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喜欢了 |
|
一个男人捡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日记本,以一起社会新闻为灵感,续写了小女孩日记本里的故事,导演试图借此去展示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有着什么样的家庭,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无论这几个家庭的故事是不是真的,事件的真实感都不会打折扣。片子里选择的这样的社会新闻,跟我们最近常看到的那些同类的社会新闻很像吧,当你去脑补新闻背后的真实故事,其实不管主人公生活在哪里,最终面临的命运和悲剧的根源其实都差不多。这样一个故事,细节处理的很聪明,一切问题都来源于不易察觉到的细节上,把一个群像的故事拍出了几分新鲜的观感。 |
|
#Berlinale20-20 散点式地呈现底层家庭生活状态,不讲前因,也无后果,但是日常生活真实的无理、暴力和畸形却被有效地呈现。台词有些跳脱,对于观众而言入戏有些困难。 |
|
影片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以一些很随机的情节作为推进,你很难意识到导演究竟想展现这个罗马贫民社区的哪些层面。而影片的结尾一出,如当头棒喝,凄惨的结局瞬间唤醒你的大脑。从父母到子女,从学校到教师,他们困惑于自己的生活为何如此混乱,自我的缺陷似乎永远无法改变。可真正出了问题的,是他们难以撼动的意大利社会环境。埃利奥·杰曼诺如此的优秀,即便在这样的群戏内,亦能大放异彩。 |
|
类似《水瓶座》,一部依靠声音组织的电影,营造氛围的、提供暗示的、误导视线的,勾连起跳跃留白的叙事与局部模糊的情境,将不确凿的回忆坐实为虚构的现实。更适宜做为短片生成概念,试图传达的通感几近无效,因为人物始终是绷直的。 |
|
儿童/成人世界的互文/反衬,显示出当下世界电影「无中生有」的特征,个人的叙述与个性呈现反噬了电影基本的叙事性。 |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最佳编剧。又是一部无感乃至看得有点不舒服的片子。影片讲述罗马郊区的一个社区中几户邻居大人和孩子的奇葩和作死行为。影片一开始就由叙事人旁白称这个故事是由叙事人根据一本捡到的少女的日记续写的,并受到了一起(并不具有启发性的)社会新闻的启发,摆明了本片就是不可靠叙事。成人(两对家长和一个单身父亲,以及老师)和孩子(主要是两男两女四个少年)各有问题,能体会到导演们想要传达的荒诞感和讽刺语调,以及这种没有希望的焦灼状态,但这种强旁白引导的不可靠叙事加上众多角色,以及不太连贯的叙事,看得十分焦虑…… |
|
想起The Cure的《The last day of Summer》,“All that I feel for or trust in or love,All that is gone”
“The last day of summer,Never felt so cold”,生命凋零时,夏天也结束了 |
|
第一个五星,献上我的膝盖。 |
|
马拉硫磷吃多少能致死啊? |
|
其实全片最精彩的镜头就是父亲晚上躺在泳池的那处切换,其揭露效果非常撼动我,围绕泳池构建的情节也都处理得很棒。原始而漫无头绪却让人毫无睡意地往下摸索,让我想起意大利电影该有的模样,主竞赛目前最喜欢的一部,观感类似去年主竞赛的《外出偷马》。另外导演真是太爱男神了,不但在群戏中给了他那五分钟特把屏幕秒掉的特写,还附送开场不久全家吃饭的那组俯拍。 |
|
berlinale 70 8 4.5 一直盯字幕影响了观看。无力,窒息。开头还觉得无趣,被奥利奥恶心到的恶趣味。越到最后越说不出来话。是根本无法改变的现实。 |
|
