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看4k修复版《阿普三部曲》是这次来上影节最爽的事,此行值了。可能因为生命的轨迹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最喜这部大树,最有感触。你坐在影院一天,看了一个六十多年前生活在印度的男人的大半生,并且和他多次共鸣,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当他在黑夜中借着看完戏剧的劲,在桥洞下边走边给挚友兴奋讲述自己未完成的小说;当他在清晨醒来时望向妻子的眼神、公交车上忍不住回味她的来信;当他在山坡上吐露自己无法面对儿子的无能和恐惧;你会发现无论时空移转,人类的追求与困境、欢喜与苦痛,本质其实从未改变。如若不能超脱飞升最后就是回归生活,这种透尽世事轮回依旧不放弃探索的希望,才是现实主义的精髓所在。电影的魅力再次显现。 |
|
当真是印度版的《活着》,第一部老奶奶死、姐姐死。第二部爸爸死、妈妈死。第三部新婚不久的妻子死。总算留下来一个儿子,是希望,也是慰藉;三部的配乐都极好,天籁之音;最爱还是第一部。 |
|
“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我知道为什么要走,我向往自由” 年轻人向往的自由,在现实面前就是一张纸。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有文化都不能当饭吃,太惨了,“阿普雷伊”也救不了你。三部曲越往后越代入,生活的泥潭也越陷越深…50年代印度版《活着》+《少年时代》,“不要放弃生活,生活本身带来成就感和快乐” |
|
铁轨散步,打车回家,被火车撞死的猪,散落进森林的小说。最喜欢第一部。 |
|
终于看完阿普悲苦的前半生了,胸闷啊。从某种程度来说,阿普就是个灾星。这一部前半段还挺有喜剧成分,可是世界上最短的不就是“快乐”么?当身边所有的人都离开时,那个尚稚嫩的孩子或许也代表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吧。伟大的三部曲。 |
|
三部曲里的私心最爱。误打误撞而来的婚礼让整个世界化作了一个朝夕相伴的人,而最让人欣慰的则莫过于看到一份生死不改的感情最后又重新变成了他所深爱的那个世界。在公车上读信的情节美得简直要将人融化。成年的阿普终究还是让浪漫理想和父亲曾为之挣扎的现实达成了和解,将命运的火车远远抛在了身后。 |
|
三部曲看完了,雷伊太喜欢在剧情中掺入死亡了,死在现实世界中是合法合理的,在电影世界里不一定是。男主设定不太喜欢,轨迹从落魄到落魄,毫无人类闪光,毫无各层面的魅力,就是一个好脸蛋的混沌肉身,最后他的选择也没有力量,这片绝对过誉了。喜欢两场戏,一个是男女主睡觉之后醒来女主抽出压在男主身下的裙子,加拍了一下男主屁股,随后男主一副昨晚累的要死的样子看着远处干活的女主,面露傻笑,从枕头底下拿起女主的发卡端看,没有接吻和床戏,这一段拍的极好极好;另一处是男主想在铁轨自杀,镜头一推停住,再拉回来,中间一大段白色的天空和火车呼啸声,很好的利用了影院环境全白屏幕的眩晕感,并且停留了10几秒,给足观众银幕感情的抒发时间,非常有力量。虽然黑泽明吹过他,但雷伊电影的剧情设计属于1.5流,相对喜欢大河之歌。 |
|
开头有点不给力~ 阿普开头跟房东对话不交房租好无耻,还故意开灯浪费电。 |
|
