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10。平成最后一年的奔跑。床戏快播致敬《发条橙》,美学传承中岛哲也。桐岛退部了,横道世之介走了,吉娃娃被杀了,平成的青春结束了。 |
|
1.在一个闭塞的青春群体当中,通过某一个人的突然缺席,事后在其他人的回忆或者证言之下,对这个人进行祭奠或重构,其实和《听说桐岛要退部》在结构上并无差异。
2.集体合谋抢劫的逃亡开场、之后南国冲绳的挥霍堕落、在粗粒子的手持摄影介入之下,充斥着放纵与颓废的青春感,可以说神似《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3.这三部作品的共性在于,都是以人名命名的电影(大学生《吉娃娃》高中生《桐岛》初中生《莉莉周》),而这一个人存在与否,其实谁也无法真正确定。但不能确定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缺席,波及到周围所有人的情感,最后铺陈出整个日本当下年轻人青春的样态。
在手法上来说并不独特,但好几处的感同身受(浅野忠信的中途出场是神来之笔)年度旬报日影十佳应该没问题,但还是有所保留★★★☆ |
|
用《春假》的方式拍了一部《未闻花名》。吉娃娃就是放荡又天真的青春本身。本来觉得不会对这种年轻人的故事感兴趣,但最后还是为那种被政治撞击之后的无力感打动。 |
|
开头那一段和最后门胁麦以及成田凌的那段对手戏真的神来之笔了 |
|
充满了自溺及自反的青春片。常见Cliche都有,但用得理直气壮。还是缺了一些Spring Breakers里的有爆发力的段落。 |
|
完全丧失了日本青春自毁,青春犯罪的细腻感、堕落感,对西方某些电影某些片段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模仿,真人拍摄的某些镜头也并不能胜任漫画的独特表达。过于鲜艳的颜色,就和本片试图讽刺的对象一样,并不会让人感到兴奋与刺激,就算毁灭也不会让人同情和感伤。拙劣的配乐,就和那些长在年轻肉体上的愚蠢脑袋一样,对着这种世界洋洋得意,无病呻吟,自认为感知一切,看透一切,就靠着一次次毫无爱意摩擦身体而产生的短暂兴奋的空隙间,才让他们有了莫名优越感的机会。 |
|
我们和吉娃娃,一起玩耍、聊天、互诉烦恼、说些无厘头的话,也有和她亲吻、做爱、相恋,也有憎恶她的人。我们在东京街头和吉娃娃相遇,就这样,在这个地方,在此时此刻。也许根本就没有吉娃娃,又或者人人都是吉娃娃,华丽却又空虚的吉娃娃,可能就是当代青年人的迷惘写照。PS1: 原来是【THE LIMIT OF SLEEPING BEAUTY 】的导演,一如既往,晃动的镜头,快速的切换,MV似的剧情串连。PS2: 继【ここは退屈迎えに来て】之后,又一部成田凌玩弄門脇麦的日影2333 |
|
7/10 越放纵越快活,却被成年人引诱和毁灭,可以跟《台风俱乐部》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做为三个世代的样板,从中可以窥见日本青春片的变奏和演化,骨子里对政治的厌恶道出本世代对成年人世界的恐惧和疏离,浅野忠信那句:“他们这么说,是因为将来有一天你也会变老”击中了吉娃娃所代表的本世代软肋,才是这片主题——不想长大。片子核心无限感伤,外在形式却无比放荡,村上龙很多小说里“迷幻与放荡中持续燃烧,成为玻璃透明质感般接近爱和永恒的渴望,却坠入无比落寞的虚无”被这部电影做成了影像,非常炫目且无力感弥漫。可惜MV手法用到毫无节制,大量的高速运动镜头碎剪+升格镜头强调节奏,技巧没问题,但我就想问:“难道这就是意义么?” 二宫健还停留在对影像本质最表面的认识,吉娃娃闭眼拍摄象征本世代对现实世界的无知和抗拒,是神来之笔。 |
|
“我希望能发生一些变化 足以消解光阴流逝的难耐” 以为泡吧蹦迪的这群人是社会反骨 其实背地里都在正经上学打工求职成为大人 坂田把吉娃娃问哭正是点出了吉娃娃这种真诚生活的不可持续性 以最大的善意和热情面对最大的恶意和剥削 结果就是每况愈下 直到完全毁灭 MV拍法 歌都超好听 |
|
跟睡美人一样,甚至更乱 |
|
确定不是林依晨? |
|
我们好像亲密无间过,却从没介入过各自的生活。在喜欢的城市死掉然后被肢解,就像在青春时代进行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这是一个无脑五星,别信。 |
