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
|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
|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
|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
|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
|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
|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
|
因为有北方朋友平日里关于当地奇葩事件的叙述所以对影片反应的内容非常有认同感。写实派故事讲得很好,演员很棒,场景转换略生涩,手持长镜头太多大屏幕观影严重不适扣一星。见面会导演对于处女作各种辛苦难以言尽,要了导演的围脖想做细节探讨男主急忙也推销自己的围脖2333 |
|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
|
一星半,这虽然不是一部好电影,但绝对是一个好小品。 |
|
这年头出这样的片子多难啊。下岗工人,直愣愣的两根大烟囱,埋狗的对岸就是即将建起的新东北。然而整座城市的地底下依旧是腐朽的味道。没钱没背景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大学生发现从来都是父亲(送礼)给自己撑腰。为了过审强加的结局,把全片还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东北现实主义抹掉了,可惜。仍值得鼓励。 |
|
东北都市黑色喜剧。剧作没少下功夫,一场一个长镜头非常有沉浸感。前半段给我整笑岔劈了,后半段实属辛酸。非常之真实,求求这样的国产电影多来点吧。 |
|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
|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
|
前半部分父子的争吵很聒噪,还是长镜头很容易让观众错过这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的电影。刚好最近讨论的比较多的,教育真的是公平的吗?影片很现实的回答了这些问题,醒醒吧,里面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张广胜的论文《东北的振兴与发展》,导师和答辩老师都说他的内容偏激,而没让他过。以张广胜的性格和家庭,我料想他的论文可能偏向如何让他父亲那样的下岗工人能够共同富裕。还有一点是开放式的结尾,张广胜会留校吗?我偏向于他不会下车,。即使留校,在职场上,裙带关系依然盛行,如果男主看透这一切,继续选择离开,去到另外一个可以发挥他能力的地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
6+1 @北京青年电影展 片中对东北很多问题的呈现特别真实,长镜头也挺厉害的。一些节奏处理不太舒服,有的叙述也有点多余,但是值得鼓励。 |
|
前半部分有点魔幻,后半部分有点现实,也就有点平淡。还有,男演员跟潘粤明神似,蛮帅的,演技也不错。 |
|
虽然不喜欢里头一些东北腔,感觉台词太碎嘴子了,但我也知道要写得更好其实非常难了....调度,执行都挺不错。每一场都是一个镜头啊。 |
|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
|
乐死我了 |
|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
|
前半部乍看像是个普普通通的东北味儿小品,后半部虽然如男主的论文一样有偏激之嫌,却着实有内味儿了。勾画了一个颓然的东北,民风实在却莽撞,有复印店小老板同学的义气,也就有路边碰瓷拌嘴的蛮横。但是从男主开始和父亲吵架的那场戏,就开始让人产生了中国家庭的代入感,从不同时代成长的两代人终究难以理解对方。而后揭开的便是东北社会,乃至北方和全中国理不清的人情关系,被裹挟在一个环境里根本挣扎不出来。男主也是个既新又旧的人,一边认为自己足够努力能够打破阶层的壁垒,一边也对导师唯唯诺诺,向往着铁饭碗,充满了矛盾。最后对于是否逃离东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好像也一直都在发生着。 |
|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
|
个人偏好 所以满分 |
|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
|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
|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
|
靠东北逗哏勉强及格。感觉是在电影频道看一部九十年代初的片子。。。 |
|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
|
喜欢! |
|
大影节所看片子里最大的惊喜,尽管外壳是个喜剧,但导演从没抛弃诚恳和真实。振兴东北在目前看来仍然是一句没有结局的口号,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种话都是去过的人讲出来的,也从来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而对于出生在那里的年轻人来说,现实着实惨烈,挣脱不易,生活更不易。 |
|
适合卖给电影频道#2.5 |
|
中国几乎所有的现实题材电影,最后都会跳开现实问题,落在父辈和子辈和解之上。
知道你们没办法,但我也没办法。
影片表达混乱,全靠东北磕儿撑场。
我还是觉得非天才型的新导演,先老老实实拍类型片吧。
不然真的有点尬。 |
|
幽默,自嘲,真实,但故事的结局冲淡了悲戕感 |
|
太能唠了 |
|
原本期待一个新颖真诚的黑色幽默,结果整个剧情对话在春晚小品和乡村爱情风格之间的反复横跳,角色单板,包袱老套。看片过程中我的表情和男主一样的,这真的是一个2010s研究生吗,这么一个连答辩都读摘要,心态浮躁,遇事则方寸大乱,为自己家境深深自卑的人,值得观众同情吗。看到最后我甚至在想这部电影是导演别有用心来讽刺男主这种人的。不得不比较同样以寻找为核心的喜剧《平原上的夏洛克》,关心人物,点出阴暗仍保持善良,显然导演是有自己态度的。如果将生活中的矛盾烦恼不经反思地打包搬上荧幕,那不是单纯给观众添堵吗 |
|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
|
加长小品吗? |
|
国产影片难得的佳作,力荐 |
|
“我心思你是研究生,你能想明白”
可是,这个吊社会,sei能整明白 |
|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
|
寻狗是一条路,寻狗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和解、对家庭和解的过程。张广胜一开始目标明确,找到了狗就找到了工作和未来。寻狗过程中,越来越没有方向,亦越来越明确未来其实并非由自己掌握。靠关系、靠金钱、靠肉体才能社会存活,想自己打拼却只能冷落。结尾的自我审核和留白显得很讽刺,东北话的对白、手持镜头的拍摄增添不少魅力,最后公交车的长镜头和城市的夜景映衬着迷茫。其实很喜欢这种言之有物的电影--拍的是小人物和身边的故事,拍的也许就是未来的你和我,普通而卑微的活着。 |
|
东北可能是整个北方的缩影。这几天看到山东并村,高考顶替,网络一片哗然,这里面太多人怀着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有人指出问题就已经是进步了。但愿以后这些社会问题能改进。。。。 |
|
剧本很扎实工整,看着是没有废戏,一场滚一场往下走的戏剧冲突,一个接一个的角色任务,但这就是这片的问题所在,不给情绪一次静静喘息的机会,不留空白让故事产生余韵,自勉。 |
|
剧本深度不错,电影所处环境的那几个点都拿捏到了,这种电影我愿称之为现实主义东北唠嗑型电影,片子一般但是看着特有味。卖点放长镜头上有点怪,毕竟长镜头拍的也不咋地,调度水平也一般。 |
|
全程都靠對話推進、方言加分,此外的一切都顯得刻意又隨便。(作為過來人,張廣勝的碩士論文題目太不具體,肯定答辯困難啊🌚 |
|
上影节看的~以为自己在看快手小视频,好多的穿帮~长镜头多加一星吧~ |
|
电影笑点很密集啊,不仅仅是东北话的功劳,还有前后打脸式的戏剧冲突,旁边的纽约老太太也笑得很开心(表演很有感染力)。故事讲的不错,纪实,可以当作浓缩了许多东北人生活的纪录片看(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在国内很难区分,划掉)。长镜头非常多,而且基本都是手持,晃动的镜头有点晕。 |
|
最开始以为是低配版卡拉是条狗,后来觉得不如改名叫 孙其自然。男主演技有点太用力了,反而开奥迪的富二代同学、干啥啥不行的喝酒干架爹、陪伴人生低谷的打印店小学同学,都挺好。浓密东北话,到底是乐趣,还是成了加长小品 |
|
东北那边发生的事,太真实了,就是这个社会,除了最后的反转,一切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