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弃船 Seven Waves Away (1957)

    最近更新: 2020-03-05 高清
    • 主演:泰隆·鲍华 / 梅·扎特林 / 劳伊德·诺兰 / 史蒂芬·博伊德
    • 导演:理查德·塞尔 (Richard Sale)
    • 编剧:理查德·塞尔$$$Richard Sale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57
    • 更新:03.05
    • TAG:美国,黑白,剧情,1957,人性,美国电影,弃船,1950s,悬疑,想看,那里有下啊~
    • 别名:万劫余生,Abandon Ship,Abandon Ship!,Seven Days From Now
    • 片长/单集:100分钟
    • 豆瓣评分 8.2 (198票)
    • IMDB评分 7.5 (1,837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弃船》的免费在线观看,《弃船》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剧情,悬疑,黑色电影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2分,有198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理查德.萨里执导的一部海难电影。故事描述一艘豪华邮轮遭遇海难,二十六名乘客挤上一艘只能容纳十二人的救生艇。在这险难时刻,负责安全的救生艇主只得作出生与死的决定。气氛紧凑,生动地反映了人海众生相。蒂龙.鲍尔扮演艇主表现不俗,梅伊.塞特灵的表演也极为精彩,她自1962年后成为瑞典著名的导演。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理查德.萨里执导的一部海难电影。故事描述一艘豪华邮轮遭遇海难,二十六名乘客挤上一艘只能容纳十二人的救生艇。在这险难时刻,负责安全的救生艇主只得作出生与死的决定。气氛紧凑,生动地反映了人海众生相。蒂龙.鲍尔扮演艇主表现不俗,梅伊.塞特灵的表演也极为精彩,她自1962年后成为瑞典著名的导演。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9 IMDB 7.9 正片
      The Lost Weekend
      1945
      剧情片
      美国

      失去的周末

      The Lost Weekend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依旧不喜欢无趣的故事,也依旧不喜欢自顾自的皆大欢喜结局,但如何讲故事的手法,和米兰德的表演交织在一起,着实令人叫绝。
      • 又是奥斯卡又是大师杰作,怎么在DVD时代就如此不被人重视呢
      • 三天的酒瘾故事拍得像悬疑片,难怪希区柯克说“悬念一定是与观众自身的欲望或期盼有着莫大关系”,找灯罩里的酒瓶那段就特别代入
      • "Don't wipe it away, Nat. Let me have my little vicious circle."
    • 豆瓣 8.6 IMDB 8.2 正片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剧情片
      美国

      碧血金沙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ogart从影最出色的表演
      • 在金钱欲望这些衡量尺面前才会展现人性最贪婪的一面,即使之前你对自己的良心很自信。心理戏非常棒,三位演员也献出最出色的表演,本片真是精彩!
      • 张力十足,汁多味美。
      • great classic hollywood. masterpiece!
