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基耶自评首部剧情长片是失败之作,虽然确实算不上杰作,不过还是挺好看的(即使被极糟糕的字幕操作影响了观影体验)。声音设计(几处怪异的嗒嗒声如同人内心对前景不安的预警)和摄影出色(修复效果极佳),好几个特别漂亮的镜头;还有屋内开关灯在窗户玻璃上显影与工地小镇叠影的超神一幕,电影魔力尽显,映照出略显恐怖的面孔重影也点题了这个理想现实分裂的故事。只是可惜没有深入这个喜欢摄影的角色和暗房、成像之间的关系;但记者拍纪录片还是一定程度填补了影像/宣传与真实之间裂缝(鸿沟)的分部呈现。参天树木倒下、鹿吃香烟、狗下车狂奔、结尾回归家庭执手婴儿学步,颇多隐喻象征意味。历史一次次验证,「同志」从来都不是正面意义的志同道合者。7/10 |
|
基老师首部剧情长片,扎扎实实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在集体致密的确定性中找到理想主义的周转空间。答案当然是消极的,无休止的会议口号与无产者之间从来没有搭起可供沟通的通路,而当厂长自发出任这一角色时,由此而生的异质性直接挑战制度的封闭与稳定。值得一说的是,导演在电影中热衷于呈现波共自上而下的运作逻辑,但对于工人内部的形象与矛盾塑造却是相当缺乏的。BJIFF@资料馆 |
|
基耶的第一部院线剧情长片,第一次驾驭超过90分钟的电影。取材自基耶在纪录片时期一直关注的工厂、会议话题,结合1970年12月格但斯克罢工事件为历史背景。
拍得很平实,戏剧冲突较弱,营造出一种有心无力的孤独疏离感。 |
|
你把片头片尾掐掉,让我看这个片子,然后猜猜导演是谁,我可能猜100次也不一定猜得到是基耶斯洛夫斯基。 |
|
基耶首部剧情长片,镜语与立场跃跃欲试,初露锋芒。最基耶的镜头是男主在屋里将灯开开关关,自己身影与窗外小镇便隐隐现现。结尾他回到家中,一个门外固定长镜头,婴儿正学步蹒跚。 |
|
这是一部即使现在来看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片子,这不仅仅只是钉子户和拆迁办的问题,而是任何地域进行工业化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
|
这些事情依然在今日的中国上演,区别仅仅是我们这里更残酷、更恶劣;这是基氏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大师相已初露端倪。 |
|
个体在体制内的微不足道和无力感。与之对抗的结局无非只有两个,要么被招安要么被放逐,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个样。原来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首部长片,比起他后来的作品有差距,但是处女作能拍成这样还是很了不起的,许多镜头已经隐有大师范儿。 |
|
一个临危受命的工程师,重返故乡成为新建立的化工厂厂长,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当地村民和资本高层的矛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环境,正直的厂长夹在其中束手无策,深深的无力感,颇具悲剧色彩。电影拍摄了大量政府部门会议场景,整部电影也像这些会议一样,相当无聊。 |
|
7/10。景深镜头和音乐变调怪异交代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扬起沙尘的市政府车队被安排到森林大环境中,工程师接受采访的工地那荒山残留着树根表现出工业破坏力,鹿吃掉香烟象征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狗丢下车死命追随车主代表个人意志盲从政治,结尾门框内主角教婴儿学步的日常空间是回避政治的心灵港湾。 @2017-09-04 02:10:04 |
|
当你看不到人民的痛苦的时候才能毫无顾忌地推行所谓为了社会发展的大计。“communist is naive idealist”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naive,只是ignorant。如果不能ignore,便只能煎熬。 |
|
非常生澀的大師初期,更多是依靠紀錄片的經驗來處理劇情片,所以採訪這一手段隨處可見。不過確立了隨後道德焦慮的母題,收尾挺漂亮 |
|
长篇的官僚谈话真实的展现了那个冷漠的时代,政府官员为了经济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在不断的让人民承担后果的同时,各种谎言自然是不可避免。此片我看的昏昏欲睡。 |
|
3.0。11th BJIFF资料馆1厅。1.一个中层决策者的进退两难,一方面是来自上层建筑的规训,一方面是当地人给出的抵抗,这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进退维谷,类似于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既回应了历史,又具有了现实的影射意义。2.字幕翻译太差,片名也不该被译为“生命的烙印”,而应该是“疤痕”。 |
