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死后,他们化作历史;雕像死后,则汇入艺术。雕像以自己的死亡来对抗时间的永恒。记忆 时间 遗忘。 |
|
“头像即信仰!”“那就活成流动的碑。”
有一种纪录片“语言(旁白)”,其存在的目的是道明万物的隐秘联系,而非“解说”。这些言语并非为了补充影像,而是为了连接影像,如《北京的星期天》《夜与雾》《在上海》《美丽城旧事》《乐园散记》等。
影史上最好、最根本、最彻底的种族平权电影。一切都是政治的,但并不是所有政治性都会招来危险。 |
|
“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法国禁片,批判殖民主义及附庸风雅的伪善。拍摄人物雕像时,特写便有了控诉之意,更何况有雕像视角对博物馆游客的审视。依旧是画面拼贴+诗性旁白,最后呈现纪录性历史片段 |
|
法國 1953 |
|
阿伦·雷乃与克里斯·马克联手创作的反殖民主义论文电影,解构与反思博物馆中观看与审视异域文化的机制。不仅关于非洲的艺术品的起源(模仿大地与草木的图案,生活、宗教与审美合一,非洲文化与自然生态的交融)及今日的异化(大工业批量生产),后半段还有不少西方人与非洲人间冲突的影像,直露地呼吁改变殖民主义对他国文化的蔑视与践踏。| “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 (8.0/10) |
|
1953年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
|
这是一个政治性评价〜 |
|
雷乃的离开和雕塑一样,进入了艺术本身。 |
|
论文电影。感觉其实不如雷乃后面的[夜与雾]或者[全世界的记忆],这个题目夹杂的东西太多,除了黑人艺术之外还有殖民主义的面向,但是它又拒绝被简单地定义。 |
|
素材王子,摄影达人,剪辑大师,阿伦雷乃。 |
|
今天重看了《堤》,然后和这个片连一起放。片子使用大量对非洲民俗雕塑的静止特写,恍惚觉得这效果真的跟堤一样,像是凝视无声的控诉... 雷乃的大师级剪辑+马克的大师级文案,片子在批评所谓“热爱艺术”的上流社会方面效果很犀利 |
|
不需要红白蓝三部曲那样的体量,短短半小时,处处都是自由,平等和博爱。用轻快的节奏,活力十足偶尔童真高亢的音乐观看死亡的雕像,几位导演在做的是与死亡搏斗,使雕像复活。 |
|
马凯谴责西方把非洲当成量产黑人的实验场,雷乃干脆将经过白人规划后的非洲聚落的航拍图,跟玻璃罩中的小白鼠的镜头剪辑到一起。这种将其他的文明改造成西方视角下理想的社会的行为,跟N. H. Clement在《法国浪漫主义》中提到的“高贵野蛮人(noble savage)”情结背后的逻辑非常类似,称赞另一个大陆的野蛮人具有纯真、高贵的品质,实际上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因为西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道德堕落、人心败坏——给人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所以才需要将自己对理想社会、返璞归真的愿景投射到野蛮人身上,这是一种不愿直面现实的逃避。传教士甚至赞扬美洲土著居民能够以顽强的毅力忍耐白人的殖民统治。英国在美洲规划的一些城市是以教堂为中心的,各个生活区域也经过了规划,新大陆沦为了白人的积木乐园。 |
|
我们国家也在做这种事 破四旧 毁雕像 我们队雕像赋予了太多意义 因此雕像也成了我们发泄的对象 |
|
14 MAR 2010 (4+) 一直不知道原來chris marker有份,其實想來也不意外。很喜歡兩次從藝術品的角度看我們的片段,一次在藝術館,一次在藝廊之中,後半部份講非洲當代藝術工作坊生產很過癮,也幽其時的白人世界一默,特別是購買非洲人舞蹈助慶的一句旁白,最夠抵死啜核。 |
|
多重解释层面,所谓“论文电影”。观点公允与否暂不说,创作者的介入形式倒是很有意思 |
|
对死亡的思考 |
|
-,显然太具体。 |
