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夜的第三章 Trzecia część nocy (1971)

    最近更新: 2025-01-19 HD
    • 主演:Malgorzata Braunek (Malgorzata Braunek) / 莱赛克· 泰来钦斯基 (Leszek Teleszynski) / 扬·诺维茨基 (Jan Nowicki)
    • 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 (Andrzej Zulawski)
    • 编剧:
    • 分类:恐怖片
    • 地区:波兰
    • 年份:1971
    • 更新:01.19
    • TAG:剧情,恐怖,战争
    • 别名:Trzecia czesc nocy,The Third Part Of The Night
    • 片长/单集:105分钟
    • 豆瓣评分 7.8 (1779票)
    • IMDB评分 7.3 (2,811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89%
    • TMDB评分 6.89 (热度:3.2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波兰电影《夜的第三章》的免费在线观看,《夜的第三章》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恐怖,战争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8分,有177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背景设在二战期间波兰的纳粹占领区。几个波兰士兵残忍杀害了一个女人、她儿子和媳妇。丈夫和他的父亲则逃往森林。这个年轻人决定参加抵抗战争,但最初见面时盖世太保就杀死了他的信使,并进行追捕。在逃亡期间,他在一所公寓里替一名怀孕妇女接生。他在伤寒症诊所中心工作。在接种疫苗后,他成为了研究的实验品……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he Third Part of the Night (1971) MOC 1080p BluRay x265 HEVC FLAC-SARTRE[7.12 G] 详情
      The Third Part of the Night (1971) MOC 1080p BluRay x265 HEVC FLAC-SARTRE[7.12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Third.Part.of.the.Night.1971.POL.1080p.BluRay.REMUX.AVC.LPCM2.0.DDP2.1.CUSTOM-Asmo[29.13 G] 详情
      The.Third.Part.of.the.Night.1971.POL.1080p.BluRay.REMUX.AVC.LPCM2.0.DDP2.1.CUSTOM-Asmo[29.13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rzecia Czesc Nocy.1971.1080p.mkv.torrent 详情
      Trzecia Czesc Nocy.1971.1080p.mkv.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夜的第三章[简繁英字幕].The.Third.Part.of.the.Night.1971.1080p.BluRay.x264.FLAC.2.0-SONYHD 详情
      夜的第三章[简繁英字幕].The.Third.Part.of.the.Night.1971.1080p.BluRay.x264.FLAC.2.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夜的第三章[简繁英字幕].The.Third.Part.of.the.Night.1971.1080p.BluRay.x265.10bit.FLAC.2.0-SONYHD 详情
      夜的第三章[简繁英字幕].The.Third.Part.of.the.Night.1971.1080p.BluRay.x265.10bit.FLAC.2.0-SONY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百度云盘 夜的第三章蓝光720P视频压缩包+外挂中文字幕[6.12GB ] 详情
      夜的第三章蓝光720P视频压缩包+外挂中文字幕[6.12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蓝光720P视频+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Trzecia Czesc Nocy.1971.720p.BluRay.AVC-mfcorrea[6.13GB ] 详情
      Trzecia Czesc Nocy.1971.720p.BluRay.AVC-mfcorrea[6.13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其他

      百度云盘 外挂中字.Andrzej Zulawski - Trzecia czesc nocy 夜的第三章 (1971).avi 详情
      外挂中字.Andrzej Zulawski - Trzecia czesc nocy 夜的第三章 (1971).avi
      百度云盘 1971.夜的第三章.中字.7z 详情
      1971.夜的第三章.中字.7z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背景设在二战期间波兰的纳粹占领区。几个波兰士兵残忍杀害了一个女人、她儿子和媳妇。丈夫和他的父亲则逃往森林。这个年轻人决定参加抵抗战争,但最初见面时盖世太保就杀死了他的信使,并进行追捕。在逃亡期间,他在一所公寓里替一名怀孕妇女接生。他在伤寒症诊所中心工作。在接种疫苗后,他成为了研究的实验品……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8 IMDB 7.6 正片
      Szegénylegények
      1966
      战争片
      匈牙利

      无望的人们

      Szegénylegénye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荒原死屋,榨取人性的集中营。无际的荒原不过是封闭土堡的另一形式,芸芸众生都是这个没有出口的荒诞世界里永世的囚徒,所谓自由只剩下嶙峋的骸骨,一切逃生的希望都被自我指涉的绝望所彻底断绝。
      • 唉~杨索~
      • cnp.Clavis修复版,景致宽阔,大银幕上看相当爽。拍摄与1956年布达佩斯革命十年之后,用19世纪的农民运动做隐喻。为了不被审查者刁难,特地加了片头旁白,“撇清”电影和56年革命的关系,配合的一系列插画很惊艳。镜头流畅地移动,却吊诡地造成压抑之感。草原那么大,奔逃的人们却从未踏出取景框一步。
      • 匈牙利的国家史,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平和朴素,但又默不作声地把形式主义融入其中。阳光永远比北风更可怕!
