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德电影。连电子乐、情色、女人的蕾丝睡衣和我最恶寒的蟾蜍都是冷淡的。专门为此片倒了一杯冰酸奶+三块冰,凝固的,溶解极慢的冰块像蜡烛上空洞的缺口,无论是从哪个方向转着杯面,它都不会变形。——正好形似我对影片的解读。/ 让人冒冷汗心情跳跃的部分是,蟾蜍被捏住时嘶哑的尖叫,脸孔上叠加的另一张年轻的脸。 |
|
腦洞大開的各種設定:男主研究噪音(本身就是新建築倒塌成員)、女主癡迷青蛙,再穿插彼時學運場面紀實影像,煉成一鍋無政府迷幻湯... |
|
收获只有听歌🎵 |
|
反政府 反洗脑 嗑药片 |
|
以影像上碎片化剪辑和「反叙事」来表达「反洗脑」的主题,只是极端而随意的实验主义手法如今显得格格不入。 |
|
竟然是84年的 |
|
1984年西德电影,非常实验,仿佛看了一次90分钟迷幻现场。用声音去洗脑和反洗脑的设定非常有意思,盒带时代的最后浪漫。再次感慨一遍,1如今你们觉得酷的都是当年人家玩剩下的;2德国人一玩别人就甭玩了。 |
|
妈呀全是文艺界大腕 |
|
典型的反乌托邦反精英主义题材,画面拼贴和色彩映射已经运用到了一种近乎癫狂的地步,实验味道浓。 |
|
看不懂 |
|
与《美国梦魇》中的迷幻电子乐不相上下,影片开头冷峻苍蓝黯淡的录像带时代滤镜,一切重回到冷战压抑的时代。对人的脸部及瞳孔细致的描绘,令人感到揪心和难受:瞳孔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灵魂,而这些瞳孔里只有恐惧、迷茫和彷徨。H汉堡公司军事化的对员工训练,以及对情报人员都怀有的一种类似上级的命令式对话,讽刺了西德垄断集团的极权主义,无处不再的蟾蜍隐喻,无政府主义与反消费主义(民以食为天,人以财为死),最终片头穿过无尽压抑建筑结构的男人被无政府主义战胜;片尾中,伴随着七宗罪中死神的收割,倒在了血泊中,象征着旧时代的毁灭。片尾二人拥抱伴随着警察与民众的暴力对抗,无意识间意识到的极佳批判 |
|
脑洞大开,眼瞎耳聋,受不了,受不了 |
|
Information is like a bank, and we have to rob this bank. |
|
电影证明,播放难听的音乐可以毁灭生态、破坏国家、引起暴乱。 |
|
前面所有空泛散漫的编排都被最后部分无缝链接真实事件的力量给消解了 |
|
巨讨厌这种片子,像买票去了什么酒吧看演出结果都是实验性。 |
|
重看 5→4 |
|
音乐很好,整个电影也践行了实验性,风格很统一。猎奇成功√ |
|
我早就觉得麦当劳bgm有问题了 |
|
影像痴狂者及碎片化爱好者的福音。把玩蟾蜍可太超前了呢! |
|
集体的暴力(战争,镇压,运动)与个体的暴力(割生殖器,切开脑壳)。音乐的迷幻与操纵群众。政府与色情,青蛙与绿光。消费主义-资本主义时代的德国表现主义《大都会》:敌对的专制政体在此替身为消费市场—针对“消费”背后的运行机制的质疑。 |
|
影像配不上BGM |
|
廉价又无趣 西德奥地利科幻不少这种傻片 骗骗没看过电影没生活的小资年轻人 |
|
我们这种经常在麦当劳听歌识曲的怎么办…… |
|
全景敞视与控制理论,历史的转喻 |
|
酷炫 |
|
3.5 |
|
反消费主义,无政府主义,电子噪音革命! |
|
【3.5】诡异的黑白影像在电视机上循环播放,迷幻的电子音乐充斥在耳畔统御着人类的大脑,七宗罪的镰刀大肆挥舞在混沌的城市之中,凝视与监视在肉体与心灵逡巡攫取,命令与受约成为煽动暴动的导火线,撕开集权的裂口品尝鲜血淋头的滋味,陷入疯魔的境地燃起反叛狂热的烈火,无处不在的蟾蜍是生育的象征,羞耻与希望本就一体,吞噬旧时代才能生出新时代,荒谬终要用荒谬才能终结,音乐革命重塑世界,解码的录像带与真实接轨,邪恶终是无法驱除的顽疾…… |
|
I’m way too high for this. But I love it |
|
这节奏,是MV么?30年前的电影。故事有点像未来学大会。只是结局不一样。 |
|
