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津早期默片,不到50分钟。连续看了几部成濑巳喜男和这部小津的默片,感觉题材相似度很高啊,比较关注日本女性的命运。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里还可以看到刘别谦参与导演的影片《如果我有一百万》,而且电影院那段借用的就是刘别谦导演,查尔斯·劳顿主演的那段。没想到那个年轻女孩真是田中绢代。 |
|
情节剧。有不少运动镜头,开场的拉镜头很有特点,构图改变了。此后均已构图不变为原则,最后一个镜头则是无人称运动。大量道具特写用作转场。包含景深镜头,小津式的空间(打开的帐子)以及小津式剪辑(动作匹配)初现端倪。冈田嘉子长得真像后来小津爱用的三宅邦子。哦,片中还有年轻的田中绢代呀 |
|
女性抛头露面支撑家庭,却得不到大男子主义的男性理解与支持的故事在母子,兄妹,姐弟,夫妻中都能成立。小津之所以选择了姐弟这对,大概是想表现年纪处于上位的姐姐,反而因为性别下位而屈从于弟弟这一矛盾,从中也可以看出小津后来女性角色的塑造思路。 |
|
俗套的剧情。 |
|
东京之女。情人观影。先是看的镜头,后面接的却不是影院现场画面,而是与《如果我有一百万》的胶片直接对接。而更有趣的则是:小津此片为默片,刘别谦那片却是有声片。美国有声电影作为影中影出现在日本默片当中?……实乃电影工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所致。这点与《艺术家》的有着本质不同。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613490257/ |
|
人言可畏,话语的推波波澜可以使人丧命。姐姐为资助弟弟读书,在外打两份工,甚至不惜当卖酒女,熟悉的”神女“式设定,和同期阮玲玉主演的悲剧电影有共通之处。限于片长体量,只局限在单一情节的矛盾累积上,没有更多折射社会现象,仅在末尾浅尝辄止地顺道批判报纸记者的丑恶嘴脸。
依然体现对美国电影的依恋(男女主角到电影院看的是1932年刘别谦参与导演的《如果我有一百万》),逐渐重视起表现日式榻榻米卧室的空间感,尤其注意纸糊推拉门在画面构图的使用。 |
|
刘别谦影像的惊鸿一瞥,除了文本上的互文,还有呼应早期小津的喜剧因子;低机位初显,茶壶的特写,都逐渐有日后风格;印象比较深的是开场的拉回镜头,以及多处运动镜头。 |
|
#BFIPlayer 早期作品,大萧条为背景,影片中两人观看的电影也是以大萧条为背景创作的《如果我有一百万》(还是大爱刘别谦呀),结尾处的新闻传单似乎对应了男主姐姐的身份也并不简单。整体影像风格已经有了雏形,最喜欢的依然是空镜的处理,开场与结尾的空镜对照看着格外心酸。正面的固定镜头正反打还是挺有力量的。提琴很好的能衬出内心表达,印象最深的肯定是钟表指针转动音效的放大展现内心的处理。 |
|
脆弱的弟弟啊!还有田中绢代实际上是坏了事儿。年轻人就是黑白分明,容不得沙子。而且行为方式都特别剧烈,年轻其实蛮脆弱的。早起小津的作品里,有男性家暴镜头,这个是弟弟扇姐姐耳光。 |
|
不错的悲剧。你没错,我也没错,那是谁的错,那就是社会现实的错,这就是现实主义,片中姐姐和弟弟的那场高潮戏令我印象深刻,她们两个的对话在我看来就是智障对话,完全没有结果的对话(对话重心放在为了对方不得不为上),但是只能说他们两个笨,又不能说他们的反应假、对话不真实,最终矛盾冲突彰显了现实。 |
|
这……也太drama了……不过看到了小津对刘别谦的引用 |
|
一个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的小短片,那姐姐得知弟弟死后的那句“良一真是个弱者”颇为有力,面对生活的简单,弟弟看似清高的自杀,和姐姐的努力周旋相比,确实有懦弱、逃避的嫌疑。 |
|
上一部江川宇礼雄对朋友展开了耳光攻势,是要打醒朋友,这一部他又对姐姐下了手,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小津是多么喜欢给演员定型,良一自尽是突兀的,姐姐赚钱供他读书,即使是酒场工作,也不应该自我了断,传达出其人格之不成熟,这个悲惨的局面略微强硬。 |