      • 這是多麼強的作者風格了。我土鱉理解不到位。
      • 根本就是隐喻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苏联的统治,一个威逼利诱和哄骗之下相互揭发的故事。此时杨索大神镜头尚短,但宽银幕-广角摄影以及高度舞台化的调度已现。这片儿跟此后比尚保有较多的叙事成分和现实主义影响。
      • 影片以1849年匈牙利革命作为背景,但其实是影射匈牙利1956年的“十月事件”和其时的社会状况。在那个被称作“社会主义”的年代,“国家”成为所有电影的制片人,没有人能直接的去反对国家、军队、警察,也没有人能公开的讨论羞辱和无助。
      • 9。看到这份上,内容已经不大重要了。
      • 观影过程犹如在下一盘棋。
      • 我开始看均价每分钟一块钱的上影节了
      • 大概总结了一个,以画面中一个支点为中心进行叙事,但景别变化那么丰富又那么流畅得如芭蕾丝滑得如德芙巧克力般的长镜头究竟是怎么拍的?摄影过于牛逼。
      • Unforgettable ending ~ !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 Salo?
      • 无望是原有的信仰和价值的丧失:揭发者背弃道义,出卖战友,但是谁也不能在道德层面谴责他,因为这是他人性本能的求生欲使然,人人都有可能为了自保而放弃自己的价值准则,如同《罗生门》那样;一心反抗奥匈帝国的骑兵们,却被自己的首领所抛弃和背叛,首领正是为了自保而选择了被特赦(投降),坚持且斗智斗勇的骑兵们自然是牺牲品。这些民族主义者原本想反抗奥匈帝国,建立民族国家匈牙利,这是他们的信仰,还有肝胆相照的道义和价值准则,最终却在个人和群体层面完全丧失他们的信仰和价值准则。杨索在空间上的营造的逼仄和空旷正是他们被压迫和身处虚无的写照,最终倒在历史的车轮下;而杨索的长镜头的连续则营造了记录历史的效果,冷静地置身事外观照历史与古人们。
      • 杨索第二部。一个互相出卖的集中营的故事,高压监禁下,没有一个人能逃出镜框,唯有对军队侮辱人性的行为出离愤怒,从高墙跳下牺牲的人才离开画框外。
      • 凑乎着看
      • 摄影特点:超宽荧幕,广角远景,摄像机运动主要以人物行动为依据,保留大量头顶空间。统治者的分化计策其实有很大的随意性。
      • 当我们讲W-G的时候,我们在讲一个抽象化的历史概念,还是讲具体个体被操控的真实处境?杨索流动的长镜头,把整个自然荒野变成了任他调度的戏剧舞台,串起变动不居的人性善恶和历史契机,一段持续数年的历史,是发生在几天内的一场梦
      • 清唱剧之后,红白军之前。
    • 豆瓣 8.6 IMDB 8.1 HD高清
      L'armée des ombres
      1969
      战争片
      法国

      影子部队

      L'armée des ombr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深沉....
