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完全无法接受“对白直诉理念宣导”的导演风格,只记录愚人船中聚餐桥段所出现的一致性错误一枚:先是费雯丽进餐厅想要独桌,怎奈客多无空位,只好坐在李马文的对面。紧接着镜头转回多人围坐的那张大桌,等镜头再带到背景处,李马文的对面却是空的?不过硬拗的话也能解释。一,刚好有客人餐毕离开马上换去独桌。二,点餐等待期间去了卫生间。三,突然窗外刮进一阵海风让费雯丽……随风而逝? |
|
费雯丽在本片中有一段台词,说是她选错了男人什么的,这段台词从她的嘴里说出来让人觉得她就是在说劳伦斯.奥利弗一样。作为费雯丽的最后一部电影,她确实发挥出了极其优秀的演技,在李.马文的捧哏之下显得张力十足。大范围的移动摄影让观者也颇有参与感。 |
|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
|
四星半。 群像~人性~寓言,当然还有银幕上最后的费雯丽。 |
|
Our biggest mission in life is to avoid being fools, and we wind up being the biggest fools of all. 成船愚人,成船罪人,成船寂寞,成船无奈。 |
|
cable tv
presence of jules et jim's jules |
|
DT美A版蓝光 大牌云集星光熠熠 费雯丽内敛 李马文冲动 船上就是社会 一层层甲板阶层林立却几乎没有矛盾冲突 刻意去打造几对情侣 富人们妞照泡舞照跳 穷人们亦有自己的快乐 一船愚人在战争阴云下的日常之旅 |
|
被与其它德国人区别用餐的犹太商人乐观而天真地认为德国人身份是第一位,向因妻子是犹太人而被排挤的德国先生表示歉意的老太太下船时与纳粹家人相拥。Vivien的银幕谢幕。 |
|
藉由一条在海上行驶的船舶上的众生相来告诉大家德国是如何走向屠杀犹太人这条路的,歧视助纣为虐忍气吞声抱有幻想无心之失。片中假德国人处处针对犹太人,可犹太人还是在他生病的时候给他端上药,还是拿出铁十字勋章认为只是歧视而已,天真的令人悲伤,可任何一个正常人谁能想到会被无理由屠杀呢?犹太人还鼓励年轻的女孩别自卑,跟侏儒相谈甚欢!这个穿上不是只有一个犹太人,还有一个因为妻子被歧视,他其实是一个德国人,可抵抗不了排犹情绪,结果写信跟爱人分手,他没解释是为了赎罪,坐船是为了追回爱人,一个老太太向他道歉,可下船的时候,她的家人带着辣脆的袖标!穿上底层墨西哥人和富有的人同乘一条船,让我想起了费里尼的船续前行!费雯丽西蒙妮奥斯卡去世的都挺早的,无意间让这部片子弥漫着预言提前奏响的挽歌的意味,令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 |
|
一个不折不扣的三星电影:刚看起来好像有点意思,看完觉得若有所失。凯瑟琳安波特的小说改编,幸好从没花时间去读这个女人。费雯丽最后的演出,还不如演完史东夫人的罗马假日就。。。不过奥斯卡威内尔倒挺出彩的。在维也纳看过此片。一周后重回维也纳,竟在格林津的贝多芬酒馆见到了奥斯卡威内尔的留影 |
|
席格居然没演犹太人,非犹太人却演了犹太人。 |
|
Simone和船医这对很好。 |
|
费雯丽最后一部电影。客串下。有些人物印象挺深刻。 |
|
费雯麗&李马文,—個被酒精變成了瘋子,另一個變成了天才。拍摄時導演盡可能地讓费雯自由發揮,卻成了她狠狠吐槽人生的機會,一代佳人,就這麽草率地走下了神坛… |
|
6.8/10
星光熠熠但剧情偏于平淡 |
|
众生相 革命女子与避世船医 青春期少女与无聊父母 狗当儿子·乏味夫妇 无法无天·一对小鬼 囿于世俗与妻子分手·无能丈夫 索求大于付出·艺术高于枕边人·三流画家与打不走的小女友 口音不行·种族歧视倒是学的正宗·奥地利人 甘做鸵鸟·战斗英雄·犹太裔德国人 唱跳卖俱全·吉普赛乐团 忙着处死黑人·李马文 年华已逝·费雯丽 侏儒言·一帮愚人。 |
|
喜欢这种封逼环境下不同人物发生的这种故事。本片的导演的表述方式也是我很喜欢的,看起来非常的舒服,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但是本片要讲的人过多了有些角色还是没有立起来,不过导演已经将绝大多数角色立起来也相当不容易了。本片的群戏其实都挺出彩的,奥提的三位演员的表演自然也值得提名,费雯丽也让人印象深刻。 |
|
各种欲望矛盾的集群,以警示电影的方式出现,医生最后的死和棺材让我想起了《马来狂人》。 |
|
舒曼医生的蠢在于寄托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酒精麻醉自己最终死于既有的心脏病,而自己的妻子儿子在船下等来了尸体。康帕诺靠药物麻醉自己,作为反纳粹的人士,明知自己即将进入纳粹牢笼还要愚蠢地选择毁灭的道路,与舒曼医生的爱情也只唤起青春回忆。犹太商人洛文塔竟然炫耀自己的十字勋章,对歧视视而不见,自我欺骗地还以德国人为荣,殊不知等待他的是集中营和毁灭。女画家对丈夫总是抱有爱的幻想,而男画家要的是女人不是挑刺专家,这一对蠢在陷入互相伤害的感情漩涡中。里科斯基夫妇代表盲目支持纳粹的中产阶级,缺乏同情、内心冷酷。格洛克是一个侏儒,虽然头脑聪明,犬儒主义的他对外界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特雷德韦尔夫人无法接受老去的现实,试图装年轻,无法走出婚姻失败的境地,沉溺于表面光鲜虚荣的生活,愚蠢的自私与轻蔑。船就是一社会 |
