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艾滋病是对男同性恋性欲倒错的惩罚,就连福柯也没有幸免。虽然已经过了把homosexual看成病态的时代,但道德缺位的隐蔽玩乐仍旧无法根治。不论对象是谁,片子都展示出美国发达的公民社会下强大的社群表达和组织方式。还有人说美国的成功在于没有历史,在我看来他们正在创造历史。 |
|
历史厚重之下是血肉模糊的生命。只是今天已经习惯安逸、物质的我们,是否还有那种拼死求生的力量? |
|
对纪录片是很难评分的,是给导演打分还是给曾经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打分,对后者,真没什么资格。 |
|
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纪录片都会有很多感触,总感觉自己将会是其中一员。不敢说每个,但绝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都是伟大的 |
|
确实来过的灾难 |
|
《长期伴侣》纪录片版,老花童说当年。读书时代脑子里的痕迹花童指的是老嬉皮,可后来发现“花样的男子”成了韩流男纸的称谓.... |
|
导演从几位见证者的角度还原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故事,相比于其他同类纪录片没有那么系统化,而主要是为了讲述每个人的故事,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那个时代的悲痛、创伤与团结。 |
|
纪录片看到后来才觉得~选择角度才是选择生活~ |
|
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回顾那个特殊的年头,原来这就是艾滋的威力啊,迅速的吞噬掉那些年轻的生命。如今再提什么都觉得多余,什么乱性啊,什么谴责啊,什么政治运动啊,都无所谓了,他们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前人在用生命总结经验和教训,已经足够了。哎。珍爱生命。好好活着。★★★★ |
|
比起How to Survive a Plague差了真不是一两点。最要命的是竟然一点配乐也没。。。怎么混进烂番茄Top100的。。。 |
|
后AIDS大流行时代下的旧金山男女同性恋们的口述史。追溯(美国)同志运动史,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AIDS可谓重塑了整个运动,早在60年代,石墙运动便将一种激进的左翼运动为其附名,而其之后的演化转向了Pride游行,但疾病的出现将整个”骄傲“的氛围扼杀了,叙事似乎从作为身份群体的骄傲转向对个体的关怀。同时,囿于疾病更多是针对男同行恋者的冲击,女同性恋者群体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再汇同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GLBT由此变为LGBT。
除此以外,美国人作为公民的意识可叹。当精神病被冠以任何人之时,公民权便被剥夺,现代医学将18世纪的精神病学囊括其内,又不断拓展,疾病成为了剥夺公民权利的理由。所幸这种程式化的规定没能在无历史的国家上演,同时也藉由现代药学的先进,让疾病没能成为完全否定的存在,反而使少数群体被看到、被肯定了。 |
|
#观影手记# 1268 4.5 大难来临,我们守望相助。 |
|
想象一下看着你的好朋友们一个一个死去是什么感觉 |
|
当叙述者已经可以平静地述说 观众却不能平静接受了 |
|
只有切身体会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的美好 |
|
了解同性恋历史不能错过的一部纪录片。 |
|
这几年已经被成功拗为某种意义上的恐同者,虽然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bi(a)属性…要不是因为有了个死于艾滋的新墙头,应该是不会去关心这种政治正确疾病的…片子采访对象选择得极好,也让我对那个艾滋病还没政治正确的年代有了一点背景了解…以他的恶劣性格肯定是咬死不承认同时逼疯自己和家人… |
|
美好年代尾巴上的病毒 |
|
每一次社会的前进,都不是某些伟人的个人成就,在漫长的求索中,无数的平凡人挣扎、抗争,有人放弃,有人手握星星之火,偏见将永远存在,歧视将永远存在,这是一个让人灰心的事实,而我们只能坚信,不作为,世界只会更坏。 |
|
在Castro Theatre看了这部片子,感触良多。 |
|
如果他们还活着,这个世界将很不一样。我想念他们,很想念。讨论gay,离不开艾滋,离不开旧金山,因为他们一方面是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度过,另一方面则值得我们骄傲。 |
|
意思不大 |
|
看到一个受访者每次说到自己失去的伴侣们和朋友们都要忍住眼泪,真的感觉好难过,前一天他们都还好好活着,下一秒却立刻急剧恶化并离开,那时他们大多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却还是找到了继续生活的勇气,钦佩。社群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女性和女同性恋们的关怀和爱也不容忽视。 |
