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很好,剧本太糟了。前后节奏失衡,东北同事的支线和偷窥的主线在情感上也完全是矛盾的。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他自己也没想明白。既想拍出一种猎奇的情感(偷窥欲和隐晦的恋童,说实话后面有点生理不适),又想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代青年的缩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演员表演还很青涩。到头来,男主身上有诸多标签,叠加起来也是互相冲突的,最后的人物弧光完全无法成立。 |
|
一部迷影电影,很类型的希区柯克。小孔监视,后窗偷窥,跟踪,楼梯,病弱的男子,以及同性恋元素。但是又很意识,很迷离。 |
|
不过是两个弱者互相伤害互相报复的故事罢了,男主通过猥亵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没有任何自我认知的女孩,对其上下其手完成自我救赎,实在是令人作呕 |
|
胶片拍摄加一星,拍得太美了,无比正确的选择,片头字幕和片名出得漂亮,配乐很棒,声音做得非常沉浸感,完美忠于原著的改编,港乐起鸡皮起,用得真好了。20190315中午无人影院一个人包场爽歪歪,想吃生煎油条加奶茶!饿着肚子看的手动捂脸表情,方言万岁。 |
|
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窥欲、为父复仇、一代青年缩影、边缘人群,混乱的如同片中拆迁的废物夹杂在一起,但没有一个点有力度。其实男主和周冬雨的表演还可以,不过放在这么不明所以的片子里,太像扎根在上海的郭敬明那般做作了。 |
|
勉强给三星吧。胶片的片子确实有味道,影像也很突出。镜头下的周冬雨非常美,非常,但是没太感受到她演的是个弱智少女。张猛的功力还是有的,单场戏或是单个镜头都很不错。只不过,合在一起还是太无趣了。这个单薄的故事,还有这个节奏,实在看得人太困、太累了。 |
|
梦境里才敢持刀,现实里只敢猥亵。几亩拆迁面积能把活人气死,一方偷窥窗口能让少年心猿。这城市里有不要三金的本地人,有袜子破洞的外来者,有寄人篱下的泥菩萨,有假意订婚的伪君子。这城市有冻结的户口,也有无人的巨轮,有挖掘的钻孔,也有公用的绿地,有上海滩的黄粱一梦,也有阳台上的春光万里。 |
|
这男主的演员什么来路?按说长得也不差啊,但整个人就是从头到脚的乏味,像那种毕业半年后就没人记得住他名字的高中男同学,这么有挖掘空间的角色都能让他演得毫无层次和起伏,服了 |
|
一个是父亲被(间接)气死,一个是感情被利用、被骗婚,两个弱者被伤害,被欺骗,被老天爷捉弄,却始终无法逃出生活的魔爪。
张英雄对陆志强的憎恨转嫁给陆珊珊,本想通过对陆志强女儿下手来报复他,没想到爱上了他女儿。
因为爱她而猥亵她,其实比为了报复她父亲而猥亵她更加残忍,伤害了她,却又不愿对她负责,转身就走,无动于衷,冷漠,自私,卑鄙。
张英雄完成了复仇,陆珊珊却被男友利用,又被张英雄利用。
至少张英雄还可以用下三滥的招数复仇,她却连“复仇”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不能复仇,也不懂复仇。
张英雄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影片的重点其实不在于三观,以及张英雄的做法对不对,而是通过将张英雄和陆珊珊相对比,从而反映低智人士悲惨的处境,以及微小的生存空间。
你至少还可以卑鄙,可以报复社会,但她连卑鄙的机会都没有。 |
|