      • 我永不会死,深沉压抑平凡,梅尔维尔最好的一部,德军打机枪那段看来是真想杀他哦,开场德军在凯旋门香街列队而行好猛
      •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一部电影颠覆20世纪的革命史观。如此看来,吴宇森真的只是学了皮毛,老杜也尚欠火候。
      • 法国抵抗组织在沦陷家园对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抵抗行动,漫长的电影时长以及最终无人生还的悲戚韵味。杰彼耶涉身的情节当中,充满了冒险、欺诈、服从、侥幸和宿命感。电影所选取的是局势最不明朗,人们最不怀抱希望的时期。如此绝境之中种种细节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处理俱佳。不愧梅尔维尔最好的片子
    • 豆瓣 8.2 IMDB 8.0 HD中字
      Spalovač mrtvol
      1969
      恐怖片
      捷克斯洛伐克

      焚尸人

      Spalovač mrtvo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给3.5星吧!没怎么看过捷克新浪潮,Juraj Herz是位比较注重技巧派和视觉语言的导演,广角镜头、快速剪切和大特写用的比较狠,不过我觉得他用的有些过。影片处处都含隐喻,用男主角的心理来映射纳粹和死亡,这种人性的泯灭比纯粹的大屠杀还要可怕…
      • 非常凌厉的转场剪辑,非常诡异的构图,非常斑驳的人性污痕,在导演的镜头里一一呈现,并迅速将观众拉进惊悚的修罗场。
      • 教科书般的镜头切换;以拯救之名,杀妻灭子,人性之恶,恶到极致。
      • 9.5;就这样生生地把我按在了地上
      • 捷克新浪潮技巧性的极致。对死亡的迷失,仪式和隐喻。非常受用。
      • 是一个迷恋特殊权利和力量的人,以某种西藏宗教借口为内心的依附,为自己的软弱内心所作的自我欺骗。
      • 鸭就这一个还好的
      • 平庸之恶被权力规训后无意识地成为社会之恶,而神启,神启不过是疯子的预言。
      • 种族和宗教真的分不开吗?日尔曼民族从什么时间就是最高品质的民族?简单的说,人类越是进步就越是体现种族零落和宗教衰落直至颠覆!我是无神论者,典型的拜金主义,这种主义没有最高拥有者和执行者,只有现象,这个主义的拥簇者才是人类最大的有信仰的宗教体!房子,车子,行头,女人(别人的)...
      • 死胖子的微笑很诡异。影片的镜头同样让人发毛。梦幻般的杀人狂想曲啊……
      • 剪接镜头的运用可以做教材了.
      • 傑作!傑作!Juraj Herz之最高傑作!絕對的深層次的奇詭病態。全然自如的轉場切換、鏡頭的遠近拉伸等等無一不具創造性。難以言說的體驗。東歐電影幾乎補補強悍。
      • 中字http://www.subom.net/sinfo/98590
      • 慕死。
      • Svankmajer式剪辑
      • 不是恐怖片,胜似恐怖片。在一个疯狂的年代,迷恋死亡和热爱西藏也能成为魔鬼的帮凶。你觉得男主是元首的化身,而在那个年代,任何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元首的化身。
      • 纳粹蒙太奇论,电影史学术用。其他蛋就别扯了。
      • 不动声色的秀高端
      • 云中推荐的
      • 一流剪辑。以及,邪恶的向往。
    • 豆瓣 8.3 IMDB 7.5 HD
      Csillagosok
      1967
      战争片
      匈牙利

      红军与白军

      Csillagoso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1 仿佛镜头四处游荡,不小心遇到角色,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被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被消除了,取之而来的是如草芥风中散的生命和反复无常的俘虏游戏,在电影里,歌声都比人悲壮。模糊双方面目,抹平两者差别,真正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白军表现出一副贵族气派,红军在壮丽的牺牲中(尽管他们已经脱下象征身份的军服,以人的姿态走向死亡)也体现出一种骑士精神,结尾的致敬并不是显示出导演的倾向,而是在残酷的战争尽显人之渺小、华丽的运镜吸引观众目光时,让人亦能感受到一束带着人道主义关怀的炽热凝视。
      • 终于把这个看了......这长镜头......这调度.....这流畅度.....长镜头能拍摄的题材之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最大的效果是,完全没有主人公及其视点,镜头极大自由和独立,而那些人只是悉数登场。然后我们看到强弱势力的变化竟是片刻之间的事......
