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只是一种最精良、最狡猾、最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
|
1.法斯宾德“女性三部曲”之二,德国传奇女演员Barbara Sukowa电影处女作。2.剧本明显受海因里希·曼的名著《垃圾教授》影响,只是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善恶道德更加模糊暧昧,直至导向一个悲剧式的美好结局——人人都获得满足,却都为腐败体制所同化。3.高度风格化的布光:根据人物特质及具体心境打出形色各异的高饱和彩光,如Bohm常为深蓝所笼罩,而Lola则时而为触目的艳红所遮没。又如区分Lola双重身份的黑衣/白裙,及Bohm第一场教堂戏中大特写中的彩虹光晕及金色轮廓光(圣光?)。4.略显夸张的表演和台词依然是熟悉的法斯宾德风格,更强化了影片的讽刺效果。5.政治空间、妓院空间与家庭空间的并置。6.自称“人道主义者”并不断谈论巴枯宁及哲学的Esslin堪称最具讽刺性的人物——白天与黑夜的双重生活+轻而易举地变节“投敌”。(8.5/10) |
|
法斯宾德的电影辨识度非常高,但他的30多部作品中,从题材到类型,都非常多变,该片是讽刺剧,充满了戏谑的元素。不知道是否因为法斯宾德复杂、糜烂的生活给了他特别的慧眼,他影片中的妓女,总是特别的迷人。 |
|
@2022德国大师展。
艳丽而梦幻,第一次见五彩片头字幕,笑点很多,博姆和罗拉的疯发得真好,一点点悲。法斯宾德对歌舞场面有种固定的念旧审美。
之前看世界旦夕之间联想到库布里克不是意外,“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的引用,白天黑夜的双重生活,契约作为礼物以及Mary最后像罗拉一样躺在草堆上,不是大开眼戒?同样揭开社会的赤裸内里,法斯宾德留了一层veil,理想不是没有存在过,但大家自愿走向了现实,但戏谑削弱了其中的绝望,而库布里克就要skin off.
我们以为大战在上世纪中叶结束了,但法西斯早已内化在社会骨骼里,法斯宾德的超前并非偶然,反思和洞察构筑在巨大的战争代价之上,US自然要慢一些,we’re not even close |
|
三星半//法斯宾德不仅不相信爱情 也看透了所谓的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规则 越小的城镇这种症状越是显而易见 不是被同化就是被同化 道德在此处不值一提 利益才是永恒追求//在充满诱骗的浪潮裹挟下 个体期望独善其身仅是美梦 堕落才是唯一出路 付出真情并为此痛苦的冯伯姆先生也不过是走上了女性的成长的必经之路 可怜也可怜 以后想必要彻底陷在这永夜的城镇//罗拉恐怕也只有意识到冯伯姆真的爱她的那一刻是柔软的 可惜她想要的一切仅有爱是不够的//法斯宾德的光线色彩从一开始就分割了这两个世界 烂透了的土地是散发了什么特殊气体 光才能有这么透亮清澈的颜色吧 |
|
锐气大减 |
|
主题越看越眼熟,感觉贾樟柯和娄烨都能拍,一种既得利益后的丧失,冲冠一怒为红颜,俯首听命也为红颜,红颜也要生活,这种由激情驾驭的脆弱性,是政治转变为历史、变革转变为悲剧的根源之一,秃鹫不盯健康的肉,打字机上的法西斯,看起来也并非闲笔。当然全片更排山倒海的是视听设计,法斯宾德用饱满到不自然的打光和不停歇的配乐,让整个城市,无论昼夜,都成为妓院,或者说沙龙的衍生物(教堂门口也泛着红光),这霓虹既注视着人物(希区柯克式的眼部打亮),也被人物凝视,像是要从中折出七情六欲,铺成他们羽化登仙的彩虹。 |
|
那头暴烈的红发闪耀了整个片儿。 |
|
