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红夜 Nuits rouges (1974)

    最近更新: 2024-01-18 BD中字
    • 主演:盖尔·亨尼卡特 / Jacques Champreux / Josephine Chaplin
    • 导演:乔治·弗朗叙 (Georges Franju)
    • 编剧:$$$Jacques+Champreux
    • 分类:恐怖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74
    • 更新:01.18
    • TAG:法国,乔治·弗朗叙,悬疑,Georges_Franju,GeorgesFranju,1974,法国电影,1970s
    • 片长/单集:105分钟
    • 豆瓣评分 5.6 (137票)
    • IMDB评分 6.1 (票)
    • TMDB评分 5.83 (热度:4.0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红夜》的免费在线观看,《红夜》是对白语言为法语,属于悬疑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5.6分,有13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一个戴红色面具的贼,和他的助手一起想找到一笔在巴黎的圣殿骑士的财宝......   如果你习惯了弗朗叙在《没有面孔的眼睛》以及《犹德士》中呈现的风格,这部《红夜》也许会吓你一跳。前者是优雅的黑白影像,而《红夜》中则变成了70 年代俗丽夸张的色彩;前者执着于古典的叙事,结构简单故事线索单一,而后者却复杂混乱;前者拥有闭合而完满的结尾(《......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一个戴红色面具的贼,和他的助手一起想找到一笔在巴黎的圣殿骑士的财宝......如果你习惯了弗朗叙在《没有面孔的眼睛》以及《犹德士》中呈现的风格,这部《红夜》也许会吓你一跳。前者是优雅的黑白影像,而《红夜》中则变成了70 年代俗丽夸张的色彩;前者执着于古典的叙事,结构简单故事线索单一,而后者却复杂混乱;前者拥有闭合而完满的结尾(《犹德士》的结局处甚至让魔术师和银行家的女儿在沙滩上幸福的散步,简直太过童话),后者却让邪恶之人得以逃遁,以开放的方式结束;最重要的是,弗朗叙在《红夜》中放弃了用超现实的方式来营造恐怖,取而代之以更现代性的手法,并且电影中的科幻味道更加浓厚,弗朗叙处理时手法也趋于写实。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6.7 IMDB 6.9 正片
      The Last Wave
      1977
      剧情片
      澳大利亚

      最后大浪

      The Last Wav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好片。顶顶好的电影。澳大利亚电影对民俗的欲说换休真的绝了。
      • 7.9 水为贯穿全片的意象。末日图景的美丽,如果进入了便会深陷其中。神秘、缓慢、晦涩却足够闷死一堆人。
      • 神秘主义,土著问题,没看太明白
      • 冲着古皮利去的。。。
      • 莱昂内推荐。
      • 可供思考澳洲土著与新殖民主义问题的澳洲新浪潮电影,开头冰雹突袭乡村学校时,乱成一团躲进教室的学生老师,破碎的玻璃中,掺杂的鲜血,外头则是听天由命的羔羊与鸡群,暴雨尘沙中依稀可见的动物园猩猩广告与广播中荒谬的环保言论,营造了神秘力量下所谓物质文明的荒谬。导演厌恶白人文明对澳洲土著的侵害,比起要为自己所有的行径套上一个文明开化谎言的白人种群,土著们则会遵循梦中某些超自然的启示(男主波顿也有这种能力)而做出自己的裁决,就在伯顿尝试证明死去的土著非因为打架斗殴而是违反部落内神圣的规条时,法庭却证明死去的土著是被半杯水淹死的,结尾在下水道肮脏的环境打斗之后,白人先知波顿用其手中的信物砸死了土著先知查理,在其走出下水道之后,面对着山雨欲来的最后之大浪,构筑在现代进步谎言之上的社会究竟又还能存在多久呢?
      • 有点毛骨悚然
      • 这片子是我看过最傻逼的。
      • 除了神秘主义那一套外,还有一层心理精神分析可以解释男主的执拗。
      • 澳大利亚的神秘主义,一桩真相飘忽的凶杀案件。彼得·威尔是营造悬疑、恐怖氛围的高手,一座现代化城市中,他不仅能够找到真正的土著,还用了真正的神秘遗迹,更以城市中被隐藏的空间构造了神秘通道。
      • 也许时间起浪,穿越过梦境化雨倾泻,那之前我在何处?也许身土成洞,塌陷了生路如墓掩埋,在最后问你是谁?3.5
      • 土著是很有趣的象征
      • 彼得·威尔早期神秘力量第二篇章...
      • 这位仁兄应该很受阿彼察邦喜爱吧...来自澳大利亚的神秘主义...
      • 宗教神秘主义,开篇一直下着不停地雨,注定了压抑的风格。
      • 澳洲民俗恐怖片,水的意象做特别好,把日常生活和神秘主义串在一起。天气的反常对应梦中的洪水&蛙雨,配合模仿水滴的电子音效,让浴缸都有了惊悚效果。反思殖民问题的末世预言,部落先知抛回男主的问题“你是谁”,完全质疑悉尼的移民大城市属性:你是谁,凭什么如此心安理得站在曾经属于部落的土地上?还要问我是谁?结尾大浪将清洗一切。
      • 三粒半,不入。在神秘类型上,彼得·威尔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 彼得·威尔对于神秘主义的爱好继续加深,水、梦境、创世和灭世、异文化的土著人、图腾和禁忌,都是极度符合这种倾向的元素。
      • 中间看得起劲,后1/3迷失掉我了。
      • 和《悬崖上的野餐》一样,也是一部原始神秘主义电影,澳大利亚这块神秘的大陆太过吸引彼得·韦尔了,这样的题材还不知道有多少。如果这种神秘力量真的存在的话,电影恐怖要成为一些人的顶礼膜拜的对象了。
    • 豆瓣 7.3 IMDB 7.0 正片
      Clean
      1993
      恐怖片
      美国