      • 第一次看杨索的片子,这种运动型长镜头和广角宽银幕真是我的最爱,看的真是舒畅。用长镜头冷静表现出这场战争,更加凸显了战场的残酷性。结尾前那段杀戮戏简直神了,可以算是影史印象最深刻的镜头之一。8.0分 ★★★★
      • 教科书里从来不缺技巧扎实 立意深刻 但就是无聊得要死的课文
      • 1.三个层次的运动感表现:摄影机自身的揺移、变焦、不稳定;运镜过程中人物视点不断变化;叙事无核心概念,链状推动,如同接力。 2.景别大的镜头多选用较高角度的摄影,以充分调动景深空间。 3.灵活运动的长镜头内部变幻出丰富的场面、景别切换,依旧达到蒙太奇效果。 4.时空的统一使观众时刻察觉景框外部的动态,感知到完整的空间构建,打破了景框限制。
      •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鲁迅
      •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太nb
      • 这类型剔除个人主义,而是表现群像的电影难得一见。俄国革命后,内战爆发,匈牙利加入到苏维埃红军的行列,对抗白军。萧条的荒草摊上,野马奔驰,人若被惊到的动物般逃窜,辽远的空中响起枪声,一个个倒下。这是一场战争,可是在导演的镜头底下,更像是原始丛林中,狼吃羊的游戏。做狼可以尽情游戏,羊的惊慌失措,让狼的杀戮更加兴致盎然。白军与红军因人数多寡,交替当狼,围困羊群。所谓的革命,所谓的战争,不过是残暴者的屠杀游戏罢了。不过,杨索在揭露战争本质的同时,对红军也不无同情,电影最后用一排红军从容赴前,一个个倒下来表现他们的信仰。只是,战争中能有这样信仰,为其奋斗的又有多少?杨索描绘了战争的真实群像,假如战争的本质是野蛮残暴,那么唯有信仰才能赋予其文明的意义。
      • 长镜头和颠覆性的叙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breath-taking long takes, death without excessive emotion and display. Hard to figure out the two sides at first, anti-martyrdom.
      • 2020匈牙利电影大师展。在杨索的第三视角「俄国内战」中,「红 / 白」只是不断旋转的陀螺,反而是相信生命高于敌我双方的人道主义者成为真正的牺牲品,最后红军战士慷慨赴死反而是意识形态高于艺术。
      • 或许人类就是一群精力过剩且遵从着熵增定律的生物,在教化与文明的伪装下,优雅和有序也不过是执行残暴与杀戮的一种方式,将一场场围猎导演成大型行为艺术。前75分钟构建“正义”的假象,后15分钟打破,或许是作者参战国而非主战国的身份,让他能够借此表达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彻底的反战态度。
      • 不晓得假如买到票子影院看了呢是会帮助不睡还是更快睡着。真真是战争抹杀个人,统统给导演跳集体舞。不管哪派,军服一穿好像就自动获得了颐指气使调动下属调动百姓的权力,害怕。相比一下微把红军表达得人道一点,红军那领导总算在反人性行为前主持了一次公道,末尾那个壮烈就义是不是有点太拔高了。
      • 一场残忍冷酷的战争,一个由权力与暴力交织的世界。纵向的移动常常由角色在前景、后景以及大远景的进退和穿梭来完成,横向调度主要由摄影机来完成,二种手法结合紧密又各自泾渭分明,成为本片鲜明的美学特征。
      • 无表情泛主人公,流畅如上帝的运镜,林中舞蹈闲笔灵气十足。(但少了些,再有一处就更好) 在我,若有浪漫主义的克制流露,这片不是不够,是压得太狠了点(如双方军官对战争无奈的赴死) 导致焦点缺失,无法与观众产生共情,即,缺少抓手。
      • 大学时候看的,这个片子的长镜头是最突出的表现,包括最后的大场面
      • 镜头长得可以 河边的戏感觉很好
      • 地广人稀,两边打的都是游击,正邪标准都不存在,野外生存靠随机。场景真是赏心悦目。
      • 描写地太真实了,足够未听闻过战争的人,好好体会 战争---战役--战斗---个体,这是多么大的差异啊
      • 长镜头运用娴熟,着力于场面塑造和戏剧冲突。节奏拖沓,与劳伦斯相比有差距。
    • 豆瓣 8.1 IMDB 8.2 HD
      Восхождение
      1977
      剧情片
