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
|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
|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
|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
|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
|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
|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
|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
|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
|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
|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
|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
|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
|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
|
其实这部影片的最“出彩”的地方是这两个被女主耍得团团转的男人,他们无法主导故事的走向,当他们偷窥,当他们思慕着女主的时候,俨然成了我们眼中的客体,男权中心文化在这里被彻底瓦解,女主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她显得如此不可理喻,然而矛盾之处在于她又必须要被一个男人拯救,好让支配自己的的意志得到控制,归根结底,她需要一个男人,她可以自由选择的男人。 |
|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
|
海底是那么静,令我进入梦乡,像一首怪异的安眠曲。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是在深海的深处,全然静止。 |
|
调度女王 |
|
辛勤耕作是爱达丈夫的人生理念;贝恩斯像那片未开化的原始森林,充满着毫无雕琢的野性和本能;爱达对钢琴的迷恋是因为弹琴弥补了她语言的障碍。原始美的吸引力跟琴声的古典韵味一样,对人的本性有不可抗拒的魔力。亨特扮演的爱达,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激情饱满,表现力强到几乎等同于呐喊。帕昆扮演的 |
|
如果说前半段钢琴还只是一个俗套的“文明世界”“精神出口”的象征物,那么经过“交易”之后,钢琴已经转化为了被物化的女性身体,或如贝恩斯所言,“嫖资”。归还钢琴,就是自我与尊严的回归。
另一层面,对于斯图尔特,钢琴(妻子)则意味着土地——殖民者眼中的财富源泉。在这种传统男权逻辑的包裹下,他行动上暴力专制,精神上却极度匮乏、压抑,甚至完全沦为女性的欲望客体,终究难逃被物化的结局。
给毛利土人表演的影剧正是电影的源起,影剧的“斧头剁手”预言了即将到来的悲剧,但这一场景也同时暗示了斯图尔特暴行的虚假性:刚强反证了软弱,他砍断的并非手指,而是作为男性的权威,这是一次自我阉割。不应该像土人一样冲上舞台攻击“演员”,值得攻击的是早已定型的男权话语,把剧本撕掉重写就对了。 |
|
不要看表面,而是爱情本身 |
|
这也叫爱情么? |
|
舞台剧中的斩手与大雨中的斩手相呼应,野蛮对于文明一如片中的男人对于女人。 |
|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
|
在感情上懦弱而没有占有欲的斯图尔特,没有怒气冲冲断然捉奸,而是偷窥,或者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观察。大胆表白的贝恩斯也没有占有欲,却有真爱。艾达在第一个情人被雷劈死后死了语言器官,遇见贝恩斯后开始萌动复苏,在斯图尔特的斧头下彻底死亡。过去的艾达已和她的钢琴一起葬身海底,开始在黑暗中学语的艾达是一个新的艾达。
