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志,是一群很能將生活過得像夢般美好的人。我也相信,生活不會虧待這群造夢者。 |
|
NewFest 2014. 瑞士同志平權歷史的一段愈50年的個人縮影. 現場周圍全是一邊擦眼淚一邊秀恩愛的老夫夫, 能夠和他們一起度過一個紐約的早晨, 我又相信愛情了. |
|
纵然生活并不那么善意,依然将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这是厄恩斯特和罗比的故事,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最好的部分是,厄恩斯特和罗比仍然活着,现在还在一起,并愿意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所以,重新创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假设。他们是由人参与的有。 |
|
「Why can't people simply live the way they want to? Love the way they want to and get married the way they want to?」「He loved life. But he probably didn't want to go on living in a world that refuses to accept the fact that some people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
|
现实和历史的交错穿插剪辑得非常棒。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对里面的每个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圈子》杂志是国家政策和历史的产物,也随着政策的改变而走到尽头;不管世道如何变化,真爱是不会改变的,有了真爱,人才能走得更加矫健 |
|
人世间的任何情感都值得被尊重。没有经历过伤痕的爱情都不足以为爱情,或者说其实我们都还不会爱呢。 |
|
纪录片里夹杂着演员表演,给人的观感比【黄金时代】更可怕,不断的让人出戏,虽然这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但你根本就无法直视剧情片的部分,理应史料很足细节考究,但粗糙的制作依旧还原不出那样一个时代,本该有冲击力的情节也都被省略了,剧情片的优点统统丧失了,还不如直接拍成能脑补的纪录片。★★ |
|
In love we trust, regardless your gender, nationality, age, locale. |
|
两个不同年代的时空切换,从纪录到传记的视角转移,将这本在黑暗年代发行的同志杂志《圈子》以及这个“圈子”里的故事娓娓道来。他们躲过了二战时期德国刑法175条的残害,却依旧因之后长达数十年的污名化而艰难生存。坚持下来的人都是不易的,看到最后罗比依旧像以前那样放声歌唱,真是无限感慨。 |
|
“圈子”的时代彻底结束,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对同性恋人的故事,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生动的案例,那个充满对同性恋歧视的年代,他们凭着圈子来展现出不同的自己。即便在“受害者成为罪犯,罪犯成为受害者”…的背景下。 |
|
真實的歷史人物那麼美,電影卻乏力無比,選角不夠上心啊。半記錄的形式也沒有利用好,拖沓了節奏,使故事失去了應有的張力。 |
|
是真实故事这点倒还好 但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变迁觉得非常了不起~ |
|
游走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爱情与平权两线叙事,真实还原了欧洲那个绚烂与黑暗并存的年代。杂志的没落有时代的必然,但最后两位主角白头偕老的日常里满满都是爱啊~ |
|
最後當羅比本尊唱起那首歌時,我真的感動了~在這部電影中流轉的故事和情感是真實感人的,誠意之作. |
|
那本隐藏在地下的同人杂志,那个积极传播同志主张的圈子,那些在地下编辑部默默奋斗的人们,情欲一直被压抑,爱情不能公开,主张不被承认,群体遭受污蔑,可是他们一直坚挺着,坚信着人人生而平等。回顾那些波折却又绚丽的岁月,只有脸上的皱纹和熟悉的神采方能体会那一代人的不懈,好在爱情爱人仍在 |
|
3.5★ 紀錄與回憶的一次串連。回憶負責情感,紀錄負責歷史。故事穿梭於上世紀封閉狹窄的同志圈子直至合法化。風格化使影片成功以真實情感述說經歷。 |
|
导演称本片「总体言情」,难免会期待一部「爱情片」。借两位主角,回忆了「圈」俱乐部最辉煌的时光和最后的岁月。男男主角只是单纯的「串线」。但叙事、摄影和人物本身的温柔,使表演的部分与纪录片的部分融合辉映,前者给予后者生动,后者赋予前者真实。相依相伴、尊重理解,是这样的情。 |
|
表演和真实穿插有点特别,可是题材和形式天然占优势,看下来反而记不住特别出彩的地方,尤其是,冲突似乎都交给了采访讲述,表演部分平铺直叙几乎沦为过渡。唱歌还是挺美的 |
|