      苏联

      上升

      Восхождени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薩特:“人不是上帝創造的,沒有先驗的性善、性惡之分。每個人只能根據不斷選擇自己超越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每個人都處在動態的行為選擇中,所以每個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種實現本質的可能性,即他不能在結論性的意義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義上存在。”歷史語境下的存在困境,死無葬身之地的註腳。
      • 一个血泪教训,不要买大光明二楼最后一排的座位,不然你只能站着把一部电影看完。
      •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问如果苏联拍《拯救大兵瑞恩》会怎么样,底下有个评论答,已经拍过了,叫《伊万的童年》。如果问如果苏联人拍《1917》会怎么样,那估计可以以此作答。
      • #俄罗斯珍藏电影展2021#修复版,因为真实所以戳心,剧作扎实完成度很高,惊世骇俗又骨感悚人,获1977柏林影展金熊奖,是宗教意味极浓的二战反法西斯电影。最后上绞架的高潮段落就如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当耶稣受难日与殉道者们的遇难日重合,当纳粹魔穴成为淬炼人性的终极试验场,答案只能在风中飘,正应了那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人性矛盾无解不可测,每次试探如凝视深渊黑洞,白雪皑皑的雪原与过于深沉的哲思不谋而合,而某种程度上,比上绞架肉身殒灭更可怕的,是当叛徒的下场(苟且偷生背叛信仰失去自由,千夫所指遭受良心谴责,灵魂受地狱烈火灼烧永无宁日……),比法西斯非人折磨更可怕的却是内心的罪恶与羞耻,而尾部“叛徒”濒临崩溃的内心戏与蒙太奇画面无缝切换令人叹为观止。
      • 两个角色的形象都很赞,印象尤其深刻的一幕是,绞刑绳套太高,小女孩够不着,德国军官很“体贴”地拿了个箱子做垫脚,并扶她踏上去,小女孩又细心地把绳套调整到最佳位置……这真是反讽啊
      • 1977金熊奖,当年的评委会奖是布列松的《可能是魔鬼》,苏联人真是懂电影,这里面的很多技法被后人采用,结尾简直是完全用默片的招拍的。
      • 苏联时拍的电影,唯一让人奇怪的是,俄国人作了这么大的牺牲,他们在保卫什么,一个古拉格的国家? 我现在已改变了当初的公知观点。
      • 那个烈士,一开始都只像个文艺小青年,被俘后突然变成耶稣了==
      • 77年金熊奖,导演借助于真实环境和人际冲突对战争下的人性进行了拷问,镜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人置身于生死极限的真实环境里方显人性难测。其实这片子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即便我们鄙夷出卖者,但内心深处也能对他的背叛给予谅解,这份谅解似乎在为我们自己不可测的人性留有回旋余地,就像那些道德难题恰恰是由人类自身抛出的一样,难以自洽。
      • 2020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第六场 16排4座 最后一排 独特的观影体验!16排只有中间有 竟然和前排不错开人头! 我本来准备站着看完 旁边老妇人(上周也瞧见 今天排在第一个领狂欢之夜明信片)提醒可以坐在不翻下的凳子上靠着看 如果坐在凳子上看 人就要凑到快贴近前排人脑袋上看喽 还可以“正常”坐着看 头恰得厉害些就是了 四种姿势换着看完整部 还是喜欢站着看 有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甚至像是希区柯克的《后窗》窥探 欲望 满足 不但可以看大荧幕 二楼近乎所有观众尽收眼底 谁看手机了一览无余哈哈 这部电影 本以为绞刑之后就结束了 没成想后面还有这一出 喜欢电影中对人物的刻画 人性的复杂 里面德语其实不算少 也不翻译 德专学渣勉强听懂一丁点 看这部时发现几处明显音画不同步 看到有豆友解释不是同期声
