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士劳斯基常常强调这部电影的种种缺点,最后反对公开放映它。直到他过世之后,这部电影才在波兰电视上首映。 |
|
3/10 |
|
虽被基耶本人判为失败的作品,但今日来看格外有意义,一部中片的体量完全拍出了社会主义体制中一个典型官僚的作风——既要迎合上峰保全乌纱帽,又得兼顾清官美誉摆出勤政为民的姿态(独白真是讽谑得可以),其焦灼情形在表象意义上仍是走导演一贯的路线,但本欲藉由男主形象刻画的理想信念显然最终流产,几乎可以想见基耶的恼怒;但于观众来讲,倒意外成就了一个面目模糊然而轮廓分明的首鼠两端者。以纪录片的手法、自然光运用加持,还原“在场”感,从窗口俯视的角度暗合政府/民众的对峙落差;闪前的运用相当具有讽刺感,几乎是整部影片的高光。 |
|
26/7/2006 7:40pm bc |
|
“恐怖片”拍法:人物在压力下渐疯,闪前段落预告被清算命运,阴间配乐。十分悲观,拍政治最后又回到拍人的行为内心,虽然是这种后期死都不碰也拒绝再提的题材,但还是很基耶的嘛 |
|
关心政治议题的电影往往囿于时效性而无法打动后来的观众,但本片聚焦小城书记面对危机的反应的拍法,却赋予了影片以超越具体问题的可能。我们能看到他身上人性的一面:不时吃糖、接过扩音器时首先喊出的粗口、当听到群众在搭绞架时望向路灯的本能恐惧。我们甚至理解他行为背后的理由,同情夹在群众与华沙之间左右为难的他的处境。然而机器又恰恰是通过这样的官僚得以运作,闪前里的镇压也必是由此得以实施。这些我们也许比欧洲的观众更加熟悉。电影完成后即被禁,但到可以上映之际,基耶已经看不上这种作品。他早已不相信艺术家能够影响政治。 |
|
体制下的人,都很没劲。故事犀利表演犀利导演更犀利。 |
|
波兰的76年罢工,“群体性事件”,我靠真牛逼。基老师这片儿用了标准纪录风,长镜头,自然光效,不尝试隐藏摄影机的运动和角度。剪辑很有意思,几处闪前用的很好玩,拍群众演员的时候,有几个侧面的角度没接上。叙事处理的颇为紧张,社会主义体制内的天才是也。 |
|
This is more than politics, this is cinema. 定格+閃前,不是宿命論,衹是意味著,老大哥時刻注視著你。 |
|
1976年6月25日,历史的一天。波兰人民共和国时期不断循环的罢工事件,经济基础不断冲击上层建筑。曾经坚定的镇压执行人,在面对乱局之下同样手足无措,“吊路灯”的幻觉不时浮上心头。
影片拍摄之时正逢又一次罢工潮,表现工人的愤怒行为应该是最贴近真实情况。有给几个参与者定帧闪回,跳到1981年时的后续进展状况,有的被殴打、有的被审判、有的被救助、有的走向对立面。 |
|
当你不在人民的队伍里,就在人民的对立面。 |
|
没有字幕。。。没有字幕呀!!!感觉剧情是相当有趣的呀,集会、罢工······这么好的题材的片子并且是大师的片子,为嘛连个英文字幕都没有呀! |
|
基耶斯洛夫斯基总是试图从个人出发去理解和阐述一个体制,这个出发点占着高位。这片子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有片子中很不同的一个,他用了自然光。他不喜欢这个片子,多年后阻拦它上映,出于道德的考虑和对制作的失望。他觉得没有把党委书记探讨好:假,虚——但这个角度已经证明了他对众人的超越。 |
|
几个插叙可还行- - |
|
怎么记得我看过呢?或许是波兰电影的题材太熟悉了…… |
|
波兰76年的罢工事件。A short working day for sure:the main character is unable to complete his regular hours。A local party secretary (Poland was still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has to face a mob of strikers protesting hefty increases in food prices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
|
食品提价引发群众抗议冲击市委大楼,贴身记录党委书记狼狈的一天,剪辑摄影牛逼,官僚风格令我们倍感熟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片风味和米国完全不同,根本轮不到靠媒体救场转移注意力~ |
|
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上年“香港暴乱”的影子
再结合当下完全不敢写评论了… |
|
虽然基耶斯洛夫斯基本人不喜欢这部,但却描摹得很生动,摄影机几乎全程贴近焦躁的官员,最后他还是拂袖而去,相当有批判意味,基氏早期的作品总是着眼于工人阶级,让我想到了《生命的烙印》,传达出强烈的政治忧虑感。在短评区学了个术语叫“闪前”,确实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
|
通过一位政府干部短暂而又煎熬的一天来展现1976年波兰工人大罢工,叙事结构上依旧有基氏特色,首尾完美对接,对群众的展现上则个别使用闪前方式。镜头上还是比较克制的,强烈的纪录风格也显得真实。 |
|
現實主義劇情片,從承諾到逃離,聽著配樂結束更顯得不寒而慄。政治無非只是一個腐敗的系統,我們退而求其次將權力交給少數人保管,卻希望他們能將世界變得更加完美。 |
|