|
使用了跟后期的影片比更具动态的仰角镜头。几处空镜有意思:标志性的近景的茶壶;挂起的和服旁绞索一样的投影;以及结尾低机位拍摄道路地面的移动摄影。有说法称其实姐姐的晚间工作之所以召来警察关注,是因为她在酒场女之外,还是地下党联络员。但这点只能在电影里隐晦表达。冈田嘉子极美,在她面前,田中绢代黯然失色。最后那句“良一真是一个弱者!”掷地有声。对照嘉子本人坎坷而传奇的一生,电影内外,她都是生活的强者。 |
|
小津试手风格之作,个人标签都出来了,室内的景深镜头拍得尤其漂亮 |
|
从上一年的《青春之梦今何在》开始到这部,确实是由喜转悲了,不过即使题材禁忌且沉重,但拍得仍然很轻。姐弟置换成夫妻,于是类似的戏份在后期《风中的母鸡》里又上演了一番。 |
|
小津最早的几部电影之一了。是田中绢代的出道作?20几岁就开始演命运悲苦的女人演到60岁,真是太惨了。 |
|
物件的意象運用(剪接轉場)得爐火純青,原來那時候已經喜歡擺弄水壺、啤酒瓶和排風扇了,最後一鏡攝像機的移動與秋刀魚之味的結尾異曲同工 |
|
全片仅两个推轨镜头
1.弟弟想不通,但摄影机在帮他移动
2.结尾的推轨空镜,生活必须继续
《故事新编》的第五集做了很好的改编,利用彩色声片的优势,把服装、表演及人物立体性都做到了更好 |
|
3.0 题材未沉定,但风格已初具 |
|
肿么拍得比成濑还悲惨。根本就没人喝酒(姐弟俩不像喝酒的样),第一个镜头就是放着大酒瓶的桌子,还有小津式亮时暗的吊灯,随着冲突加剧会沸腾的水壶特写们。虽然有几个镜头还是动了。还有就是默片都好煽情呀。
|
|
本作可一分为二来看,临时赶工确实导致了剧本薄弱和戏剧性收尾,然而从社会的阴暗面深入或许也侧面反映出小津逐渐开始停止模仿西方的喜剧模式,其中部分固定低机位以及不仅作为情感的容器还能用来转场的道具来的尤为明显,人物凝视的特写镜头也标志着这是小津风格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
|
挺喜欢!和之前比较不一样,短篇小说美感,酒家场风格化的打光景深镜头都很罕见,同一空镜使用两次,得知死讯的转场,看的反打中的钟接下一场的钟,然后还有插入性的钟。最后一个镜头奇特!冈田嘉子和田中绢代表演细致让人动容。“刘别谦映像”。 |
|
7。动镜头屡次出现,空镜头端倪初现 |
|
通过室内道具(水壶、挂钟)营造紧张的气氛。了解原著背景后才能体会到姐姐的痛苦与牺牲,解答她为何说出那句弟弟太软弱。 |
|
好厲害的物件使用!簡直比演員還搶戲。尤其喜歡那個茶壺跟洗手台構成的時間、空間來回過場及情緒橋接。 |
|
喜欢姐姐望着弟弟遗物的那句“懦夫”。静物特写与空镜尽展情绪 |
|
20240906:5分。本片比小津其他默片的台词密度要高,也许是因为时长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用画面来展示角色意图。之前的默片大多是父养子母养子,本片是姐养弟。结局弟弟的自杀也很突兀,虽然理由看上去算充分,但作为观众的我没接收到影片该给的足够的说服力。剧情简介里说本片在映射女主是什么地下社团分子,但我在片子中没看出来。整体看下来偏向无聊,倒是让我把注意力分在了女角色们的特写画面上,表情明晰楚楚动人。 |
|
看的最后一部小津的电影。东京之女,或由此开始了对家庭题材的固执坚持。 |
|
有别于真善美的小津,从故事情节上来说可以和东京暮色和早春放在一起。
感觉以此时此刻的眼光来看这部片子很难打分。男人真的是蛮脆弱的,而且脆弱的点很怪,不是什么都能成为压垮他的稻草。靠姐姐养靠姐姐上大学靠姐姐谈恋爱的时候理所应当,知道姐姐是去风月场赚钱的时候一下子崩溃了,千不好万不好,连着打了姐姐好几个耳光然后离家出走自杀了。最后姐姐和女朋友守着他的遗体以泪洗面。
这怎么打分? |
|
惯用的低视角、特写画面已初见雏形。 |
|
1,最后的空镜虽短,力度不输安东尼奥尼。2,最好的台词是“良一真是个弱者。”——男人真是垃圾。3,除了最后一个横摇,中间只在良一出走时用了横摇,与《晚春》一样。从开头家里以及办公室开始,以剪辑和运动代替运镜,中间剪入西方电影的跟拍长镜头与平行蒙太奇,恰好形成对照。小津的自我风格已然大于西方影响了。4,水壶的安稳意味,蒸气的飘升,时光的流逝,悠长的人世间。5,嫌故事无聊,但姐姐这个角色处理得精当,不落俗套。 |
