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Barbarella (1968)

    最近更新: 2025-05-17 BD高清无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邪恶科学家将女子放入钢琴,用琴键羞辱她,弹起了死亡之曲!速看科幻电影《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作者:科幻梦工场

    邪恶钢琴家将女子放进钢琴,用琴键羞辱她,一边弹琴一边说爱《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作者:科幻战舰

    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作者:洁白的小悍妇

    芭芭丽娜是公元四万年的女詹姆斯·邦德,专门收服太空星系中的妖魔鬼怪。当她被逼降落在一个星球时,她要面对一个同性恋的邪恶皇后、盲眼的英俊天使等等。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1 IMDB 8.3 超清720P
      Metropolis
      1927
      科幻片
      美国

      大都会

      Metropoli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 Cyberman前传。
      •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 豆瓣 7.7 IMDB 6.2 正片
      Dark Star
      1974
      喜剧片
      美国

      黑星球

      Dark Sta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开始,我真的是很严肃地在看
      • 好玩死了,卡朋特跟卢卡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本片堪称是科幻版的《巨蟒与圣杯》。影片中的炸弹堪称科幻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AI/机器人之一。结尾非常闪亮,一下拔高到了接近《2001:太空漫游》的地步——以一种荒诞、神奇、搞笑的方式探讨了宇宙和人的关系。
      • 8.3 简陋粗糙便宜WTF假的要死,却无处不彰显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受用一生的省钱功底。约翰卡朋特的处女作真颇具鬼才之势:外表十分令人崩溃的外星人,被灌输逻辑现象学的导弹,沉闷的黑色幽默更像一段冷笑话,等到了结尾,便知此等小成本独立电影究竟有何魅力。
      • 电梯间杀异形,炸弹20号对存在主义的思考,跟随七彩星辰流浪太空,踏着滑浪板成为流星。
      • 卡朋特的冷笑话,除《怪形》外最好的片子
      • 电梯坠落那场戏真是看得我瞠目结舌,对这种电影我的观点一向是节操虽然不值什么钱,不过也不能丢得如此干净,这鬼马扯淡的能力只有吉列姆能相提并论吧。最后和炸弹讲道理那段也是神来之笔,讲得一道一道的,太奇葩的黑啊
      • 7/10。最后绝望的工程师化作繁星飘向太空,而同伴骑着飞船残骸当作的冲浪板落入行星大气层烧毁,配合乡村音乐具备了太空西部片独特的迷幻主义。船员跟气球外星人在舱内拿扫把打架、电梯井瞎折腾的桥段最好玩,片中死去长官的意志提出让科技停止思考的法子显得荒诞而深沉,前期铺垫的对话单白有点闷啊。
      • 科幻喜剧,卡朋特称其“太空版《等待戈多》”,后者为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成本六万美金,本片也是五年后异形的原型,二者类似东成西就与东邪西毒。影片以基友告白剧终。摇滚乐队Pinback命名来自本片角色(角色命名有趣又深意:做的少站的高…),神秘科学剧院3000和红矮星号都深受本片影响。
      • 74年首映时,卡朋特称其为“外太空的等待戈多”。等到异形和月光心慌成功之后,此片在79年获得了重映机会,宣传语聚焦,“异形作者与月光导演携手奉上,终极宇宙喜剧!”……
      • 黑色,嬉皮,飞,冷,基,结尾无敌
      • 结尾真牛逼,直接在太空里冲浪。
      • 囧,怪异,荒诞,还有一些百无聊赖的无力感。前面有点闷,后半段还是很有意思的。
      • 卡朋特的腔调其实跟莫比斯很像;冒牌宇航员是Dan O'Bannon;benson arizona竟然也是卡朋特写的,老爷子好强
      • 爆笑点太多了。不愧是[异形]的编剧,太敢想了。让嬉皮士上太空就会变成这样。
      • 因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推荐。是那种能让人展开恶趣味想象力的小电影。
      • 太酷了嬉皮太空生活毁灭因为存在堕落至虚无,12亿年后凤凰星群回归太空冲浪哪吒
      • 让文艺嬉皮士担任行星毁灭者只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变得一团糟。皮球外星宠,有自我意识的炸弹,冷冻船长每个人物都相当个性。充满英国人的颓废调调,偏闷,但冷笑话不断。最后太空冲浪真的玩high了啊。
      • 约翰·卡朋特的长片处女作,是一部非常风趣幽默的科幻片,感谢等一个人翻译的字幕。影片大部分时间着重表现太空船内枯燥的生活,宇航员不修边幅,对旁人漠不关心,只有听到音乐才会兴奋起来,睡觉的地方凌乱不堪。那个外星生物就是个带爪子的气球,这样设计也太可爱了吧。最后忽悠炸弹才是全片高潮。
      • 嬉皮士上太空,小成本科幻片,各种土法制作。恶搞的味道很足,教炸弹现象逻辑学
      • 2001太空漫游的吐槽版吗?粗糙的特效反而覆上了一层冷幽默色彩:充气就有生命的淘气气球,神经敏感的巨型炸弹,被冰冻起来的心烦意乱的指挥官……四位宇航员简直就是披头士在太空,甚至还有赤裸的基情表白。无人生还的gravity式的结尾也在民谣里可爱起来。
    • 豆瓣 7.7 IMDB 7.2 HD中字
      Na srebrnym globie
      1988
      科幻片
      波兰