      梦幻狂杀

      Cle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压迫感.
      • 071222 导演惊人地将宁静和嘈杂融为一体,画面是缓慢平实的,整个电影台词简化到最少,但几乎一分钟也没有间隙地营造出一种耳鸣的效果,参杂着主人公幻听中的暴力倾向的咆哮(象征着恐惧),孩子天真的笑声和哭声(男主人公的希望和救赎),信号模糊的电台和高频度的蜂鸣(男主人公混乱的思想,也可能隐喻外部世界对他的迫害)。
      • 不错的题材不错的角度,但是需要找个好字幕。。。
      • 各种心理蒙太奇把人头都看晕了...
      • 几个技巧重复出色使用为这部片子带来了疯狂气氛:大量噪音烘托暗示心理、情节发展;令人不适的,以及视角怪异的画面特写;主角的非正常性行为设定等。多线叙事轮廓清晰,片长略短。缺点:为建立结尾的冲击力而使影片前半部分留下了营造痕迹;另外,大量先锋性、带有偏执感的表达手法运用会使观众产生疏离感,此时需要演员把握住真实情感、导演把握住场景感染力,如《焚尸人》中出色的镜头感情与演员对角色的建立、《Ruling Class》中出色的情感冲突表演,本片主角在母子线、父女线上表现欠佳,导演亦没有适当的以镜头语言传递情感。
      • 心理悬疑类自虐电影,有几段画面看的人心里发毛。
      • 侦探是怎么搞上床的?烂鱼头剪了有什么用?神经!
      • 好反感啊
      • 声音上的处理简直太折磨人...
      • cold cold TENDER TENDER
      • "I really tried to examine the subjective reality of someone who suffered from schizophrenia, to try to put the audience in that position to experience how I imagined the symptoms to be: auditory hallucinations, heightened paranoia, dissociative feelings, anxiety."
      • 这个译名咋来的
      • 情绪电影,自虐式电影。
      • 疯狂介于声音和情绪之间
      • 3.0。
      • 平淡无奇 不喜欢
      • 如果没有那个结尾,我差点以为他不知所云,但是加上这个结尾,他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Brilliant
      • 生而為人,太可惜。 剝掉指甲蓋的那部分,有點兒假,撬得過於利落。 配音N多人提及,我卻覺得可以更尖利----事實上,我們所能忍受的聲響,基本上是不會令人抓狂的。 而种种下意识的偏见 歧视 潜移默化进潜意识.... 其实并无太多好讨论
      • 毛跟毛啊,大量近景特写和音效故弄玄虚,连个事儿你都说不清
      • 在声效上玩得挺有趣的一片……怎么我看着觉得警察是个坏人?
    • 豆瓣 8.3 IMDB 7.9 HD中字
      Das Testament des Dr. Mabuse
      1933
      恐怖片
      德国