我超妥妥的神作,反政府反洗脑,迷乱色彩搭配疯狂的节奏,代表欲望的蟾蜍,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实在是让人嗨到停不下来,各类色调的搭配相当娴熟,作为实验电影可以说特别成功。 |
|
暴烈式的音乐跑完全场,杀手自带bgm,紫绿色光,蟾蜍的欲望,音乐控制想象,消费主义,集权,反叛,来回快速切换的影像,闪烁不地闪烁。宗教性的旋转,在我脑海中浮现。脸的剧场化放大后的模样 |
|
【四星半】各种形式的影像杂糅:历史资料,监控录像,电影资料等等,处处屏幕充斥着媒介自反;质疑声音的同时影片将音响用得极佳;目光如激光般的妓女,扼死蟾蜍猎取声音导致影像失控。唯有食与色中更易辐射出驯化代码,同一场景下的红绿对比与镜头切割,视觉上将人物形成明显分野;冷色现实中高层的会议,广角镜头的左右滑动;蟾蜍符号意指母体,而以母体绝唱达成一次对强权社会的突围。故事文本上较弱,视听上极佳 |
|
总有疯批觉得自己是艺术家。 |
|
混乱与无趣,和迷幻音乐沾不上什么边。 |
|
不明所以,看不懂 |
|
一半时间在看磁带,一半时间在看癞蛤蟆。此外,设定上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像黑客帝国,像移魂都市。 |
|
表现主义彩色音像版。颅内的癫狂迷乱提炼并压缩进90min“Decoder”,濒死之音成为射入大脑迸裂分解摧毁共生意识的最后一颗子弹。意外捕获 Einstürzende Neubauten (E.N.) F.M. Einheit, Soft Cell, The The, Psychic TV... // Berlin 1980s industrial/electronica culture |
|
🆒 |
|
9 |
|
在美国商业电影世界之外,有很多的影像语言,是与美国迥异的,逻辑也迥异,我没看过这样以音乐为主轴的低成本电影,音乐在这里已经不是配乐,音而是影像叙事的核心,倍儿实验! |
|
德国人不止做音乐疯,电影都这么狂啊!翻翻演员表发现主演是被摧毁的新建筑成员,光头佬还是Genesis P-Orridge。 |
|
EN大型MV |
|
不明觉厉 |
|
有点意思,色调和配乐迷幻又带感,像在拍MV一样。影片里穿插了一些德国早期的默片,大都会之流的片段,没有声音,只靠视觉传达,安安静静的癫狂;转换到影片里,录音磁带引发了大范围一连串疯狂的举动;实在又忍不住代入了,换了个虚拟阵地,短视频从视听二路双重攻击,信息不对称挑起争端收割情绪,戾气也挺重的。 |
|
音乐不错,朋克电影 |
|
怪奇物语主竞赛。三分。大屁股电子束荧屏所带有的宰制意味,在如今的液晶时代已经伴随其本体一并淘汰,最基本的符号已经老朽、隔离;用音乐统治这件事也说老不老说新不新。难以称为“实验”,「MV」不都是这么拍的么。一两个元古电子音乐的制作场景和后半段穿插的一些暴动纪实影像算特殊赠品,第六十七分钟用涌溢进门的烟雾嫁接纪实与虚构是唯一妙手。 |
|
88.34 |
|
音波是知觉后勤学的控制-部署方式,正如同在影片之中,街机游戏的画面和战争场景的并置,战争逐渐虚拟化,发生于虚拟图形领域,作用于大脑。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及微观法西斯主义则生成了技术谵妄的阴谋论副本,80年代的影响机器由合成器,电台,监视器组成,并被放置于某座属于政治机器的混凝土大楼之中,与此同时,影片也提供了另一种技术隐喻——蟾蜍,关联电子音乐和萨满主义唯灵论,合成器的声音意味着技术物生成的丛林声景,这一概念同样见诸于Rave Culture的加勒比丛林隐喻,以及尼克·兰德的利穆里亚时间;另一方面,在语境之中,“解码”反而意味着从信息中生产噪音,这一过程被处理为视觉化的具体音乐,即可操控的波形-影像,并将民众暴动,历史先锋派短片等拾得影像作为采样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影片本身的历史和激进主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