      银色星球

      Na srebrnym glob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虽然包含了反乌托邦,反政府包含了政治隐喻,宗教问题还有对未来对过去的审视,但我很想问有谁真的看懂这个片子了?导演的构图,拍摄镜头的手法全部都很奇怪虽然可以归结为是毁掉了找不到胶片了。但,这样的拍摄手法用这样说教的方式不是明智的甚至说这片子也就是矫情和做作成分多太多了直接没看完
      • 从六月初看到七月底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
      • 如果一生只能选择看一部电影那么就是它了。若谈对神经的投射,它比T.S艾略特细致好几个量级:例如人在唯一的先知死后如何假装和不得不有对神与根的信仰;例如神庙的女人如何想通过被将军占有接着被所有人占有,从而使他们具有之前的和她本人的两种思想(完全是自愿被奴役的人的手段);例如男人想问出动物-神那极乐世界和胜利的世界是如何的,却只看到那一美丽世界对自己的蔑视,然后痛不欲生,等等。这是大型诗剧、现代哲学/心理学史电影,从中可以了解和认识关于现代人或者说现代病人的一切,让眼睛可以穿透人之墙看到背后发生的(一个将堪称先知的朋友的临终遗言当作疯话的人对新的星球和后代多么无能,一个将军在一场对话中可能会昏厥倒地,一个妓女谈着胜利之神可能被掌掴),其思想和病理学的清新纹路,还有希望。陪我度过了最美妙的一段时光
      • 遇难宇航员,信仰者失智繁衍,虚无者成了后人的永恒见证,“人类”是为神,“地球”是为天堂;被狗男女驱逐者,带着再世“人类”之名,领导异星后代跨海“东征”兽人异教,却只能在对方身上看到自身的映射……连当年被迫中断拍摄的政治背景也随十年沧桑直接融入影像,模糊了现实的界线。神作
      • 让我先想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冰冷野蛮肃杀的斯拉夫式疯狂,怪异纹身化妆超强悍 半兽人打扮的雷震子 探讨形而上的哲理科幻片 就是话太多
      • 所以中欧共产主义长久不了就因为这一类人的存在哈哈哈
      • 惊心动魄
      • 这电影拍的太疯了。。。我坚持了一个小时,又坚持了一个小时,还是没坚持住。。。
      • 八十年代欧洲先锋科幻片,表现方式比较戏剧,内容晦涩阴暗,角色的精神状态复杂且极端,影片气质神似癫狂版塔可夫斯基,不得不承认祖拉斯基的调度充满才华。
      • 我不应该大清早看这片的,要多久才能从其中走出来。。
      • 9.7
      • “不是,你一定要用喊的么?” “你吼辣么大声干嘛?”
      • 祖拉斯基真的是后现代戏剧的代言人。一切元素,符号被悬置,甚至对立都可以贯通融合。过去-未来,寂灭-生存,神-魔,均结成一个辩证的整体,成为影像内部的自省,而主观镜头和间离镜头将又其延伸至现实,嫁接出另一种超验仪式。我们的观看,甚至肉身都成为这精巧装置的一环——用知觉抵达一场合谋的饕餮。
      • 科幻电影top3,2001,潜行者。手持摄影,广角特写。
      • 有偶像赞同,就放心打一星了
      • 名过其实,不怎么好看
      • 如果这是诗性的,也是做作的诗
      • 1978年拍成,时尚感很到位。从小说到电影也是家族产业了(导演他爹也是诗人,跟米沃什有过beef) 这是真正的太空史诗(很多人仅把「史诗」当形容词用),把握到了科幻电影的精髓(天地初开般的素朴气息),即:重新思考一切。成功登陆的宇航人后代化为原始人,第一场部落冲突就跟第四次世界大战似的:木棍互殴。 祖拉斯基的才华倾向于流衍,更适合当作电视剧看。160分钟一点也不嫌长,很有趣味——无趣就不叫艺术嘛! 配乐神出鬼没的,在荒野上哭号进配乐,瞬间链接丁督护歌…… 台词一贯地密集文学性,“而演员应该是战胜丑陋的胜者,世界上最美的存在” 缺的部分用解说+游荡当代的片段替代,也很有意境:重新审视生活 科幻片取景其实不难:没人类建筑的地方就像外星。 “这儿一切和地球一样,一样混乱,一样缺少真相”
      • 奇幻电影不应打科幻标签
      • 映着漂亮的骄傲
    • 豆瓣 7.5 IMDB 7.5 HD中字
      Forbidden Planet
      1956
      科幻片
      美国

