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年心绪,死期将至,对迟暮人生近乎悲凉地回望,以日常生活投以近乎绝望的一瞥,无力认清自身,更无力拯救他人,越接近死亡就越意识到生命的软弱和虚无,只能承认被挫败,承认思考的失败,于是,“一切都只能等待明天”,而明天永远不会到来了。 |
|
老头儿二次看向窗外,孤独如影随形。 |
|
改编自契诃夫小说《没意思的故事》,新年第一部就看这么绝望的片子,好不了了。 |
|
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拍的确实比较平淡。这是哈斯《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后过了十年才拍的第一部片 |
|
#ICA 长评-回不去的历史与破败的三楼。影片改编自契诃夫的同名小说,内容是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对主角及他凝视对象的批判和讽刺。影片中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去存在的意义。男主同时具备知识与阶级两个方面的背景是旧体制的缩影,而不回头的女性则是明显的告别。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影片中是被解构的对象,当一切被剥离被解构后所剩下的似乎就是一个空壳。电影中的“平淡”到底是什么?是找寻到了自我的平静,还是面对现实与历史撕扯的无力。视觉呈现的效果很契合主题,以固定镜头和缓慢的横移镜头居多,这让本身就反戏剧性设计的电影显得更没有“人味儿”了,但像是剥离戏剧性后一切回归于质朴。大量的内心独白像是陀爷的小说,这种对于角色内心“真实”的揭露非常赤裸。环境音和配音设计的很好,尤其是强环境音对于时间流动的呈现。 |
|
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札记《没意思的故事》,电影主要讲述教授尼古拉得了神经衰弱症之后行为举止心理轨迹变化的故事,前半部分印象深刻的是拒绝给学生做毕业论文,后半部分则是关于女儿婚姻大事的抉择。第一次看窗户时学生走了,第二次看时,女儿也离他而去,再也没有回头。电影拍得有深度,值得一看。 |
|
DCP 2019 restored version |
|
“papa,我很迷茫”“我也是”。。。。初见有点像野草莓,但往后看去却不尽相同,哈斯永远都在对话,在找寻,在迷失。十年解禁后,哈斯走向了不同的风格,教授也是他自己罢 |
|
“平淡”的剧情一点不似熟悉的幽默契诃夫,整部电影拍得极为沉郁顿挫。医学老教授的晚年生活,事业家庭个人情感充满了暮气沉沉的无力感。“我的名字有多著名,我这个人就有多平凡”,这是契诃夫的真实自白还是导演哈斯的? |
|
没意思,真没意思,连思考都是无用之举,思考也只会给我带来痛苦。对死亡的恐惧摧毁了我之前建立起来的观念。所以我不再挣扎了,只是坐着,等待着它的来临。 |
|
生活乏味、才华枯竭,以为看透世间真假善恶,妄言恶大于善,生活已陷入无尽的空虚与挫败,明天不过是离死亡又近了一天。江郎才尽的作家与过气女演员形成互文;三次询问未来女婿的场景让我想起「出租车司机」;哈斯的电影配乐、气氛渲染依旧出彩,大段哲理独白让我总有种想抄笔记的感觉,以及主角应该是抑郁症而不是神经衰弱。 |
|
【Kinoteka2025】🇬🇧线下观影。Has的室内剧在捕捉对话和表演里的微妙感特别有东亚的灵性,很有嚼劲(正如letterboxd上一个影评说,看完电影你可能都意识不到契诃夫笔下的经典角色讲了两个小时波兰语;Has有很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文学灵气);一些非常绝美的构图与光影;Has一贯的音乐审美和诗意流淌的叙事;正适合拍这种中产知识分子老白男的存在主义徘徊与消亡 |
|
24/2/20: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契诃夫的精神之旅,情节与契诃夫的现实生活也很相似。医学教授以一种略显压抑的声音缓慢而不间断地总结了自己的历史,长篇独白定义了这个角色,他不关心周围的人。当饱受失眠和未知疾病作用的折磨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是接近死亡反思的个人焦虑。故事敲响了警钟,人对死亡的原因以及真正生活的意义需要沉思,摆脱昏昏欲睡、半死不活的存在。死亡引导我们欺骗自己将我们置于单独监禁之中,生命将变得空洞和不真诚,因此比死亡更糟糕。导演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短篇小说的内容,除了富有想象力的意识流小说搬上银幕。他还擅长强化电影的心理分析特性,尤其是对局外人和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人常使用旅行的主题,将契诃夫描述为走向死亡的存在的例证。 |
