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st A Whatever |
|
如果没有了解过《灰烬与钻石》男主演的生平,会觉得这是一部没头没脑的片子。我运气很好,刚巧看完钻石去查了一下男主的资料,然后立刻看了这部,非常心痛。 康文署「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6─安德烈·華意達90」@HKFA (20180902已自制中字) |
|
贝娅塔·蒂希基维茨 / Elzbieta Czyzewska 兩位很好的女演員 11.20日19:30分電影資料館大銀幕 7.4/10 |
|
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所以你的消失必须很美。 我不是他,我是我自己。 |
|
戏里戏外模糊交错 追逐游乐场到最后追逐群奔马这样的笔触「青春之死」这个情绪背后的死魂灵太迷人 |
|
真动人啊,流泻般自如的动态。影像中的感伤悉数往人头上浇来,无法抗拒的湿意,尽管电影里波兰的冬天是那么地晦浊与干冷。“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独一无二”、“一道早逝的启示”;rather personal🥲(也是自反?) |
|
一个不存在的男人留下的混乱与悲伤
我相信他 |
|
毫无可售的生活与人生 |
|
我只能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无法衔接的片段来怀念你 |
|
戏中戏的结构倒和后来《甜蜜的冲动》相似,结尾那句“1943年11月12日纳粹在这里处死了40个波兰人”泄露天机。 |
|
「為了送花給心愛的女孩,他跑到柏林去買花,因為華沙沒有玫瑰。」 |
|
21/8/9:这才是叩问电影与生活界限的作品 |
|
虽然瓦依达确实做到了用一部关于齐布尔斯基但又没有他的电影来纪念他,但是这电影里的人讲话也太奇怪了吧,而且越到后面越难看,波兰电影招牌一样的道德焦虑莫名其妙地出现,让我如坐针毡。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到底是什么鬼啊,这部分真的写得特别糟糕,像写魅力文艺人写崩了的套路,又像是道德焦虑的佐料,看得我眼冒金星。只能说这让我再一次确认自己已对“大师电影”祛魅了,它们大部分都像陈旧观念的培养皿和保护色,连拍得比较私人化的电影都不能免俗,想来瓦依达不搞什么大动作的《无罪的巫师》还真是个美丽的意外。 |
|
戏中有戏,但是我并没有看懂,这些过于私人化的影片感觉少看为妙,唯一看懂的是警察用人偶"钓鱼执法"-_-|| |
|
据说是瓦伊达最私人的一部电影,他第一次为自己的电影写剧本来纪念逝去的最爱的演员。一部看似很无聊的戏中戏,其实是我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场景都没看懂,行驶碾过的假人,拍戏的杯子,纳粹屠杀的画展,最后和群马奔跑QWQ瓦伊达思维太跳跃了 |
|
剧中剧,所说的是从未出镜的男主(对应着现实中导演欣赏的《钻石与灰烬》的男主演)死于列车轮下。所以本片多次用戏剧般的重复去强调着死亡与生存这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模糊,两位女演员犹如走过场般将在列车下寻找男主尸体的情景复现,一次真人而一次假人,结尾那段死而复生的男主,好像游乐园驰骋于骏马之中,则再次以动态的影像赋予死去的人物以生命力,而其中也夹杂了导演对于波兰民族的隐喻(提及1934年德国人在剧组所在地枪杀了波兰人) |
|
看完幕后故事 不知道说什么好
过于讽刺与悲伤 |
|
这个缺席的男主角就是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灰烬与钻石》),这个导演就是安杰伊·瓦伊达,很个人色彩的一部作品 |
|
瓦伊达的“八部半” |
|
波兰的新浪潮电影。瓦伊达为了纪念《灰烬与钻石》男主角齐布尔斯基而拍摄的影片。因此有多处对《灰烬与钻石》著名场面的致敬,例如一名年轻的男演员点燃的酒精,以及他挑逗女酒侍所用的杯子。除了纪念的意义之外,瓦伊达也对自身的电影经历做了反思,戏中戏的结构也更能指向电影本身,甚至连演员都用自己的本名,从而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在波兰翼骑兵的片场采访那天在集会中的电影人员十分有趣,既指涉了对个人历史的探寻,也有民族历史的意味。 |
|
恢复“看正经电影”第一部 虽然过程中还是走神玩了会手机…好歹还是看进去了(尽管这两年被滥用了一些 但还是很喜欢这种拍片场戏中戏的片子 |
|