    • 豆瓣 8.0 IMDB 7.6 HD中字
      The Pawnbroker
      1964
      剧情片
      美国

      典当商

      The Pawnbrok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是最早探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余生中受集中营创伤的影响的电影之一,导演是西德尼·鲁迈特。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当铺的老板,犹太人,经常受到集中营回忆的影响。片中运用了大量闪回,而且特别快,可能需要一帧帧播放才能捕捉到闪回的画面,这样做也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般体验主人公痛苦的回忆
      • 当一个人不再随意指责愤世嫉俗者和冷酷者,你已触摸残酷生活的本色,并已是上帝的孩子(The children of God);Rod Steigner为该片贡献了殿堂级的震撼表演,如有神助地呈现了患有奥斯维辛集中营创伤综合症的犹太裔典当商这一角色,让“冷酷索尔”的病态而极端的情绪捕获了所有人的心;意识流电影: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生活纠缠不清,昨日的幽灵早已扼住了时光,让幸存者成为活死人;蝴蝶标本:过去德国纳粹的洗劫与现在Harlem区的洗劫呼应,人的暴力从未远离;监守自盗者的阻遏与赎罪,每一个人,不管是幸存者、旁观者抑或是悔罪者,都是下一代年轻人的“教授”和“老师”——不要再传递暴力,不要再传递扭曲;改编自的Edward Lewis Wallant的小说,精彩配乐出自Quincy Jones。
      • 8/10。吕美特描绘的生命是被往事困住的囚徒,片头躺椅之上男主一脸麻木的应付家人打算周游欧洲的想法,脑中闪现战前妻子形象,随后又忆起开往集中营的列车、好友趴在铁丝网上浑身鲜血的画面,他早已习惯不露情绪地应付他人,索取金钱排解恐惧,给年轻伙计灌输打劫店铺的冷酷思想,他变得如纳粹般无情。 @2018-06-08 20:06:36
      • 较早的讨论集中营后遗症的影片。非常精彩的闪回,将角色情绪完美传达给观众。并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的恐怖,间接的表现反而更有力,也更新鲜。即便在和平的时代,主人公却一直生活在一个狭小、压抑、黯然无光的典当店中。网格状的铁网以及阴影也将主角一直囚禁其中。麻木的行尸走肉,无尽的悲剧,四星半
      • "What happened", "I didn't die".所选择的视角,当铺内栅栏始终隔离一切的场景设置和表现记忆的形式真的很独特。故事不断进展,越来越让人喘不过气来 。他活了下来,但从来没有逃出来,行尸一般,想起荒原里那句,你要什么...我要死
      • 佳作,胜过《12怒汉》不少。无中字,3000多条。
      • http://t.cn/zjH2h3u
      • 有些記憶並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淡化遺忘,它之所以不再明顯,只是因為我們刻意將之驅趕到記憶的盲點,讓它自顧結出堅硬的痂,可是總會有某些細瑣不經意地觸碰到,慢慢撕開,滲出更痛的血肉。沒有輕飄飄的救贖,只是靈魂的再次沉陷與崩塌,只有極大的愛才會牽引出刻骨的痛,深深刺進那塊柔軟,世界坍塌。
      • 七年后二刷。设定和表演上几乎可以算是罗德·斯泰格尔的独角戏。他在当铺中是无情的典当机器,对前来求助的穷人无动于衷,对慈善募捐的社工打发了事,对摆明销赃的烂仔也照收不误,任你软硬兼施价码说一不二。他在社会与家庭中则同样漠然,路遇不平他转身离去,连刚刚丧父的小姨子也无法从他身上得到一丝一毫的慰藉。他总带着不为人知的疲惫与淡漠,直到几段如梦魇般零碎的闪回拼凑起他充满苦难的前半生,并逐步将他看似坚硬的外表逐步击碎。吕美特的技法行云流水,开场网状格子在斯泰格尔脸上投下阴影,象征他曾被囚禁的悲惨命运(同样也是希区柯克电影中常见的光影语言),而典当首饰的孕妇与被收走首饰的集中营囚徒,裸露的妓女与被强暴的妻子等闪回组合,拥挤的地铁车厢和同样拥挤的奥斯维辛列车等闪回一波比一波骇人而富有感染力。
      • 场景不多,整体很有话剧感却一点都不削弱电影的节奏,吕美特真得是大师啊。关于二战后犹太人在哈林区的生存状态、PTSD都有很好的展现,闪回虽频繁但镜头点到即止。更别提斯泰格尔的表演和昆西琼斯的配乐都是超棒。有时候真觉得半世纪前就有如此简单有力的杰作,现在的电影是该好好想想了吧
      • 好的坏电影
      • flashback 配乐也牛逼。