震撼! 缺爱家庭成长特别容易出现两种情况:毁灭社会和自我毁灭#70届柏林第六天第二场主竞赛11 |
|
我喜欢故事里的细微表达,小朋友的演技和画面外的留白很好,倒是旁白……还不如就开个头。 |
|
无可挽回的悲剧 |
|
十五欧金属探测器奶浸奥利奥分享,分数朗读会牛排哽噎危机全家哭泣,父亲手机黄色搜索引兄妹骨科疑惑干涸泳池晒太阳,邻里妒忌嘲讽物化人妻所有罪过都来自吉普赛人,希望从你的微笑感染荨麻疹由此省下接吻,每个小朋友都梦想造炸弹摧毁世界,遭背叛的吹笛人最后一课唯有慢一拍的孩子逃过一劫;根据《魔笛》改编的又一当代育儿噩梦寓言,挺厉害 |
|
柏林电影节第一个五星 |
|
罗马郊区的贫困街区,普通人的压抑生活,崩坏的亲子关系,冷漠的社会环境,所有烂透了的事情都在恶性循环里不断蔓延,最终走向毁灭。好看。 |
|
人物和情节全像是从美国独立电影模子里刻出来似的:郊区中产、奇葩的家长、绝望的孩子、黑色幽默、青春期性萌动、暗流涌动的家长子女关系,最后指向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结局。然而,导演风格不够突出,人物不够乖戾,气氛不够惊悚,情节也谈不上太意外,除了几个下流的情节和不可靠叙事者的画外音处理,整个剧作显得较为平庸。影帝的表演一如既往地令我印象深刻,尽管他在这届竞赛里是靠另一部电影获奖。 |
|
好丧啊,这样的生活,这么烂的故事。濒临崩溃的成年人生活,如果不出去,只能原地爆炸。孩子们抑郁着,才给坏老师可乘,如果父母选择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那么孩子只能生病了。太诡异的音乐和镜头以及视角。同龄孩子间那一点点的温暖也被大人随手破坏。所以成人世界的不快乐,只能是孩子买单。太可怕了。
此片,未成年请远离~
还有,看电影要三观正的也请远离~
三星半 |
|
#LFF2020# 3.5。拿奖的剧本,剧本确实是长板。小镇人物群像,夏日青春性启蒙记事。这个旁白“叙述者”的设置可以有不少文学上玩味的地方。配乐竟然走了一个suspense的风格,加上某几个人物的古怪形象,诡异氛围有了,感觉又见到一位林奇《双峰》粉丝。然而虽然这个故事谈及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家庭暴力、幼儿心理问题,分镜上的选择也很丰富,但整体还是感觉看了一部奇情通俗drama的感觉,故事之外的影像深度并没有太多。镜头下的意大利郊区风貌跟洛尔瓦彻比还是差了很多。 |
|
0225 隔靴搔痒症 |
|
北欧冷淡风吹到了热烈意大利后的产物,特别针对各种阶层各种怀疑人生家、庭关系糟糕麻木、学校、家长暴力的人为因素。主打一个咱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这种质问自然是必须的,但是很多关系没有充分的描写啊。就像最后双双赴死的小情侣,完完全全可以是直接描写的小镇底层打工人啊,但处理起来更像是无病呻吟的小青年。 |
|
残酷、暧昧,试图揭示又语焉不详的幻想烂故事集。把一套社会和教育观察,试图用一个危机四伏的夏天里、一堆行为夸张诡异的成人和孩子去讲述,不一定是恰当的吧。 |
|
超级折扣版的哈蒙尼·科林,旁白其实有点败笔,既然是松散的非线性叙事,那就应该一鼓作气,为什么还要用线性的线索来吊着观众呢? |
|
意大利父母皆祸害小组组长写的剧本吧,好清新的厌世,感觉像吃完饭喂过猫穿戴整齐不哭不闹的去跳楼,烂的不是故事,烂的是家长是老师是社区是人 |
|
只有开头结尾惊艳。中间都太平庸了 |
|
以古怪的形式及古怪的表演方式,讲述了一个烂故事。导演并非谦虚,故事挺平庸且无逻辑,不过影片倒是通过这种古怪的讲述,呈现出一个社区的崩塌。这是一个处于底层偏上阶级的社区,其中形态各异的人等,拚命地抓着自己的头发,想将自己提升至中产阶层。社区内恶意充盈,连孩子亦随波逐流,最后必然是悲剧结束,落得一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
