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半。前两部蛮好,后两部集中在开采石油,大大削弱了思想的深度。而且作者似乎有意回避了一些严肃而沉重的主题:肃反、压制人性的专制、日益强化的官僚化等等,即便不要求全部得到表现,至少其中的某一部分应该得到表现。 |
|
牛逼啊,这才是会玩儿的主旋律史诗啊,最后结尾太悲壮了,好像寓言了之后几年的切尔诺贝利以及苏联帝国解体一样。 |
|
当最后所有的演员全部在墓园里拥抱亲吻的时候,背后是西伯利亚井喷的熊熊烈火,四个小时的密度那么大却似乎仍然道不尽俄罗斯的壮美和俄罗斯人一生的忧愁。 |
|
其實應該打四星半. |
|
4个小时啊,神啊!!!!太史诗一般了,太长了!!!真对得起我下了两遍用7zip解压了好几遍。太对得起上一周的每天半小时的午休了,但真对不起今天我耐性全无了,后两个小时我拖死猪一般快进X2了。。。。恩,大树大雪还有风景美,娃儿美,镜头美就是英文字幕去不掉,很多美图截不下来 |
|
跟回忆有关 |
|
微渺的个体,在时代浪潮中俨然一颗螺丝钉、一粒铺路石、一叶小扁舟,偶有点点星光转瞬即逝的鲜活生命,他们也不过如此,但纵然这般艰难苦楚,仍然值得歌颂。西伯利亚苍老悲壮,是时代赋予的深刻印记,这片土地上的诞生与死亡,够够的了。 |
|
叶兰村三代人的阶级纠葛,史诗巨作,涉及沙俄倒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等。中间过渡段由历史画面串引,震撼人心。后两部集中在石油开采,生命之微渺与时事之浩荡全在一部电影之中呈现出来,值得一看。 |
|
第一部супер,第二部显得直白草率,Михалков和Гурченко一贯神经质的мелодрама式表演减分不少。1319变1307豆瓣删掉了12部。 |
|
史诗电影舍此其谁。将一段悠长历史中的波浪壮阔与荒诞癫狂浇筑在远东的一个小小村庄、三个家族七八个人物的命运之上,含蓄克制的感情表达让不同的读者得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臧否人类文明。(比如我自己,在看到石油井喷熊熊燃烧的时候想到的是荒谬,是对半个多世纪萍雨浮沉带给人类的成果感到虚无,如果人类文明最终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又有什么意思呢。但整部片子气象万千,可供读者解读的角度肯定还有正面的角度,不然他是怎么能够在勃列日同志时代被拍摄出来呢?) |
|
#康查洛夫斯基
俄罗斯/前苏联平民史诗
三代人的变迁,从20年代到60年代,关于爱情,战争,家族,阶级,自然,家乡等;
忘不了森林中明亮的星,忘不了离开前女人哭红的眼睛,忘不了历史中多灾多难的人民;
如果再能拍到苏联解体,那火光冲天的愤怒将会来的更震撼人心。 |
|
西伯利亚的《百年孤独》,第一部和第二部好看,后面变成战后开发油田就没意思了,不过前两部空间变化太少始终局限在一隅(河湾、森林沼泽和聚落)显得有些单调,个人感情部分也没能深入展开,孩子忽然就长大了,姑娘忽然就跟着一起私奔了,总感觉少了点铺垫,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变局对偏远蛮荒聚落的冲击表现得也不够,其实贫瘠落后地区的所谓富农家庭也不过就是冬天能吃上顿冰冻的饺子罢了,抱怨两句就被捆走送到区里也有点过火了,而大舅哥变成阶级敌人干出这种事居然没被正法也有点让人无法理解。若是把现在这种太过文学化的1:1:1:1的结构稍微调整一下,将重点放在从沙俄时代开发蛮荒建立起聚落,之后开垦者之间逐渐出现阶级分化,再到新的一代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并离开家园参与革命来结束故事,是否会比现在这样三代人的大时代流水帐好些呢? |