|
丹尼尔的口述最泪目。知道不是演的,反而让人更加难过。 |
|
档案价值比较高 |
|
如同它的英文名,We Were Here。Were总是一个让人感伤的过去时态。而后来我总是不知道怎么去定位那几年我们的维系,朋友,爱人,还是闺蜜,直到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想我找到了答案,you're my Family。 |
|
相当感人而且真实的纪录片 |
|
2015.10.7.903
心塞至极,都怪@LadyPeaceful 提到了这部纪录片。本以为艾滋病流行的年代离自己太遥远,不会有什么强烈的感受,但是怎么可能没有呢?还是在观看途中不禁流泪了。看着自己喜爱的人在身边逝去生命,这样的痛苦和时间和疾病无关,只和爱有关。#来过,爱过# |
|
saw it @angelika, what a sad film... |
|
有空再看吧 毕竟不是每部纪录片都能看进去 |
|
这些脆弱的小米国人啊 |
|
看着片子里的人们一个个眼含泪光讲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失去挚爱和朋友的故事,好难过。and请做好各种安全措施= = |
|
350。比较印象深的是还有爱滋病人陪同临终关怀人员。 |
|
和婷哥去蠻遠的casli street. 結束后導演親自上臺講述。爲了寫論文,TIM為我修改至凌晨5點。 |
|
很难剥离情感谈影片,挂满彩虹旗的castro,这块充满爱、勇气与决心的土地却背负着难以言说的沉痛历史,与此并行的是不枯竭的蓬勃的生机,期许构筑五彩缤纷的生活,继续着的是感人的故事动人的神话美妙的传说。"People came to San Francisco not for career. They wanted to live there." 别忘了戴花。 |
|
2012/1/23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tudent life center. with one of the interviewee, Ed, come to the cinema doing Q&A.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known what happened before, and now. 希望明天它能上奥斯卡提名。 |
|
看的时候总想起Angels in America |
|
因艾滋而死掉的人 即使在再多的社会运动同性恋支持的拥护下仍然显得苍白无力 显然这部纪录片要比《好死不如赖活着》要强 前者的个人掺杂情感不大 后者功利性太强 难得的好纪录片 |
|
love is the best drug |
|
6.7/10 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不可不说一部分是来自对于疾病的担心。所以在逐渐开放的当下,制作一部直面这一问题的电影确实很有必要。不过此片却极其失败,简单的采访堆砌让影片变得冗长又无趣;而选取的四位主角在那时节只是作为参与者而非经历者,于是影片渐渐变成了四位主角的人生故事。大众的反感、药物的研发、政府的作为...真正在风暴最中心的人们,真正在当时产生的问题,这些不足甚至没有的话,又怎能算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
|
技法上其实是平庸的,内容很可贵。 |
|
silence = death |
|
when aids first hit castro bathhouse... |
|
教授说,现在你们去gay bar,你们能看到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七八十岁的老人,但是你们看不到五六十岁的那一代。Because that generation was completely wiped out from history by AIDS. 第一次药物试验,80个人体试验只有一个活下来还是因为那个人不想做了,真的是因为太难了吗,还是因为那个时候就没把gay当人看? |
|
这是多么可怕的疾病,就好像上帝给同志这个群体一个恐怖诅咒一样。 |
|
节奏引导一般般 |
|
想到三十年前就死掉的同伴还是会忍不住崩溃地哭起来,我被这个点shock 到了 |
|
我承受不了朋友一个个离开的事实,我只是想他们了,很想很想。 |
|
那些紫色的斑痕比 normal heart里面化妆出来的可怕的多得多......以及直到九十年代初aids病人的治疗才有所好转...抗争了如此多年... |
|
以艾滋病患者、临床试验医护、陪护志愿者、花店老板和社群领导者五个角度展开,在艾滋大爆发的旧金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面临着一个未知疾病,面临着恐惧、创伤、爱人离世,但他们用爱和社群抵抗住了这一切。最让我感触的是那个艺术家,他哽咽着说出'you just do it '的时候,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