|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4】鲜明而强烈的批评意识。从不同角度展现的人物雕像告诉我们Alain是多么精于剪辑,而克利斯的文案又做得如此激情豪仗。“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 |
|
“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 |
|
“尖锐地批评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非洲传统艺术的戕害以及自称热爱非洲艺术的上等阶层的贪婪与伪善。” |
|
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 |
|
论文电影 |
|
论文电影=一个絮絮叨叨的白人三脚猫人类学家拍的全解说专题片,黑人没有发言的机会。 |
|
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 |
|
以艺术的包装探讨传统流失,文化侵略,种族歧视 |
|
我觉得他是天才 |
|
好偏颇的观点,有点做作。摄影和剪辑很值得一看。没有字幕,旁白全没懂。 |
|
╮(╯▽╰)╭,作为一个英语白痴英文字幕看下来完全不知所以然。。 |
|
起初以为只是讲艺术的,并不是啦 |
|
诗+论文+纪录片 |
|
这片子探讨的东西太多了吧 西方人制造和购买的非洲艺术形象 跳开非洲的更加广泛的强与弱的艺术关系问题到现在不但没好转反而愈演愈烈 |
|
115 |
|
8.1 |
|
先是平静地拍了十几分钟的非洲古代黑人雕塑艺术,然后笔锋一转,切入到非洲黑人被发现、被殖民、被同化、被歧视的历史问题。非洲风格雕塑品被欧洲人当作玩物,当地人批量生产进而以丑为美,失去艺术价值。传教进入后发展出黑人基督艺术,这种杂交实则使两者互相摧毁。黑人于白人社会中在篮球、拳击、音乐等领域突出表现,但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
|
最搞笑的是CM对他在影片中的批判与他本人之间巨大相似性的无意识 |
|
#Chris Marker影展# 批判西方殖民主义,有点太议论文了⋯⋯ 看的DVD版也云里雾里的。 |
|
关于种族问题的深刻反思。观点至今依然尖锐、犀利、不过时。 |
|
反殖民影像散文一则,经济到文化,粮食到雕塑,艺术向附属与加工的沦落。雷乃的纪录片总是如此迷人。 |
|
和去年的《达荷美》可以一起看 |
|
#ica 看完之后又看了2022年Julien新版,又在ica看了Diop2024新版,又又又回ica看了马克这一版。常看常新。 |
|
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不愧是萨特的学生。和儿子一起看的,连儿子也看傻了哈。http://www.youtube.com/watch?v=AycfGQf2MUQ |
|
黑人艺术文化抗争简史,诗一样的解说加上迷人的剪辑,三十分钟用得恰到好处。 |
|
并不是艺术史科普,只前半部分在拍雕像,后半在控诉殖民和种族歧视。考虑到所处历史时期:二战后、殖民地解放前、民权运动前。这种“大鸣大放”主观直白的解说词在近年瞻前顾后揣摩词句力求“理客中”及政治正确的纪录片/非虚构片里再也看不到了 |
|
“因为万物是神圣的,所以根据它们创造的物体也是神圣的。”“对死亡越熟知,越有利于驯服死亡。”“这是一只动物的死,栖身于这手掌的力量哪去了?这力量现在自由了。它四处游荡,它会纠缠生者,直到它变回原形。”黑人艺术曾是愿意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愿意承担艺术变革的工具。而现代生产的技能,“让人类从巫术中脱离出来,它同时又和巫术展现出一种奇怪的联系。它们总在与死亡做抗争。科学就像巫术一样,承认动物献祭的必要性,承认血的功效对邪恶力量的控制。巫师每天都在捕捉影像。而死亡,永远是外卖丧失记忆之后行将前往的国度。” |
|
从文化到意识 |
|
雷乃还做了不少纪录片啊。 |
|
论文电影 |
|
有意思,美国人应该好好看看!马凯的文案总能一针见血,但是翻译的问题看得我好累🤣配乐也很出彩 |
|
完全听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