      • 电影的终点并不在集中营创伤,而在众生皆苦。那挤在地铁车厢里摇晃的麻木脸谱与集中营列车内的景象高度重合,难道是偶然?那妓女袒露的乳房能刺痛记忆神经中久被埋葬的痛苦画面,难道是偶然?往大了看,主人公在劫后余生的美国成为一个典当商,难道是偶然?他打断向他示好的女人,怒斥她的遭遇“什么也不是”;他对美国人是蔑视的,每天来当铺的可怜人无论脸上有怎样的神情,都激不起他一丝一毫的怜悯,因为他认为与自己相比,这些人的遭遇根本不值一提。他有幸存者愧疚,令他最痛的事情一是“I didn’t die”,二是“I could do nothing”;而他选择的面对方式是像死尸一样活下去,对自己不作为,对世间一切都不作为。就是在这样的傲慢与冷漠中,他毁掉了一切救赎的可能,并导致了悲剧的重演:学徒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心中有监狱,在哪里都是监狱。
      • 男主对伙计那一番痛彻心扉的自述倒是挺能展示整个犹太民族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被动的悲惨际遇。没土地的白手套,被所有人鄙夷的吸血鬼,最后自己的手上沾满鲜血,非常写实主义。
      • 太痛苦了,观影过程非常压抑,主人公无边的痛苦和极度的麻木都透过屏幕蔓延出来并且深深地烙在观者的心上。闪回、配乐都在传递着不堪回首又永远萦绕着的回忆的恐怖。Sol太痛苦了,无论在集中营还是哈林区,他关心的和关心他的全部离他而去,他无能为力,只能像行尸走肉一般活着,生不如死……我好喜欢吕美特,但他经常拍我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片子……
      • chill,rod steiger联想到了 Kevin Spacey
      • 恐惧日常收集,又是近乎《十二怒汉》的单主场景,吕美特让人发寒的调度能力。
      • 光影质感强,空间感也好(逼仄和空旷,紧张和放松)通过控制每次闪回单个镜头的长度,不断交代更多的背景故事,逐渐塑造出完整的人物,回想起开始的镜头如同噩梦。列车那段蒙太奇震了,让主人公的心理创伤真能感同身受到。画面非常有设计感,镜头语言精准有力,看得出我们吕大爷的独具匠心! #补遗#
      • 西德尼·吕美特太会拍了,太稳了。即便是描述起来容易俗套的情节和剪辑,可看起来就是不一样。这种平静的慢慢渗透的力量,别人很难学得来。绝大多数电影和观众有一层隔膜,他的片没有,非常奇怪。简直开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通往真实的方式。在看《不设限通缉》时就感觉到了。既细腻又坚定。
      • 用黑白色调勾勒出的纳粹梦魇,吕美特用快速闪回诠释了记忆的破碎与侵略性,典当商麻木不仁的表情令人更想去了解他背后的创伤,也得以呈现出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纳粹电影,更加私人化,也更重视情绪的表达。
    • 豆瓣 7.9 IMDB 7.6 HD1080P中字
      The Fallen Idol
      1948
      剧情片
      英国

      堕落的偶像

      The Fallen Ido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23-8-19重看;当成人的谎言、自私、虚伪侵入孩童世界时,当谎言一层层包裹成为解不开的死结,当真相呈现的方式不再由真话提供,外部世界的复杂纷至沓来超出孩子的心智和理解力,原本单线式的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就会呈现崩塌——即所谓“偶像的堕落”;当他意识到心目中英雄的“自卫”事迹不过是一场游戏,秘密的同盟原来是一场互利的交换,自己费尽心力的澄清不过是意外插曲,他自我的意识会逐渐苏醒,他的三观会被再次重塑。文本绵密用心,前面铺垫的细节悉数用上。
      • 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以成人的思想去审视世界,诠释道德的灰色地带;捉迷藏和夜间奔逃两段像极了《第三人》。另外Phile这个角色的作用真有趣,一边间离一边移情。
      • 片子是真好看,小孩是真贱
      • 还好结局恶女人之死真相大白,有情人得小团圆
      • 吊足胃口直到最后一分钟,不得不说成人世界模糊孩子的童真与分辨谎言和真实的界限。看到小孩子在撒谎和真实间穿梭,这到底是谁之过?故事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小男孩试图用谎言救管家却差点害了他,最后又试图用真实救管家又差点害了他。如果导演安排最后女记录员下楼昭雪时枪声响了,醒世作用就更震撼了。
      • 「透過兒童的眼光去看成人的虛偽」? 應該係透過成人的眼光去看兒童的麻撚煩先岩。憎個o靚仔 x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警察最后其实是根据一个错误的证据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判决,而菲利普的真话却被当成谎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既然成年人也无法掌握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一个孩子也不可能理解成年世界的逻辑线索。他要经过多少困惑和误解,才能逐渐走向成人世界啊!
