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拉热窝,一个希望与共存的象征,一个悲惨世界的开端。 |
|
只看了第26分钟的夏娜莱克(6.2)、第31分钟的普优(2.4)、第41分钟的戈达尔(3.5) |
|
薩拉熱窩的橋,這頭是薩拉熱窩事件和一戰,那頭是波斯尼亞內戰和戰後傷痕。頭個短片里,Kamen Kalev將薩拉熱窩搬到夜晚;最受我關注的Vladimir Perisic則是將刺客的證詞化身呢喃低語漂浮在圖書館和學堂之中;戈達爾則是對1993年的《向薩拉熱窩致敬》進行擴充。最後一個短片略感動。其他導演的不大上心 |
|
这个短片合集的表现形式还是蛮不错的,虚实结合……有一点晦涩难懂可能就是背景,宗教背景,国家演变发生的时代历史背景比较不容易一看就明白,有一些是隐身的含义并不直接地表达,还有这种类似纪录片解说旁白的叙述也挺深刻……评分为什么那么低呢? |
|
由王储刺杀事件拉开一战序幕,刺杀者的低吟自白,士兵的违抗军令,照片与现代景观的透视重叠,以及依然天真无邪的踢球少年,短片风格不一,中间几段索然无味,最后又回归感动,勉强三星。 |
|
13短片合集。普优的获得最多笑场,一个流氓知识老头奚落着所有邻国,匈牙利、美国和吉普赛,世界上三大强盗;戈达尔继续着《我们的音乐》讨论shot与shoot以及图片欺骗性;萨拉热窝生长的Aida Begic以士兵肖像嵌入当下城市街景;最感动的是结尾一部,塞族孩子将点球踢飞,跑到穆族墓区寻找。 |
|
萨拉热窝往事........................ |
|
质量稂莠不齐的短片合集,风格太迥异,硬生生凑起来显得有些不着边际。 |
|
橋下流的,是棺材。求亞裔練功夫的那個黑白記錄片彈奏的鋼琴曲! |
|
Je vous salue Sarajevo |
|
13个欧洲导演各拍一部短片向萨拉热窝致敬,这些导演除了疙瘩儿我基本都不太认识,女导演还挺多。至于质量这种短片集必然是良莠不齐 |
|
萨拉热窝人的自述历史。今天的萨拉热窝,明天的乌克兰。 |
|
最后一部的视角不错,两族曾经的生死纠葛,最终化为相邻的两块墓地。 |
|
7/10 |
|
Aida Begic 相册前面的黑白幽默 最后的打拳滑板人物配合音乐进入高潮太有趣了 喂狗小男孩还挺可爱 Leonardo di Costanzo 在前哨基地里对于"逃兵"的展现最有戏剧冲击力 p.s. 双手握合对于这座桥的概念的串场动画有些一般 但在 Teresa Villaverde 的最后一束火燃尽记事本中间页衔接之后动画里桥上掉落一本火书 瞬间入迷了 最后爸爸 烟 球 墓地 哎 |
|
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分化、瓦解,难道可以弥补? |
|
不同风格的镜头与视角给予了这个城市提供了多重而又深刻的解读(此处拉踩一下《XX,我爱你》系列的绝大多数)。它曾装下创伤与难以忘怀的历史性痛苦,也最终点燃整个欧洲进入水生火热的前一刻;所有片段仿佛如同集体记忆,将往事重新翻新,用不同的方式拼凑过去今日。是另一方也因为牺牲的意大利人,想要拯救图书的人,无法回到过去直面的人,还有热爱着这座城市的小男孩。私人最偏爱的果然是Sergei Loznitsa,在很喜欢他采用的更概念型的表达,融合街景镜头与士兵之间的“情景交错与互相映射”让人着迷。【WE ARE ONE #10】 |
|
短片合集 |
|
电影的政治:民主 历史与影像 与书 |
|
不均一,但是手和书的转场还是抹掉了些棱角。洛兹尼察的叠化太可怕了!戈达尔这是影像之书的演练吧,关注点已经放在了手上,拿起摄影机就如同像拿起枪一般冷漠。夏娜莱克固定镜头同样有极高的辨识度。很多声画不一,陈述中多是锋利而镜头如此克制。最后一个故事扎心了。萨拉热窝确实有一座桥,一头连着无尽的历史伤痛,一头却连着现代的开端。 |
|
内战的伤痕,只有最后一出孩子捡球值得回味。 |
|
22/1/26 |
|
最后一个故事拉高了评分 |
|
冲着戈达尔看完了全片,13个短片共同构筑起了萨拉热窝往事,有意思的是每个短片都没有明确标注故事发生的时间点,却不妨碍观众推测它发生的时空,正是因为电影的历史叙事与无数人的记忆形成了默契,完成了一种提示性书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南斯拉夫的民族伤痛。 |
|
12min,然后跳过去看了戈达尔的《叹息桥》 |
|
他其实不想成为一个英雄,他只为理想而生。 |
|
中间有一部看睡着了…… |
|
非常喜欢的多变电影风格,有一种忧郁和反思 |
|
刚开始的几个比较惊艳,反而两个写实中分别带有迷幻和荒诞的更能彰显短片的张力,中间逐渐平庸,再到最后的几个短片从平凡中重新获得感动拉回了一度压下去的分数,普优和戈达尔可能是期待太高,没留下什么印象,有两个受害者回忆加影像的过于敷衍了,当然再敷衍也好过洛兹尼察的一个双重曝光,这种东西在战争纪念馆还能摆摆,连艺术馆都进不去,纯粹是暑假最后一周赶作业的产物 |
