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哭 大学english literature 101大一新生上课被迫发言水平 (不过也算是like like like口头禅脱水版) |
|
悲剧总是令人动容。Haworth要是环境再干净一点,大家会活得更长一些吗? |
|
看完更觉得呼啸山庄太伟大了。 |
|
这个视角挺好的 |
|
任何关于小艾的文字和影像都让我泪目。家可以不回,约克郡荒原,砸锅卖铁要去。我上辈子一定生那儿的。另外题目应该翻译成“成为勃朗特姐妹”。 |
|
荒原旷野,野草漫漫。一门三女杰,勃朗特姐妹——女性作家的骄傲,英国文学史的瑰宝。 |
|
三个女性分别挑选一个勃朗特小姐追踪,当然是她们心头好。在冬季来临Hawarth,大片压低的草原,四周没有尽头。艾米丽保持了自己童年笔下的王国直到永远,用白纸黑字诞生了它。用夏洛蒂的婚礼结尾,在三个葬礼之后。 |
|
好像比较偏爱第三方讲述,而不是自行猜测想法的 |
|
在b站看的,《镜头下的勃朗特姐妹》不知道是不是同一部,但是就当作同一部吧。 |
|
很触动,应该写写她们。 |
|
一直都很喜欢呼啸山庄,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给人激情震撼的感觉。 |
|
跟另外一部纪录片《隐于书后》(Walking Invisibilly)比较互补~这部展现了Anne做家庭教师和Charlotte与Monsieur Heger的故事,让我对他们的生平了解深入了一步~ |
|
59.09 |
|
看得我浑身都是鸡皮疙瘩 |
|
暗黑哥特风、聚焦精神疾病的勃朗特姐妹,领先于时代、为女性发声的勃朗特姐妹,很酷 |
|
又名《三位女粉丝的公费旅游故事》,她们各自追踪一位勃朗特姐妹的人生,体验了parsonage睡一晚的灵异感觉,约克郡某大宅当家教的严苛环境,最厉害的是居然还远到比利时采访了夏洛特当年恋爱对象的六世孙。内容稍微是有点浮于表面了,但意义在于用你如今的女性身份去对照三姐妹会发现这个世界也并没有变得对女性更友善,但它似乎进步了。最好玩的桥段是模拟安妮勃朗特参加家教面试,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女子在当时的选择是如此之少。八个月里连续失去至亲,能体会去曼城拜访Gaskell夫人时的夏洛特是什么心情了。 |
|
雖然說得不夠深入,但足夠美了。文字配合影像,足夠美了。淺也有淺的情趣。 |
|
有点悲伤,夏洛蒂出嫁时竟然没有一位勃朗特家的人参加婚礼,Branwell,Emily和Anne相继早亡。19世纪已经如此现代,死亡依然如影随形。三姐妹的作品读过英文版Jane Eyre和中文版的呼啸山庄,没有读安妮的作品,看纪录片之前对安妮和她的作品一无所知。当时读完呼啸山庄后受到的震撼至今仍有余温,简•爱的故事前半部比后半部更好,因为更可悲。她们都在书写自己,作品是她们的平行时空。夏洛蒂的经历最精彩,寿命最长,也显得更完满。艾米莉生活较为平淡,文风却如此狂热厚重。安妮工作的时间最长,是否因为夏洛蒂爱冒险,艾米莉需要做家务,只有她承担起家庭收入的重担? |
|
哭了……荒原、羽毛笔写的微型书、夏洛特的corset、艾米莉和枪……故事结束于开始之时。 |
|
浮光掠影,略简短 |
|
我知道我会看很多遍的,除了读作品和作品拍成的电影,纪录片是另一种能和她们近距离接触的方式了 |
|
看起来英国到处都一样,是我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
|
Bronte三姐妹生活小简介。我并没有看过Anne Bronte的Agnes Grey。。。 |
|
在b站看了,一个小简介 |
|
2+1.5=3.5,泉氏评分系统得分:★★。倒是很喜欢这种在淡淡的优雅中挖掘文化名人的过往,只是身为纪录片缺少一些艺术思想 |
|
勃朗特三姐妹的传奇。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在工业化导致环境脏乱的英国北部城市长大,有个长期酗酒不成器的弟弟,偶尔记起的悲惨的童年回忆,一次又一次穿过野风呼号的狂野…夏洛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艾米丽整日在家劳务,安做家庭教师时毫无尊严可言。生活如此不如人意,她们就用笔杆发出自己的呐喊 |
|
看了之后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很舒服。Bronte三姐妹真的很厉害,居然在6个月之内出了三本书。我喜欢偏言情的故事,所以我最喜欢Charlotte,很喜欢简爱里面她跟rochester的爱情故事。 |