|
一个明亮炎热的暑假,一个暗潮汹涌的社区,一场儿童集体自杀。这片可以无缝衔接到中国,只会更压抑,比如前不久那个被母亲当众打跳楼的男孩。 |
|
名副其实,全是古怪,奇葩,还毫无章法,以及无趣[doge] |
|
5 APR 2021 (2+) 不喜歡,甚至看了一半就有種想放棄的感覺,都幾耐無出現過呢種情況,尤其係我一路對意大利電影都極為寬容。由setting到人物角色到戲中event,都嚴重地cliché,見佢拎的係劇本獎,加上睇提名似係意大利年度代表作,心諗底線一定唔會太低,誰知世事無絕對,唯一做對的事︰套戲真係改左個好名 - bad tales,幽了自己出色一默。 |
|
好多细节配乐会以为是变态社区,然后用温馨的打光告诉你他们很惨。 |
|
3.5 诡异的虚构的孩童视角的脆弱的伪中产社区的故事,特立独行的审美风格下透视着街区网格中一个个家庭的冷漠、暴怒、绝望和卑微,是一群压抑厌世漫溢到无法负担的成人,在下流和狂怒和退缩中逃避现实,能从中存活下来得只有不谙世事的傻子。 |
|
冷漠带来的悲剧,荒诞的情节感觉很有趣。其实吧,这种刻意不连贯的故事,用了很多画外空间,加上我脸盲,感觉故事讲的很杂乱,可能是刻意追求的吧。 |
|
还真就一个挺烂的故事 |
|
饶了一个复杂的结构,最终竟然只是充当了情节的起始,实在毫无意义。 |
|
如果说“”续写一个小女孩的日记‘’是为了给叙事提供一个“第一人称”,那么社会新闻则跟续写的内容形成了主题上的互文关系。 |
|
不好说喜不喜欢,但相当震撼。前半段感觉有些不太节制,而这种放肆又显得不太有灵气,不然凭着这股暗黑的劲都算得上佳作了。 |
|
主观性很强的电影,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大人们敏感、躁郁又神经质,孩子们沉默不语。松散的不可靠叙事,随机的场景切换,夹杂着情欲游离在不同家庭之间。最震撼的大概是Bruno发现孩子们死亡到上楼那段。正脸大特写,仅凭手臂的动作就能猜测是去检验呼吸,故作无事冷静地回到床上,整个人都是亟待爆发的状态。(ps:一直盯字幕好累) |
|
真的就是个烂故事,这么烂的故事怎么就最佳编剧了?古古怪怪电影节范儿。 |
|
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电影。电影讲的是一个男人捡到一本小女孩的日记,然后想起来一个社会新闻,续写了日记里的故事。这与没有旁边叙述故事背景有什么区别,导演的目的是什么?加了这个设定后的好处是什么?电影的剧情是男人(瞎)编的,在他的故事里,几个居住在罗马郊区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家长奇葩、孩子作死。不管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社区的怪异,这种不安和焦虑都在影响着观众。特别是最后的结局,让人震惊之余,却又觉得并不是绝无可能。这种没完没了的消极和焦灼还真是让人绝望。 |
|
故事碎片化的处理,光线氤氲的摄影风格,使电影多了几分诗意,但缺乏有力的情节支撑,故事进行的并不那么流畅。 |
|
岁月如梭,EG都已经在演奇葩中老年了!不知有多少部和VM的老龄化社会父子关系喜剧正在路上。 |
|
6.5/10。剧本真的厉害!孩子们都很好,父母们都有病。死亡戏惊人的震撼。故事从捡到少女的日记开始讲述,这是一个多余的设计。原生家庭的伤害,有些孩子没能活过童年。 |
|
麻疹kiss少年bomb |
|
5.0。形散神亦散。 |
|
3.5 对意大利底层社区进行了一种症候式的展现,但很大的问题是导演没有办法把控叙事,导致整体感觉形散神散。 |
|
确实算不上好故事。 |
|
说是中国故事我也信 |
|
确实是个烂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