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辗转看到了这部传说中的神毕业作品,主要是叙事上对观众有一个巧妙的“欺骗”,程耳对非线叙事的迷恋由此可见,结尾“犯罪分子”的逃离,充满希望而非狼狈,是一种意识上的高级,也可能是“老子终于毕业了”的自我心理投射吧 |
|
没想到还真能等到这部,也没想到就连着看了两遍。味道正,细节足,跟徐峥那口上海话一样,耐咂摸。配乐也不同凡响,跟杨德昌似的,偏好古典乐,在毕业作品里就是鹤立鸡群(内核也确实能跟《恐怖分子》做个比较)。具体牛逼在哪儿呢?最醒目的是那场偷包戏,然后是徐峥片尾那抹笑,简直反向《猜火车》。熟人为犯罪分子逃跑接力,偏是帮过的人倒打一耙,电影世界的善恶法则再次彰显出它的威力。看不见最后那行找补的字幕真是老清爽,最近我越发觉得,这个每况愈下的大环境,毒害了不止一代创作者的思维,大家都不敢批判,也失掉想象力了。 |
|
一见不如百闻。 |
|
号称是电影学院史上最牛学生作业,确实不错,徐十三那个时候就秃了么……视听很成熟,悬念营造也不错,徐峥那个角色(胡天)写得很棒(绕口令有点意思,而且怎么那么像葛优我就不懂……),在短片里到这个复杂程度足够了。门口报摊绝对是亮点。 |
|
没片源是因为片子是胶片拍的
但悲剧的是胶转磁技术没人弄了
所以 想看只能去电影学院的拉片室看喽 |
|
视听语言成熟稳健,故事也很丰富。最值得称道的是,在短短半小时就立起了一组被生活所困的人物群像。出口在哪呢?对于胡地,是对青春肉体的向往,或是哥哥在处理了各种生活问题后,他处在背景处的来回踱步;对于母亲,是丢落的无关紧要的发卡;对于胡天,是能够应付手术费的一笔横财。而他能成功脱身,还得益于众人的协助,在巨大的困境面前,犯罪反而像个壮举。一切都是那么渺茫虚妄。所以,真有可能逃脱生活的泥淖么?要是结局来一个徐峥的梦醒叹息的场景,这或许才是生活的真相吧。 |
|
赞结尾,没有审查,便不落俗套。审查乃万恶之首。 |
|
凝练的视听语言,精彩的叙事,极致的节奏,浪漫的结尾,被禁的命运。徐峥简直是大脑袋有大智慧,演技真实准确,可惜了现在的被定位。 |
|
真正的内地第一部犯罪分子在结尾逃之夭夭的电影。编剧真的能把握住观众的同情心理,如果想给主角一个逻辑上合理的逃脱结局,就要关爱自己的主人公,对于配角从不同身份来刻画立场心理,亮点在主治医生自己门口小摊贩。片中母亲对于发卡的找寻,是对以往幸福生活的追忆。 |
|
这个电影找不到哎,同好者有链接的给个链接、有碟的给个地。 |
|
最近比较火的程耳导演学生时期作品。巡视组说北电学生作业灰暗,不够正能量,难道还会牵扯这部作品?这是多年前的作品了,还是用胶片拍的。 |
|
有意思。程耳的电影是一个画面比例逐渐变宽的过程,从本片和《第三个人》的16:9到《边境风云》《罗曼蒂克消亡史》的2.35:1,画面变宽了,其实信息量被压缩,画面上更好“藏”,这点和叙事不谋而合。本片中有大量上下纵摇的镜头,先给手部特写,向上摇到脸交代角色;《罗曼蒂克消亡史》或《边境风云》中更多的是先给角色再交代动作
这个片子一如同时期导演系毕业生徐皓峰的《倭寇的踪迹》或《第三个人》。是一种具有相当实验性的片子,神似布列松。相比较而言《第三个人》的剪辑和叙事太过于实验化,被程耳抛弃了。可以看出他们对戏剧及舞台感有着相当痴迷
徐峥向小张交代后事的那场戏不论构图,调度,还是演员状态都非常绝
充满焦虑的角色——即将被代替的柯达店,病重的母亲,被欺负的弟弟,以及缺席的女人 |
|
生活太憋屈了,闹钟每天准时响起,我特么想换个活法,但他们说:这是犯罪。 |
|
下午在北影看的,好东西啊,徐峥那个时候就展现了很强的演技。 |
|
面對一個陌生人的箱子,何以就預設了有錢還如此緊張兮兮地搞一大輪,被電視爆光後卻表現分外冷靜;報攤大爺又為何莫名其妙知道胡天在醫院;其實設計他經營沖印店已經不符合這個人物的性格,無非是為了他能拿相機出來拍照留證這種純粹功能化的目的。一心經營格調和效果,但不太理會人物本身的質地與動機,好像是導演一直的特色。 |
|