|
沉重 |
|
总有人因为不了解艺术而把它哲学化 |
|
“i can’t say he’s a bad man; i don’t know him well enough.” |
|
哈斯也拍过这么纯正的文艺片! |
|
想看找我 |
|
还是书读的太多 |
|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898103/ |
|
一旦意识到生活的腐朽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喜欢阴郁清冷的氛围 喜欢乌鸦巢那一段接女儿在黑暗中的双眼的蒙太奇 非常美妙 除此之外有些无聊 特别是考虑到这个时长和这个基本上没有起伏的故事 |
|
知识分子味道太浓郁 |
|
改编自契诃夫的一部暮年教授个人小史,关键词是失眠症、焦虑和低交流欲。精神被病气抽空,密集思索但无所得,一切都指向虚无——罗列完,发现自己二十出头的状态也是这样。契诃夫的原文里写过,“淡漠是灵魂的麻痹,提早的死亡。”鲁迅晚年在且介亭也写过,“所谓无欲望状态,是死亡的第一步。”病来如山倒,再无谓生死也难免琢磨起来。人会反复回忆一生和推演结局,在迫近又漫长的等待里,浑身沉下去。平淡历史,无可奈何。 |
|
阴沉的天空 灰色的城市 虚无的生命 知识分子的思考总是那么致郁 演员表演尚可 配乐优美阴郁 故事的确平淡又无趣 但作为一部文学电影还是合格的 |
|
对生活深深的绝望,一切皆无意义,命运早已将人判了死刑 |
|
状态真是最难拍的东西……最后一段独白还行 |
|
“我的欲求中,缺乏本质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我对科学的热情,活下去的渴望,我坐在这陌生的床上的状态,想去了解我自己的冲动,我的诸感诸念,——全部这些无共同之处,无法去联结成一个整体。每次所感所想,都是我支离破碎人格的体现。我对于科学、对于人和人生的观点,我所有的思考,在我想象力描绘出的全部图景中,没人能够找出一条所谓的“总体规划”,就是,存世之人的理想状态。因为这是事实,这并不存在,意味着其中只是虚无。在这种由疾病和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困顿的境遇之中曾构筑我世界观的给予人生意义和欢乐的一切事物都已经颠覆了,当一个人缺失某个比任何外在感觉都要崇高的东西时,一次重感冒足以扰乱他内心的平静。我被打败了,若我说得对,那思考也没有意义,我只需一直坐在这里并且默默等待。” |
|
真是有够平淡的,平淡到乏味了。。哈斯老师是改编狂魔? |
|
@2020-07-05 08:19:48 |
|
契诃夫原文 https://www.douban.com/note/411572380/ |
|
4.5 没意思的故事,实在也真的是没有意思,没有半丝意思却全是意思,带着野草莓的独白,也带着独有的俄式虚无 |
|
确实比较平淡(笑,甚至觉得并无改编成电影的必要 |
|
每次看Has都睡着…ica还是有点好睡的 |
|
《一个没意思的故事》,一生做老好人的教授在将死之时,对家庭、学校、名声等周遭事物有了新的发现。旁白有种《乡村牧师日记》感觉。 |
|
封镜十年的哈斯放弃了他赫尔墨斯式的动力学。很久不看这种就会迷失在电影的规范性里,但归根结底陈述性质的心理外化不应该是追求文学化对白的产物。 |
|
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在那后面,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于是各以这温热相互蛊惑,煽动,牵引,拼命地希求偎依,接吻,拥抱,以得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鲁迅。 |
|
★★★☆ 窗户视角上承《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下启《写作与斗争》 内心独白为主 |
|
片如其名 名不虚传 |
|
太文艺了,不是我的菜😂... |
|
[拖延症字幕组][契诃夫名著]平淡历史(1983)波兰 |
|
没意思 |
|
晚年走向虚无,大概是无力摆脱了 |
|
“我整个人生好比美妙的乐章,而我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把结局毁掉,然而我却正在这么做。我在溺亡的边缘,我向你求援,你却对我说‘沉沦吧,世界本该如此。’” |
|
①在充滿迷霧的虛無兩岸來回擺渡②我的期望裡缺失了一件最本質的東西: 我的感受、思考,這一切全都毫無共通之處,所有的碎片無論如何都不能組成整體③從前那些核心性質的東西被顛覆或在這個人的生命中消失時,就連一次嚴重的感冒都足以擾亂他內心的平靜④勿苛責 |
|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