|
在这之前小津不只一次模仿刘别谦,这一次直接致敬前辈之作《假如我有一百万》,但这部影片并不是“刘别谦式”的,而是他自己的,沸腾的茶壶多次在场也可以看做是小津由好莱坞向本土的一次“迁徙”。 |
|
简介点明姐姐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地下组织的一员,才让最后姐姐感慨的那句“你果然还是不懂我”有迹可循,整部片子也因此跳脱出单纯的家族框架,略微上升到更加宏观的国家层面。冈田嘉子和田中绢代特别有气质,小津的镜头语言也开始成熟,一家人分崩离析的结局比重归于好更能让人共情。 |
|
短片。选了艾德·修斯(Ed Hughes)配乐的音轨,民俗味儿的打击乐带来的空灵感虽然和画面并不搭,但比常规钢琴爵士更有意思。有一些小津早期已经形成的技巧,初露头角的低机位镜头(从地面附近滑动来展现瘫坐的一路人群和低落的情绪)、静物特写、短暂过渡的空镜、衔接前后运动趋势的剪辑、姑且是在不断重新构图的运动机位,把很多场景拍得挺漂亮。情节质感有点像短篇小说?男女双方(姐姐对弟弟)的上下位关系存在(大概是有意表现的)年龄优势+性别弱势的鲜明冲突,使用暴力来表现情感的深重,镜中的泪痕凝结着命运悲苦。 |
|
由喜转悲的小津,也是从借鉴西风到个人风格确立的开始,连选角都有特点——田中绢代的日式圆脸小眼睛与冈田嘉子子立体的五官与大大的眼睛,两种目光交织出“新悲剧”,而男人是无用的弱鸡。 |
|
#BFIJapan2020 現實一種。悲劇的極致。女性承受的社會壓力,如果可以選擇,如果是百萬富翁,誰不懂得選比現在更好的。間接指控社會階級提升的無力感、對風流女子的污名、福利系統對勞動人口的忽視、傳媒小報的冷漠。由左至右的厭女氣息,男人恨女人,女人更恨女人。最後的街道空虛得五臟亦覺痛。 |
|
第一次看有现场伴奏的默片。我怎么感觉冈田嘉子长得像朱丽叶塔·马西纳? |
|
CinemaBeltrade钢琴配乐版。演奏的人超级高水平而且对电影理解很到位。几乎一百年前的电影居然有很多今天看来也仍然不过时的视觉语言和调度。 |
|
两个女主角长相刚好相反。田中绢代传统的团团脸儿细眉眼小鼻子小嘴,冈田嘉子摩登洋化的饱满脸型,立体的大五官眼鼻嘴。弟弟太天真脆弱了,没接受过生活的洗礼。默片有趣。 |
|
仪式感空镜头,室内景物意味深长的特写。仍是太过戏剧性的故事。 |
|
新派悲剧+倾向电影? |
|
姐姐做陪酒女以供养读书的弟弟,两人观念的冲突引申对于社会出路的思考。弟弟自杀的结局有日本固有残酷美学的味道,构图清晰简明,空镜头赋予时间和空间的完美转换。 |
|
静物的伤心。非常沟口健二的故事(男性社会建构、顽抗的女性与懦弱的男性) |
|
情绪在信息的每一次传递中累积递增,空镜、被切割的空间都是情绪的有效媒介,但最后被击垮的却是始终置身事外的男人。情绪和信息接着往下走,死亡是传递的新起点,人物慢慢失去话语和对镜头的掌控,结尾再次横摇,没有跟随,只是游荡。小津给足了留白,于是我们可以想见,景框之外,女人还在用力活着,而后续大概就是《风中的母鸡》。 |
|
“You have to die for this? You coward, Ryoichi!”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在当时那个社会,有人为良一难过,却没有人试着去理解姐姐,可悲。PS. 姐姐好漂亮 |
|
早年的小津已极度讲究构图。前景中景与后景,门扇开阖人影来去穿插,极具法度。悬于墙上的枪杆吊着白手套,是关于死亡的镜头隐喻。空镜中的开水壶,蒸汽散入空气,墙壁上时钟依旧,是一部关于平静生活的悲歌。 |
|
沟通不足,酿成悲剧。 |
|
岡田嘉子真的左翼先鋒。。。田中絹代早期還是純情少女偶像啊。。。 |
|
惊了,这个事情这么严重的吗,明明之前那部《我毕业了,但……》里的弟弟同样情况选择奋发图强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