      • 8.0/10。情绪感染力很强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两名红军战士一路上的磨难以及行刑前的内心矛盾。摄影真实带感且远近景配置得当,很喜欢这种特写镜头的表现形式,即赋有诗意又能细腻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状态,不过这倒很考验演员们的演技,所幸所有表演都相当给力,配乐也营造出了一种白色恐慌。
      • 根据贝科夫的平庸小说,拍摄的伟大电影,将一个庸俗的政治说教“升华”为基督式的受难挽歌。施尼特凯配乐。
      • 俄展*大光明。4.5/5. 舍皮琴科自己完成的遗作,没有和其夫《自己去看》连映,大概属于策展的温柔…用压迫性的特写和音效,不,用子弹、雪地、枝条、炭火、甚至是他人的脸,雕刻一个圣人的面容,深夜祈祷时突然的亮光,就像伯格曼的手法,将神性的秘密,留驻在一个抉择的面孔。但影片的视角并不像信仰那么单一,最后的十分钟,留下的是神圣离去后的世界,所有的平常景象都压上了心灵难以承受的罪责,苟活还是就义,你不知道哪种更容易,上升,也是一种审判,而平凡是最绝望的惩罚。
      • 与其说是上升,不妨称为沉潜,沉潜于白雪茫茫里,任何抉择都会被掩埋。在舍皮琴科的镜头下,判断似乎并无益处,她关心的是人的焦虑,切口如细针,远离大是大非,远离赞美或批评,那些声音已有太多,人们热衷讨论评价,而她带我们回到了大雪初下的那天。
      • [221]舍皮琴科依舊沒有依賴鏡頭的創作,更多地通過演員的表現力來探討自己設下的命題——“人際衝突”和“精神危機”。而《上升》則是昇華到歷史的層面上藉助命題去對“抉擇”作出不同的詮釋。
      • 3.5 从战争到宗教。三个犹大被基督的目光震慑,两个企图自证清白。最后在犹大痛苦的嘶吼声中把主题拉回反战。镜头优美而准确,欲从静态的情境中发掘力量。象征基督的索特尼科夫的出场宛如一个徐徐的zoom-in,从中可一窥导演手法之节度。可惜非信徒如我无法被深深打动。
      • 舍皮琴科的代表作《上升》,里面最让我震惊的正是作为人在战争之中所经历的那些道德困境,最终死亡都在前方等我们,那么我们所做的挣扎与抵抗有何意义呢。看到豆瓣的影评区,也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片中人物看起来仅仅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政党而做出抵抗,如果把布尔什维克看作一种失败的意识形态,那回头再看这种历史,是不是就表明游击队员们的努力白白浪费了呢。显然不是,并且这样看就特别容易忽视导演要表达的一点,人处在痛苦和恐惧之中,如何去面对这些精神危机和道德难题,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我完全没预料到,垂死的索特尼科夫究竟在什么时候会死去,导演没有给出任何幻想,她用极端的生存环境来拷问观众,而最后活下来的见证者却是一个背叛战友和犹太同胞的胆小鬼。 关于背景音效:带着粗糙的轰鸣声,有破音,不知道是不是影片版本的缘故。
      • 基督教和共产主义里最刻奇的两大元素在[上升]里融为了一团美好的agitprop,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式的存在主义影响也比较明显。舍皮琴科极富冲击力的镜头让很俄式的救赎主题变得不那么煽情,处刑后的“上升”戏也处理得很含蓄。然而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在于把结尾交给了犹大,这个人物的脆弱让电影结束在极为悲观、某种意义上很颠覆性的调子上。
      • 唯一遗憾的不是同期录音,不过在那个时代,那种恶劣的拍摄条件,也是可以接受的,刚开始还有点无聊,渐入佳境,讽刺犀利,镜头表现力也极强
      • 冰天雪地长镜头,白雪皑皑万千壑,命运抉择罚与罪,求而不得生之门
    • 豆瓣 8.2 IMDB 7.7 HD
      Popiół i diament
      1958
      战争片
      波兰

      灰烬与钻石

