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徐皓峰给叶问弟子梁绍鸿著作写的序里说的:“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决想不到我在四十多岁后的艺术创作最感兴趣的是讲“守信”、“尊重”这两个命题,年少的我会觉得这算什么,属于生活规范,不在艺术范畴。”真心觉得徐皓峰是电影圈里配得上“大师”两字的人。 |
|
徐皓峰绝对是当代导演中最接近真实武林的表达的人!师父 两字是继功夫之外的中文发声。 民国开始有了武馆,老一辈人讲好人坏人之外还有一个做事的分寸感。 也是我心中侠义的武林! |
|
徐皓峰现在有个坏毛病,总是吹牛逼传统武术的实战力,怎么不见他出来去打徐晓东的。武侠/功夫片本是独特的舞剧,走到今天你变化有道理,其实还是在学伯恩,走写实,没毛病。但总跟神棍似的念叨就惹人烦了。 |
|
真是很耗心力的拍法,佩服徐浩峰这股子心劲,愣是按自己想法拍出来了。 |
|
徐师傅是个非常真诚的人,这种真诚极具感染力。一群几乎没有武术功底的演员,为了这部戏,不用替身亲自上阵,足够了,令人钦佩。通过纪录片多多少少了解到武行现状,国家提倡健美,却刻意忽略实用性,太平盛世。(廖凡为这部戏付出很多,然而身姿又被心理罪韩国武指搞毁了。 |
|
如果这部纪实是在作品上映以前看到的话,我对《师父》的评分应该会再高些。有些设计当初在影片中没有留意,有些遗憾。 |
|
想起之前廖凡说,怂恿黄觉演徐导的电影学真功夫,结果黄觉被金士杰老师一顿暴打哈哈哈哈 |
|
大凡拍得用心的电影的纪录片,都比较好看。几年前看《宗师之路》的震撼至今不忘,本片多少让我找回了那种感觉。我觉得徐浩峰应该是现在中国最懂武术的导演,但是他对武术的了解也是来自于转述,这些到底有多少是真的他也不知道。传统武术和戏曲就吃亏在这个地方:都是靠人来传授,缺乏系统的记载。 |
|
徐皓峰老师也是个神人,不管是肚子里还是手上,都还是非常有料的。 |
|
天下通技。纪实的点滴中足见徐浩峰老师的底蕴厚度和时代意识。 |
|
嘶……刀背藏身看不上 就只能看纪录片过过瘾了 |
|
徐浩峰的故事都是规矩里的小方圆,容忍个体辗转腾挪的空间太小,电影里人物的每一个抉择都是挾刀揉手,近身肉搏,电光火石间是锤炼出的本能与分寸感,成或败,仪式与结果同样重要,钟情这些逝去武林里的小片段,属教条里的魏晋古风,于我有致命魔力。外:感谢徐导将武打电影拉回竞技本源,探寻出了一条更雅致的新路子。 |
|
浩峰老师深厚的武学底蕴也必然决定其影片的独特武术魅力。
心思刀理,挟刀揉手;专注一事,倾其一生。对于这样的人,我心生敬畏;与这样的人同活于世,倍感幸运。
武人文相。愿每个如此优雅之人,都被善待;愿每个有才华者,皆成宗师! |
|
闲时划水,搜看师父,在B站发现这个宝贝,距离首刷《师父》已经过去两年。纪录片真不错,浸透着导演的生活风趣、人生哲学,浸透了大家的专注、付出,难得的佳作。 |
|
徐浩峰还是那个徐浩峰,廖凡还是那个廖凡(竟然连拍仨月不离组。。),比较搞笑的是徐浩峰带着金士杰给黄觉演示动作的时候,黄觉一人儿瘫椅子上,还在玩儿手机,啧啧啧网瘾少年无药医啊,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副动作导演太帅了TAT |
|
徐浩峰作为一个如此爱武之人,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习武学却没能练武成为肌肉型男,真是可惜了。看了纪录片更加了解他拍摄《师父》的用心,获得金马奖的最佳动作设计真是实至名归(他想让会武术的人看到电影感觉是真实的、一招一式不是瞎编的);同时也让我想起之前对徐导的印象:注重形式而弱化了叙事。 |
|
大赞!欣赏徐导,他是真的有料,从武术文化到电影,近年这几部戏不仅故事好看,武打也是别树一帜,就像他说的,“把近身交手的武打电影化”,把武林背后的文化电影化,当真是难得的天才。你看他指导武术时自得的笑和神态,他是真的爱这个东西啊,羡慕这份热爱和才华。 |
|
见到“传武”二字就一顿冷嘲热讽,其实跟坚信传武吊打西洋大力士没啥本质区别,被嘲讽和被迷信的,可能压根就算不上同一个东西,况且徐皓峰在《师父》里其实已经对传武做了相当程度的祛魅。且不论《师父》到底算不算伪实,再不济这也一部卡司过硬、动作设计很有建树的武侠电影啊。 |