三者的情感描述很细腻,包括小女孩的恐惧和爱憎。仰视镜头里挂着天使翅膀去送信的她,仿佛是魔鬼,最终发现,她的坚持换回了一个全新的母亲。
纯钢琴bgm既表达情绪同时也渲染氛围。 |
|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
|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关乎音乐、情欲与爱情的女性电影。身为男人的我其实有点捉摸不透。难道真如所说“到达女人心里的路是阴道”?欲望带来爱情?最震撼我的一场戏是女主被丈夫惩罚后,面无表情冷静地坐在泥地里。眼神中的冷峻、决绝让人难忘。另外,结尾要是把熊孩子和钢琴一起扔了多好!哼哼 |
|
很好 在电影里面可以看到男人可以有多自私 恶毒 愚蠢善妒。当丈夫说出切完ada的手指还说我爱你 我只是切断你的翅膀的时候 恶心得快要吐了。 评论里的直男癌只希望女人楚楚可怜,围着男人转 为男人牺牲为男人付出 还不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否则就是十恶不赦: |
|
什么跟什么啊都。 |
|
手指作为女性自慰的重要道具,在电影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弹钢琴、在Stewart床上的“反攻”),最后金属手指的镜头也处理得颇具情色意味。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当我们听见失声者Ada心中音乐的同时,土著的音乐(小孩唱歌被喝止)却是缺席的,Ada与Baines因“交易”而生的爱情也在无形中与殖民者与土著的关系形成了互文(同时也可参见Baines和Stewart二人对待土著的态度),让这个关于道德与女性觉醒的故事拥有了更丰富多元的层次。 |
|
难以置信它和《霸王别姬》分享金棕榈。本片基本上毫无逻辑可言。节奏感很差,剪辑之跳跃,穿帮镜头之穿帮程度令人忍无可忍。最后半小时莫名其妙。这就是典型的女人拍的电影。或者我可以认为坎皮恩在教我女人真实的思想,which就是这样没有逻辑和节奏感。严重怀疑我和路易·马勒看的不是同一个版本。 |
|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
|
这个真的是……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
|
处处呈现出男权世界的隐喻——海边汹涌的海浪混合着尿液、斧头“阉割”的投影及断指、对衣服破洞(阴道)的抚摸、甚至殖民地的隐线……父女二人先后在缝隙中进行窥视,同时在两次窥视下实现女性主体的逆反,即她决定抛弃母亲以及妻子的身份;影片中几次的镜像设置也构成了主角自我观照自我省察的过程。这样一个隐忍、喑哑的女性内在地隐喻了一个昂扬、高贵、美丽的魂灵。当代以发声的钢琴被抛入大海,蓄谋已久的绳索的羁绊与刹那的自我挣脱,如果说前面的不轨情欲是初次的苏醒,那么挣脱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觉醒时刻,她选择了第二性之外的最高原则:生命本身,这就说明了她的不轨和离开绝非出于情欲或者所谓的爱情,而是一份更深的女性的自我辨认、自我建构直至自我认同。尤其在最后一幕,沉溺的钢琴和尸体悬浮,来自死亡的自由引力,美得令人颤栗。 |
|
怎么办我喜欢女主角。她怎么能长成这样太祸害了。 |
|
绝妙隐喻,六岁起便不说话,因为六岁有了性别意识,六岁起我们就是女性,而女性在社会里是失声的。电影是简坎皮恩在社会里发声的方式,钢琴也成了爱达的发声途径,简并不是激进者,所以她电影里的男性虽然强势但终归是温柔可触动的,最后爱达的意志选择了生命,得到了解脱,也是某种程度与世界的和解,简也是在探讨女性要达到最终的自由安宁需要挣扎牺牲至如何吧。(其实偷偷有把女主和1900置换代餐了白橙,好好哭哦还HappyEnding🤧 |
|
看过很多遍,还是想看! |
|
无语的力量...身体换钢琴这个桥段那么多年以后想起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
|
并不是女性导演拍的就一定是女性电影,也不是女主角矫情任性就代表女性独立和解放,更不是因为被猥亵而有了身体意识就是女性的觉醒啊。女主有自闭症,唯一的表达方式是钢琴,结果被钢琴老师占完便宜跑了。在娘家未婚生子,被老爸甩锅远嫁到遥远的对跖地。遇到一个庸俗市侩的丈夫,无法交流,而猥琐色情狂的邻居与之重现了当初学钢琴时被男老师占便宜的情景。最后肯定是有暗中的土地交易,邻居才得以顺利把女主带走,到这里女主都一直是个没长大的自闭症儿童,唯一的自主行为仅在于拒绝长大,类似铁皮鼓的小男孩,与女性身份无关。自杀之后出于本能求生,然后开始成长并学说话,恰恰是接受了猥琐男的驯化,这个过程哪里有什么女性的觉醒解放自主啊?!小女孩和毛利人都很可爱,其他所有人都好讨厌啊。 |