      马布斯博士的遗嘱

      Das Testament des Dr. Mab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得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啊。啥叫表现主义,今天算是领教到了。
      • 相比前作本片的风格更加诡异(中途马布斯博士的眼神堪比恐怖片……)。本作的编剧是导演的妻子冯·哈布,她是纳粹党员,后与丈夫离婚,但批评家因此说本片没有渗入导演对时代走向的担忧,显然也不是如此,结果该片在德国被禁,二战后才重现于本土。前作的主角文特没登场稍显遗憾。
      • “那眼神让人不寒而栗浑身发麻。这家伙如果不是疯了,只凭眼神就能随便指使别人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儿。”这是《马布斯博士的遗嘱》中精神病院男看护的“观后感”。突然想到,如果要搞一个影史上“与台词中角色性格描述的夸张渲染最相匹配的角色造型”排行榜,本片此景应该足以位列三甲……
      • 大街上杀人,阴魂不散操纵犯罪都是经典
      • 结尾太仓促...
      • 7.2;crazy Lang...
      • 8/10 除了节奏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些慢,没有话说。33年的电影就已然很成熟了呀
      • D9
      • 4.5,扣的0.5是為了那個具有傳承意義的疊印。
      • 我们刚看过意志的胜利就看了这片。感觉相当震撼:我也很难指责德国的热血青年踏过腐败的魏玛,拥抱阳具般勃起在德意志土地上的纳粹呢。这些电影中的腐朽感是奥逊威尔斯甚或劳顿那样的表现主义学徒很难学去的。这片的政治警示讯息对于我来说是明确的,但对于其时的德国小青年呢?还是高高举起右手容易些
      • 能别看见德国就标表现主义吗?Lang怎么也算是经典主义吧。另外,这集里马博士的造型很有Yoda风骨。
      • 阴魂不散,心灵魔障。
      • 4.5跨越愚昧的界限,行尸走肉般遊走在世界中心,形成一隻無思想、無追求的浩蕩隊伍,遊說自己,遊說別人,反抗不可行,沉默最中聽。這片何止是納粹時期禁播,要是放在我朝,換個湯,不換藥,也會被雪藏吧。
      • mabuse的幽灵在飘荡
      • 纳粹们很聪明,能看出来这部电影的政治隐喻.单就电影看,80前的电影现在仍活力四射.
      • 预言家
      • 乍一看觉得只有两小时的本作,甚至没有四个半小时的首作来得酣畅,随后一想,时隔11年后弗里茨·朗再度描绘的这个世界,一切的玩乐和喧闹已经被日渐扩散的恐怖统治所取代,本作也就呈现了一种更加死气沉沉的气氛,游魂般存在的马布斯博士挑战着每个人的心智,也令这部续集成为了伟大的社会预言。
      • 精彩,没想到弗里茨能这么厉害
      • 卡死里!再买
      • 7.7/10 看的人毛骨悚然
    • 豆瓣 7.0 IMDB 6.8 HD中字
      La commare secca
      1962
      恐怖片
      意大利