      • 以孩子的眼看成人世界的谎言。
      • 近结尾处Baines与Phile的一组分切镜头如Bicycle Thieves结尾般动人。巍峨的大使馆形成另一重要的角色,持续给Phile施加压力
      • [不是说英国没有电影,巴赞未历经林赛-安德森/贾曼时期。] Vice nor versa,卡罗尔-里德沉迷斜镜头,黑暗处打光强调窥视及人物心理活动的运用同样过多。不过格林肯定觉得小孩子是麻烦的小恶魔,片里的小正太起串联情节发展作用不如他的装模作样好莱坞乖巧风。
      • at大光明。格林编剧,以孩童之眼看尽成人世界的灰色,菲利普作为假定的“弃儿”,徘徊在贝恩斯原配与情人的两组“三口之家”中(分别以菲尔和少爷称呼),真情驱动的后者,却以谎言在弥合身份的裂痕,从非洲到侄女,陪伴孩子的叙事却成为证言的漩涡,摧毁信任的根基。格林的故事打破了儿童与成人的某种壁垒,不再免疫于彼此的困境,有某种寓言意味,里德的电影版加入了蛇和钟等桥段加强现实性,摄影同时有低机位倾斜和俯视,同时保留了两种视角,也暗示没有真正全知全能的“旁观”,用朋友指代自己的对白,和隔窗看阳台的刁钻角度一样,都会左右我们对事实的判断,这种认识论贯穿剧情和更根本的情感,就像台词说的,上帝塑造我们,但我们也一直参与其中。拉尔夫理查德森挺像迈克尔基顿。
      • 3.5,Reed蠻會利用人影延伸空間(Night Train也有類似的)。捉迷藏那段好玩!角度、光影都處理的不錯
      • 娃只露两个眼睛的造型印象深刻。每个谎言带来更多的谎言。英国人真的pathetic…“不要浪费时间做饭了,我们还有很多罐头”…😭 字幕掉链子 @大光明二楼
      • 如果没有孩童视角,故事只是一个极具观赏性的时髦游戏。Fallen的不仅有偶像还有“呕像”,不仅有Baines的坠落,也有Phillipe的坠落。 片尾的母亲是陌生的面容难辨的,只有老妈子们为逝者惋惜,比起人和真相,大家更迷恋的是走完寻找真相的流程。 Phillipe多次叫嚷:我们现在可以去看爬行动物了吗?眼镜蛇初看很有魅力,不一会儿就把他吓到了。蛇的出现伴随着秘密,同时Phillipe也开始陷入谎言的魅力,而蛇的死亡也标志着秘密即将被揭露,同时谎言之极速传染和深入人心,已不再需要蛇的诱惑了。 里德大概很喜欢夜间的城市空间,在黑夜中奔跑逃离几乎是隐喻性的。片中提到了下面可以通到下水道,之后第三人里黑夜中的容身之处就是下水道。 纸飞机悬着大家的神经,捉迷藏的速度感,还以为枪声要响,警厅站街女和钟表师的闲笔很精彩
      • [堕落的偶像]中的小男孩似乎永远做不对事情。看到了事情却被教导要保守秘密,想要保守秘密却被轻易识破,该说实话时却编出了一些听着就言不由衷的谎言,说了真话却发现没有人在听。唉!做孩子可真难!而这部调教得有如瑞士手表一样精密的黑色电影则向我们扔出了一个个成人都难解的道德难题。
      • 受伤的只有原配夫人跟那条蛇,结尾就真爱大团圆了。熊孩子无人理,到底是该不该说谎该不该保守秘密。部分镜头跟配乐很花,里德真的很适合拍悬疑。#英伦电影大师展大光明电影院