《阿普三部曲》就像一个关于电影之可能性的承诺。它创造了时髦的潮流,创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它涉及的那个时间、地点和文化和我们如此不同,但却直接而深刻地触动了我们的人类情感。它就像一个祈祷,肯定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电影所能达到的境界,无论我们在自己的愤世嫉俗中迷失得多深。 |
|
措不及防撒狗血喂狗粮,却很快便暴露阿普扫把星降世本质,克姊克父克母克妻,不禁为其儿捏一把汗, |
|
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殊不知走出校园才发现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好难
随后被大学死党拉去乡下参加表妹的婚礼
却阴差阳错地自己当了新郎
以为甜甜的恋爱会使生活变得美好
结果回乡的老婆生下孩子就死了
一蹶不振的阿普开始了长达5年的流浪
对于乡下的孩子只是寄钱
被回国后的死党劝醒
回到乡下修复跟儿子的关系
最终带着儿子离开了乡下
阿普三部曲(大地/河/树)的观感1>2>3
PS.阿普老婆好漂亮 |
|
4.5;连看三部果然伤透了,连胃都绞作一团。这人间何忧何苦何惧又何喜,孜孜不倦在尘世中奋力搏击一回,以为终于能触到幸福的边缘,以为可以窥见一点光彩,然而命运从不会听见我们泣血的呼喊。不要质疑一件件死亡将现实编排得如此戏剧化,人生的变故永远只会超出想象。
难得的是,所有最深的苦,最好的爱,都在近乎自然主义的表达里呈现出来,甚至到最后有一种超乎世俗眼光的超然——如同在放弃自我后的阿普,历经苦炼式涅槃,望见床上如同幼年般的自己,满眼是泪,他们还可以携手一起走出那条路,还可以朝向那未知的远方一起笑着,生命毕竟还未被放弃,这可真好啊。我们不能祈求永远幸福下去,有这么一刻就很好。 |
|
这一部有了很多轻俏的步调,只是没想到从这开始,不那么喜欢阿普了,哪怕他可爱起来很像Tobey Maguire。前一秒慷慨激昂地说着贫穷的自由,文学的畅达,转眼就接受一段才痛斥为旧社会性质的临时婚配,还能自视高尚。其实天煞孤星的痛苦与迷茫很有共鸣的力量,但有许多所作所为,把他往断裂的形象上推,结果反而像是在各个阶段,专门用他来衬托更有感染力的女性,比如第一部的姐姐与老婆婆,第二部的母亲,第三部出奇可爱的Aparna。还是喜欢童年的Apu,戴着纸做的王冠,觉得自己也能是个王子,哪怕看清了人世真相,转变也是连贯的。@北影节,资料馆 |
|
变了,主要人物在城市景观中穿衬衫或者带花纹的衣服,再次回到树林里面也拍不出大地之歌的水平。充满印度东方禅意的白色破旧披巾和斗篷也没有了,演员也变成了体毛旺盛的偏白皮肤的婆罗门。打光变得明亮,场景成了聚光灯下通俗家庭剧中的舞台,连运镜也浮躁急功近利。再加上男女主跨阶层跨种姓的“强婚”剧情,真得是怎么看都不对味。不能说这纯粹是“穷书生艳遇千金闺秀”的阿三爽片不是阿普三部曲,但是流俗是它差于其他两部的原因。最后二十三分钟可能扳回一城,但阿普在爱人的死亡中陷得最久,对比父亲和母亲的死亡,说明雷伊确确实实是落入了儿女情长的俗套 |
|
伟大的电影,伟大的雷伊…… |
|
真正一窮二白階段擁有的那種無拘束的純淨,好險沒因爲世俗幸福的覺醒而凋零、死去 |
|
那个时代的人毕竟还是比较纯朴,作为一名贫穷作家,遇到这种闪电般光芒四射、劈完就走的爱情,竟然都没有去写成小说卖钱,换成我们当代人十本《大恋爱》都写出来了好吧 |
|
