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像我一样有浓厚革命情结的人大概都应该看看《五月之后》,它重点不在于那场迷狂,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分歧,革命平息之后何去何从,信仰崩塌之后如何往下活。法国的五月风暴,每个亲历过的导演回顾那段青春,尽是骄傲与无奈杂糅的泪水。这才是致青春的姿态啊,站在阳光里回看阴影。 |
|
一群人坐在草地上的时候,弹吉他唱歌的哥们就是Johnny Flynn,用的还是录《Water》的那把吉他。 |
|
自传式的六八后的回忆;主角们扮嫩也还算不错,流亡与自我审判导致分化,兜兜转转分离相遇,荷尔蒙味道渐渐在变淡,然后有人继续革命,有人继续热爱电影. |
|
可是在阳光下你的背影竟是我最后的记忆 |
|
电影只看了四十分钟 剩余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 结束的时候想通了很多事情 意义重大 |
|
逝,燃烧瓶的气味,青春的篝火,昔日的我忘不了的前任,五月的绿树和五月的风。我们提及空中之物时,指向其实是自身的感觉。一直在脑子里盘旋的东西突然曝形于外,且形体超大,无所不在。人们利用空气来表达个人感觉,这样说的是自己却不必提到自己。 |
|
文艺青年的致青春应该是这样的吧。故事好,摄影好,有个配角很像格瓦拉。但风格上觉得破碎拖沓,颓唐,倒和主题很相称——68之后,一切回归正轨,一种被生活打败的情绪。波西米亚的包还背着,里面却换成了布尔乔亚的梦。结尾的电影片场很动人,这个愤怒的年轻人躲回了电影里。 |
|
五月之后就是六月了。 |
|
Récit d’apprentissage existentiel construit autour des convergences et divergences des idéaux. La quête individuelle de son rapport au monde n’aboutit qu’à un désenchantement.Pointilliste, Assayas peint cette jeunesse mouvementée post 68 avec une fluidité flottante |
|
不太记得说了什么了……… |
|
影片带有浓郁的法国浪漫主义色彩。 |
|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自传性质的电影,阿萨耶斯在五月风暴之后和自己的朋友们各奔东西的故事,平淡的伤感。其实何止70年代,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这么多,最亲密的朋友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啊。摄影和调度都一流的漂亮,还是胶片的哦(有几处还有刺啦一道划痕。。 |
|
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光线太美了,怎么拍都好看;男主怎么这么像路易·加瑞尔啊,太心水了。 |
|
五月风暴后有关信仰的一次(或多次)无关痛痒的探寻。年岁和青春好像手中扔出的燃烧瓶,轰轰烈烈的爆炸之后,是只剩下灰烬的消逝。爱情和友谊则是天天贩卖的报纸,百家争鸣,一法郎一份,隔夜作废。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自由,在记忆的幌子下,再美的坍塌都是虚无。顺便说一句,演员不会演戏太做作。 |
|
最喜欢的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群体电影,连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
|
女孩漂亮,音乐好听,题材又是让人心动的六十年代和五月风暴。只是无论怎样,这一切更像是一座被华丽和虚浮堆砌的空中楼阁。至少,我们的青春和那些左派学生手里扔出的燃烧瓶相比,更像是一个被喝光被丢弃被踩的滋滋作响的易拉罐…… |
|
在青春叛逆的火热岁月里,一种团结感将所有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每个人似乎都是平等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余烬的消散,一个令人不安的认识开始出现--特权阶层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免受青春热血的影响,而那些来自普通家庭的人则必须面对叛逆的后果,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苦乐参半的真相逐渐浮现在他们眼前,揭示了人生旅途中截然不同的道路。 |
|
哇,革命搭起戏台,时代的小情歌奏响,但依旧是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故事很简单,但不愧是银狮剧本奖,开阖小而跨度大,能利用的人和事都比较流畅。但是实在是太冗长了,叙事节奏腻歪啊腻歪。最大亮点是男主太帅了,孱弱之美。 |
|
幻想的优美 |
|