|
#基耶主题回顾展2021##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基耶第一部剧情长片(拍的就像纪录片),观感欠佳,平淡寡味冗长甚至不知所云,叙事稀碎“很不基耶”,除了主题具有相当的社会现实意义外,可说是几无亮点,也许正如基耶自己承认的那样——“失败之作”。尽管风格接近1979备受赞誉的《影迷》,技法上却生涩杂乱无章如同“夹生饭”……不过也看得出当时的基耶有多么迷茫焦灼(正如片中那个新任厂长一般),作为一名影坛新人,他正在歧路丛生的光影世界中苦苦探索属于自己的电影语言和独特风格——换个角度看,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许也应该感谢那个在黑暗中彷徨摸索的基耶吧?否则就不会有日后风格迥异的“三色”“十诫”等经典之作了。 |
|
纪录片向剧情片的转型之作,基氏从80年代开始不再对政治感兴趣,而纯粹关注人本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life 和mission的冲突主题已经从本片里开始呈现。金属感配乐颇为前卫。片中一位理想主义者在与现实的斗争中因心脏病去世,20年后,他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世界。 |
|
全片最喜欢结尾的部分,此时Krzysztof的电影里还会出现较大篇幅的对白,基氏那迷死人的萧瑟凝练风格此时尚未完全形成 |
|
这个剧本有点混乱,节奏和整体把握还不大好吧,不过隐约能看到基的方向——生存…… |
|
如果当成纪录片来看待,可能评价就又不一样。由演员按照剧本演出,却成了纪录片般的质感,全新的实践与尝试,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也并不满意。看得好困…… |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一部剧情长片,道德焦虑电影。色调晦涩,象征使用不多,但基式冷静的责任感跃然纸上。 |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一部剧情长片,道德焦虑电影。“生命的烙印”这个译名听上去比“疤”要更基氏味一些。(忍不住扯一句八卦,里面那个主席长得真像李金斗) |
|
不太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更像是安东尼奥尼。借波兰小镇建造化肥工厂中政府小官员的困境讨论现代化进程的悖论——“建设就是破坏,毁灭就是新生”,这一命题在贾樟柯《三峡好人》中亦被提出,影片中工厂建设的代价首先是对生态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在镜头中看到高耸的树一棵一棵被锯断,茂密的森林变为荒芜的沙漠,其次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彻底否定,连片的房屋被推倒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矛盾。影片主题实际落实于小官员具体的生活困境上,他在妻子与旧敌搭档之间两难、在政府任务与抗议的民众之间两难、在企图拍纪录片的记者与被不断拷问的良心之间两难,诸此种种皆造成其精神的疲累感,而他调和的尝试亦以绝对的失败而告终。我想疲累感也是观众的观影体验吧,冗长的会议、无意义的派对、琐碎的纷争都仿佛使人坠入深涌的漩涡而无任何离开的出路。 |
|
灯泡下的那个忽明忽暗的隐喻镜头足以说明一切。 |
|
什么是“道德焦虑电影”?基耶首作已经给出答案了,就是关于政治集权和现代进步混合状态下的道德问题,往后作品基本就是在这个大框架里继续深入。史提芬这个人物太有代表性了,全片表演完美体现在前面两者交叉情况下的犹豫和困惑。70年代的东欧电影还在历史的泥潭里打转的时候,基耶已经接上了安东尼奥尼的思路并成功本土化,之后又反哺给汤姆·提克威的“自由落体”电影。 |
|
【2021北影节】字幕跟英文译本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过分缩句,一些广播内容则直接没翻译。此外感觉有些敏感处故意没翻出那个味儿,倒是很契合影片主题(摊手 |
|
23/7/2006 4:15pm bc |
|
没有了普赖斯纳、伊齐亚克和彼埃西维齐的斯基电影少了不好锐气,当然也是因为从纪录片向剧情片的处女转型。电影里的情形放在中国真是一点都不感到奇怪。 |
|
体制内的、尚存实事精神、甚至有些天真的他在做事的过程中逐渐怀疑起对错,又想起来良心的重要。 叙事有点磕巴 但是作为第一步叙事长片 很多镜头已经是神来之笔 |
|
看得好累,光有題材是不夠的。 |
|
基老師長片處女作。開頭開車時搖起窗的一個鏡頭,開燈關燈鏡面的一組鏡頭,狗追車的鏡頭,最後一個長鏡頭,都好到飛起。很多都有之前短片的影子,現實故事本身又透露出後來的傾向。 |
|
11th BJIFF No.33@天幕新彩云。基氏自己认为《生命的烙印》非常糟糕,只能算对社会现实主义的一次小小反讽。我觉得他说得很对。放映完甚至连稀稀拉拉那种礼节性鼓掌都没有。伪纪录风格的剧情片最怕如果对题材无感,就不知道该看什么。也就片中几次出现的不和谐电子合成器配乐有一点特色。题材会想到侯麦最无聊的长片《大树、市长和文化馆》,但跟本片相比,侯麦那部文化馆都算非常有趣了。 |