3.5 优缺点分明。剧本是短片的体量,拍成长片难免拖沓。演员也不合适,新人男主长得可爱但演得毫无层次,周冬雨又长了张过于精明的脸完全不像弱智少女。但导演层面上,张猛又很出色。胶片+手持+主观镜头+镜像和隔断,和片中大量的偷窥/跟踪戏非常契合。配乐也是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好。而且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70%上海话对白的片子,能拍出黏稠的市井味,完成度真的够可以了。北京点映的差评太正常了,因为他们连片尾曲的乐趣都完全get不到啊。 |
|
充分说明了高颜值是第一要务,如果这女孩是个丑八怪,故事十分钟内就能结束:) |
|
故事空洞,留白太多,逻辑欠缺,观影过程中常常让人很是迷茫 |
|
能感觉到张猛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父子压力关系的,上海土著苦恼的,荷尔蒙得不到落实的,怀念旧时上海滩的,却不知是表达受限还是故意藏藏掖掖着,讲不通块说不明白。高密度的尾行戏看着着急,偷窥镜头虽美但情绪却传达不到,全片最美的段落,是张英雄带同事“许文强”上废弃邮轮并歌唱部分,荒诞的理想和确凿的现实在过期葡萄酒中翻滚。 |
|
非常形式主义的一部电影,胶片摄影的手法好于剧情和立意,逻辑欠缺,节奏散乱。 |
|
一般般 |
|
英雄伏在沈重身上,练习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昵,他摆脱亲人的注视,搬到沈重的上铺,电脑桌面《春光乍泄》正好,但在自己私密的基地,别人却先成了许文强的冯程程,而他对着陆珊珊上下其手,绕过一切敏感部位,松手,那种大雨酣淋的释怀,与复仇无关,却像是明确了自己性向般壮烈……不过呢,王锵说英雄父亲刚过世,沈重带他见识了新世界,更像是父亲,而张猛说男人与男人之间有依赖感,那种超友谊心照不宣就好。在当下,胶片确实奢侈,有几幕,周冬雨美得超凡,也算没有辜负那份等待与挥霍。弱者对弱者的伤害,废墟情结,一代人的迷茫,繁华照不到的苍凉,有很多厚重的话题,成品该要更好更好才是。 |
|
拍好了可以成为另一部《有话好好说》,结果现在连《爱情麻辣烫》都不如,属于在策划阶段就出现严重偏差的项目。整体观感就像一个女高音吊了一上午嗓子,结果刚一开口就破音。本应作为重点刻画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与心理变化皆为浮皮潦草,试图抽象出人物缥缈的情绪注入情境,但完全无视“事件”作为载体的重要性。 |
|
个体被新旧交替的城市抛弃,自我认知和青春需求不知所措,只好跟着废旧立新。想要证明自己并非loser,却恰恰证明了自己的fail。唯有脑子瓦特者才能沉浸在美化着的过去中。导演不羞于展示阴暗面的压抑欲望,它和变革下的城市一样既美丽又肮脏,有着同样绝望的暗流。这不是《后窗》这是《大西洋城》。 |
|
唔…周冬雨老师什么时候拍少女写真,我第一个买! |
|
祝福冬哥早日成为“文艺片女王” |
|
怀疑周冬雨当制片人的时候,充分发挥了“特权”,有几幕在胶片质感和沪弄潮湿气氛的中和下变得特别好,似乎连吃酸奶乱成一摊的镜头都是好看的。新人男主有一份稚嫩的可爱,精瘦骨架下连同时刻准备拨开的刀是好闻的荷尔蒙气息,危险又意外地欲,似乎可以忘了他是演得有多烂的这件事。只可惜这不是单纯有一张皮就过关的青春片,模特大片式和完全不演的两种演绎让观影过程变得冗长。那些城市转型下的无奈,拆迁和被遗忘的一群人,能够感受到,却不能够看到。 |
|
观看的是校园点映,学校礼堂设备不好导致观影过程中完全体验不到所谓胶片摄影的魅力何在,没有了这一胶片卖点,整部电影实在乏善可陈,不过男主幻想自己杀人的长镜头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
|
第一眼看是少年复仇,第二眼是青春性迷茫,看到最后却发现,其实是“弱者对弱者的一刀”。故事始终呈现着一种模糊,混沌,又隐隐不安的不可言说,恰似镜头下粘稠市井的上海。张猛用漂亮的摄影,拍出了一种属于当下年轻人的,又丧又美好的迷幻。 |
|
说真的,好久没有看电影的时候感觉自己快要死了的感受... |