      Popiół i dia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伊达第一次转型作品,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向美国黑色电影与黑帮片;旨在“表达强烈的情感”。剧作集中在24小时中各方政治势力的暗战。问题在于理念先行,又过分强调其中概念化的题旨,前半部很不错的惊悚片气氛在后半部散了架。机位较低,画面结构比较精细。倒挂的耶稣像、白马、欧洲胜利日的烟花
      • 看了一半,非常佩服瓦氏走钢丝、把握尺度的精准。想起一个笑话: 二战结束后一个波兰农村老太看到街上贴着的照片,就说像自己的外甥。 别人训斥她:瞎说什么,这是斯大林同志! 老太:他是干什么的? 答:他赶跑了纳粹。 老太急切地问: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 印象最深是丰富的影像层次。酒馆中的暗杀计划,宴会上的灭火器混乱,死在凶手怀里,背后是庆祝波兰解放的烟花绽放。疯疯癫癫的小人物,戴墨镜因过去常在下水道,下水道里倒悬的耶稣,内心斗争时身后的白马,纷飞白床单上的渗血,挣扎着在乌鸦盘旋的无边垃圾场上死去。这个时代无对错,灰烬之下有钻石。
      • 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反衬国家,和后来的同流者很像,演过手稿和一代人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把那种爱情政治矛盾又复杂的心境用戴墨镜串起了战争三部曲,开头结尾死亡的荒谬误杀与被杀在垃圾场废墟终结。神来之笔的惊喜镜头也很多,点题诗雨中白马倒挂耶稣酒杯火焰,刺杀后胜利的烟花。资料馆瓦伊达回顾展。
      • #重看#4.5;不惟三部曲里艺术成就最高,且与前作呼应;“战胜”后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国破山河恨别惊心,灰烬废墟之上如晨星闪烁的钻石清辉,寄寓微茫希望的爱情之光(姑娘开了美如画的窗,天光直贯天顶澄明);突现的白马,璀璨的烟火,群鸟的悲鸣,踉跄如《筋疲力尽》的结尾。
      • 稍显做作,疲乏说教。相比皱着眉头的瓦依达,更喜欢灵机一动的扎努西。
      • 三部曲落了一部没有看,不过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讲下来,第三部《灰烬与钻石》这种对战事整体的反思、迎接未知黎明前的彷徨,真是收尾收得太棒了。一部电影有个美得沁人心脾的姑娘是有多重要呢,她就等于最后照进屋子里的那束光
      • 瓦伊达比基耶有胸怀,齐布尔斯基像罗大佑,烟花下的一枪是影史的伟大瞬间。晨光里的一支舞,对华沙与那些死去年轻人的追思,所有人都活在历史的创口中,太伤感了。
      • 9.2/10。①反抗组织刺客马契克和一同伴刺杀工人党新的地区书记斯祖卡的多线交叉凶杀案,主要聚焦于刺客、书记、民主人士、百姓等同在宾馆的24小时内的各种暗流汹涌和最终爆发。②二战结束却又被苏联掌控,波兰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情节上弥漫着对这种同胞自相残杀感到迷茫的氛围,不管是文本上近乎俄狄浦斯的凶杀(如:斯祖卡逃走的儿子是反抗组织成员,和马契克年龄相近;马契克和斯祖卡皆品德良好;被凶杀后斯祖卡抱着马契克)还是影像上破败的废墟置景和倒挂的耶稣皆是这种氛围的渲染与体现。③灰烬是糟糕的大环境,钻石是大环境中闪耀的爱情与人性。④暗杀斯祖卡那段前景凶杀后景放烟花的景深镜头甚妙,反衬出了迷茫。⑤高水平的典型黑色电影式低调打光和暗调摄影。⑥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较平淡;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和仰角作用不大。
      • 叙事节奏小问题在群像人物关系和摄影情境出色表达下渐渐被忽视掉,整部片如同不断收紧的渔网将所有人物对社会变革的恐慌情绪细致地表现出来。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对立面贯穿其中,个人理想在人心谎言面前消逝如灰烬,闪耀出钻石光芒的假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最终在权力欲望的争斗中普通个体无力反抗。
      • 波蘭JAMES DEAN?我暈!