      禁忌星球

      Forbidden Plan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理念超前,打败自己的是自己心中的恶魔;喜欢会送四百多瓶酒的米其林机器人
      • 难得一本正经的白头神探,裙子短到不能再短的无知少女。确实有着太多占据鼻祖性地位的设定,只是现如今再回头欣赏也无法摆脱傻乎乎二了吧唧的观影印象。一开始我还以为第一拨几乎全员覆没是犯了太空幽闭症,结尾才发现恰恰相反,不是幽闭惹的祸,是意识飘得忒自由了。正所谓心有多高,你丫就能飞多高。
      • 看开头好险放弃,因为这种假景看得实在太糙,当然,放在50年代还算不赖。不过随着情节的推进,还是蛮吸引人的,包括片中构建的那个世界以及各种新东西
      • 早期邪典的脑洞确实很大,到结尾又用当时的新理论精神分析而解释d得严丝合缝。真是佩服CGI技术之前电影人的想象力。
      • 毕竟是50多年前的电影,特效和布景的粗糙、叙事节奏的缓慢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无论它对之后的科幻电影有多大的影响,我仍然觉得它不好看。
      • 把深刻的立意牵强附会的放入电影中可不见得能收到好的成效。机器人倒是挺可爱的
      • Forbidden Childhood
      • 好故事,只是细节以及真相揭露后留下的缓冲空间不够。这是很直接的弗洛伊德式故事,奎尔族寓示人类的未来,人类想要靠意志力造物,这当然是最高级的欲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奇妙的就是无意识的存在。这种对技术和人性的反思和警惕在50年代还蛮难得,就像《2001》一样,但也很抽象,父亲,女儿和指挥官的人物设计就像倒过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一样,二人情感的发展反而很生硬。那个年代的机器人似乎还是完全符合阿西莫夫定律的,还没有如今对AI的态度,至少没那么悲观。美术蛮好,像绘画一样,是得益于space art吗?隐形的设置其实很好,无意识是无形的,前面设置的那种悬疑的气氛以及配乐的音效感真特别;结局太美好了些,过于简化了问题。记得星球地底好像是核,怪物的想象或许也有核恐惧的色彩。(父亲形象蛮有库尔茨上校的预期的。)
      • 注意它的年份,1956年。所以可以直接举证后世许许多多经典太空歌剧电影电视剧都致敬借鉴甚至直接抄袭了本片的种种设定。
      • 没字幕看的不是特明白,而且片子也太老式了很拖沓。但是有噱头啊,比如机器人落比和或星的大花(真好看,用来求婚我会晕过去的),博士美女女儿服装太空还裸泳,无形电光大怪物,哈哈哈哈哈,还有博士的神奇小屋,哈!还有停不住的太空之声配乐,太摆老!哈哈哈什么时候也弄把射线枪啊
      • 粗糙、简陋,但足以成为经典~
      • Life on Mars。有限场景的精致布景以及道具制作,那个年代的SF电影精神精髓,本片对Star Trek以及一干太空歌剧题材影视肯定影响深远,除了布景和道具概念以外,甚至于故事模式。
      • 悬疑氛围相当不错,对于人工智能的展现也颇令人信服,关于高级文明的自我毁灭之途的心理解释——颇有点哲学上的深刻。
      • 太老了。
      • 一群红军闯宇宙
      • 故事有卖点但是没搞好,其他的东西太牛逼了,思想好超前。服装,道具,场景,飞船的设计,机器人,各种武器
      • 太空歌剧电影的先行者,经典之作。现在看比较一般,当时绝对牛逼到家了。看了那么多科幻片,这还是我唯一看到的人类坐飞碟的片子。。。一般飞碟不都是外星人的交通工具吗
      • old sci-fi is fun!!
      • 神真的存在,他们是奎尔家族。机器人的出现让我想到铁甲小宝,^^
      • 56年的电影真牛逼
    • 豆瓣 7.1 IMDB 6.6 HD
      Silent Running
      1972
      科幻片
      美国