      • 英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k修复,8.5,重温 1,“正因为我是这样的我,她才会变成那样的她”,用儿童视角讲述真实与谎言的成人世界虚伪的这部电影,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到头来是这句并非为婚外情开脱,但又道出夫妇相处真相的最真实的独白。很多人都能从此片看出成人世界的堕落,但极少有人看过后会去反思我们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或主观或无意的相互折磨 2,倾斜的镜头与玻璃窗,谁都可以看出是隐喻真假难辨,真实与谎言崩塌的世界价值观;俯视与仰视镜头一道,不仅营造出哥特式的阴森与悬疑,更令人身临其境般,在一部电影中游走于纯真与世俗的模糊边界 3,第三把椅子,第三个人,对里德来说,3恐怕是他最痴心打造的不平衡世界 4,这周刚买了一张Alywn的老版幻想圆舞曲与前奏曲,就再次听到他的电影配乐,真巧
      • 以为是谍战片,有驻英使馆的背景,结果是生活片,打悬疑、惊悚标签的狗脑们可以去死了。失足坠楼的妇人被人误会是谋杀,正好其夫婚外恋,目击的小孩又正好没看到失足一霎。其夫处理方式太笨,本没必要撒谎,又想讳饰,最后差点变成疑凶。小孩的失惊和“帮忙”也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中评吧,没啥好的。
      • 前面一半感觉非常好,男孩蹲着抓住围栏望向楼下的镜头反复出现,与剧情相互对应,揭示了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后面死人之后就开始无聊,把孩子赶到风口浪尖,算什么本事。
      • 独到的视角,强烈的结构感和精妙的调度。 2nd: #2023英国电影大师展# 2023.8.19 13:30 还看出些英国对法国的挪揄。
    • 豆瓣 8.7 IMDB 8.1 HD
      Ace in the Hole
      1951
      剧情片
      美国

      倒扣的王牌

      Ace in the Ho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个人的落难,在媒体策划下迅速被开发出观光价值,演变成全国范围的娱乐事件。各方人物在利益驱动下纷纷入场,进入角色,形成一种合谋关系。苏珊桑塔格所诟病的现代奇观社会中,他者的血泪痛苦、乃至生活隐私都成为公众消遣的对象,被大量制造大量消费。比利怀德是预言帝、讽刺大师和专注细节的魔鬼。
      • “最后一分钟巨牛逼。镜头从一般男性高度,降到桌椅高度,再降到地板高度,然后男主角像一座大山一般地倒在镜头面前,绝对堪称影史最牛逼仰拍镜头。”——仁直
      • 【B-】觉得蛮一般的,所有的剧情编排都太刻意了。凯歌的《搜索》是从这片找的灵感吗?