|
内容上注重演员的辛苦,但更想听徐导讲干货啊所以四星。自从徐克被华姨收买后,武侠只存徐浩峰一家了,除了规矩尊重诚信这些,尤为佩服徐导的研究精神,只要他有兴趣,什么武术茶汤围棋都能从实践中出理论,拍出的片怎能不精彩!get了为何对徐导的片最有共鸣,因为和剧中人一样有清晰的人生观去做选择 |
|
《师父》开篇说比武的秘诀是头不躲。想起第一次上拳击课,教练就说我头不躲眼不眨,不像新手。白俄女人的舞步跟八卦走转同理,徐老师用八卦掌折现了咏春,泰森的犯规动作与江湖黑手一致。其实各行各业,任何事情做到极致,道总是相通的。所谓天道不独秘。 |
|
回归武术的老根,棍无双响,敦敦的展现近身肉搏的快准狠毒柔,毕竟电影需要,还是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美化的东西。就是说,我告诉你我现在讲的是一个真东西,你呢平日里也对我非常钦佩,知道其中应该无假,但是,事实上,太真的话就不美了 |
|
补。因为这部片开始真正开始留意徐皓峰,然而《刀背藏身》等得我都老了。 |
|
里面有一个细节:徐导表示传武是不怎么练力量的,而是带着一把匕首——拳头再硬硬不过精钢。传武不是为了竞技,本质上就是怎么搞你的。讲真,扔砖头比徒手省心多了。 |
|
徐老师厉害,原来动作设计都是凭感觉现整的。这电影里声音为什么那么低 |
|
听徐师傅说话真舒服啊,慢条斯理但干货特多。 |
|
《师父》的创作纪录片,主要是围绕徐浩峰的功夫理论展开,了解到了电影之外的很多资料,挺好 |
|
正片看来必须搭配这个食用,其实徐浩峰的电影更多的是探索近现代武术的呈现可能,这种可能其实是跳出武侠-功夫片的范畴的 |
|
面子、好处,理想、道德...分寸感,不只是做人有三观,还有人情练达的智慧,可即便不在乱世,又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呢?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
|
纪录片也好看,但是看久有点厌烦,始终没有电影那么精雕细琢,节奏画面那么精彩,在纪录片里徐导的想法表达的很清楚,但是这种不单是武侠,也是中国式的人情与规矩,有些东西我们不一定赞同,但是复刻得真的非常好。看了之后有一种感觉,徐浩峰式的武林给人新鲜感,但是不是能够一而再,而是三必衰竭的东西。师父应该是这种模式的最高峰了吧。 |
|
又想起了看《师父》的那一天。 |
|
当规矩变形的时候,是屈从于变化还是死守规矩?有意思的思考。with大岛 |
|
这样认真拍武侠片真的难得,现今社会已不太需要功夫,除了武术学院,武导的辛苦,这个行业已逐步没落但未消亡,挺让人唏嘘的,感谢徐导演这样热爱与懂得的人带领我们去遥望武林 |
|
师父主要展现了咏春拳中很重要但是很少被影视剧表现出来的八斩刀,并且选择了导演认为很像咏春重要传人李小龙的廖凡来扮演,也算是对李小龙的致敬。廖凡拍摄前准备了两个月,在怀柔拍摄期间约三个月,廖凡都没有回家,没有他的戏,他也坚持早4点起床练功,导演很满意。但是廖凡也直言准备时间有点短,他也没基础,就是生练,拍摄期间经常受小伤,尤其是最后八斩刀决斗的时候,经常受伤,感觉廖凡也挺娇气的。廖凡烟瘾感觉挺重的。居然请来了陈观泰啊,陈观泰就是那种年轻时脸太瘦太骨感不好看老了脸上有肉反而富态受看的那种人。金士杰的爆发力很惊人,还以为导演对白女的爱收敛了,不是啊,这部只是小宋佳蒋雯丽太耀眼了,麦迪娜面部很黄种人很低调,金士杰这条线最后去南美归隐时带了个高个白女,如果被骗也心甘情愿,平时角色也要在舞厅看白女跳舞的 |
|
导演拆招的过程也是很有匠人精神了,想要重温一下这部影片! |
|
廖凡真是不错。不是说他受伤了或者吃苦,就他表现出这些作为演员的品格,以及演技,让我很佩服。粉廖凡。徐浩峰说,我拍师傅,就是为了表达除了对错之外,老一辈很看重人和人之间的分寸感。这个我看电影真没看出来。但他说老一辈人做事有一套自己坚定的价值观,有他的规矩,这个电影是表现得不错。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喜欢这个电影。一如既往支持徐浩峰导演。 |
|