      死神

      La commare sec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1岁的年轻诗人贝托鲁奇不小心拿着师傅帕索里尼的本子坐上了导演椅,然后战战兢兢的说自己是“帕索里尼流派”,或许是生怕自己弄巧成拙,就不敢玩耍老师沉静的托斯卡纳祭坛像般的镜头,而小心翼翼的处处铺轨探头探脑。至于那些多点叙事,基本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和事件无关,所谓诗歌所谓散文。
      • 贝托鲁奇真是人镜合一了,当然这部还不算明显....
      • 士兵那段太传神了 把百无聊赖的无计消除的感觉全点出来了 可惜整体的结构上太散也没有什么段落间衔接的地方
      • 好技术啊
      • 他被吹鼓的太厉害了
      • 源自帕索里尼的小说,文本上自然有新现实主义(强调社会性)烙印,但在叙事结构上却试图重新建构而非还原意大利底层的生活面貌,于是一种脱离于单一现实的复调结构出现,底层群像形成了可称为“世界”的质朴剖面,但素材和节奏还有再打磨的余地。亮眼的是形式上也在帕索里尼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尝试,各种机位运镜以及亮眼的构图显现出22岁贝托鲁奇的天分和野心。
      • 5/7/2006 7:30pm HKFA
      • 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结构未免有点太规整了,而且拍得也过分拘谨。
      • D9那個男的還挺有型,有些鏡頭看的很眼暈.移動還有跟蹤式的有點不習慣,畢竟處女作,總是有非完的地方.
      • 帕索里尼编剧,贝托鲁奇的处女作,有点西方罗生门的味道,故事稍显凌乱。
      • 很一般,可以注意下贝托鲁奇的镜头尝试,那些移动跟切还是挺有意思的
      • 攝影機運動、倒敘、斷裂、音畫關係,電影語言華麗許多的Pasolini。
      • 有点黑泽明,有点基式。结构很美,节奏有些问题
      • 初出茅庐的贝托鲁奇镜头技巧很足
      • 1962,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意大利),22岁。
      • 21岁,merde...
      • 基本上很好看
      • 帕索里尼的剧本让22岁的小贝拍了。有不少漂亮的镜头。
      • 【上海影城 2K修复版】贝托鲁奇处女作,帕索里尼编剧,水准上佳。1.罗生门式叙事(嫌疑人多视角还原案件经过&呈现不同人在同一天里的生活)+多线索交叉叙事(最终汇聚到一起,单一、确定的真相浮出水面)。2.多次以猝然雷阵雨中断各个视角的叙事,随即切入被雨水遮覆的窗景(朦胧而模糊,契若迷局般的案情与无明的命运),妓女起床、梳妆、吃饭、准备出门的过程也被切断分置于每次雨景之中,一如警察与观众对案件的逐步拼凑、推演。3.开场氛围绝佳,随风飞扬、散落的碎纸片,桥下妓女的尸体,缓缓运动的镜头,一种被命运与世人遗弃的悲凉感袭上心头。4.运动镜头贯穿全片,摇移、跟拍、推拉、微晃手持,引人入胜。5.为逃避警察在游泳时力竭淹死的男孩,亦是死神的“镰刀收割”。6.士兵在街头搭讪调戏女人们的段落,轻快鼓声成为唯一声响。(8.5/10)
      • 2020.10.24 上海影城。第一个镜头就想起来了,当年买的盗版碟,介绍说是“罗生门式”的故事,看到一半卡碟了,最后只好下载。午后突如其来的一场雨,那个其实毫无故事的受害者,日式的声效,死神其实无处不在,看到最后它说的其实不是人性或者故事,而是城市中的人物和片段。
    • 豆瓣 6.8 IMDB 7.1 HD中字
      Ministry of Fear
      1944
      剧情片
      美国

      恐怖内阁