      宇宙静悄悄

      Silent Runni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65 silent running soundtrack .... 一挺悲伤的70年代科幻片。。
      • 科技硬伤蛮多,鉴于年代久远倒也可以接受。 不明白的是为了保护小森林他甚至不惜杀害了三个同事,但最后搜救队表示找到他的坐标并即将救援时,他却离开了小森林并引爆飞船主体?为什么不陪小森林过一辈子,明明那么爱它。 三个小机器人是没有下肢的人类演的,略惊悚。
      • 好嬉皮的一个科幻…… (机器人竟然是断了双腿的人演的 Σ( ° △ °|||) 手撑地移动神马的!拍电影真的什么招都可以……不过,很可爱呀)
      • 6/10。书写孤岛情结上走向[火星救援]的相反面,主角抓住信仰的救命稻草一步步深陷灵魂困境,他并没有尝试解决与外界救援的通讯坐以待毙,在埋葬同事的实况转播前致辞的忏悔第一次坦承罪责,随着孤独加深用机器伙伴模拟与昔日同事打牌、玩飙车的情形,开始吃垃圾食品,他是越远离地球越想念文明的代表。 @2017-05-21 13:29:18
      • 森林在影片中不仅是自然,而是乡愁。在可以依靠科技提供一切的社会里,自然的造物是否还有其意义?“让森林重新遍布地球”这一希望的不可能,是人类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它令对自然怀有宗教式狂热的主人公陷入孤独,并对自己的同胞犯下恐怖分子式的罪行,最后留下杜威照料大棚引爆自杀的结局则近于诗。
      • 宇宙静悄悄,埋葬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
      • 怎么说呢,挺尻特的片子,一个痴迷植物与自然生态的(智障?)运输飞船船员孤独的悲剧故事。那个年代的电影风格现在有点难以接受,有一些可能时代原因造成的科学错误,故事本身也缺乏亮点,但结局又有种伤感的美,很难评价,或许可以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时代神片吧,而且主旨这样清晰的"极端环保主义"科幻大电影应该也是后无来者。本片的几个重要元素:导演是《2001太空漫游》的大神级视效;机器人形象设计具开创性,且由无下肢的残疾人扮演;主演布鲁斯·邓恩现在已是老戏骨,看了他的影人页面才发现原来看过好几部他近些年出演的高分电影。
      • 3.5分吧。本以为是喜剧,没想到从头到尾一本正经的在表达对人类的反感和对自然和机器的深情,可能有类似厌倦感的人看了会挺喜欢的。倒也不是觉得多深刻多有趣,只是这个故事确实又绝望又有一丝丝安慰…… 以及,看72年代的电影反复出现Joan Beaz的歌,居然有点儿感动,而且气质还的确和这个电影挺搭的。
      • "没有疾病;没有贫穷;人人都有工作。问你们什么答案都是这三句。而且必定以人人都有工作结尾。"
      • 结尾看得人心都碎了
      • 说教味太浓,特效和表演都很生硬
      • Dewey,Huey&Louie要比Wall·E可愛的多
      • https://www.ixigua.com/7109781135898444321?logTag=c0af4f2e9a5a89101ad6
      • 简陋宇宙冷(笑话)片。同样是一个男人在太空搞大棚种植,放在今日会是励志的,放在70年代就是致郁的。不是好坏问题,只是喜欢70年代的一个理由~ 哦Joan Beaz深情献唱环保主题歌真不晓得是认真在用还是在恶搞
      • 1972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真不易啊 虽然现在看感觉一般
      • 实在疯批,想要保护宇宙中最后一片森林还是很能理解的,然而到最后逐渐走偏成了个cult片,科学bug实在太多了,有点预设立场强行上价值的嫌疑。
      • 结尾有着70年代片儿特有的伤感味道,不过还是有点boring,没有科幻亮点
      • 影片拍得实在一般,但极端绿色和平主义者的超前反思意识以及wall-e原型机所代表的未来航行元素,都为后来的树立了典范,一查才知绿色和平组织成立与1971年
      • 森系太空片,嬉皮太空片。挺特别的电影,科幻迷不能错过,就是现在看布景和道具简单得有点小拙劣。
      • 伟大的悲歌一曲,跟我现在写的长篇小说很像,其实影片还可以展开更多,那些小机器人好可爱,看到最后真挺令人难过的但我也不太明白这个偏执狂神经质男主为何要选择自杀?说实话我很敬佩他,甚至支持他的做法,但两害相较取其轻,最后结局也算不错,本片一些细节很棒!
    • 豆瓣 8.1 IMDB 7.8 HD
      Brazil
      1985
      科幻片
      英国