|
医生啊医生,医者不自救,也救不了他的fatherland |
|
7.5/10 若是要說世態百象盡歸一處也不太合適;這更像是人間種族衝突與羅曼史的多發地吧。時代背景賦予了故事更多的意義,一群戲骨也把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 |
|
人生百态。总是要回归现实生活的。 |
|
要不是费雯丽我真的不能看完这部电影,很奇怪费雯丽和西蒙西莱涅居然没有同场戏,一部轮船上的群戏电影拍得冗长乏味无比。 |
|
密闭空间里精彩的群戏。费雯丽的绝唱。逝去而破碎的容颜,让人感叹。李马文永远都那么酷。最喜欢奥斯卡维内尔,很迷人。 |
|
比之纳什维尔,虽略显刻意,但仍是群像上品 |
|
Indicator; |
|
奥斯卡死忠~
很想说参透了那么一丁点感情的秘密,最终发现我还是不懂~
不过确实有冲击到我的传统思想糟粕~
令人高兴的是,我在影片当中见识到的女性都很独立,反而是男人没有勇气,需要经历很大的思想转变才敢拥抱自己真实的感情。 |
|
我觉得费雯丽老了还是很优雅美丽。可惜无心在大银幕,不然能看到更多她的好作品 |
|
一艘载满了将要驶向德国的航船,同时船上对于德国人和犹太人的不同待遇隐射了这即将是德国纳粹时代的一个缩影。本片群戏很出彩,大牌明星有费雯丽,西蒙希涅莱和李马文助阵。奥斯卡威内尔的这个船医演得最出色也令人印象最深刻。 |
|
我先吐槽一下,我在暴风影音搜索的安娜卡列尼娜。满怀期待找嘉宝,竟然看到一个费雯丽,我以为我看错人了,她那么老的,然后整部电影看完了,尚算精彩,才发现这根本不是安娜卡列尼娜,我重新看片头,才发现此人正是费雯丽,而这部影片竟然就是这个名字!!!吐槽完了。影片讲述船中人间百态,非常精彩 |
|
费雯丽的表演为这部影片加分不少 @2014-12-05 21:11:12 |
|
渐入佳境。"You can talk about death,but you never know what it's like until it almost happens to you." |
|
看了愚人船简介,原来上了愚人船的都是被驱逐的疯人啊 ,历史上曾真有此船啊 |
|
这阵容真是……欧美大汇演吗,西涅莱刻意扮老,画家角色更像愚蠢的大多数。 |
|
当一艘船上的人足够多的时候,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了。 |
|
德国社会缩影,其实美国也差不多 |
|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511083/ |
|
大海上的航船是一种近似梦的意象,它是虚晃不安生的,短暂的虚无、短暂的清醒、短暂的诚实、短暂的本性暴露,短暂的“活着”,与混乱和怪诞拌在一起,以至于醒后(再度登岸)的人们会质疑它们的真实,而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却真实地存在过。 |
|
西蒙太有魅力了T T |
|
Our biggest mission in life is to avoid being fools,and we wind up being the biggest fools of all. |
|
微缩众生相,费雯丽最后一部电影,已经掩饰不住的皱纹还是不妨碍她成为最醒目的明星 |
|
这是一部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缩影,剧本结构严密,对白精彩有力,导演斯坦利·克雷默的执导手法沉稳而细腻,同时表现出时代洪流的冲突与乱世人生的无奈。演员的表演十分成功,使这部群戏教人印象难忘 。 |
|
害,泪流满面🙃 |
|
脱离那个年代背景的看片,真的觉得不过尔尔,絮叨而又矫情。 |
|
百怪图,这个翻译好! |
|
人生百态,人生不过一段航程,船上我们会遇到什么人,都是注定。珍惜旅程。 |
|
费雯丽出演的最后一部影片。以小见大的社会格局,时代洪流下的种种人生姿态,就好像那位宗教饰品商人说的那样,我喜欢和人打交道,因为你总能在他们身上发现优点,一种沉稳缓慢的心态。不过聊的都挺片面,一个半小时的片长更显冗长拖沓乏味。 |
|
众生相,虚伪的,冷漠的,傲慢的,自私的,旁观的,挣扎的,痛苦的,算计的,每一个都是寓言愚人形象。感觉还是对书改变不少,尤其是女犯人和船医这一对,他们成了船上少见拥有真情的。众人都说爱费雯丽,却鲜少有人再来看她年老的电影,她不再美艳不可方物,但她老了好像更有魅力,不是纯真,就像蒙尘后光芒逐渐穿透黑暗的珍珠一样。 |
|
费雯丽(特雷德韦尔),西涅莱(拉孔德萨),奥斯卡•威内尔(舒曼医生),伊丽莎白•阿什利(珍妮) |
|
14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