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意识流的剧本却用了肥皂剧的方式拍出来,一部很差钱的电影,为导演可惜。 |
|
7,无论如何,总究是还愿了吧。偶尔有些笑点,还是挺吉瑞姆的。整体比较疯。 |
|
#Cannes71# 闭幕片。7分。确实拍得很飞。金句也不少,对电影行的嘲讽也挺到位。不过跟老头重逢之后基本就是奔堂吉诃德文本本身去了,而把拍电影和剧组这事儿忘得差不多了…… |
|
「桑丘,讓他們儘管叫我瘋子吧,我之所以得不到他們的讚許,是因為我瘋的還不夠。」──菲爾汀《唐吉軻德在英國》 |
|
堂吉诃德版之飞越疯人院。特瑞·吉列姆把自己为电影奔走20年、与金主制片人的纠葛以电影套电影、舞台叠舞台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有很多妙想天开的创意,甚至看到了很强商业片的痕迹。可惜私货夹带得多了,到后面调度就开始失控了,因此只得半部好戏。堂吉诃德是谁?是导演... |
|
谁杀死了唐吉柯德,谁杀死了理想主义,疯的是唐吉柯德还是我们自已,本片就像是属于特里的《八部半》,荒诞、虚无,充满创作的激情,20年的梦,你终于圆上了! |
|
就那样吧。您的意思俺们是懂了,但是您的说法俺们觉得没有必要。 |
|
看到巨人场景时禁不住一阵感动 |
|
时代错位亦真亦幻,向吉列姆先生致敬,感谢他战胜了梦想的重担。 |
|
奥逊威尔斯、佐杜洛夫斯基、特里吉列姆等几位迷影狗眼里无所畏惧的堂吉诃德,在好来污看来就是几个穷矮挫的桑丘 |
|
将荒诞与神棍进行到底~ |
|
片头字幕一开始的“making/not making”就有对这20多年development hell的调侃;长长长的维基词条所作出的纪录在观影中不断跳进脑海:寓言故事折射创作的辛酸无奈,牵挂Grisoni的那部学生时期影像也可象征20多年前Terry Gilliam所读的小说和第一版的初心。Jonathan Pryce先生表演的疯癫幽默、Adam Driver周转于不同女性之间的香艳调情还有两人在虚实之间的游走...细数一下竟然什么都有,只可惜后半部分逐渐失衡,落得一个不完整的成品,只更像导演自己这么多年的另类甘苦谈。 |
|
用堂吉诃德的文本和现代电影产业的交易做了一场交织互文的幻梦,充满了隐喻和讽刺。现实,金钱,欲望,权力。渴望,幻觉,执拗,理想。醒还是不醒?自私浪荡的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忠诚于理想和爱情的纯真之人?PS.哪位神经给改名给成《这个男人来自疯狂世界》的? |
|
一场如梦似幻的嘉年华盛大狂欢,狂欢背后是巨大的荒诞和虚无。有时你以为它要将谑笑一切进行到底,他却突然感伤地回归严肃。尽管色彩鲜妍,布景华美,全然史诗规模质感,我却感觉本片的喧嚣之下隐隐流露出深重的苍凉意味,五光十色的尽头有永恒吞噬这一切的黑洞。 |
|
借堂吉柯德讲述了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剧本在十年前版本的基础上改写过,也许加入了很多导演从这部片子筹拍以来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后的想法。故事写得很扎实,追寻正义的理想家,和这个千疮百孔丑陋险恶的世界。看后不免有些难过。 |
|
不是所有荒诞都有道理,不是所有幽默都值得推敲,有的荒诞和幽默就是一场闹剧。 |
|
后八十分钟痛恨时间的折磨,前五十分钟感谢时间的成全。 |
|
电影造梦害老头,导演化身现代桑丘,虚构金币,反光武士,幻象接力……这片子如果没拍出来的话会不会更好呢? |
|
因应时代变化被迫命题作文之下如何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新颖别致而尽量淡忘掉那其实还是源于范式套路?这点来说吉列姆此片做得明显比绿书要好,奉献了可看度颇高的第一幕。但接下来…… |
|
电影导演就是当代堂吉诃德,创造幻象的同时也活在幻象里、靠幻象为生,但在现实的钱权眼里,导演只是个身不由己、无能为力的entertainer、丑角;模糊现实与幻象的边界是导演的原罪,而对幻象、对幻想、对故事的偏执,又是导演对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的巧妙传承。感觉吉列姆是把自己对电影工业的怨气以及作为导演的浪漫和豪情用一种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方式释放出来了,影片的艰难制作史简直是老鞋匠的疯癫和这疯癫背后的悲剧性照进现实。片子本身三星,加三分之二星给吉列姆,三分之一给美味德莱弗,他这个角色我是完全想象得到德普演会是啥样子,以后再多给他点喜剧好吗,他很有搞笑天赋的。 |
|
执念是一种非常可爱的特质 |
|