但是,我会改啊! |
|
人物和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单的台词交代得明白,事端从一个苗头慢慢点燃,瞬间高潮之后更精彩的平静善后,多是世故人情之中,令人信服的走向。好看得心生感慨:钟锅电影走到现在这个窘境不能全赖在片方身上,观众过于执着于绝对的zz正确和感官刺激以及对演员的意淫使创作在畏首畏尾的框子里难以平静和发挥。当然创作者至少要明白,假如每部作品都当作是作业,要郑重交给像老师这样的人群来互相交流,也许会有更多像这样好看的片子面市,还是侯孝贤那句,「背对观众,创作才刚刚开始」。这部也幸运在不需要过审,不用在结尾来上那么一粒「片中犯罪分子已被捕获…」之类的老鼠屎。 |
|
只有29人评价的高分电影.. |
|
3.5;短片的体量能承载如此多丰富信息,足见叙事的高效与高密度,视听语言很见设计感(但也有较明显的斧凿痕迹)。20世纪末的上海在酒店大堂与市井门店间悠然切换,有种闲散而隐秘的自信从容,如同结尾的笑容,开放在最后拥有自由的土壤上。 |
|
许多事情都是注定的,比如一个导演的风格和他热衷的题材 |
|
最接近布列松的华语导演。 |
|
作为毕业作品,算是很出色的佳作。女友、医生、报摊小贩,人物刻画很饱满。最难能可贵的还是最后不用整一字幕告诉你“胡天已经被警察逮捕归案” |
|
不用审查的结尾还是挺牛逼 |
|
估计程耳不太愿意这部被翻出来…… |
|
非常棒,期待今年十二月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加油! |
|
颇具个性的学生作品,30min讲完了一个为救母铤而走险的故事。患难见真情,尽管人物性格不可避免浮于表面,但完成度还是蛮高的。激烈的戏剧冲突,吴侬软语加黑色幽默,以及一些别具一格的小细节……都能在程耳后来的一些作品里找到影子。最后徐峥“逃亡”后的那句内心独白算是点题了——“以前我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我会改。” |
|
那是一个结尾不需要加字幕的时代 |
|
徐峥大头照开镜,布列松圣歌收场,中间怪峰突起的美国往事烧报摊和偷车人式的顺包交手术费,以及最不可理喻地报摊师傅为啥做了警方线人?……几乎都是影史经典里的段落甚至全剧高潮的冲突能级,却被一股脑堆塞进只有三十分钟的短片里,自然也就把原本因短而生的各种戏剧缺陷放得更大! |
|
Choose life |
|
程耳的英文拼写是Cheng Ear |
|
故事毫无惊喜 但这个30分钟短片的高级在于影片本身 镜头交代 场景调度 配乐 运镜等等 能让人在该紧张时紧张 这就是成功。就像一个NBA球员 他上篮的合球时机 防守的站位选择等等都是拉满的 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天赋满满的新星 程耳就是给人这种感觉。 |
|
孟中老师讲,这是程耳导演截至目前最好的一部作品。我很喜欢这部作品。 |
|
看程耳第一部电影时,就了解到他有这么一部“最牛毕业作品”,当时还四处求过资源,如今21年后,“传说”终见天日,对于那个年代,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部作品的成熟度与镜头都没问题,缺点来说就是略微平淡,意犹未尽 |
|
不好意思,地址上的是假的,没有资源啊 !哎 ,找不到。 |
|
6/10。在碎片化的叙事链前端中,胡天露着光头的背影提着行李箱离开,烧饭关火的弟弟听新闻提到酒店监控拍下的‘‘犯罪’’,程耳将故事外的细节设置成一个谜,穿插在主角波澜不惊的日常情节里:半倚在自己的影像店的桌边、与弟弟在狭小的卧室里幽暗的灯光下对话、进出医院......随着主人公的家庭信息浮现在镜头前,观众知道他生活拮据,打电话与女友言语撩拨却因为同居的弟弟不得不克制欲望,进出医院是急需筹钱给母亲治病,当行李箱再次出现,是酒店里他作为小偷拿走行李箱,东张西望是内心纠葛的外化:是放弃不义之财还是承担拯救母亲的责任?直到酒店的服务员误会,以为他忘拿自己的行李箱就离开酒店,叙事真相才得到合理解释。而胡天在小流氓烧报摊时拍摄证据的侠义之举,只落得卖报卖报大爷向警察告密的下场,复杂的人性相互碰撞,交织在一起叙述。 |