|
补标 |
|
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 没想到捡到宝了 有点像横道世之介 吉娃娃太耀眼了 注定会转瞬即逝 |
|
小小的身,大大的声;小小的死,大大的世。p.s.:导演是拍MV出身的吗?前半部分几乎是个大型MV。 |
|
尽管由众人回忆构筑一个人的生活并不新鲜,尽管鲜艳跳动的MV式影像多了也疲乏,但最后情感和人像还是有出来,动人、鲜活(尤其跟导演自己的前作《睡美人之终》相比较)。吉娃娃离开了家庭,以自身的活力努力生存着,但她其实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为了生存随波逐流,讨好身边的人,当友谊为利益所累,朋友变得模糊,她终也渐渐消失,变成了一段记忆。 |
|
罪案片的框架,借友人的口述拼出女主吉娃娃的往事:张扬的犯罪之旅,夭折的娱乐事业,浪荡的公交人生,成迷的死亡结局。巧的很,最近在关注艾比这四年的生活,我觉得和这个故事有叠合之处:观察者们说三道四,各有不同性格与利益决定的角度,然而事主吉娃娃拒绝阐释,是个绽放的哀伤生命体,跟随原初的欲望使动。于是讲述完毕,活着的人们想着吉娃娃潸然泪下,那是你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但是这片子形式的问题太大了,基本是个日本版的《春假》和超长MV(那些电音曲儿我还挺喜欢的),表现放纵就是反复的拍男女穿着泳衣互相舔,还有段《发条橙》的床事快放——这些不露点的手段本质上就是小清新,这种精神孱弱也许符合主题,但如何折服观众?在传达上是低效的。摄影师浅野忠信的压迫式拍照术令人印象深刻,他喜欢逼女人哭,pua学应用于快消时尚了 |
|
三星半。平成末年的赤名莉香。 |
|
延续《睡美人之终》的风格,二宫健的“MV电影”越拍越疯。虽说借小群体不同人的回忆和声音“重组碎尸”辅以自剖不算新鲜叙事,但将冈崎京子的故事搬到高度媒介化的今日,用外表光鲜浮夸内核孤寂空虚的后现代年轻人们的青春故事做题眼,把重心放在影像上,反而填补了简单的故事(但不要以为他只会玩“花巧”,門脇麦与成田凌那段“对手戏”张力十足)。况且二宫健对后资本时代的娱乐环境和生活交友并非没有自省,几个恰到好处的政治化处理既联结了成长叙事又点出了新一代主体与社会间的隔阂与无力。 |
|
前半段的生猛和生命力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可以由此联想到吉娃娃被谋杀时的挣扎,和想要抓住最后一口呼吸的呐喊。也正如开场的逃亡,那场意外所附带的属性恰好可视为吉娃娃的短暂写照:疯狂和麻醉的自爆青春。一直到最后那场做爱戏,男性的性无能被暴露,女性的身体「主动」放弃了对过去的情感追溯,成年人的世界和旅馆的灯红酒绿不同,那里有真正的枪林弹雨。 |
|
反映了都市现代年轻人生活奢侈糜烂式的生活,当中穿插了MV的既视感和类似于梦之安魂曲高速剪辑的拍摄手法,2.8-3.0 |
|
4 其实挺好看的 蹦迪片段实在太多了我都觉得是歌舞片 比河畔好看很多 摄影风格看得出来是个年轻导演 总体还是挺喜欢的 |
|
“无论是纯爱 还是钱或者是光明的未来 以后估计都不会有了 但是我们为什么 能就这么呆呆地原地不动 等着时间流逝呢。” 我也有点喜欢吉娃娃了。 |
|
集体的狂欢,集体的沉默,集体的逃避,集体的死亡。这是现今一代年轻人对抗世界的方法,所剩无几的青春本就理应用来挥洒掉。《吉娃娃》或许是2019年最好的日本电影。 |
|
感覺係離我太遠, 由小到大雖有做好多壞事, 但係夜蒲飲酒真係未試過, 只可話電影感不錯,但無桐島咁好玩, 因桐係同一場轉個角度都拍到完全唔同之感, 兼且校園應較多人有共鳴.... |
|
狂放的MV電影。比前作更成熟了,但一樣容易讓人中毒式的喜歡,吸引力逼人;將二宮建列入我的年輕導演期待列表。人們太習慣把謊言、實話交替著混在一起說。(不過個人覺得前部分party蹦跳段落太長了,拖了一些節奏有點看得疲乏無味掉) |
|
单纯、善变、鲁莽不计后果、从不把忧虑写在脸上的chiwawa,像破茧的蝶,挥翅起舞,转瞬又溺死在东京的灯红酒绿中。回忆她的每个人记住的只有欠条跟便宜的眼泪。选角尤其棒,喜欢配乐。 |