超可爱的片子。真人和演员夹杂出场,提醒这段历史是真实的,而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有人相爱了半个世纪。爱情的部分拍得很动人,甜到牙疼,但也甜不过真人:一个老爷爷在认真讲话,旁边的老爷爷也认真地盯着他听他讲。讲故事手舞足蹈的样子好可爱。看到他俩结婚的时候,我的泪腺已无法挽救了…… |
|
一半口述一半演绎 整体上是很可爱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
|
@瑞领馆 形式有点像《痴》 |
|
7.5。感动。变装及歌唱动人。 |
|
很标准的同志电影模式,半剧情片半纪录片的形式很有趣也很有效。一个情节跌宕起伏但是开头就告诉你是HE的故事何乐而不看呢。电影本身很不错,可电影开头一个本来无意的镜头从开头恶心我到结尾——主人公窗口挂着ZD旗子。因此无法评分。 |
|
不需要胡里花哨,真实的力量,足以打动人心!!!就是门口插了ZD旗差评,大喇嘛真的支持同性恋吗,就嘴上说说,他认为那是别人的事,从没听说喇嘛僧侣是同性恋的故事,就证明不开放呀! |
|
同性关系尽管涉及性爱,但重点在于广义的情爱,而不只是性。你应该有一个伴侣,并对他忠诚。——《圈子》创始人罗尔夫 |
|
看完后,还是比较失望的:1.个人情爱与时代背景主次不清--我既没看出二人共处半生并成为瑞士首例同性登记伴侣的爱之伟大,也没看出他们一直cue的《圈子》有个啥影响力?俩个都属于没讲好的三星水准;2.原型颜值居然双双吊打演员--Ernst老了发际线都仍然很坚挺,演员就……挺秃然的;罗比年轻时的反串真就好莱坞女明星级的,为他一眼倾心一生一世合情合理,而单演员那略薄的发量…… |
|
相识于“圈子”,他们最终走出了“圈子”。 |
|
不够帅,扫了眼,删了 |
|
235。late 1960s是个“神奇“的时代,全球都在运动抗争。Robi和Ernst半个多世纪的partnership,直到2018年Robi因病去世,真的是Until death do us apart. Fictional和Realistic representation的比例很好,观感相当好。 |
|
The real life Robi is so much cuter. Adorable couple. Good background music. |
|
还不错啊 |
|
感觉有点拖……如果不搞半纪录半剧情会是啥样…… |
|
觉得有些感动感触。真实故事翻拍的纪录片,大量原型采访。人家真叫经历千帆过,什么美人没见过,那时候没有aids搞得比现在乱多了,审查压迫进局子也是分分钟的事情,最后竟也走了50多年成了瑞士第一对注册结婚的。唉唉年轻人,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 |
|
从一而终才是真正的爱情。 |
|
力量仅来自被记录者自身而非电影 |
|
听不懂还没字幕我竟然还看了一半 |
|
瑞士第一对夫夫和杂志 |
|
so, a drama-docu? |
|
没有很喜欢。。。 |
|
所以,和所有革命一样,后来者都是站在先辈献血上过来的;而历史往往也充满惊喜,甚至巧合,随着六十年代的开始,欧洲的学生和民权运动开始,“石墙”爆发,开始了艰难而充满苦涩和自娱自乐的征程。;) |
|
2024骄傲月上海德国文化馆“爱无止境”放映。片子避重就轻,只是单纯的记录现象与事件,但没有往更深挖掘,也没有浓郁地渲染情绪。关于性多元群体与性的讨论可以更全面,而不是仅止于对于一对一婚姻模式的簇拥。纪录片与剧情片互相打断,不如分成两部观感会更好。看到那么老的同性恋人结婚还是有些眼红。放映结束后瑞士领馆免费发放的粉丝小丝巾挺可爱的,就是这个粉色总让我想起老家的棉被。 |
|
從現實老年夫夫的敘述視角,來講述瑞士同志刊物的簡史。整體簡潔溫馨,以溫柔堅強的態度呈現了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 |
|
最後還是長得好看的兩人在一起了,一點都不勵志嚶嚶嚶嚶~
電影本身可能並沒那麼好,但那段艱辛的歲月和經過了風雨的愛情真是打動人心 |
|
演员选角很用心,至少在相似度上。剧情+纪录的手法也算看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
|
以两位老爷爷(瑞士首例同性婚姻,其中一位18年去世了)的视角,半记录半演绎讲述“圈子”往事。办理“圈子”杂志的罗尔多多少少跟性学家马格斯一样,为了这个社会边缘的“圈子”倾注心血,无可奈何被毁了,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一个人扮演不同角色就会进入各种各样的“圈子”,经常听到有人说进入“g圈”,不混了就离开“圈子”云云。当今世界主流不再把我们的行为当做病和罪,但仍要求我们掩饰自己。好像掩饰了,我们就不存在一样。好像我们掩饰了,才能融入你们大多数人的圈子。“圈子”这种文化隔离心理,对于天朝的历史文化价值观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
|
甜蜜的小倆口,遇到對的人就這樣白頭偕老了。敘述的形式有趣,更多的是感受歷史的脈搏。七十歲才出櫃,Robi居然可以接受,愛情的力量。現在有什麼同性雜誌推薦? |
|
#骄傲月专题观影#柏林电影节泰迪最佳纪录片,素材太多,导演没有掌控的能力,略失望。 |
|
说不出来哪里好,看出眼泪了 |
|
满真诚的一部纪录片,演员虽然不出彩,但恰如其分。 |
|
真爱无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