没必要非把这部片和八部半比因为很明显瓦伊达没有费里尼的那种野心 看完感觉他只是想纪念朋友然后顺便借题发挥一下 不过借题发挥得挺不错 喜欢他那种很有浪漫色彩的自然主义 朴素得很精致 这种自我拷问的方式也很有趣感觉跟铁人里对那些关于诺瓦胡塔的纪录片的引用有异曲同工之处。。。。齐布尔斯基还真是跟火车有缘啊(影片中出现的画也是瓦伊达某个英年早逝的艺术家朋友的作品) |
|
也许是安杰伊·瓦伊达自己的八部半,在失去最重要的男演员之后陷入如何拍、拍什么的困境,片场与演员成为了电影的核心,虚实置换的情节是对一个人的哀悼,而将死者身份的一切也都被改编、摄取并贩售成了电影。“1943年德国纳粹再此枪杀了二十多名波兰人”的恍然一现,成为了瓦伊达最后一部电影卡廷惨案的启发。 |
|
dzx1ltr7 http://shooter.cn/xml/sub/67/67512.xml 需调整 |
|
“从250毫米焦距(极长焦)的镜头中去观看同样的风景时,背景虽然仍充斥着不重要的东西,但也不会像以前那般喧宾夺主了。画面变得柔和了,以前混杂在一起的各种颜色融合晕染成平整的色块,界限比肉眼看时要更为清楚。而前景仿佛变成了漂浮不定的色晕。”——《我们一起拍片》 |
|
當大家都對主角抱著各自的想法時,他死了,然後是各自的應對和反應。 |
|
一开还以为是八部半parody,结果发现确实是wajda的八部半,只不过完全不相似。自我写照,旧友怀念,波兰国运,主要是这三层指代。cinematography非常棒,好几处非常厉害的镜头,不止是旋转木马,还有很多剪辑和镜头运动。但是我依然不太喜欢这个电影。。可能是不太在乎波兰,也可能是导演实在是太跳了,哎。 |
|
引人思考的一部作品 |
|
有多少导演会在上一部电影里的男主角坐火车意外去世后拍一部电影去缅怀他啊!从《灰烬与钻石》到这部《一切可售》,戏中戏拍得也是《一切可售》,呼喊着、焦急等待着的男主角没有到来,戏里戏外就都变成其他角色的群戏。完全喜欢女演员们不需要喊任何的卡就可以完全浸入的表演,后来旋转木马的目眩飞晕,拍出娱乐圈糜烂生活和众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感动于导演也借电影中的导演之口说明了本片的意图。最后收得倒急,想来是怎么也刹不住车了。剪辑有点迷乱,混淆感官与视听,耐人寻味的地方多了,细细看来的热情反而少了。 |
|
真是人戏不分或者说人在戏中合而为一,纪念故人的拍摄因为不断的跳切和对故事背景的不熟悉,以致于看的有点懵。旋转木马部分的剪辑很厉害,单纯喜欢技术部分。 |
|
so sad... |
|
今天感到很失望,明天把它写成剧本 |
|
一个缺场的、已经逝去的启示,如今已只能在电影中看到了 |
|
我们游荡在舞台四周 抛下设施上旋转的人们 抛下拿着花的女孩 马群带我离开/三星是给上半部分 只需要上半部 别整实验性了我又被耍 |
|
基耶某片的灵感来源?? |
|
关于其本身的预言,前半段像中年版的《四百击》,一场突然获得的自由,与公路式的城市游荡。喜欢游乐园眩目的环绕后,所有人像成为了尸体。他可以兜售自己的不存在,你只喜欢与死人呆在一起。 |
|
8.5/10."It's terrible how only scraps and fragments of a life remain","Yes,but they were wonderful, each in his own way. They presented us, our entire generation." |
|
有些场面调度极佳,有些场景极美。为了怀念我们的男演员,瓦伊达拍了这部电影。 |
|
出售什么? |
|
把這麼有趣的事拍得如此無聊,波蘭人民也是要拔頭籌了。原來波蘭片場的傳統從未變過。 |
|
一个好的演员能让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和他演的角色差不多的人,而如果现实中他如果也的确如此行事,大家会觉得理所当然,又或者梦幻破灭(现实中主角像电影演的那样跳火车,与电影不同的是,死了现实中是不能像电影那样cut的) |
|
戏中戏,很闷的片,不知导演的意图啊~另外波兰的女人都很漂亮 |
|
1080p |
|
不和现实挂钩的话看起来就有点随意了,瓦伊达的悼亡作 |
|
本混乱的我看见创作背景,前天刚看完的灰烬与钻石,翻看演员的故事,莫名觉得悲伤 |
|
戏中戏,不承认的记录与真实,飘忽的动感长镜头带着哀伤,历史,现实,一切可售的时代,多么讽刺。 |
|
反正比日以作夜强……讲述一个谎言:“演员是更真实的人,他们教人们如何生活” |
|
不知道该说悲伤好还是讽刺好…………… |
|
概念很有趣的元电影,后半段太抽象了实在生涩 |
|
一切可供出售 EE英皇简9 波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