|
久仰大名,如今得见,的确厉害。时隔20年,这部短片作品显得短小精悍、清新脱俗。对于剧情元素处理达到环环相扣的紧张,而毫不刻意张扬。全片上海话对白下,演员表演极具生活市井化的自然。除了徐峥、黄奕、肖博出色的演出,短短30分钟还出现一些小配角,甚至包括两个从未露面的角色,也都能立住。报纸-电视、照片-监控录像、闹钟-钟表滴答声、以及两句“不要慌”等元素遥相呼应。男主反复叨念的《拔萝卜》童谣故事和手上的小动作、始终未见其人的李卓、母亲-女友-弟弟的叠化镜头,以及角色中警察、报摊主-医生护士对男主迥然不同的态度几处细节处理,都彰显出导演的独特才华,值得细细品味。 |
|
喜欢徐峥,喜欢徐峥,喜欢徐峥。 |
|
可比导演后来被吹捧上天的长片有趣。 |
|
3.5 处女作很可以,很“程耳”,上海话、非线性叙事、古典配乐……都很程耳。很难得没有浪费一个角色,更难得的是结尾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
|
挺成熟,挺没意思 |
|
跟许多学生作品的问题一样,大多时候是为了凹造型而凹造型,形式感至上,再杂糅一些所谓致敬,摄影机运动几乎是僵死的,影像调度完全缺乏潜在逻辑,怎么精致怎么来。陈耳这些问题,到《罗曼蒂克消亡史》还是有,太端着也太笨拙了。 |
|
有意思但不是特别有意思,感觉拍成长片的话会很无聊,但这个长度又意犹未尽,最后结尾不落俗套倒是可以,当时审查不严吧。 |
|
徐峥最后那一笑,天都亮了 |
|
程耳的才华在毕业作品里就初露端倪了。 |
|
当然得从电影学院学生毕业作业的维度去评价,因此值得给个高分,完成度相当不错,最后的结尾值得玩味,对于短片而言,男主的角色已经比较饱满了,店门口报摊的设计富有意味,是较大的亮点,第一次听黄奕说上海话,老灵个!没想到20年前徐峥就已经聪明绝顶了呀!那个造型和后来的《夜·店》颇为相似呀。能看到这样的学生作品挺有意思的,程耳看来对上海挺有感情的,热衷于拍摄方言作品,难怪有后面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看最后字幕,配乐几乎都是已进入公版领域的古典音乐,也是挺有趣的,算学生作业的特点之一。 |
|
“竖日,嫌疑人胡某在火车站被警方抓获。”
庆幸,结尾没有出现这行字幕。
胡同里打架戏,弄堂里提钱回家的紧迫升降,
照相馆接电话,窗外报摊,街对面的行人,
多重景深之间的移焦手法之精致设计,
百叶窗的明暗格子光映在忐忑的女友背上…
黄奕说每场戏都要掐表珍惜胶片的长度,
因为没有多余的钱,不能有第二次表演。
其考究之诚意对比如今富得流油的剧组,
只能拍出正反打的人物对话,令人唏嘘。 |
|
编之推进、导之调度绝佳,且无龙标苟且。早期作品对男女关系的表述和《罗-消亡史》短篇小说集一脉相承,甚至在柯达店那场戏用男女位置关系明确了“快点给我”和“好好好给你”的性隐喻对话。报纸老儿是隐喻媒体吗,依靠艺术创作者而生却反过来恩将仇报乱咬人,所以导演让黄奕踹翻时说“那么多嘴”。很勇,踹翻的报摊杂志上的脸是那个谁。对《教父》一贯热衷模仿和BGM必用古典。最后徐峥“但是我会改”是替所有导演系毕业生对龙标说的吧。看见肖博和黄奕的脸,才明白《无名》为什么要用王一博和张婧仪,原来耳对这两张脸的偏爱数十年未变。指导老师居然有章明。 |
|
视听、剧作都极为成熟,个人风格已十分鲜明。报纸、绕口令段落都有趣的紧!现在看也绝不落俗的短片~ 所以,程耳导演,您的《不浪漫》何时才能上映啊?! |
|
作为学生毕设 三十分钟能够达到这样的完成度和做到这样的质感 就还不错 |
|
烧报亭,揍混子,皮箱之罪,医院脱出,干净利落挺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