就像徐浩峰所说的,他拍的是一种“有学问的”打斗。最早感觉有点欣赏不来他的想法💡,但是越琢磨越感觉他的电影适合看很多次,不像很多作品看过一次就罢了,他的东西值得一遍又一遍去体会和咀嚼。也许他的也不是最正确的,但是确实是极其超前的。 |
|
我给《师父》的装逼气质满分,但纪录片实在讲了太多什么传承“那个年代”的破事了。导演不能自述有何高雅格调,得把想法翻译成观众能懂的好故事。如若可惜某个东西要失传,那就别自怜它的死亡,否则固有艺术之美,却最多说句可惜哦就算了,李小龙拍片让全世界喜欢,方有了“功夫”这个类型片,它就变得长寿了。非要在功夫里找什么民国精神大师,可不就是扫进故纸堆么。 |
|
看了此纪录片再次回想起初看《师父》的惊为天人,因为写实,注重人文历史,实践出真知。某些片段还是让我鼻子一酸,在旧时代变革下扭曲的规矩,不是顺从就是反抗,有真才实学精算计的人,也有骄傲和气节。
我们可以走捷径,但放弃走近路更是勇气。我喜欢徐导的戏,大多是真诚,追求着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不妥协沉得住气,精雕细琢。 |
|
规矩,分寸感,是传统社会的支柱,也是它灭亡的根因,“是这世上最难唱的一曲悲歌”。 |
|
不管电影风格评价如何,我还是挺喜欢这种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的形式。我觉得本片比《师父》本身要精彩,毕竟《师父》的剧情是很标准的徐浩峰套路,反倒是纪录片更真诚,能看出在拍摄时的探索与思想发散。演员谈“刀彩”那一段还挺搞笑的。 |
|
心法─练法─打法─演法 |
|
《师父》的纪录片。整部片子的主角们都没有武术功底,而徐导演所要求的打斗风格更是连专业武行都孜孜称奇,这是徐导演融合八卦和咏春八斩刀而来的功夫,也是来自真实北方武林引申而来的武林文化。《师父》秉承棍无双响,更像真正的格斗,快速分胜负,没有废话,没有杂耍。 |
|
动作都是现场想的可还行,挺喜欢徐浩峰这么好学又谦虚的人,电影本来故事也很喜欢,很含蓄的冲击力。 |
|
1.徐皓峰有八卦掌的底子。
2.在拍《一代宗师》时候王家卫请来了梁绍鸿教授徐皓峰咏春八脚、六点半棍和八斩刀的几个刀型。
3.在美国武馆要学八斩刀很贵,号称1刀1万美金。徐皓峰对廖凡说“我现在就教授给你,八斩刀可不是八刀,是很多刀,你这起码40万美金是拿到手了。”
4.廖凡进组后全程未归家,94天里有时会有3-4天没他戏的情况,那时离北京再近廖凡也不会回去,而是在练功。
5.徐皓峰认为世界顶级的动作片是《谍影重重》,因为它的动作戏摒弃了舞蹈化。 |
|
技术之美。喜欢听徐皓峰讲话,儒雅、有知识。关于徐皓峰武术电影的记录都能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
|
《师父》的幕后记录 挟刀揉手 刀在前手在后 以刀为武 以手为轴 是徐皓峰对武侠的理解和延伸/全片更是一次有趣的武林往事科普 如门派 武术套路 南北武术对打分别 尤其是红袖刀的科普 很有意思 近百年前的以袖为轴用刀法如今变成了武术考试的的套路 很唏嘘/ 看幕后时也觉得廖凡 宋佳 金士杰 黄觉 宋阳等人沾染了徐皓峰身上的沉稳感 眼神里 身体形态上都有一种劲 是矜持 沉稳 端庄 凌厉的综合感觉/ 宋阳那一身肌肉没白练 从倭寇的踪迹到柳白猿再到师父 他的知识和武学都增长了很多/很遗憾没看到于承惠和戴立忍/ 那个民国时期的武林消散了 只在影像中 留下了些许记忆和感动 |
|
纪录片开篇关于叶问、咏春和八斩刀的传奇确实足够惊艳,但越往后就尬聊,再没有足够新鲜甚至扎实的信息量来支撑纪录片的叙事,反而流于常规甚至油腻,纪录片尾声关于师父与人性的诠释,还是很有深度和余味的。 |
|
无规矩不成方圆,功夫的传承不是花拳绣腿的装模作样,而是流芳百世的言传身教,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和拼搏,留下无数的汗与血,造成一世的英明或是泯灭于江湖,混乱的是时代,宁静的是人心。 |
|
美中不足没提配乐安巍老师,不过音乐门槛太高,不提也可以理解。 |
|
看到导演总是亲自推演示范武打招式,也是挺佩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