|
2014年,是萨拉热窝事件100周年,也是一战爆发100周年。多位导演以短片集锦的形式拍摄了这部影片,献给一座充满历史创痕的城市,也致敬那段无法忘记的历史。
13部短片,风格各异,内容有别,诉说了萨拉热窝的过去与现在、战争与苦难,以及战争余震给这座城市中的人的深远影响。
欧里庇得斯说,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这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但对于生于萨拉热窝的人来说,这显然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
|
在一切言说都没有作用的时候,做一些记录总是好的。人与人之间需要桥梁,时代与时代之间也需要,虽然这桥梁根本没有搭起来的可能,但导演们还是努力去搭了,明知没有用,还是去搭了。 |
|
死亡,分裂,好像是十三部短篇共同的底色。最后一篇塞族和穆族墓地对比真是触目惊心,在萨拉热窝又是那么司空见惯。
戈达尔那段有点抖音的玩法,不过这是2014年戈达尔先锋之作。
意大利人为了逃跑可以奋不顾身,很传神。 |
|
信息量好大,做一些记录。1.街头日常生活的情景和手持武器的士兵肖像,用黑白的图像叠加,一段没有对白的影片。2.东欧的红房子。人们在大火中拯救图书,狙击手射杀拯救图书的人们。所有人都非常恐惧,只要离开家就像俄罗斯轮盘。3.一个老奶奶坐在空荡房间椅子上读信,今天我为我的城市祈愿……我的命运和我的城市捆绑在一起……4.文化是一种规则,但艺术不合规则。规则只想不合规则的事物早日灭亡。5.法语中使用镜头或透镜指代眼睛。羞愧也好,震惊也好,他们伴随着记录恐惧的摄影师,他们是最近距离下凝视恐惧的人。 |
|
站在萨拉热窝的桥上时,觉得一切太过祥和,于是在城外便超速吃了一张罚单 | 后半段的几个故事好于前半段。 |
|
#WeAreOne#24 |
|
没经历过,不懂 |
|
至此我才看見,過去我眼中巴爾幹半島的悲傷外層包裹的詩意。 |
|
“世界出现问题都会想到欧洲”“我爱我的城市,我爱萨拉热窝,我熟悉每一个商店,每一条街道……” |
|
书评吐槽地图炮哈哈哈,睡前还惦记着书的老夫妇好可爱。最后一部的小屁孩看着那么老实,约基奇十岁时也很骚吧。 |
|
WeAreOne Online 投稿一档podcast特别节目挑选的一部短片合集,关于这个曾经满目疮痍的欧洲老城——萨拉热窝的命题作文式作品,每个导演都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时而晦涩、时而浓烈、时而抒情,多了解些背景知识再看会更容易理解吧 |
|
不愧是欧洲,完全看不懂哈 |
|
剧情短片和短实验片的集合,围绕一个中心点的“萨拉热窝文化圈(误?找不到别的形容了)”对历史和当下性的经验提出解构是讲这些影像拼凑在一起的目的,也是史观和试图摆脱控制论式的回顾的显示,向着史料的唯一性进攻。“没有被异化的人不畏惧展现自己的脆弱、畏惧和黑色幽默的天赋”。 |
|
几个篇章的链接性很弱,大量的纯台词 篇章专场的动画手臂象征拉丁桥? |
|
质量不一短片集,从不同视角切入萨拉热窝事件,党同伐异确实是人类一贯做法,戈达尔短片是他后期喃喃自语风格照相拼贴 |
|
13个关于萨拉热窝的桥的短故事,背景是92-95年的波黑内战,令人心碎的声音和影像,更像是纪录片合集。最具创意的是每个故事间穿插的用人手动画搭起来的桥,形成,变化,粉碎,重建,燃烧,脆弱的坚固。象征着萨拉热窝人民的恐惧和希望。孩子说,我要变成一个好男人,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男人,我将不为任何一方而打仗,我只为爱与和平而战。 |
|
知道些历史 没什么不好。 |
|
非常艺术非常优秀的电影了,13个小片段的风格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是确实是曲高和寡了,也比较晦涩,能读懂的人估计不多。我也就只能看个热闹,觉得拍摄手法很艺术呀,构图,场景很值得借鉴这样。因为缺乏对历史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动深受的体会主人公的情感了。 |
|
戈达尔的风格一看就是啦。为最后的皇马小门将加一星~皇马十号莫德里奇,克罗地亚人。 |
|
在身负战争创伤的人的眼中,通向故乡的桥比故乡本身更为重要。 |
|
A French kiss in the gravey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