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期配音不仅是影响的严重问题 近景剪辑也是暴露缺点的部分 迷离的情感关系里面 三次触动:摸鼻头 反追前夫 无麻醉拔牙倒地 |
|
虽描摹家庭内部事件,但指涉政治的成分仍在,并藉由离婚这一桩进退两难、难以维持体面的撕扯,来折射生活诸方面&社会/工作大环境的两难困境,这也是波兰学院派最拿手的手法了。 |
|
怎么能将Rough Treatment译成“酷刑”呢…人家说的是拔牙拒绝打麻药, 暗示着直面人生的痛苦和创伤. |
|
关乎政治甚过关乎爱情。浪漫激进的情敌,打压、铲除卓群者的建制力量,不择手段、亵渎司法的律师,以及给男主扣上的帽子、压抑自我的妻子,都是在影射。而不愿同流合污而被发配的院长,高素养的男主律师以及男主则是与之对立的意象。不求麻醉药,用男人的方式抗争,不动声色却令人震撼。 |
|
Wajda還是拍政治電影吧,拍兩性關係實在斧鑿太過,每個角色都像得躁鬱症一樣。然後實在要說女主角一家人卑劣至極,夫妻漸行漸遠,丈夫常年在外疏忽家庭,想離婚完全可以理解,但居然到誣賴好友與丈夫通姦,謊稱他酗酒暴力,甚至連意圖性侵小姨都編出來,女主還一副掙扎狀後默許了,有沒有這麼無恥阿 |
|
编辑部来了个tm年轻人 |
|
好有趣!!!应该先看这部瓦伊达。。。 |
|
35mm 20/08/2020 re-watch 1080p |
|
很波兰学院派风格,《一切可售》之后瓦伊达又拿他熟人的事迹来拍电影... |
|
超多政治的离婚片 |
|
好像是很平淡的故事,却是不平淡的感情。
好值得回味啊 |
|
- |
|
剧情充满了正能量,让人在观看后感到温暖和鼓舞。
|
|
“And who are you? A liberal, coffeehouse oppositionist.”“Who?” |
|
Janda那个角色要是一句台词都没有就好了(并非不想听她说话的意思) |
|
感谢维哥翻译。everything is about politics |
|
109.53 |
|
还挺喜欢的。 |
|
这都拍了个什么啊,波兰学院派是怎么想到用这么一个东拼西凑的故事去隐喻现实中波兰的两难处境,太僵硬了 |
|
蛮特别的质感 |
|
波兰电影大多数真没意思,这部也是。一个离婚事件,扯了那么久。 |
|
主要还是生活故事 |
|
迷惘的丈夫、不甘寂寞的妻子、在納粹集中營打壞腦子的丈母娘、可愛的小女兒、妻子閨蜜牙科醫生,這些獨具個性的鮮活人物把一個離婚、外遇的故事串聯起來。情節有點鬆散,比《一次別離》稍遜些。 |
|
自译中字|后面都是我第一次看的感想,做字幕二刷三刷感觉不要太抓马 233333【真•特别特别有意思的电影,对两性关系的诠释别具一格 (我一般特别不爱看探讨这种内容的片)。闹离婚所有角色都是克制的,并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但是剧本安排的各种细节异常诙谐犀利。瓦伊达对政治的热爱也渗透进这部片里,所以看起来特别丰富,完全不无聊。他拍电影真有意思。@HKFA |
|
知识分子用知识分子的方式讽刺知识分子。琐碎、啰嗦、屁大点事都要长篇大论写学科论文的程度,幸好没有自以为是,但看的时候全场唯一一位男士与影片联动,补足了这唯一一点遗憾,与电影本身共谱一曲完美合奏。我没有在讽刺谁哦。 |
|
“有些人觉得,报道国际事务非常琐碎、刻板,还有许多事言犹未尽,好像在弄虚作假,事件的重要性被贬低,而沉默是非常危险的。历史学家和暴动、革命、叛乱打交道。但如果是一个发觉婴儿室没动静的母亲,她受某种直觉驱使,会冲进去,查看处了什么事。沉默也在历史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来检验大众媒体是如何充分地为传递真实信息这一目的服务。” |