      Ministry of Fea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开场蛋糕梗还原度+1,主角名字改了,不知道为何,其他就套用读完小说基本毫无印象的观后感。“第一部又是令人哭笑不得格林铁定嗑药过头的产物,直到最终谜底揭晓才挽回支离破碎的局面。改编影片确实不值得一看(何况当年是赔本之作),彻底破坏希尔夫兄妹的完美雅利安形象。”
      • 即便是朗来到美国后表忠心的反纳粹影片,也有着道德感模糊的主角;除去略显鬼扯的故事,布光和构图还是很有表现主义之美。
      • 表现主义间谍片。Lang的影像确实有能耐让我深深觉得黑白灰之外的颜色根本没必要存在。不是你的蛋糕不要乱拿……啊那一个弹孔……
      • 其实挺好的,豆瓣给分夸张了点。附赠Jean Douchet的analyse,autour de la figure de heros langien et de la paranoia.
      • 3.5,蛋糕惊魂
      • 希区柯克剧情配上朗的表现主义妄想,蛮有趣
      • 二流间谍电影,角色的行为都是被编剧强行驱动,而巧合的重复运用与反派们的弱智,都是同类大量电影的老套,终究还是淹没在平庸之中。
      • 朗在美国的又一部烂片。希区柯克式无辜者被冤枉的弱智故事,加上一点朗的表现主义手法残渣……
      • 4.5 很克制的黑色电影 magnet:?xt=urn:btih:409061f701deeac70f840d449f6a5a807a2496e7&dn=Ministry.of.Fear.1944.Bluray.%28Criterion%29.1080p.Monaural-AC3.x264-Grym
      • 显然是一个失控的好故事 叙述的云里雾里 线索也没埋好 电影开始没多久就破梗了 看的第一部弗里茨朗竟然就遇到这样糟糕的作品
      • 两星半,希区柯克式the wrong man加上朗的表现主义残留,气氛渲染和构图优秀,但是故事逻辑极差,完全是破碎化的叙事,最后让一个接连反转的结尾勉强串了起来。其实朗的黑色电影有一点比希区柯克高明很多:杀伐无常远胜于狗血言情。配上本片中的通灵游戏,蛋糕惊魂,舞台剧式的爆炸,倒也能看下去
      • 推荐观赏。电影流畅,故事也够有趣。电影中的两个女演员尽显雍容很有魅力。截止2021年6月2日,有571人标注看过。
      • 百度悬疑片吧猪栏字幕组汉化翻译
      • 朗在好莱坞所拍摄电影中受表现主义影响最明显的一部.
      • 这部在同类型中,德国表现主义与美国好莱坞黑色电影各特点结合比较融洽一部,角色有层次感,两种风格兼备且表现力强,朗原有的表现技巧都有很充分发挥。黑白光影的镜头语言朗的操控下完全可取代剧情台词,可以说在当时少有对手。妻子被安乐死,情人也大义灭亲,朗已向美国表反德的决心啊,比《万里追踪》高一档。4星减
      • Before revealing the Nazi Spies plot, the unsettling mood at the fête and on the train was so weird but amazing.
      • 绝对被忽视的杰作,和前期的作品一样,讲述社会的荒诞性,以及人如何沦为罪恶的帮凶。而雷 · 米兰德这张纠结的脸也和饰演M的彼得 · 洛一样。这部作品比希区柯克的《擒凶记》走得更远,因为纳粹的概念被泛指,界限亦变得模糊。朗不愧为一把手术刀,总能切中要害之地。
      • 虽然随蛋糕事件顺藤摸瓜掏了一窝间谍很荒唐,但出色的氛围营造和Ray Milland还是为这片增色不少
      • 完全不适合Fritz Lang的题材,当然反自己母国的纳粹这事儿本身也就是政治使然吧。但即便如此,Lang的元素还是随处可见,没有清晰的正反面角色这个特点倒是在本片中没有添彩作用。算是还不错的黑色电影。
      • 故事概念其实是好的,高潮序列也算精彩,但第一幕没有把故事设定给讲清楚,突然出现的轰炸、算命和通灵容易让人产生困惑以为这是一个超现实的故事。
    • 豆瓣 7.9 IMDB 7.6 HD1080P中字
      The Fallen Idol
      1948
      剧情片
      英国