      • 東歐電影無機力量的又一例,光之陰影直接切割建築也切割人物關係。「沒有人在等你,你為何還要留在這?」「我也不知道。」
      • 杰作。看得颅内着火,镜头设计的清晰与影像本身的多义,让它既像黑色电影又像新浪潮,但多出来的、让人心痛的部分,是波兰的受难史,米沃什所谓“两个巨人中间的蚂蚁”,它被历史的棱镜折射,涂抹在每个人的背后,宛如诅咒的光晕。胜利来临时,明天失去了,只有疮痍的大地、倒挂的圣像、灯下的飞蛾,在斯大林倾倒的注视下,杀手以哀悼基督的姿态抱住圣徒,让人想到米沃什写“道德家阿尔法”(正是影片的编剧),“攻陷柏林的消息到来的夜晚,夜空被发射的火箭和炮弹光照得雪亮”。从白马的角度看,一个像马特达蒙的杀手渴望生活,一个像爱德华诺顿的秘书视生活如卡片,在与军队错身后(多么经典的场面),响起了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蒙太奇衔接着两者:朝向日光的舞步,与朝向死亡的踉跄。总是这样,受难化作虔诚的祈祷,创伤变成残缺的美。
      • 完全没有时代违和感,竟然是50年代的作品了,灰烬与钻石的隐喻诗化而深刻,遗憾的是耀莱五棵松的字幕太差劲了
      • 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终章。1.战后的波兰,自相残杀又起,依然充满无尽苦难与迷茫的前途。2.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获"东方詹姆斯迪恩"美誉,蹒跚穿过原野的死亡之舞呵!3.废墟中倒悬的耶稣,想及[地下]。4.吧台上的杯中火焰,烛照出纠结的内心。5.伴着喜庆的烟花,斯楚卡猝然倒向刺杀者怀中。(8.5/10)
      • 马契克这个角色太有力了,外貌特征和性格互为表里。还不时地表现出17岁应有的幼稚和冲动,实际上完成了斯祖卡儿子的角色
      • 4星半,前半部分《游戏规则》后半部分新浪潮,波兰战后的一片倾颓废墟,倒挂的耶稣基督。钻石化为灰烬,糟粕被当成了钻石。苏维埃政权的随之入侵。依然是瓦伊达一贯的主题:被体制异化者的觉醒与毁灭。无论是深焦摄影还是场面调度可见:瓦伊达擅长从美国电影中进行借鉴,但他并不是一个“作者”
      • 8/10。瓦伊达也曾是非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对这个公然反共的主角以魅力难忘的人格塑造暖味肯定了非共产领导的抵抗运动。巴洛克式废墟场景犹如战后波兰人灰烬烧伤的精神迷茫。对暴力和死亡疯狂又华丽的渲染:倒在教堂门口的着火遇害者,点燃酒杯追忆逝去战友,倒挂耶稣像,与烟火形成巨大的悲剧力量。 @2014-04-30 00:58:45
      • 最差一部,多线发展没掌握好十分混乱,一直围绕再主要问题外徘徊,过于浅显。三部曲的水平参差不齐
      • 结尾很美...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