|
很棒的家庭情节剧,不同于好莱坞《克莱默夫妇》的瓦伊达拍法,情节丰富、议题多面(两性、婚姻、政治、出版)人物立体(包括小孩)情绪饱满,相当到位了 |
|
分崩离析的婚姻毫无体面可言。 |
|
影片揭示出一个可怕的现实:在某些制度影响下的国家,你的言论倾向会影响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拆散你的婚姻,打乱你的工作… |
|
21/2/20:110min版 这有点像是男版的《不结婚的女人》,他的软弱来自于内心,妻子的出轨可能也因为他的软弱,最后死的一点也不体面透着一种绝望吧。 |
|
又是一部关于家庭观的电影,还是喜欢其政治类电影 |
|
今天凌晨看完,东欧老片能净化人心啊。身为记者的男主角,被别人质疑“只挖别处的丑闻”而不报道波兰本土的新闻,他也老实承认,那是因为报道第三世界的政变/暴动,虽然看起来很危险,但比写本国的要安全。此言一出,职业生涯毁了不说,但更令他心碎的是闹离婚的妻子说他是“在咖啡馆耍嘴皮子的反对派”,后面在法庭上被诬陷为出轨、试图强暴小姨子的打击都不及这句话。瓦依达真是牛啊,这个110分钟的版本应该是删减过的,有的像奇士劳斯基的风格,哪里能看130分钟的? |
|
拔牙这种小事儿不需麻醉,瞬间就能疗愈大可不必,社会政治和家庭婚姻不需麻醉,因为看来已经无法调和难以为继,省的煎熬就让他绝望的死去吧,至少你也省去了一个艰难的选择。 |
|
簡直是2016年遺作《殘餘影像》的原初版本?只不過這一部的矛盾集中在婚姻/情敵,《殘餘影像》則完全剔除了妻子的存在。這兩部是目前為止看到瓦伊達對私人生活描繪最多的影片了。 |
|
由生活碎片拼凑起来的影片 似乎镜头在其中没有保持过完全的静止 尽管是探讨婚姻这样的伦理关系但也没有下一个定论告诉我们到底谁对谁错 好像每个人都很有毛病但又各有各的道理(这是我喜欢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一个原因) 政治的维度则被折叠了起来安置在碎片的缝隙里 其实本来以为要说的是主外的知识分子男性重返家庭后发现自己的权力流入原本无权的女性手中 后者的自我觉醒必然会使他遭到驱逐(影片中牙医对男主角说每个男性在自尊受损的时候表现得都如出一辙指明了主题的这个部分)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 不过不知道当时波兰政局是什么状况 不然能更具体地推测一下瓦伊达在影射什么(虽然从主角和那个小年轻之间的争执能略知一二。。。。)以及里面好多眼熟的面孔你们波兰七八十年代难道就这么几个演员吗 |
|
政治性离婚和意外死亡,“随便吧” |
|
她说别让我们的生活太过复杂。
看到最后烧焦的尸体……无言以对…… |
|
离个婚真难 |
|
键振人真的很喜欢这种想社社不出的歇斯底里感吗! |
|
2023.12.15 |
|
不求甚解 婚姻政治亦如是也 |
|
不好评价 |
|
政治关系渗透到两性婚姻关系中,无声的抵抗让人震撼! |
|
离婚到底需不需要证据 欠缺女性视角 |
|
★★★☆ 拔牙不求麻醉药 |
|
110mins,可能胶片遗失重剪了,剪辑有问题。人物的醉态增强了霍兰剧本中的幽默,同时也缓和了人物逐渐走向崩溃的悲催感,珍惜每个有幽默感的编剧和导演吧。非常喜欢杨达,她出现时一句话不说站在栅栏旁就占据了我的目光,盯着天花板听歌然后站起来那段简直让我原地昏倒 |
|
(第二梯队) |
|
波兰式离婚 |
|
7.2 |
|
太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