|
看了一小些,因为粗糙而是极其伟岸了的文学。 |
|
苏俄版《一九零零》。"You can't be exiled farther than Siberia." |
|
四个多小时,真史诗风范 ,广袤寥廓的西伯利亚热土上,时代洪流滚滚而过、沧桑百变巨轮碾压,时间跨度长,格局大。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奋斗挣扎征服,热爱抉择牺牲,他们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成败得失悲欢离合,他们坚韧不屈活过踏过的印记在山林草场溪流沼泽里积淀为最深厚的灵魂之歌,永远在西伯利亚大地上回响。娴熟的蒙太奇运用,优美的摄影,流畅的节奏,提升影片观感之质。 |
|
风格化,味道,好 |
|
苦寒之地,家族史诗,澎湃的往事,仿佛承袭自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显得粗粝、广大而又厚重。流放最远不过西伯利亚,朝天的巨木、氤氲的沼泽、井喷的石油构成了那片冻土的底色。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则被滚滚前进的历史巨轮挤迫到时间与空间的边角,世代相守、粗鄙自足,恩怨与爱憎同样浓烈。西伯利亚之歌,歌颂的就是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 |
|
[35th FIFF][主竞赛]
+
伟大的史诗。
从西伯利亚出发三代人的恩怨纠葛。给我一种刚刚读完《百年孤独》的感觉,建构起的渺小的宏大瞬间消弭于油气的爆炸。工人、农民、官僚、士兵多个阶层的身份相互流转。结尾村子的坟墓走出了活生生的角色,相互拥抱,像舞台剧的谢幕,更是留给西伯利亚的温存。 |
|
四小时半看得我很神伤,气韵又恢弘,音乐很棒,前半比后半棒,中国什么时候才会有部史诗 |
|
前面开头稍闷一些,后面很精彩,很有力度,堪称一个家族的史诗 |
|
说它是史诗有点过了。它表现的主题不够宏大、深刻和沉重。不像静静的顿河那样,描写的是哥萨克和俄罗斯的沉重而悲怆的命运。有点浅了。 |
|
1/26-27@伊尔库茨克 叶兰村七十年风云史,铺以两姓(阶层)三代纠葛与演变,上帝终归上帝革命终归革命。两女性光芒与悲剧似田小娥,情节与《白鹿原》亦相仿。太空电子配乐黑白背景线高超,康查洛夫斯基私情感动人(第三部寻父梦 第四部失散的恋情),之广阔之深情强过《白》说教面孔及略狗血伦理副线。 |
|
和《1900》有一比,连时间跨度也差不多。 |
|
几代人回首云杉星子寒,流放最远不过西伯利亚 |
|
流放远不过西伯利亚。倒掉的巨树和高塔同样震人心魄,梦境中沼泽的大火和现实中油田的大火同样让人撕心裂肺。穿插在段落里的杂耍蒙太奇不知是致敬还是反讽。 |
|
[政治]西伯利亚颂.Siberiade.1979.D9.MiniSD-TLF字幕组 |
|
这片第一部堪称神作,越到后面拍得越世俗了,越到后面越不具有第一部那样的美景和诗意了。 |
|
神秘的自然预兆、庞大的社会机器与动荡的阶级站位,国家兴亡与个人荣辱以确凿而隐晦的方式产生联结。粗糙写意的风格一度让人心烦意乱,但在结尾又的确领悟到如此碾压式影像的魅力所在,是独属于前苏联的强烈冷战印记。终章火光冲天时的配乐太带感了,一种强烈的后摇式魔幻感。 |
|
这个主题中国人看也特别有感觉,不过拍得有点糙了 |
|
重看中。消受不起了。这片剧本还不错,但表现的东西实在是太苏联主流化了点,讲了一个宏伟的,带有悲悯性的故事,顺便在调度形式上面尽量摒弃蒙太奇的段落。但到后面来也就是如此了。原声可以听一下。 |