      妙想天开

      Brazi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通往死亡的理想,但它的过程无比美丽。这部电影的梦境作为心理状态引导主人公现实世界的行动,梦境中的隐喻形象在现实中被强调以及再现,引起对现实社会的再度深入刻画,叙事非常扎实。虽然是1985年的电影,但是拍摄手法却很有实验默片的感觉,各种蒙太奇的运用也十分复古,很有意思
      • mkv 特里不是搞科幻而是真正的奇幻高手,前面科幻的部分可能是故意用“生搬硬套”来讽刺某些定式,要不是有那些疯狂的管道工我就看不下去了。真像C说的,后半部分简直是喷发了。我还不信,直到最后11分钟时简直移动不了身子被吸引着,结尾大大加分,童话变咒语。梦境和现实就是应该用电影呈现。
      •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 本片在抛弃观众领悟能力的前提下做到了完美,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从人物到背景皆承载了大量的信息,观众在两个半小时的情况下很难完全吃透,除了体会到像奥威尔的《1984》一样辛辣的讽刺了专制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思想禁锢外,那意味深长的结尾所要表达的有关哲学的讨论,只能在观影的过程中被动地忽略掉了。
      •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 其实主人公应该叫Joseph K Winston--他分明就是Orwell"1984"里的Winston和Kafka"Castle"里的K的结合体。
      •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 2024-8-17重看;4.5;各种癫狂隐喻,最后半小时绝佳超验意识流,以最美好的希冀反衬最深沉的悲哀,突破天际的想象力不足以形容,是荒诞现实土壤上诞育出的普世恶果。 卡夫卡式噩梦具象演绎,架屋迭床的官僚系统如蚁窝,被文档淹没的螺丝钉们于集quan制度中的浑噩漂浮(听到文件缺失的修理工恐惧到立刻犯病,这才是真正的地狱笑话),伥鬼终生不会意识到被囚禁、被监视、被洗脑的处境,巨型建筑映衬下的微渺人物(城堡大门的意象永不过时),误捕后家属签收收据是某地镜像,敖德萨阶梯上的脚步步步逼近,奔向自由的人被公文吞没,发条橙的寓言永远复活在1984的谱系中。 大量致敬大都会,表现主义之魂再次复活,冷战期对未来科技展望的特征很明显,甚至超前预告了现时智能家电的来临,以及人在机械时代被物化、被异化的必然走向。
      •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