這部電影的完成。其實是證明Terry Gilliam就是唐吉訶德本人。經歷25年孤獨而頑強的多次挑戰。終於抵達了。雖然電影本身完成度沒有那麼好,後段有些散了,但依然拍出了一些很有亮點的段落,佩服他。Jonathan Pryce演的相當精彩,莊諧俱佳。做為對應的廣告導演Adam Driver也不錯。推薦搭配"救命吶!唐吉訶德"這部苦逼紀錄片一起服用。看看當年到底有多悲催... |
|
去年买早了飞机票错过的电影过了这么久才有机会看到。感觉像电影导演,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是吉列姆本人的映射,艺术家每天都活在才华和灵感无从施展、不断在梦里回到过去、放不下自己过去创作的角色,但同时又在担忧会有人和事因为作品而永远地改变。这一切其实都源自自己的坚持罢了,但这种坚持在外人看起来又无比疯狂。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很难走进它的情绪,但或许它根本就是一种焦虑的状态吧 |
|
文艺片害死人啊。 |
|
神智不清、疯狂可笑的堂吉柯德是不会死去的,他是道德准则的化身,是勇敢无畏的化身,是是坚贞爱情的化身,是凛然正气的化身。每个人都可能会是堂吉柯德,特瑞·吉列姆也是,还好他找到了梦中的“阿玛珂德”。 |
|
吉列姆太伟大了,这部堂吉诃德真的是阐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old school和骑士精神,这就是情的霹雳最够劲!这就是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
|
加两星拉拉分 |
|
意识流。 |
|
这居然可以在国内上映,是因为里面的这个时代的资方代表是俄罗斯人吗。除了爱情线部分其他剧情其实都挺娱乐好看的 |
|
太让人有起立鼓掌的冲动,也太让人有立刻看第二遍的冲动。仔细想想,区区二十年的阅历便能让一个人拥有趾高气昂对着所有电影评头论足的底气,多么廉价又轻而易举,有时候这个时间却不够等来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多么讽刺且令人扼腕叹息。 |
|
天呐太难看了 |
|
3.3。後設虛實交錯,但主角拍一部電影毀了西班牙小鎮、把唐吉訶德變成詛咒,永世不得超生,這戲內的尷尬本該讓人感動,卻耽溺於對男性自我崇拜的嘲諷,扣不回故事本身。《救命吶唐吉訶德》讓人看到泰瑞吉蘭當年第一次拍《誰殺了唐吉訶德》拍不成的辛酸,現在電影終於拍完了,還是《救命吶唐吉訶德》好看,怎麼辦? |
|
拍摄手法比较魔幻,导演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 |
|
没有以前的作品那么疯,妙想和金句也不意外,所以反而喜欢它组织线索的前半部分。堂吉诃德迷恋骑士小说,导演(托比和特瑞·吉列姆两者)却没有迷恋电影,电影制作的部分被完全忽略换成了嘲讽吐槽,属于导演的理想与现实主题没有被触及。(不如就借此来一场大型补片== |
|
王啊,颇得精髓呀。司机也很棒 |
|
Terry Gilliam的8½ |
|
太绝妙的点子。唐吉坷德永远活着,因为每个执着追求理想的人都是唐吉坷德,哪怕是傻傻的执著。结局差点悲剧横生,悲喜就在一线之间,不过也已经够悲伤了。魔幻现实加现实魔幻主义,近年来看的为数不多的集大成的电影。 |
|
C+/ 拍法不新鲜却内含极致的赤诚与悲哀,另一角度的《日落大道》。不过确实可以在视听上更癫狂一点,现在只有演员发疯还是比较表浅。 |
|
16 #SIFF2019 @SFC上影 用这么华丽的服饰和布景演了出这么无趣的戏,剧情硬伤。 |
|
60/100 |
|
疯狂而执着 吉列姆你就是堂吉诃德啊 |
|
不容易,竟然拍出来了😢 |
|
我们杀死了堂吉诃德 |
|
《这个男人来自疯狂世界》——我更喜欢它英文直译的名字《杀了唐吉坷德的人》——的拍摄历程本身就像一个充满不幸和诅咒的故事,这就像最好的宣发手段。不过更加不幸地是,最终的成片并不如人意。主人公们很疯,故事也很疯,套娃式的故事结构并没有带来多少我们在大银幕上不曾见过的东西,导演特瑞·吉列姆将唐吉坷德这个人们不能再熟悉的荒诞作品再次一种缺乏新意,同时充满强烈个人风格的方式再现,将其变成了一则,喧闹,浮夸,潦草的现代寓言故事。 |
|
#22nd SIFF#第十场:有点想哭。 |
|
好 难 看 |
|
我还是去看原著补剧情。男主已经沉溺于自己拍的电影,无法自拔。 |
|
美国人的笑点怎么能这么低,这有什么好笑的…B级片无厘头就叫好啦?! |
|
吉列姆关注的依旧是艺术家对于创造力的纯粹执迷,它也许不够严谨、老生常谈、不合时宜,但它仍然充满力量。相比巨蟒时代的全盘的解构,个人觉得吉列姆本人仍是个老派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他后期的作品似乎有着对善良的强烈诉求,我不认为艺术应该导人向善,但善良本身就充满戏剧张力。 |
|
看了好些影评,基本都绕不开对背后拍摄的评论,可是我只想看关于影片的评论,可能是影片不太有什么可以评论的地方吧,基本上也就是把影片内容再复述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