      堕落的偶像

      The Fallen Ido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23-8-19重看;当成人的谎言、自私、虚伪侵入孩童世界时,当谎言一层层包裹成为解不开的死结,当真相呈现的方式不再由真话提供,外部世界的复杂纷至沓来超出孩子的心智和理解力,原本单线式的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就会呈现崩塌——即所谓“偶像的堕落”;当他意识到心目中英雄的“自卫”事迹不过是一场游戏,秘密的同盟原来是一场互利的交换,自己费尽心力的澄清不过是意外插曲,他自我的意识会逐渐苏醒,他的三观会被再次重塑。文本绵密用心,前面铺垫的细节悉数用上。
      • 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以成人的思想去审视世界,诠释道德的灰色地带;捉迷藏和夜间奔逃两段像极了《第三人》。另外Phile这个角色的作用真有趣,一边间离一边移情。
      • 片子是真好看,小孩是真贱
      • 还好结局恶女人之死真相大白,有情人得小团圆
      • 吊足胃口直到最后一分钟,不得不说成人世界模糊孩子的童真与分辨谎言和真实的界限。看到小孩子在撒谎和真实间穿梭,这到底是谁之过?故事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小男孩试图用谎言救管家却差点害了他,最后又试图用真实救管家又差点害了他。如果导演安排最后女记录员下楼昭雪时枪声响了,醒世作用就更震撼了。
      • 「透過兒童的眼光去看成人的虛偽」? 應該係透過成人的眼光去看兒童的麻撚煩先岩。憎個o靚仔 x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警察最后其实是根据一个错误的证据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判决,而菲利普的真话却被当成谎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既然成年人也无法掌握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一个孩子也不可能理解成年世界的逻辑线索。他要经过多少困惑和误解,才能逐渐走向成人世界啊!
      • 以孩子的眼看成人世界的谎言。
      • 近结尾处Baines与Phile的一组分切镜头如Bicycle Thieves结尾般动人。巍峨的大使馆形成另一重要的角色,持续给Phile施加压力
      • [不是说英国没有电影,巴赞未历经林赛-安德森/贾曼时期。] Vice nor versa,卡罗尔-里德沉迷斜镜头,黑暗处打光强调窥视及人物心理活动的运用同样过多。不过格林肯定觉得小孩子是麻烦的小恶魔,片里的小正太起串联情节发展作用不如他的装模作样好莱坞乖巧风。
      • at大光明。格林编剧,以孩童之眼看尽成人世界的灰色,菲利普作为假定的“弃儿”,徘徊在贝恩斯原配与情人的两组“三口之家”中(分别以菲尔和少爷称呼),真情驱动的后者,却以谎言在弥合身份的裂痕,从非洲到侄女,陪伴孩子的叙事却成为证言的漩涡,摧毁信任的根基。格林的故事打破了儿童与成人的某种壁垒,不再免疫于彼此的困境,有某种寓言意味,里德的电影版加入了蛇和钟等桥段加强现实性,摄影同时有低机位倾斜和俯视,同时保留了两种视角,也暗示没有真正全知全能的“旁观”,用朋友指代自己的对白,和隔窗看阳台的刁钻角度一样,都会左右我们对事实的判断,这种认识论贯穿剧情和更根本的情感,就像台词说的,上帝塑造我们,但我们也一直参与其中。拉尔夫理查德森挺像迈克尔基顿。
      • 3.5,Reed蠻會利用人影延伸空間(Night Train也有類似的)。捉迷藏那段好玩!角度、光影都處理的不錯
      • 娃只露两个眼睛的造型印象深刻。每个谎言带来更多的谎言。英国人真的pathetic…“不要浪费时间做饭了,我们还有很多罐头”…😭 字幕掉链子 @大光明二楼
      • 如果没有孩童视角,故事只是一个极具观赏性的时髦游戏。Fallen的不仅有偶像还有“呕像”,不仅有Baines的坠落,也有Phillipe的坠落。 片尾的母亲是陌生的面容难辨的,只有老妈子们为逝者惋惜,比起人和真相,大家更迷恋的是走完寻找真相的流程。 Phillipe多次叫嚷:我们现在可以去看爬行动物了吗?眼镜蛇初看很有魅力,不一会儿就把他吓到了。蛇的出现伴随着秘密,同时Phillipe也开始陷入谎言的魅力,而蛇的死亡也标志着秘密即将被揭露,同时谎言之极速传染和深入人心,已不再需要蛇的诱惑了。 里德大概很喜欢夜间的城市空间,在黑夜中奔跑逃离几乎是隐喻性的。片中提到了下面可以通到下水道,之后第三人里黑夜中的容身之处就是下水道。 纸飞机悬着大家的神经,捉迷藏的速度感,还以为枪声要响,警厅站街女和钟表师的闲笔很精彩
      • [堕落的偶像]中的小男孩似乎永远做不对事情。看到了事情却被教导要保守秘密,想要保守秘密却被轻易识破,该说实话时却编出了一些听着就言不由衷的谎言,说了真话却发现没有人在听。唉!做孩子可真难!而这部调教得有如瑞士手表一样精密的黑色电影则向我们扔出了一个个成人都难解的道德难题。
      • 受伤的只有原配夫人跟那条蛇,结尾就真爱大团圆了。熊孩子无人理,到底是该不该说谎该不该保守秘密。部分镜头跟配乐很花,里德真的很适合拍悬疑。#英伦电影大师展大光明电影院
      • 英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k修复,8.5,重温 1,“正因为我是这样的我,她才会变成那样的她”,用儿童视角讲述真实与谎言的成人世界虚伪的这部电影,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到头来是这句并非为婚外情开脱,但又道出夫妇相处真相的最真实的独白。很多人都能从此片看出成人世界的堕落,但极少有人看过后会去反思我们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或主观或无意的相互折磨 2,倾斜的镜头与玻璃窗,谁都可以看出是隐喻真假难辨,真实与谎言崩塌的世界价值观;俯视与仰视镜头一道,不仅营造出哥特式的阴森与悬疑,更令人身临其境般,在一部电影中游走于纯真与世俗的模糊边界 3,第三把椅子,第三个人,对里德来说,3恐怕是他最痴心打造的不平衡世界 4,这周刚买了一张Alywn的老版幻想圆舞曲与前奏曲,就再次听到他的电影配乐,真巧
      • 以为是谍战片,有驻英使馆的背景,结果是生活片,打悬疑、惊悚标签的狗脑们可以去死了。失足坠楼的妇人被人误会是谋杀,正好其夫婚外恋,目击的小孩又正好没看到失足一霎。其夫处理方式太笨,本没必要撒谎,又想讳饰,最后差点变成疑凶。小孩的失惊和“帮忙”也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中评吧,没啥好的。
      • 前面一半感觉非常好,男孩蹲着抓住围栏望向楼下的镜头反复出现,与剧情相互对应,揭示了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后面死人之后就开始无聊,把孩子赶到风口浪尖,算什么本事。
      • 独到的视角,强烈的结构感和精妙的调度。 2nd: #2023英国电影大师展# 2023.8.19 13:30 还看出些英国对法国的挪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