简直就是岗察诺夫斯基"亲爱的同志"前半部的延长版。也有点像瓦伊达的铁人。没想到基爷也有如此生猛的电影创作,彻底颠覆对他的刻板印象,还以为基爷只会拍宗教和人性题材。
波兰维稳失败的反面教材。但是敬佩他们1981年就反思1965年事件,而且把1981年当年度格但斯克造船厂抗争事件,团结工会成立拍进这部电影。南韩是到2007年的华丽假期才拍1987年事件。
配乐和音效太牛叉。 |
|
事实上看的过程中我处于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结果越看越焦虑,都是这粗粝的跟随手持摄影的功劳。系统性的问题不是个人能够影响的,且不论这位书记的行为逻辑究竟是对上还是对下,仅就他的实际行为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很有良知和责任感的领导了。毕竟,我们从历史上又不是没有看到过事态滑向恶化的结果。 |
|
预示叙事,在电影里叫闪前。 |
|
闪前在处理人物下场上增加了铁拳感。影片主事件让我想起《亲爱的同志》,只是本片没有展开内心的原有与崩塌,更多是体制下人的无能为力。 |
|
很神奇的一部。“抗议人群冲入大楼前”的情景在哪里都相似极了,想到《亲爱的》想到哈伦·法罗基剪辑出的罗马尼亚革命实纪。“小公务员焦虑”式的内心独白,以及突兀但显然有意为之的暂停-插入人物后记。一切都似曾相识,看得出基耶的一种政治悲观 |
|
基情不可亡 |
|
想不到还能看到这部高清。对上级与对群众的根本冲突形成了他的紧张。闪前真有一种“不怕现在闹得欢,就怕日后拉清单”的感觉。老基虽然反对放这部片,死后才放的,但人物塑造与气氛上还是相当出色的。 |
|
对基耶的崇敬支撑我波兰语无字也坚持看完 |
|
比较普通,多处闪前很有点惊悚的味道 |
|
21/4/11:纪录形式政治片费神 |
|
大家都在说的闪前的确挺好玩 不过事件拍得没什么趣 对体制内官员的刻画也模糊 |
|
短小精炼,很多镜头用的都很到位,情节引人入胜 |
|
很有风格的中短片,现实和魔幻的交响曲 |
|
足够紧张的心理对峙,在对下承诺真实和对上掩埋结果之间的道德博弈,引发不间歇的焦躁。
两者并非相互平分,在基氏的镜头下,真实性所荡漾的波纹总是以偏向后者的调度延长而去,呈现为一次又一次的掩面回避。
冷冽是因为躯体和言辞的受阻,它并非是无感,恰好相反,它如腹绞痛般侵入神经反应,封住口鼻的喘息,就让视网膜把世界定调为灰色,也就是说,它的冷来自于神经痛感引起的体温骤降。
至少在本片中,基氏无需遁入难以识别的虚空,因为政治斗争是外显而激进的。“我们要工人阶级执政,不要红色资产阶级” |
|
vs-1754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短片集 |
|
好多人啊.jpg
以纪录片视角拍故事片,观察而非煽动。思路我理解,但不习惯这一类型电影的这种表述方式。没有感受到影像传达出的力量,作者意图模糊,像流水账。虽说并非刻意,但吃大白兔奶糖的书记有点滑稽,有几幕给我整笑了。以及配乐很怪。 |
|
下次再也不要裸奔了,看得我好费劲。 |
|
从一个少见角度展现的政治事件,反而能更直接的表现主题,哆哆嗦嗦的第一书记成段的内心独白,点缀以数个示威者或多或少的生活场景展示,恶劣的体制内外都是具体的人 |
|
利益带来腐化 整体条件不提高机器与途径都会瘫痪 年代简介 电视开始 回忆 普通人 职位 习惯家庭 共同节日 无辜受害者 推诿 吊路灯 暴力威胁 定格色调 |
|
讲的是35年前的今天,真巧 |
|
真实 |
|
3.5。極其政治性的題材,但卻可以在當中看到許多非常具有創造性的處理(前面跳了幾個年份,再回溯那天,最後收在當事人回憶當時的電視發言轉播,提及事發前就惴惴不安(但實際可能不然);直接以心聲呈現被夾在中間的三明治書記對上對下的各種盤算;鏡頭定格在部分群眾臉上,跳至運動之後的審判,或是談判後的景況),甚至會讓人奇異地想到,如果那些時空穿梭再往下走下去,更綿密地編織起來,很可能就是《奧本海默》(當然奇士勞斯基和諾蘭的影像氣質完全不同)。從火燒車中逃出、而後陷於癲狂的司機,是很奇士勞斯基風格的小人物。 |
|
1976年政治事件的在演,基斯的准纪录片风格让这部政治题材的电影格外锋利,几段闪前有种寓言性质。 |
|
挺有意思。赋予无所事事的省书记大量的心理描写。奇士劳斯基在1981年写:“在那个时候,艺术家的内在自我、心灵探索与焦虑都是比较不重要的……今天,说出这世界的真相虽然还是很要紧的事,却已不再足够。我们必须去寻找更戏剧化的情境,寻找日常生活以外的道德,寻找更有普世性与更睿智的洞见。”这些看法,连同“机遇之歌”的诗学,预告了他未来的电影风格。 |
|
好 |
|
7#闪前的运用和群众暴动的画面很厉害,摄影剪辑没得说,但客观上只是再现,官员的内心独白很多,主题处理不够。 |
|
才知道基氏一直不喜欢本片,确实没有其它作品一样登峰造极,但是算得上是一部佳作,书记的形象其实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受制于片长其他人物都成了背景,听到被烧过的部下说绞架然后闪过路灯杆还有被群众威胁从窗口扔出去的桥段都很灵性 |
|
擦汗 吃糖 抽烟 想留下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是方便两边都讨好都不得罪 |
|
社味扑鼻,很亲切;我天呢能找那么多群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