我竟不由得感到法斯宾德和波德莱尔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对阴暗的向往与丑恶迷恋…打开战后德国五十年代经济奇迹的温室之门,从内向外却散发着淫逸妓院、污秽酒馆散发的腐朽铜臭。罗拉代表了德意志的另一面,这张浸没在靡靡之音里的面孔展现了资本异化的扭曲个体在“异己”的正义前精心修饰的伪装。/虚化转场,被高饱和色块填充的画面诠释后法斯宾德时期对色光的大胆运用,博赫和罗拉与车内交谈一段红蓝用光堪称经典/。理想主义和彻底悲剧并置的神奇结尾,意志被浇灭了,但人人都得到了满足,辛辣戏谑,“你的孩子终于有了个‘父亲’”。 |
|
最大特点是非常精确的灯光和颜色。不同人物在同一场景也有完全相反的灯光,用以对比各自心境上的反差。剧情也很有意思,讲的是男女之间,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鄙夷和利用,最终达成一个各取所需的结果。很显然,大家都以为自己很高明,结果都是被利用了而已。 |
|
法斯宾德对色彩和光线的把控能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淡金和浅粉的渐变光晕交织形成构成无与伦比的炫彩。饱和度极高的色调,淡出的转场方式,几个固定的场景演绎是法斯宾德对古典戏剧和道格拉斯塞克的双重致敬。故事本身也充满了古典好莱坞时期的黑色片质感,是一出“黑暗的胜利”。 |
|
【我的第2500部】将绚烂诡异的色彩运用到了极致。红色是淫欲和腐败,白色是纯情,紫色是正直,七彩是爱情。赞极赞极,此时的法斯宾德已经臻入幻境,达到顶峰,可惜命不久矣。法斯宾德是空间人物走位关系大师,可惜录音总是没有跟上。 |
|
对一种穿越不同平面的体验 |
|
罗拉终于爬上了上层社会,她应该是更喜欢建筑商,市政官员只是一个工具,女人的野心和性欲旺盛啊 一个如此简单可爱的女人 |
|
其实是“报复社会'的政治电影,跟爱情关系不大。 |
|
2013/10/04 用光太讲究了,讲究到有些刻意。敞篷车里对话那段,温暖柔和的黄光照着罗拉的脸,冰冷寂寞的蓝光打在博姆身上;再到车外,依然是一线相隔的两个世界。罗拉在夜总会发飙那段让人看着心酸到落泪,从此罗拉不再是渴望简单幸福的罗拉,博姆也不再是温良恭让的博姆。 |
|
#德国电影大师展# 20221112@大光明重看,有种莫名古怪、妖孽的观影感受,特别异于常规大银幕体验,可能是最香艳、配色最儿童蜡笔画的社会批判片,这场卖得好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但实际上却是反腐倡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故事片(大雾划掉),各种古怪的幽默感:“对我们这里的市场经济尊重点”,男主眼睛上棱镜折射的光和教堂祈祷时他头上的“圣光”,结尾很有看那种“啊呀!坏人居然得逞了”的恐怖片的莫名快意,连霓虹打光、模糊叠化转场老古董手法都莫名笑出来,如此荒诞的对比与冲击,组成了这部特别的法斯宾德款式的社会现实与战后精神图景,有独特性,大银幕值得 |
|
法斯宾德女性三部曲之一,还是相同的操作,用女性命运和政治状况作互文。可是,这部的视觉其实更倾向男性,但罗拉确实是主轴,通过旋转几位游移在她身旁的男性,以此划出德国战后50年代经济起飞时所发生的社会腐败的椭圆。台词还是有相当多聪明的俏皮话,反讽的幽默如同那强烈的高反差用光无处不在,借这样一个环境,讲述一名理想主义者被爱情改造,走向疯狂,走向堕落的故事,印证了“底线”的重要
。在这里也借用底下某篇长评里提到的,法斯宾德说过关于法西斯的看法作为一个总结:“法斯宾德认为法西斯是中产阶级生活的一种潜在的条件,而不仅仅是在纳粹党的领导下,也不仅仅是在德国。他认为,法西斯主义,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能被阻止。”因此,女性三部曲不仅是德国战后社会的再现,更是导演追索至法西斯年代,对一系列前因后果进行反思的作品。 |
|