很多时候提到“五月风暴”,都是一群年轻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了这部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自传性的电影中,展示的却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冲动盲目的政治运动中自毁前程,你渐渐看着自己曾经信仰的世界变得比以前更糟糕,一切好像以失败告终了,但导演似乎依旧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
|
艺术面对时代事件时陷入无止尽的忧郁和伤感,与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严肃叙事范式,会是政治运动后的症候群吗?至少阿萨亚斯以他特有的轻logic重感觉的惯性柔化了此种意识形态的僵硬。他承认政治、艺术很可能不过是理想主义青年们在时代激情下共有的注脚而非其它,但他也不吝对这段蒙上玫瑰色雾纱的青春以最真诚的赞赏,尽管人物在片尾无一走向了必然的虚无与沉寂,但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为他们保留了存在的更多可能。 |
|
青春迷思,湿了。 |
|
Mia,你怎么看? |
|
原谅我天生幼稚难自弃,五星送出,我可以不能免俗地说这是戏梦巴黎续集么?青春+革命+嬉皮士+摇滚乐+无数美貌法国文青。。本片原声惊为天人,我觉得光是音乐就已经值回三颗星,另外两颗献给阿萨亚斯 |
|
3.5-4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
|
@UGC Les Halles 首映式 阿萨亚斯携主演出席 浮于表面的青春之歌 像极了这巴黎的人生 |
|
communism movement是被他们给玷污了的。 |
|
现在的年轻人看是爷爷奶奶时代的遥远的老故事了 |
|
#BIFF# 五月革命之后的巴黎,青年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英文标题正是对阿萨亚斯电影风格的最好概括——something in the air。很少见了的、用35mm胶片拍的新片。 |
|
今年少有让我流下热泪的电影,似乎正是我所处的人生节点,革命之后是什么?劳燕分飞,各奔前程,有人奋然前行,有人逃跑,有人躲入电影织就的梦境,唯一真实的是性爱,而这正是不可言说的。改变世界的愿景没能退守一步成为先锋艺术,而是败给好莱坞的新自由主义浪潮,想起数字乌托邦和《连线》杂志,我们不再能想象另一个可能的世界,因为昔日的战友已经走入敌营。今天法国的罢工和抗议,也不过是无害的表象而已,巴黎上空不再有幽灵盘桓。 |
|
很美 |
|
boring
|
|
电影本身我不想多说,五月风暴本身像一场狂欢,因为镇压者和年轻人都是在恪守不流血的底线和原则,仔细看他们的表情,当他们被国家机器追赶驱散时脸上扭曲的兴奋让我想起小时候捉迷藏的日子。毛说GM不是请客吃饭,滥交毒品和摇滚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快感。这只是一场吃饱了撑的反叛。 |
|
7.5 |
|
给了三星而实际上122分钟的片子一半还没到我就不想看了 自传式的题材普遍会带来炒大锅饭的问题 太多想说反而在过程中就忘了最想说 片头时候让我很兴奋 以为会是些激进的年轻人对于政治的强烈觉醒 可是片子好像在中间偷换了主题一样 我只觉得导演直到拍片之时还没有释怀他的青春 |
|
41mins |
|
赤子冰心 |
|
对这种青年投入政治运动的题材实在是提不起兴趣,理解无能,它看上去太像是荷尔蒙驱使下的短暂激情了,看的几部都是这样 |
|
自然光真美 |
|
法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镜头人物情感全部美翻了。 |
|
6.5。在青年烏托邦和彼時政治觀念角力兩個著力點之間游移不定。 |
|
阿萨耶斯致青春。英文片名真贴切,空气里的东西,那是年轻的味道。 |
|
节奏太散慢了。35mm胶片、自然光摄影看着很舒服。 |
|
revolutionary riff on [almost famous] in a sense, brilliant |
|
不好下载,女主不错。暂存。2014.1.14 |
|
光线颜色都很美,男主的杀马特发型和嬉皮士风穿着竟然可以融为一体好神奇。虽然是五月风暴之后,但去掉这个背景似乎也可以是一部合情合理的青春片,不如飞利浦盖瑞尔那部黑白长片探讨的深入。 |
|
revolution is distracting.当我们反抗体制反抗不公反抗雾霾的时候,是否已与最初的理想分道扬镳。 |
|
他们年轻,热情,冲动,愤世嫉俗,他们在树林里相拥,他们交换诗集,他们做爱,他们流浪,他们一路追逐理想和艺术。令人遗憾的是,放纵过后大家都回归正轨,没人活在乌托邦,现实再一次扬起了冷笑的嘴角。法兰西民族的抗争精神和追寻文艺的传统,青年人的激进仇恨,裸体航行,实验演唱会都值得回味。 |
|
法国年轻人的青春
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
或者没有参与过政治斗争
是不完整的 |
|
傻逼法国调调有韵味~散!好多裸体的美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