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不错了,看过的为数不多几部立陶宛电影之一。 |
|
3.5。后苏联时代的立陶宛精神寓言。共产主义已成虚妄的旧日愿景,外来资本主义则有着与本土人民相背的需求,最终一卷而空,并非期待的那样带来拯救。宗教有兴奋剂和安慰剂双重作用,同时又是一种传统的桎梏,并指涉于渐被遗忘的历史。最终怀孕又暗示了这片土地内外相加作用的复杂命运 |
|
#保利 |
|
政治隐喻啥的也就还好,音乐倒是不错。结束时起码看到有五个观众在听歌识曲,十个观众散场了还在哼旋律……干脆上传一下。‘There was no Finer’ by Paul Mottram
https://盘.bai度.com/s/1sj5OwVoBd28Kn1ZQ2Dlazg |
|
【宝藏】。红脖子美国佬,带来了一场重整人生的幻觉美梦。苏联冠军的立陶宛白猪逐一放倒,棚屋挖了个底朝天。好吃懒做的村民,打了耳环的丈夫,节奏气韵很稳,黑色笑点不少。 |
|
大概是看过的第一部立陶宛片子?养猪场的抓马,只不过表达得比较收。闯入者的设定是有趣的,只是后半程为了追求结构上的完整连贯性反而让这个故事变得有些泄气。女主丈夫的角色也没写好。表面是喜剧,内核还是略带悲凉的。整体普通,但好在还有恰到好处的幽默感。 |
|
黑这黑那 |
|
立陶宛也可以如此新浪潮!也跟发国人一样,热爱狂黑美利坚233333 上海电影节真好,为我这种对各国人类巅峰好奇却又真心懒得旅行的人,打开一扇窥探其生活的宽窗。 |
|
美国来客的设定略迷…就是那种好像很复杂其实仔细想想没啥层次的伪装型cliché…导致后半段有些崩;但喜欢贯穿始终的幽默感。另,这可以算是另类福音电影? |
|
埋葬过去。借经营惨淡的养猪场如何一步步毁灭,讲前苏留在阵营国家土地、时间与人心里的阴霾如何处置,真正隐喻,让背景中世事变迁与女经理内心轨迹各自成立,非常完整。可惜是同时无踪的还有东欧电影擅长的生活情趣和诙谐气质,包括技术上,细节不细,韵味为零,也许过于专注于女主人公本身。女主角太生动了,演技很赞,carry全场。其中的小提琴曲非常棒。全球化、现代化,是一时冲动的结果,还是天降神孕,总之孕育着某些悲剧性的未来。立意不错,女演员表演优秀,3.2/5 |
|
【7.0】没怎么看过立陶宛电影,这部应该是第一部?很东欧的调调,怪诞,黑色幽默,充满政治隐喻,有点意思😌 |
|
总有为了寓言而寓言的感觉。那个老美咋有特朗普之感。 |
|
@欧盟影展2018 | 卧槽我眼神真好,那个神父真的是达尼埃演的!高于预期,配乐很棒,但是并不觉得很黑色 |
|
较压抑 没啥意思 |
|
立陶宛了解一下 |
|
女主真是可以的!不是很明白有的没的政治隐喻…… |
|
空泛涟漪 |
|
3.5 没看过立陶宛电影特来猎奇,挺有意思,确实越琢磨越能读出许多弦外之音,尴尬的民族地位,民族意识的迷惘,喜剧外表下难以掩饰的辛酸自嘲,不遗余力自黑,也不遗余力黑人,美国人轻佻夸张热衷调情的刻板印象太好笑,但总体上显得力度还不够足 2018电影节@科技影城 |
|
打USA过来的阔佬一掷千金,引进🇺🇸新型养猪法。手法太陈旧,隐喻无聊。2018欧盟影展 |
|
你说是Donald Trump produced的我都信。 |
|
总感觉女主角像是从阿基电影里跑出来的。北影节 |
|
太黑了hhhh |
|
国航上看的 |
|
丧丧的,卷尾视角那一段简直恐怖片啊! |
|
There's no surprises of what Americans would do to others. 坐在一位全程口臭的观众身边看这片也是很折磨人了。 ——2018上海电影节打卡 |
|
3+
又名《空泛涟漪》,比较文艺,养猪场的奇迹这译名太接地气了,生活剧情很真实了,人生平凡但不无聊。 |
|
完整的黑色政治隐喻:苏联留下的旧恨和建设和卷尾猪全被川普样的美国佬拆了,之后他也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个属于立陶宛人民的遗腹子——好嘛我们干脆说这是圣灵降下的奇迹就可以!回归天主教传统啦! |
|