|
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三姐妹,只怕过于简单,浅白。就当是霍沃斯旅游介绍了。 |
|
三名女粉丝的公费游记 还带着浓重的个人理解和偏见 但可以摆放故居 采访后代 亲手感受真人的物件 真幸运 |
|
那么 Top Withens 的长椅去哪里了? |
|
好虐,尤其是夏洛特结婚那儿,悲从心中起。小小的束衣,无望的生活,好想抱抱她们。 |
|
来自荒原旷野的三姐妹 如何能有如此的生活体验和文学天赋 |
|
You'll see how charming they are... |
|
1845年,约克郡西部Haworth。Unemployed,unmarried,unhappy。严格的宗教学校。渴求外界对自己文笔的认可。快速工业化的磨坊小镇 ,40%儿童死亡,24户用一个厕所,没有自来水,平均死亡年龄24-25岁。用羽毛笔写的袖珍小书,glass town & Gondal ruled by women. 在家教工作中suffer的Anne,在家擦枪的Emily,在布鲁塞尔爱上法语文学教授的Charlotte. |
|
单从篇幅上讲,自然是太短了,一小时哪里能讲够三姐妹,不过就将自己代入角色,去猜测、去体悟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 |
|
第一次看生肉纪录片 好在表达不算生僻 看呼啸山庄是高中毕业暑假 停电的下午 大概三到四次啃完心里全是敬畏震撼 不曾想世界上会存在这样的感情 幼稚地为深情所动容 简爱和艾格尼斯还未拜读过 如果读一定读原著 呼啸山庄也是 纪录片一般 但那片moors 确实令人神往 |
|
主要是想更多了解夏洛特才看的,可惜纪录片演到夏洛特和牧师的婚礼就结束了,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她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下创作出了她最后一部作品《维莱特》,不过片中向观众展现了Bronte姐妹真实居住过的房子以及后面夏洛特的私人corset倒是大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联想到《维莱特》译者序中的一段,夏洛特坐在房子二楼的书桌前,照顾着生病父亲的同时,看着窗外房子前自己妹妹们和弟弟的墓碑,写下了她最后一部书《维莱特》,怪不得读起来字里行间都透着绝望…而不像《简爱》那样充满希望… |
|
对勃朗特姐妹每日散步的地方印象深刻,粗旷而雄伟的自然成为她们自由思想的源泉之一。 |
|
艾米莉是真的心中沟壑万千 |
|
三位女性体验勃朗特姐妹的生活,这个切入点选得很棒。但实在不喜欢猜测的部分,显得不那么客观。 |
|
一般吧。初步了解一点儿。同时也在想,夏洛特和安妮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加进了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带有一定的自传的性质。而艾米莉,故事的骨干,写作的手法,完全是超乎寻常的。她写了这样炽热,折磨,激烈的爱与恨,而记录中,她一生并未恋爱过。 |
|
比较通俗 |
|
早点把呼啸山庄看完 |
|
50年代改编的浪漫版的简爱好好笑 一言不合就开始强吻 70年改编的呼啸山庄 旁白说 剧里演员都留着时髦的卷毛 这个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一版的权威性 到了90年代本来人们对古装剧已经没兴趣了 但是当科林叔穿着湿透的衬衫从湖里走出来 全国女性的呼吸都为之急促了 那一幕让历史剧重获新生 |
|
作为纪录片只是一般。但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为寒假去看勃朗特的展做准备。 |
|
不客观也少信息,那位黑人女子还算言之有物,另二位好像并不太了解勃朗特。 |
|
这个很棒!非常感性,但是没有想象中的深入。 |
|
三姐妹小小身躯,大大能量 |
|
感受到了文字中力量的源泉 |
|
最想做的事还是有生之年能去一趟勃朗特三姐妹的故居。我想,从2017年年初那个冬天开始,我就已经与她们长在了一起,像哈沃斯屋后的荒原一般,坦荡、任性、坚毅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