|
装得有点过,故事没着落 |
|
1.年轻人就别整天玩那些砍砍杀杀的网游,才不会每天都幻想着拿军工刀捅人;2.帅的年轻人跟踪女生、偷窥女生,那叫做青春无敌。丑的年轻人呢?油腻的中年人呢? |
|
屈楚萧与郑中基的江边故事。 |
|
期待冬叔对自己的挑战 |
|
那些只是展现城市游魂的段落是好的 ★★★ |
|
几乎全程恍范儿,周冬雨慢镜段落可以完美衔接各种日用品广告。 |
|
“暗暗喜欢的女孩,虽然她是智障”,像肥皂泡泡,悄无声息的发生着,然后也悄无声息的破裂了。 |
|
拆迁迷宫艺术照可以的,镜面自我审视复仇谋杀罪与罚的主题拍得也还成,酸辣粉相声店卖腐做操开始失控了,小配角周冬雨偶像大片赏一出现就基本废了……顾虑太多,妥协太多,大东北名导迷失上海 |
|
3.5;胶片的镜头质感很好,低下层灰扑扑的现实迎面痛击---摩登霓虹背后真实而疼痛的生活。以拆迁为实现戏剧转折的杠杆点,除去交代前因后果和人设之余,更开拓了荒芜空间产生的移情影响,荒废巨轮亦有此功能(这两个空间分别对应男主及其损友,以本地居民和外来沪漂双线共筑城市景观)。大量后窗式偷窥场景,手持+主观镜头,透过各种介质的隔断暗示人物关系(如开场的父子关系,以玫红色窗纸为滤镜窥见的女孩等)。关乎上海的细节做得不错,配乐很好了。 |
|
题材我是喜欢的,但整体剪辑显得拖沓。开头的人物背景交待很尬,小伙伴说“像送展的学生作品”。我觉得“太过用力,太想表现,粗细无当”。男主角选得很合适,然而人物的情绪和心态变化没有处理出来,倒是被红毛抢了戏。说周冬雨演什么都像智障是人身攻击了,但确实她给小伙伴get女主角的设定造成了很大的混淆。最后,白看的嘴软,加点分上去吧。 |
|
相比娄烨,我是更希望多一些张猛的。 |
|
勉强及格。这个剧情其实分三块儿,用为父报仇搭了个框架,用东北店员的角色填充了类似流浪汉小说的肉,周冬雨的弱智少女则承担了青春欲望的核。小清新的调色有点过了,而且这种处理只适合情欲部分,有几场情欲之外的戏也这么处理就显得多余,情欲部分是完全男性化的思路,周冬雨舔饼干的动作其实就是口交,用刀子捅仇人其实也是性的一种表达。东北人盲流的部分虽然有趣,但和另外两块儿的捏合不好,报仇的戏虽然看似随意的拿了个类型片的设计,而且处理的粗糙(开场那段两口子的台词写的够假的),但在主题上是有作用的:青年为父寻仇的儒家文化(尤其这对父子之间还谈不上什么感情,张猛为了表达这个还放弃了台词合理性)最终嬗变为确立自我性模式的落地(以报仇为遮掩的动机其实为抒发性欲,但面对弱智的反抗选择放弃)。剧情有不少底层生活的细节 |
|
不是太明白和喜欢一些镜头和情节拍出来有何意义。空景可以有(比如王家卫),但至少为情绪服务,而不是不知所谓。 |
|
够怪,我挺喜欢,弯掰直暗线有点阴险。 |
|
评分那么低,不至于吧。
表面是个复仇故事,实际讲了一个男孩性意识的觉醒。
就在针对个体的复仇险些滑向反社会人格时,一切戛然而止。男孩放下刀,带着极其复杂的笑容逃离了镜头的监视。
周冬雨性别感不强,恰恰是个极恰当的选角。比丧父和老宅废墟更急需重建的,是男孩的性别秩序。
最终,他认清了自己。丢掉刀,就如丢掉1,往后坚定地做0。
|
|
感觉最受不了的是虽然描写了在现实里挣扎的小人物,但这男主一副带死不拉活的样子,毫无动力的瞎晃荡,也不积极,真的是让人喜欢不起来,也不那么在乎角色。另一个特别让人受不了的是,片中角色是22岁,可信吗?怎么着都像是16-18岁左右的人的状态吧,感觉演的像个弱智一样。。。男配角挺出彩,摄影不错,音乐很好,幽默的地方还算有张猛特点。真心喜欢这个导演,但这片子估计又赔钱了吧,不知道会不会让他的路更难,唉。。。 |
|
人比海底沙,勿用多牵挂。歌品就是审美的浓缩,就不提最后的罗马尼亚姑娘有多提气了。这奔腾当然也可能是奔流也可能是奔溃的时代,张猛拍了大浪里的一粒微沙,和另外几粒微沙。见微知著,这歹意是无可奈何的,连善意也是无可奈何的。最后一句赞美留给周冬雨,太经拍。留一星的空,毕竟是小品吧,期待枪炮腰花,期待最终的胜利。 |
|