|
我觉得MV电影很容易拍得很尬但是二宫健真的都搞得很深得我心!美!画面传达的情绪信息又直接易懂!而且也不言之无物!快变粉丝了!(而且除了玉城tina大家演技都挺好的所以观感很ok)(我希望片尾曲演唱者Have a nice day能红起来) |
|
打光具有强烈的千禧年代风格,泛滥的暖光与灯光拖尾营造出摇曳蒸腾的迷幻氛围,浓烈的红蓝光对比令人物时常笼罩在不真实的色光下,仿佛处于无尽的感官幻觉中。倾斜镜头与碎剪的大量运用使人物生活更具不稳定感,手机屏幕叠化入镜标识出网络时代的特征,电影画幅与DV画幅的切换虽有使用却并未多作着墨。用MV化的影像串联起整部影片,技巧上并无缺陷却还是有些过度。近年来极度单纯又极度缺爱的女性角色塑造和她们无可避免地滑落深渊的故事情节都已屡见不鲜,在男导演贫乏的理解下又不过徒增一具艳尸而已。 |
|
这样的电影总是评论比片子本身好看,癫狂自毁系MV电影,毫无节制,看完会跟宿醉一样头痛。一堆人提到了《春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听说桐岛要退部》《十二个想死的孩子》《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用一个缺席者拼凑起小团体的青春记忆,真相无人解答,只是为了回溯过程。编剧冈崎京子好爱这个类型的创作。栗山千明现在咋长这样了??? |
|
演チワワ的那位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厉害了 |
|
吉娃娃的女演员选得好,一个人撑起全片,在她笑容的衬托下门胁麦的厌世脸太灰暗了。街头奔跑的柠檬黄短上衣,随胯部扭动的超辣牛仔裤,开头就夺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村上龙小说如果影视化,大概就是这样子,从时下年轻人迷幻颓废的生活做派里,偶然捕捉情感流露。抖音最先投放的几支广告也是这种风格,一群年轻人在开轰趴海滩放烟火,在国内这就是脑残智障闲得慌,无法理解,放在日本就很符合~ |
|
主角即象征,主演是配角。“性劳动的日子”一段忍俊不禁,门胁麦长得好疲惫,成田凌表演有加分,老浅已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バイプレイヤー了。。 |
|
最近日本“青春电影”有一种这样的叙事结构,它们往往设置一个角色,通过一个调查者的身份去窥探这个角色背后的秘密。比如说中岛哲也的《渴望》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叙事结构,这次轮到了吉娃娃。全片就是一个大型PV, 不过日本电影这种“PV化” 已经不足为奇。像今年最火的长久允,创作风格也是充满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一种hypermediated aesthetics。然而我们在看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性爱,聚会和享乐后。电影并没有搭建起来一个独立的“吉娃娃”酱,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吉娃娃酱”,这是日本纵欲青春的群像,而不再是一个人青春的挽歌。 |
|
我 喜 欢 。(片尾曲是Havani的) |
|
吉娃娃是类似于松子那样的感情低自尊人群中的一员,只要些许投入自己的感情,就能从吉娃娃处获得成倍的爱。像吉娃娃这类人很容易成为别人不懂得珍惜的光,她们的脆弱的心灵难以得到理解和守护。所以真正对她有真感情的人有多少呢?她的离去看上去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用来拍个小视频进行娱乐的道具罢了。 |
|
如果是这种程度的话 我更喜欢夜以继日那种内敛式的疯狂 |
|
演员选的真好 颜色也漂亮 你甚至能看到很多成田凌的舌头 |
|
全片霓虹色调+大光圈刺芒 成田凌硬上门胁麦真是看的好难受 |
|
最后那段……就算是成田凌也不行啊 |
|
又一《春假》式的青春片,荧光mv给人的视觉吸引力始终只有几分钟。吉田志织还真的蛮好看的。 |
|