      • 难以想象这是六十年前的电影,片中发生的事情现在还在上演,这也是剧情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吧,很难说这种一成不变是源于社会还是人性的本质。媒体是审视世界的双眼,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产生什么样的媒体,看到什么样的人性。 比利怀德自编自导的经典黑色电影, 结尾十分精彩,兼具鞭挞的力量和温暖余光。
      • 唯利是图的新闻机制把一场简单的营救变为景观,“谋杀”了一个人,并使美国梦与美国精神在此交锋。比利·怀尔德将一部有着近似黑色电影开头的影片转向了卡普拉式的诘问,游乐场的段落甚至让我想到费里尼。
      • 这是我现在看过的怀尔德中最有泄愤欲的一部了,说它是黑色电影,更不如说是纪实文学。五年,十年,五十年,媒体公知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改变,他们吹嘘,膨胀,自我埋葬。你有亲眼见证过道德崩塌吗?那应该是柯克道格拉斯猝然倒地的模样。
      • 扑克王,倒扣的王牌,这都什么译名啊
      • 本该是生死营救却变成全民围观的狂欢,近乎癫狂的黑色幽默背后是现代新闻业无情的本质:没有新闻就制造新闻,眼球关注意味着一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行业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在自媒体和标题党的加持下变本加厉,上演着一幕幕秃鹫饕餮尸体的盛宴。媒体人必看。
      • 比利怀尔德绝对是天才导演,让人敬佩得五体投地。每个镜头切换都关联紧密,将故事讲述得简明犀利,还不失去思考空间。老道格拉斯演技一流,很容易看出父子相同的眼神。为了新闻这个题材让我想到了夜行者。
      • 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学生必看,自媒体从业者,新闻标题党,内容策划党……统统必看。读者需要,市场需要就是王道?没有新闻,制造新闻也要抢头版头条;没有热点,制造热点也要博取眼球关注。
      • 洞外嘉年华群相谱&娱乐至死的前瞻图景。比利·怀尔德的妙语连珠与人性的黑暗面构成了荒诞而不无苦涩的反讽。狡诈而野心勃勃的记者Chuck Tatum也成为柯克·道格拉斯演员生涯中最为癫狂的角色。结尾倒地定格很有力度,但其死亡编排得过于刻意了。 | 帐篷与专列 | 我在船上,你们都在水里呢。(8.5/10)
      • 8.6《倒扣的王牌》的失败似乎的理所当然的,揭露与讽刺传媒业,扇媒体的耳光结果被媒体扇一道耳光,于是受尽了口诛笔伐;又尽一切所能描绘一群受媒体摆布的愚蠢大众,他人的灾难成了观众的嘉年华,于是票房失利,之后比利怀尔德就再也没有拍过黑色电影了,但看完后没人能忘记柯克道格拉斯倒下的定格
      • 本片获1952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 出名要趁人之危,炒作至死方休~
      • B+/ 相比人间,地狱似乎更接近天堂。编排确有刻意之嫌,格局的铺开与收拢都略显仓促。然而比利怀德的功力放到六十年后同类题材中依然无可匹敌。群像不可谓不精准,各个焦点的平衡操纵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观影过程中最可怕的联想竟然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 Billy Wilder对他的主人公真是一贯的立场暧昧,不过这次却又异常的清晰,可能是Douglas人太有“正气”?开始希望他们能让讽刺以闹剧收尾的,可这个三观如此正的结局竟然也收得这么自然不做作。这比后来The Apartment的HE强多了
      • 曾担心会怎样收尾,看到结局由衷赞叹,怀德还未让我失望过。它完美呈现了始作俑者或许会悔过但他造就的世界已与其本人的意志无关的现实。最坏的是世界就是电影描述的样子且看起来它永不会过时,而这个不伪善的结局是对受伤或清醒的人最好的交代。
      • Kirk Douglas饰演这种幡然醒悟的浪子相得益彰,此类角色也较为讨巧;现实中每天都发生着这些真实的悲剧,可惜并无一个倒下的记者绽放微光。
      • 这部电影加一部《成功的滋味》,都该是给新闻人梦想最大的打击吧,坏的不是主角,他们只是棋子啊,有利可图时几千人围着转,事情结束下一秒就人走茶凉。现在网络时代大家就点点鼠标分享一下,五十年代的蹭热点可完全不一样,真是壮观啊。虽有心理准备,看到电影里的场景还是吓到咋舌
      • 1.人性的弱点;2.新闻、记者的职责与欲望;3.编剧超棒;4.被困的人,你死得真是时候;5.男主角丘克死得真不是时候,悔改之心终将无法付诸行动,人性之善终究被掩埋。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