象征立陶宛的养猪场女经理,在美国骗子的花言巧语下,以为要开始美好的生活,收获美丽的爱情,结果事业被毁,钱财被拿走,只留给她一个遗腹子,曾经苏联时期的明星猪也在黑暗和饥饿中死去,浓浓的政治隐喻和讽刺意味~相对于 养猪场的奇迹 这个名字,我更喜欢 空泛涟漪 |
|
埋下苏联冠军小白猪,怀上美利坚的遗腹子。教堂福音响起,仿佛新仇旧恨都是上帝的旨意。 |
|
而猪又做错了什么。。政治隐喻太明显 |
|
旧制度已腐朽不堪,新制度也是一场虚梦,养猪场没有奇迹,只有自欺欺人的宗教。 |
|
大概是我这辈子看得第一部立陶宛电影.... |
|
*
第一次看立陶宛电影呀!各中带着些许喜剧色彩的隐喻 民族不知去往何处因而对西方无条件的信任 社会动荡时期“突发”的宗教信仰 女性面对这些变动的努力抗争与男性的消沉(女性成为某种救赎和国家下一代希望的“载体”)悲喜剧外观和类似阿基电影的“干冷”风格被罩于种种探讨之上 狠狠地扎心w |
|
人家不想要的不要硬塞,但改变也是无可避免。 |
|
SIFF21:在立陶宛养猪是不行的 |
|
任何迷信外来文明可以拯救一切的幻想,注定只是春梦一场。 |
|
中央6 |
|
排一年拿房还是排十年拿房的小特权差异早已消失,海外资本到此一游fuck around后灰溜溜离开,百姓生计被短频快的眼前利益出卖,骄傲的女养猪场主埋掉了她最心爱的猪。个人感觉,最大败笔是结局让一切回归信仰救赎,乱入一段苏联无神论宗教迫害伤痕史也有点可有可无 |
|
为什么这么低分?真的是空泛涟漪啊 |
|
有点黑色幽默含着一些政治隐喻 |
|
2018.6.2 立陶宛展映周 3星半 |
|
一个纯粹的关于历史、政治与个体的精神寓言,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都在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思想的变迁,及其产生的阵痛与遗憾。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前社会主义东欧气质的电影,还蛮喜欢这种调调,音乐很不错,影厅内没有信号识别不出来,结尾三分钟睡着了遗憾错过结局,小册子上一句话说得很好:对当代主流电影工业审美的有意疏离和温和逆反。【中国电影博物馆·保加利亚影展】 |
|
空泛涟漪 |
|
以猪寓人,谁也不是国家亲生的。 |
|
少见的电影。有意思的。 |
|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个美国人从外貌发型到言语姿态,就是在讽刺川普的嘛..... |
|
20.11.12 博物馆
无论是4:3的画幅还是始终阴郁破败,但看上去犹如油画一般的立陶宛农村,都让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政治寓言。彼时苏联刚刚解散,导演可以通过一个养猪场的“前世今生”来描述这种阵痛着实有趣,无论是美国人的到来、养猪场的推倒、最能生的那只母猪的死亡以及最后从未生育的养猪圣手在“圣灵”的感召下受孕,短暂富裕起来的农民生活又回归原样,都很巧妙的与立陶宛的国运形成互文,在经历过巨大的绝望以后重新获得弱小的新生。要是有奇迹,也只是早已沉入水底的石子激起的阵阵涟漪罢了。 |
|
非常非常直白的政治隐喻片了。美国佬的金发和红棒球衫是影射川普没错了吧?Irena为代表的动荡国家信了美帝的邪,以为会得到崭新的未来和无忧的生活,谁知对方心怀叵测,目的落空后留下满地鸡毛。镜头富有冷色调的美感,对于立陶宛各色人等的刻画细节很有品味余地。 |
|
瞎猜:女主代表东欧诸国,男主代表美国,女主丈夫代表前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美国短暂的输血和空头支票欺骗了东欧诸国,而它们也厌恶粗暴的前苏联,哪怕它后来想变得和美国一样温柔些,而养猪场里的员工就是好逸恶劳的人民,他们正在榨干这个土地上的一切!最后女主什么都没了,只能自欺欺人的投入宗教的怀抱!辛辣的讽刺! |
|
“梦”一场啊!立陶宛!
“伊莲娜”亲手埋葬了“卷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