|
爱情倒成了其次。这仍是讲述的女人的沉默和表达。沉默既是男性掌握话语权下的女性被迫,亦是女性封闭的自我保护。而这样的表达以音乐的载体钢琴作为媒介、以课程构成在场、以情感作为催化剂同时伴以女性自觉完成了“开口”。因而最终这一行为达成之后便丢掉了媒介,伴以更多的自觉。 |
|
我不认为这是个好片,编剧的耐心明显不足。另外,我不喜欢这个故事!禁忌的恋爱是给有勇气的人的,我没有勇气且懦弱不堪,我不愿意从别人的勇气里看到自己的懦弱,我讨厌这部片!讨厌!!! |
|
喜欢它很学院很结构化很精确又非常感性的气质。大银幕和时而排山倒海时而细腻如丝的声音加一星★★★★★★ 女主角长得像夏洛特,非常有才华!那个稚嫩的inner voice是她配的吗,感觉有点违和。 |
|
奥斯卡没瞎颁奖。次片讲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把妹方法: 霸占妹子心爱的东西,然后使劲使劲对妹子发淫威,然后你就成功了。 |
|
这就是简坎皮恩大名鼎鼎的女性主义电影吗……说到底女主的处境和被卖到大山的女人没有区别?没有财产权,钢琴可以被丈夫随便变卖,想要回钢琴也得出卖身体,一个逼良为娼的嫖客男主,和一个又得当备胎(不婚内强奸也会放女主自由)又得当恶人(买新娘?砍手指)的老公男二。你要说任何层次的爱或者strong will,还不如简爱或者查泰来夫人
影片获奖除了女性主义因素,还有导演人类学背景提供的与毛利人共处视角吧——老实说太少了,也至少老实地反映了钢琴能换八十亩地、干重活的脚夫——殖民者欺负原住民不懂什么是土地产权。但故事终究是白楠白女的故事
最后是钢琴。被标题骗了,愿意为音乐付出身体付出手指的女主角终究只是寂寞,最后毅然决然抛弃钢琴、搬离殖民地住大house的结局非常像
“曾经我也想学艺术,后来做直女调理好了” |
|
不愧是经典之作。隐喻了女性命运的悲凉:被抛到陌生的港湾,和陌生人组成家庭,只能用音乐来找寻自己,为此宁可忍受被伤害被侮辱的命运,然而,当爱浮现时,一切终于得到救赎。其实,这个救赎是偶然的,无边的海洋中,掩藏着无数与音乐殉葬的人们,她们始终没有找到归路。 |
|
我从6岁起,拒绝说话
因为大部分人,都说的是废话
于是,我爱上寂静
其实,我并不寂静
我爱钢琴,音符是我的表达方式
我一直缄默
直到遇到他
他一点一滴的走进我心里
从心底,摧毁我一个人的世界,建起两个人的天地
真爱重建我的世界
把我从无声带入有声
从黑白带入色彩
我开始学习说话,开始学习以前没尝试过的。
生命开始新的篇章。 |
|
4.9。一部幽暗、暴烈、拒绝触碰的影片。观者仿佛被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绞碎,温柔的结局也无法对其强力削减丝毫。霍莉·亨特的演出是影史级的。与《钢琴课》一比,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显得假大空。 |
|
开头就觉得导演构思是很清晰的,她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是如何挣脱当女主角从6岁失声后,从手指夹缝中看向外面,那种情感向内心收紧,不由自主地悲剧命运。
故事放在19C中叶,空旷的新西兰海岸,一架钢琴放在沙滩上,海面微波荡漾,伍尔夫曾写到:像是有一块布在那里摇摆出层层褶皱。因而发现很多海浪镜头与女主角用骨架撑起的连衣裙的互文。
她是那种既有冲劲又喜欢沉思的人,是莽撞而危险的角色。印照着波涛的平静与汹涌。而在和他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里。一颗冰冷的心也开始了对火光、对依恋、以及对某个人肢体的渴望。
灰蓝的光线太暗,她选择与钢琴一起沉下海去,但就像游泳的人刚好用脚尖触到河床那样,她听从了生命的意志,这个新选择很美,就像“现在,我终于要放开那受到抑制的、强加阻遏的欲望,随心所欲,虚掷此生。”这段话一样美。 |
|
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欣然同意了。贝因深爱着爱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