对好莱坞大片场制度的批判。手风琴艺人的猴子不仅指向明星制度,也指向那些自诩为行业顶梁柱的幕后大老板,甚至进一步也指向更加位居幕后的政治野心家。《曼克》真正嘲讽的对象是所有那些在电影这门生意中,自以为掌控一切的大人物。
      • 重现“公民凯恩”的诞生也充满着公民凯恩式的影子,既然荣耀归于曼凯,曼凯又是个酒鬼,那么映射真实的赫斯特、光影交错被模糊成梦一样的蒙太奇、无序却被编号记录的片段、喃喃自语醉话即兴的思维跳脱都指向了生活和作品的联系,芬奇-黑白片-伟大好莱坞时代的复活终于成真了
      • Once Upon a Time... in Classical Hollywood.弱化了芬奇老爸原剧本里对奥逊·威尔斯的敌视态度,却依然达到了为曼凯维奇“正名”的目的,但实际上关于“《公民凯恩》剧本如何诞生以及功劳分配问题”似乎又并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和关键所在(二人关于署名权的争执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反倒是围绕曼凯维奇与友人、家人、工作伙伴以及业内大亨的日常往来,将其性格中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一面与好莱坞名利场向来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优良”传统进行互嵌,让这位兼具天才之力和文人傲骨的角色每一秒都散发出人格魅力,期间穿插对行业的揶揄讽刺同样能让人乐在其中,3场酒会的对白剪辑简洁劲道,借堂吉诃德指桑骂槐堪称全片最佳。另外这片可以跟《特朗勃》连着看,两位不世编剧带你串起大半个经典好莱坞。
      • 很害怕大卫·芬奇去复刻《公民凯恩》,会在视听技巧上也复制奥逊·威尔斯,还好是我想多了,芬奇只是在技术的层面上做成了那个时代的复古感,拿到电视上观看,也还是一部新电影,视听语言还是很芬奇,很现代。看着密集的台词,简单的几组镜头被精准的剪辑,还是芬奇一贯的风格,包括这个故事本身也还有《社交网络》的影子,如果是索金来写剧本,台词会辛辣的多吧。
      • 试图启动Film Noir模式,用事件堆叠(准确来讲只是若干场次)将Mank与其周遭一并群像化,又如冲奥片般(一些点明人物弧光之处)在交错的故事讲述中突显Mank。而无论何者,所基于的系统都来源于剧本,一个只要你想要,便可以无限编辑信息量的剧本。导演去哪儿了?在制造一部“假古董”的过程中,把自己卷进文本漩涡去了。
      • 结束了海南节及环岛游回到北京家里,又可以开始看自己想看的电影了。学电影的人对影史经典《公民凯恩》是无人不知,但大多对其编剧之一赫尔曼.曼凯维奇的为人及功劳,却知之甚少。本片正是他(简称曼克)写作《公民凯恩》剧本过程的传记片,学习和讲授电影的人值得一看。黑白摄影,三十年代风范,导演大卫芬奇完成了他再现这一人物的多年心愿。对好莱坞时代人物历史了解不多的观众会觉得乏味,这也和主人公人性部分开掘不够的缺点有关。
      • 抱歉,进入不了,电影和人都是。
      • 成也视觉,败也剧作,线索和背景资料太繁杂,基本都是交代背景,多数观众无法代入,只能服务于一小撮对那段历史了解,且喜欢《公民凯恩》电影的观众。但是用相同的视觉基调去呈现还是很带感的。芬奇主要是完成他老爷子的一个心愿吧,老芬奇应该也是个十足对的戏痴,不仅着眼于这部经典电影的创作以及曼凯维奇的迷人个性,还把我们带回到1930-1940年代好莱坞微妙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电影更多的是关于权力,创造故事以及由谁来控制故事的电影。与其说是“电影的魅力”,不如说是媒体的力量才更准确。
      • 你坞这优越感到底哪来的…芬奇和昆汀是不是私底下换过梗😅关于产业本身的作品反而需要更高门槛这事不是挺讽刺吗。
      • 《公民凯恩》原型Hearst(在片子里镜头不多,但专断的形象真是丰满)为阻止其上映竭尽全力,L.B.Mayer,Warner等数家片厂都拒绝在旗下影院上映该片,致使雷电华公司损失15万美元,也使Welles失去其后影片制作中的最终剪辑权。p.s.影片在Mank和Welles编剧署名之争中倾向于Mank,不过1971年《凯恩养成记》事件中多位当事人和影视研究者站Welles这一边。到了老年自认为江郎才尽的Welles和Mank这愤世嫉俗的样还真像。