70/100,不断下沉的青春物语,在对缺席形象的转述中重组,行进的叙事轨迹间拼贴,吉娃娃成为精神图腾般存在。MV风格绝不是问题,能看见后现代波普下的年轻血液,的确是有达到《春假》水平的潜力,但恍惚间好像太醉心于形式,缺少纯度。 |
|
#B+#
影像内部的摄像机和制造影像的摄像机是很有趣的“反义”反复:在被制造的可以机械复制的影像中的摄影机在极力捕捉被制造的影像的“光晕”- 一种相当“公民凯恩”的方式,从被制造的、背后空无一物的拟像中还原某种特质;而“拟像”分崩离析之时,虚无的尤其突兀反而使这种特质的曾经存在更加鲜明-由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收了“遗骸”/碎片,而那来自虚无的特质映照着每一个人:群像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另外让我有点想到Virgil Vernier的是一种(有形与无形兼有的)暴力的潜藏,在其蠢蠢欲动之下青春的“生”是多么不堪一击而容易规训啊。附注:这样的视听风格会是之后霓虹商业作品的主流风格吗? |
|
冈崎京子个人风格明显,和《莉莉周》形成一个时代衔接。导演比上一部进步不少,但整体还是太散乱。 |
|
坂田的“爱”和吉田的“你和其他人不一样”是一样的一文不值,所有人都是Pre吉娃娃和麻木了的Post吉娃娃,而当美树被吉田侵犯之后她才共享了吉娃娃的苦痛 —- 她是霓虹社会嘉莉妹妹一般的在炼狱中燃烧的一张纯净白纸。/ 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娱乐模特产业和色情产业 - 男权的非典型批判式审视 / 对吉娃娃死亡真相的留白似乎也在宣告着这场自杀式自溺自堕的无解性,这是介于社会问题和纯粹形而上问题之间的无解问题 |
|
结尾多数参与叙述吉娃娃故事的人上镜自拍,大家的年纪不过20出头。通过多视角的逐层铺垫递进和适当时候激烈的剪辑匹配来展现青春的形式、结果与影响。吉娃娃的死亡,放置在开头与结尾的效果是不一样,这自然跟整个过程中不断推演的人设有关。吉娃娃象征的青春本身并没有被定义成罪恶和过度消耗身体,表象中的放浪和行乐本身就是一种需求的极致体现。而作为个体来看,其实提及到的应该更多。无论是对不同朋友采取的不同策略以换取信任、不恰当的自来熟,甚至到最后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的她。而她早早离世无疑是对这群参与者的精神打击,大家或许不会去追究真相结果,但是对一个人的缅怀和喜爱是真实存在过的。仍旧看到男权对女性的压制,结尾部分吉田对美树的强暴不就是最直接的控诉吗。 |
|
确实本世代又一青春面孔模样,回忆体形式,采访各种线索不新,看时也没在意最后的政治事件暗示,但这般拼贴顺序之后,在快剪辑与跳动音乐中还是让人感受到了很多共鸣点。吉娃娃的面孔由别人的镜头,别人的语言结构而成,各种陈述活动正是当代青春女性生活一种。所以更关注的点还是由网络媒介「网络红人-模特」这一当下介质被揭示出来的对生活重大的影响,通过门胁麦的角色对比,它甚至也侧面反映了某种网红及模特是怎么样脱颖而出的,以及如吉娃娃被杀害之后展现出来的「迅速遗忘」本质,最后不得不说很喜欢门胁麦的表演啊! |
|
我要看吉娃娃演的AV! |
|
“我希望能发生一些变化,足以消解光阴流逝的难耐。”-- 青春的一代、放纵的一代、虚无的一代、焦虑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被消遣的一代。。。所谓的亲密无间其实是彻彻底底的各自孤独;轰轰烈烈相处一场不过是成全了“我们青春的自杀式的攻击。”被肢解后沉入东京湾的肢体,一如靓丽耀眼而又不堪一击的青春,流光溢彩,梦幻一场。影片讲故事的方式类似《如月疑云》,“吉娃娃”貌似年轻版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间浅野忠信插入的桥段当属点睛之笔,结尾部分情绪迸发,高潮迭起(二宫健是个很有想法的编导,这厮分明是来炫技的)。现实是一片汪洋,我们都溺死其中,谁的青春不奔丧。。。(国内的青春电影若敢这么个玩法,估计整个剧组统统会给“炮决”了吧) |
|
333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