|
❤️见有道云笔记“5、《西伯利亚之歌》”
西伯利亚两个家族的史诗 |
|
平凡的世界,伟大又平凡的人。土地和人厚重的联系与深情。确实,说史诗还不够,几十年几代人,传承的,还是对土地对血脉的认同 |
|
如果主旋律片都这质量,我本本都看 |
|
只为第一部的前两部分打4星
(4:21:12) — (2:09:30 + 2:11:42) |
|
所有时间变化都用电影眼睛派式的蒙太奇段落进行转场,四段间跨度巨大,导致整体断裂感如连续剧。梦境拍得挺有意思,3小时19分处油厂那组甩镜头很厉害。 |
|
康察洛夫斯基第二部。很不错的史诗,就是实在太长了,而且这种早期“家族”叙事实在有点“登”。 |
|
类似的眩晕在看《百年孤寂》时有过。渴望六个小时的版本,幸福的古巴人民…… |
|
史诗巨作 |
|
虽说是史诗级别的故事,但我就是不喜欢。 |
|
娜斯佳扛著獵槍去約會,長生老人在半路喂給她一粒漿果,堵氣的少女先嫁給別人,婚後又和愛人漂走,離開葉蘭後,娜斯佳死於烈火。同一片森林,阿廖沙把槍口對准天鵝,被等了他六年丶始終未嫁,卻被他忘記的女人攔下,當他打算帶她去索契的時候,她拒絕了,離開葉蘭前,阿廖沙死於烈火。油井噴湧前,茨岡人唱著歌走了,墓地燒毀前,推土機等著人一只只救鳥。人們喝著酒,冬眠的熊踱進屋取暖,人們談著事,馴鹿也進來看看。開車撞倒舊門的人,有一天會俯下身看它,沼澤深處,有未熟的生命在招魂。 《西伯利亞之歌》 |
|
splendid |
|
和偶像一起看的 |
|
4个半小时史诗杰作!西伯利亚的苍茫,对于故土浓情的依恋,家国情怀与个人追求的辩证统一,格局宏大;滚滚的时代洪流缓缓掠过,最平凡的人们,行着不平凡的事迹,爱恨生死、悲欢离合。残酷的战场、喷涌的火焰,坚韧的毅力以及厚重的积淀,世代朴素的灵魂,深切依恋着西伯利亚的广袤大地,除第一节略显温吞外,后面的所有章节均为上佳! |
|
很久之前看的,依然能想到其中的一些镜头。影片跨度从十月革命讲到六十年代石油开发,讲述西伯利亚小村庄里的一段家族故事,史诗性的作品,西伯利亚的风光也超美。目前有275min完整版和200min德版,不记得之前看的哪个版本了╮(╯▽╰)╭ |
|
三代人命运铺陈下徐徐展开的苏俄现代史画卷。叶兰村仿若“马贡多”,长生老人见证苏俄的“百年孤独”。“流放最远不过西伯利亚”,终年阴冷潮湿,最终迸发熊熊烈火,成为“太阳之城”。塔娅最终还是没能等来她的阿廖沙。我们没有自己的史诗片,亦能感同身受。尼基塔好像莱托少爷,导演真帅,演技真好。 |
|
兄弟俩的水准高下立判 |
|
故事起源于一场大雪,也终于一场大雪。在茂密的西伯利亚严寒密林内,在那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有着几代人的付出,才有开创。最开始,让我动容的是一直在修路的戈利亚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再是阿廖沙在食人的沼泽中发现的那个父亲戈利亚曾经的木屋,最后是在烈火中死去的阿廖沙,难以想象,是怎样的人克服了怎样的艰难。简直是对人类的史诗,最伟大的工人赞歌。 |
|
父子在沼泽地探路时的对话有点意思 |
|
Always only the country need me, no one else. 堪称对这个上世纪末期最终解体的国家机器本场最佳吐槽。 |
|
三星半。前两部蛮好,后两部集中在开采石油,大大削弱了思想的深度。而且作者似乎有意回避了一些严肃而沉重的主题:肃反、压制人性的专制、日益强化的官僚化等等,即便不要求全部得到表现,至少其中的某一部分应该得到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