      • 昆汀拍的其实是新好莱坞往事,芬奇这部是老好莱坞往事。和预期不同,故事没有纠结于《公民凯恩》的署名公案(芬奇父子当然是宝琳·凯尔论派的支持者),奥逊·威尔斯完全被简化为功能性角色。整部电影是由果推因的过程,即Mank为什么要创作《公民凯恩》——导火索追溯到1934年媒体寡头赫斯特为支持共和党竞选州长,授意路易·梅耶的米高梅来制作假新闻——这可能才是网飞给这个项目开绿灯的真正原因,别看现在好莱坞是讲pc的左派大本营,当年也是靠干脏活起家的。台词密度确实够高,但还是不如阿伦·索金尖刻,芬奇找了《阿甘正传》的编剧修改,但署名还是留给了过世多年的父亲,也算一偿夙愿。另外还挪用《安妮霍尔》里著名的俱乐部笑话来揶揄了一把编剧公会,并正本清源,这个段子是Groucho Marx讲的,可不是伍迪·艾伦原创。
      • 3.5 当查到编剧是大卫·芬奇的爸爸时,似乎更能理解这部电影创作时的内在精神。在表面看似奥斯卡颁奖季路数(增肥加里·奥德曼+女打字员again...)下,反倒挺像《罗马》,显示出一种旧时代恋物倾向。真的意在于“檄文”,揭露电影与资本、政治宣传之间的关系,亦或是讨论电影制片厂的蝇营狗苟,从内在反观电影工业等诸多问题吗?并不是。讲这些东西的电影在影史上已经太多了,本片里的讲法却更像是“障眼法”一般。归根到底,这是一篇漫步式的散文,在漫不经心里传递出黑暗年代的点点微光,而这个悲从中来的过程又被刻意地抹平其煽情色彩。至于《公民凯恩》,的确是观看的门槛,并成为影片剧本构架中的对仗与互文对象,两者本质上是完全互通的。只是相较之下,芬奇还是太轻柔无力了一些,至少这远远不是符合期待的芬奇。
      • 既有满足又有失望。对于熟悉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迷来说,本片不啻是一场闪溢着流光的时空之旅,故此依然值得四星。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十分不友好,琐碎庞杂的信息洪流足以让人晕眩失神。不过,最主要的缺憾是,与昆汀恣肆动人、戏谑饱满的[好莱坞往事]相比,[曼克]显得更像是一部仍旧停留在执迷于模仿与再现之渊潭里的平庸之作,技术水平无可指摘,但终究缺乏创意与灵气——同样的问题在大卫·芬奇作品里早已呈露过,但这一回,承袭自父亲和旧好莱坞时期的沉重枷锁,以及强烈的执念,明显束缚住了他的手脚。(8.0/10)
      • 【B】字面意思上属于芬奇的“好莱坞往事”,更准确讲,是属于芬奇父亲的。在双线同时序的叙述模式下,芬奇将电影本身的“形式感”做到了极致:直接用“闪回镜头”来理顺时间线的字幕演出;淡入淡出的转场总是用定点光源的滞后作为衔接;酒店等待投票结果一段高调的使用了表现主义加持的蒙太奇;以及多次出现的胶片做旧图案(几乎是在屏幕上的同一位置以同一形状反复出现)。用现代技术去实现复古拍摄手法,用于接近那个时代,思路与执行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文本层面却又只剩下了事件与场景的堆叠,处理信息是粗暴的「加法」而非「乘法」,回忆?漫游?亦或是政治背景与好莱坞的缝合展现?而最终效果只能称之为“四不像”。芬奇在致敬《公民凯恩》的过程中,是否又真正失去了其内核所在?
      • 大卫·芬奇选择在这个时候做《曼克》并不是一个巧合,曼凯维奇对犹太人的保护、对民主党州长候选人的声援,其实都跟当今美国政治密不可分,与其说《曼克》在形式和内容上映射《公民凯恩》,不如说特朗普时代就和经济大萧条之后右翼崛起的世界和中产阶级萎缩的美国异曲同工,而好莱坞就是一个阶级分明的小社会,曼凯维奇的挣扎在于他异质的知识分子身份。令人遗憾的是《曼克》的出现无非也只是再度证明《公民凯恩》的伟大,甚至可以说前者离后者实在太远
    • 豆瓣 7.2 IMDB 6.6 BD
      The White Crow
      2018
      剧情片
      英国

      白乌鸦

      The White Crow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并未事先计划的“叛国”事件,对于陷入nostalgia迷宫的我来说很戳心了;Adele演了一个和蓝色几乎相反的角色,表现很不错;我想主角的心理挣扎可以更有力一些的,编剧上欠了一点,欠得太可惜了,导演的表达也比较平淡。
      • 某种程度上,极其自私,才极致自由。
      • #22th SIFF#第十五场:太平太乱,剧本太一般了(为了强加艺术性,总放油画和教堂是什么鬼),母题和《痛苦与荣耀》类似,最后落点打到政治避难上,太遗憾了。
      • 节奏不太好,法国部分过于长了,虽然镜头美但是昏昏欲睡。最后的部分倒是不错。还有阿黛尔小妹和霍夫曼小哥哥在,意外。(霍夫曼小哥哥漏了鸟...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