《罗拉》应该算作法氏西德三部曲的最终作,它是《婚姻》和《欲望》的发展,在时间设定上亦位于前两者之后的50年代末,展现了艾哈德政策的必然结局:所有人都在尝到资本之佳酿之后变成了腐败的默许者。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塞克式作品,无论从颜色使用、镜头运用还是角色设置上都是经典的情节剧路线。四个人物里,男主的实干精神和道德话语与资本家的腐败显然是最明显的冲突,知识分子一角则如此软弱如此多变,而罗拉则是真正意义上德国新人类的代表,实用的功利主义让她情场事业双丰收。每当苏科瓦出现在镜头里,电影的情感力量便飞上了天,她的音乐段落是全片高潮。 |
|
人性的挣扎~ |
|
三部曲中的罗拉和玛莉亚,更倾向玛利亚。讽刺意味被妓院里狂烈的暧昧隐晦光晕削弱了,当然影像风格嘛,主线时不时有点散啊,偏好植物的秘书设计的挺好玩的~欠抽劲 |
|
女性三部曲之二 |
|
既没有太大惊喜,也不是太沉闷。 |
|
法斯宾德非常丰富 |
|
这灯光好纠结 |
|
为什么叫Lola的callgirl那么多啊,都快分不清了 |
|
和《藍天使》有著一樣的故事原型,但有完全不同的演譯。妓女不再混合著純真與蛇蠍,卻花了更多時間刻劃被誘惑老男人的純真與脆弱。電影呈現了導演眼中性與政治的關係、戰後德國社會的腐敗墮落、及理想和現實之間曖昧的妥協。調度和演員都非常精彩。 |
|
味若嚼蜡 |
|
为庆祝妇女节 把收藏多年女性三部曲终结 |
|
绚丽 |
|
自由就意味着空虚。。 |
|
没有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好 |
|
光色彩音乐 |
|
那灯光和色彩 |
|
彩色时代的泪与灰 |
|
这是法斯宾德能拍出来的真正他一直都在追求的“情节剧”:不精彩,不热闹,但技术精准,悲凉悲哀。。 |
|
女主很薄弱啊,还没几个男人出戏,原来素欧洲特快车的那个女人,德国女人欣赏不来 |
|
醒目的分割,急匆匆的情感。沦为概念呈示,而缺乏《恐惧吞噬灵魂》般摄人的力量。 |
|
太难受了 |
|
基本是重复 |
|
和报社记者在酒吧关于富人和统治阶级的目的,穷人扮演角色的争论很有意思 |
|
Probably my favorite Fassbinder film so far. |
|
对色彩运用印象深刻。很现实的片子,其实我们都在笑自己不那么懂。再见吾爱,你是否还记得。 |
|
相较《莉莉玛莲》和《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这部应该是三部曲里面我最无感的一部了。声色与爱情的碰撞,被渲染得太过理想主义而又流于俗套。 |
|
有失水准之作 |
|
色彩运用非常棒,验光十色的红,冷静老成的蓝,融合成并不界限分明的黑与白,结局看似是她的上岸,实则是他的下沉,但不管怎样,大家都得到了爱情。 |
|
延续上一部一个女人周旋于几个男人的模式,只是女性角色较不突出,倒是对战后德国的发展模式略有探讨。打光颜色极为考究。 |
|
#重看#3.5;战后德国社会的缩影,伴随经济腾飞期的腐败,资本的注入让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具备最佳的发酵容器,热爱里尔克的反战人士抛弃认真面对世界的决心,决意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安然成为奠基新秩序的首位掘土人,面对女体奔溃哭出声那段的配乐真好——情欲的倾泻和既往三观体系的全面覆灭。
一个在大块高饱和色度里翻转的互惠人际网,以在光晕里展开双臂的女性为中心,会议桌上的环形镜头如捕猎者的围攻,爱情在无道世界里是过于奢侈的存在,他第一次看到她在台上歌唱时,恰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两人一度拥有过的默契自此幻灭,“圆满”结尾是反讽力十足的悲剧。 |
|
《蓝天使》更好一些 |
|
嘲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