|
作为基耶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表示真乏味啊看得!和之后文艺闷不是一种。要不片前短片说这是“失败”的呢。一名爱好摄影、有故事的临危授命党员、厂长,乡村强拆钉子户什么的,不好弄啊!但似乎又不仅仅是这么单一的主题。薛先生说空镜摄影很棒!我觉得伐树那段最震撼。配以怪异音效。后面人多话多对白多,嘚嘚嘚嘚,字幕拍得简直一场灾难!从片名开始大段延迟和漏掉。内嵌英字。应该就是9月北影节版本,开始放映前先来一段某制片人介绍的小短片。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诞辰80年作品回顾。with第一次来的薛先生。生生买了张《白》凑了6部换了本波兰大使馆提供的“数量相当有限”的《波兰当代电影》精装书。张师傅问我换了几本,段叔说还几本只能一本!其实能买的我懒得这么麻烦,但来前查了下京东当当无自营了。资料馆1号厅二三成满。 |
|
鹿吃了一根烟。基耶自述说这是一部完全多余的故事片。《短暂工作日》也是。不过他因为此片发现了斯图尔,之后为其打造了《宁静》和《影迷》 |
|
瑕不掩瑜,虽然每一场戏的转变太快,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之下的事件又过于琐碎,但还是能看出很厉害的视听执行力和社会良心。往好了想,电影时间拉开这么长,反倒制造了很多赏心悦目的暧昧。 |
|
从纪录片导演过渡到剧情长片 嫁接了最平实的表达方式 选择了这样一个中层良心老实人在固化的体制框架里上下为难的解决问题 妻子 女儿 上级 工人各个角度都有顾及到 一只鹿以及中途追车遛狗有些许诗意展现 |
|
老基第一部还是很写实的,几乎看不出和后来的十诫、三部曲有什么风格相似的地方,但到了《影迷》,就多少能看出这种风格的过渡,虽然同样发生在工厂,但已经有一些上帝视角。 |
|
21.11.18 1号厅
仍在成长过程中的波兰就像片尾那个蹒跚学步的婴儿一样,离开了长辈的搀扶总是不由自主的就摔了下去,不过幸好,长辈总是会在身边扶着他,直到他学会走路。
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加上人物自身过去的背景,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也能在自家这边找到诸多照应。以新的手法去呈现一个崭新的波兰,去讲述一个旧人的故事,还是颇具解读性的—伤痕不仅刻在了人的身上,也留在了土地和那只吞食香烟的鹿的胃里。
不过该片作为大师的剧情长片首作,风格确实还不明显,手法也很新浪潮,再加上对波兰历史缺乏一定了解和非常拉垮的中文字幕,片段式的呈现看的只能云里雾里… |
|
这一部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有趣的。比其他的都要严肃,但还是在讲一个人 |
|
腐朽的官僚主义和人民利益的冲突,政治制度的不足,记录片的风格,没完没了的会议,死气沉沉的区域,憔悴的男主角,导演的政治控诉。。。但是本片毫无戏剧性,看起来沉闷。。。 |
|
30多年前 曾经发生在波兰的故事仍在今天的中国不断上演 |
|
#11thBJIFF 英嘉。时间跨度很长,叙事很慢,剧情不抓人,却看得很入迷。 |
|
基耶的第一部长片,基本奠定了他在平淡叙事后隐藏深意的套路,很有现实意义,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还是在中国发生 |
|
道德。政治。生命。最后的长镜第一次凝视他的内心,宿命以及心灵的归宿 |
|
各方面都拍得挺无聊的一部出道片,但至少基氏拍出了厂长这一身份和职位的不安。一面对外负责,常年紧张着维持体制和生产,因此情节上没有一刻是松弛下来的,永远都处在棘手的问题之间,节奏上就特别恼人难受。
另一面的难受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家庭是另一个不太和谐的“战场”,妻子和女儿的疏离纠葛让人难堪。在对人的欲望作冷处理的情形下,很难去理解厂长到底何以坚持。价值理念、工作成就、人生幸福都陷入了空寂,生命的烙印反而成了一种伪命题,倒是scar能给价值定性。红色波兰在基氏的镜头下,开始呈现出它相反于红色的,冷调的一面,像渗漏的某种冷却液,悄然流遍整个空间。 |
|
公务-10/08/16 at MoMA |
|
道德良知让他选择放下冠冕、走回人民中去;同尾声教导小孙儿走路相对,历史发展的道路总是恼人般曲折却终将步入正轨。基耶自评失败的首部院线作品,镜头调度及内涵深度相比后世成熟之作均水准有别,但更为直接的个人焦虑及社会忧思表达却有着纪录青年的力度。 |
|
大师由纪录片转向剧情片,也能发现日后成为他作品主要特色的诗意风格化元素。 |
|
看的时候我首先想到厦门的那个事件 |
|
对今日中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
基氏第一部剧情长片。“道德焦虑”的开始,彼时彼地多么此时此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