我从小就很喜欢上海作为背景的故事,所以本片一开场,我就对它好感倍增。“起”,像《万箭穿心》,家里的吵吵闹闹,搬家;“承”,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武》,满大街溜达,跟踪、观察;“转”,像《爱情短片》和《对她说》,偷窥源于爱;“合”,像《绿洲》,作为观众,甚至没有资格和立场去做出评判。很多人提到本片的主题,但我觉得本片主题是暧昧的,“暗恋”或“复仇”,都只是它的元素。至于我的理解,它的主题是“少年成长为青年的一个瞬间”。细想这个主题,总是关于爱和责任,似是而非的爱,无能为力的责任感,这是人和自己的冲突,是被角色包孕着的戏剧性。 |
|
这全然不是一部商业类型片,想收获娱乐体验的观众请直接放弃,看这片一定得是冲着导演张猛或者原著去的才对。
现在每一部用胶片拍摄的国产电影,都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部,好在这种带有梦幻意味的介质在张猛手中未被浪费掉,影片在技法层面值得夸赞。
然而,影片所描绘的弱弱相残,底层互害,大城市缝隙中挣扎的人们,被知识分子以俯视和理想化的视角呈现而出,片中所有的焦虑到我这全部打空,我始终是一个无法入戏的旁观者,看着另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指导了一场编排痕迹严重的表演。
不得不说,张猛胆子真大,这是一部注定不会卖座的电影。应该去看它的观众多半不会看到,即便不小心看到了,也大概率会因为不明白影片在讲什么而大骂三字经。
不可否认,中国需要张猛这样的导演和他的作品,但「阳台上」实在是离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
|
不像是张猛拍的,像是张嘉佳拍的。 |
|
无论剧作还是风格都是完全的混乱,一会手持跟拍文艺风,一会诙谐配乐挤段子,东北导演强装忧伤仰望天空冒充上海人的那种尴尬都要溢出屏幕了,男主的表演更是一言难尽。 |
|
“一个弱者,最终没有向一个更弱的人下手”,动机与其说是善良,不如说是成长带来的心理上的强。有诚意的文艺片,一般不喜欢用“文艺片“这个标签,但是能认真地探讨心理、着眼于细节、将视角聚焦在“真实的人”的点上,希望塑造出形象的立体性和一些事情的复杂性,这就是文艺片该做的事。文艺片就应该努力把一些"微妙”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一点上加了一星。如果这样诚意在做的影片你不但不给他活路,还让一些傻X自以为是地粗暴扼杀他,那么只能回击了。前三分之一铺垫太快,有种赶着着急抛信息的感觉,剪辑点也不够利索,结尾并不喜欢,觉得还是有些无力了,但这些缺点都是在拿对好片的尺子去衡量它才得出的。看得出是为了衬托心理的改变做出了比较丰富的设计,彩色玻璃窗、搬家车上的镜子、废墟、喷水。看着颗粒质感还以为是做的,没想到真是胶片的。 |
|
整部电影都像随机生成的,完整性还不如片尾的《罗马尼亚姑娘》。 |
|
鞋一脱,袜子都是破洞的/王锵绝对不会吸烟/上海物价这么高呢?一根阿尔卑斯七块二? |
|
很认同胶片老师的短评。不过有三处设计我个人蛮喜欢的:1、王锵背对着镜头抱着家里一口笨重的木钟姿势却很像抱着骨灰盒比直接给葬礼正面镜头高级一百倍;2、破碎镜像多处逼迫人物正视自己的面孔,毕竟真正的底层是鲜有闲暇和勇气去直面或者观察自己的模样的;3、废船里超现实段落与后面深柜受挫呼应起来也蛮美的。
有点可惜,优缺点都太极端,华彩段落总少口气连成一篇。不过有人抱怨的张猛拍戏到现在身上怎么身上还一股子习作气,不看作者名还以为是新人拍的。这个倒也可以解释,春晚赵家班御用出身,钢的琴自然各方面得心应手。跨地域拍沪地能按捺中间只植入了两三处“东北油腻幽默”(蛮致命的老实说)也算很克制了。配乐真是糟啊。 |
|
太糟糕了这也……男主是有多爱跟踪和偷窥,演技差到不忍直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