雷伊“阿普三部曲”终章,愈发令人心碎的家庭情节剧。1.简朴的摄影调度,部分打光更为精细了,拉威·香卡的西塔琴配乐动人依旧,查特吉与塔格尔日后则成为雷伊的御用演员。2.雷伊的厉害之处在于,总能精准地将阿普微末而平凡的经历呈现为近乎普适的现实寓言,既浪漫凄迷又拒绝过分煽情。阿普从大学肄业,找不到合适工作,付不起陋室房租却天真而执拗地坚持写作,梦想成为大作家,没有爱情经历却幸运地获赠一位林妹妹,在苦痛面前几欲自尽,放逐自我,拒认儿子,至终连写作也弃绝了(山谷上漫天飞舞的纸卷呵),虽有过于戏剧性的成分,但许多情境却是各国贫穷文艺青年的必有体验。3.住在铁轨旁的阿普,无尽的汽笛尖鸣,迫人捂耳揪心。烟雾漫卷,一如被遮没、遭驱逐的命宿。4.阿普转身看着隔阂的儿子,恍若凝望着儿时的自己。火车头玩具。(8.5/10) |
|
这集阿普只死了一个老婆,留下个儿子演绎带子雄狼。好好的劳动人民苦出身,怎么就长成了个文学青年废物?还好结尾有所补救。跟爱人的戏是三部苦情大戏中难得的甜蜜时刻,配乐和音效还是那么出色,这一集有效利用了火车,大雾中自杀一段最好,陪爱人看电影那段的光影也不错,可惜面对一根火柴,男人脸暗女人脸亮,有点说不过去。 |
|
#BJIFF# 触动不比前两部,可能要为人夫为人父以后才会有更深的感受。 |
|
七年前看這部電影,覺得平平無奇。如今三部連看,方驚呼真乃大師之作。既是現實的悲劇,亦是充滿詩意的生命之歌。4K修復的畫質和大銀幕觀影體驗更是無與倫比。 |
|
#北影节留影#“阿普三部曲”最有感触的一部,人文情怀溢于言表,成人后偶然“被婚”又丧偶的阿普,终于尝尽人世酸苦也彻悟了,他书写自己坎坷的人生,也把自己放逐于人群之外。导演雷伊对阿普倾入太多感怀,似乎那就是他自己。而最后父子相认后在天空下一起走向远方,也算是千帆过后的希望所在。 |
|
阿普三部曲应该要创造机会连着看,我们花掉自己半天的时间,经历他半生的事。看前如堕烟海,看完后眼睛就像被开过光,眼前所有人和事都会带上一层光晕,路也豁然开朗了很多。 |
|
【2019北影节】“Who are you?” “I’m your ……friend.” |
|
4.5 上影节浪费了一张票没看,但本片在电脑上补也仍旧震撼。“阿普三部曲”暗含了乡土/自然空间与城镇空间的互为对视,同时又以大量中近景,“雕塑”出同一人在三种不同人生阶段下,对世界与自我关系的不同对视。如果三部曲连看,会产生更好的观感。可以很鲜明地感受到,雷伊每一部在叙事的戏剧性、镜头语法的技巧性都在“进化”,这部借喻的符号也最多。而这种“进”又如其三部曲的环境,从首部中原生态的自然乡土,到第二部中复杂情境的城乡二元,再到这部里迷惘地从城镇流浪乡野到结局终以得返,气质上意外又情理之中地契合了每一部的视野、主题与人生状态。 |
|
阿普三部曲终结篇,经典依旧。 |
|
先成家后立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文人狗屁多大抵也就是如此,结尾的转折干脆没有,至少得比扔掉小说那段多一些铺垫吧。 |
|
C/有一些美妙的,虚构的召唤。但整体却似乎仍然是太过缺乏自觉的情节剧。 |
|
这一部可以说是高种姓-神职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彻底暴露,男主找了无数个借口把所有能够主动改变的事情都被动化了 可以说一无是处知识人的活生生写照了。且不提老生常态的自传式文学创作背后的自恋本质,男主丧妻后因胆怯卧轨自杀失败 弃子走上不知目的地的“精神旅途”穿越森林和河谷 抚摸小灌木的叶子 让阳光洒在憔悴的脸庞上等美其名曰“寻找自由”的骚操作仅作成长之必要过程 借助结尾与孩子的重聚轻飘飘地做了化解。我们不知道按照这路数孩子还有几周时间可以活。从第一部失去那个与周遭动植物打成一片的女儿开始,父亲/父权的劣性就开始吞噬这个家庭(事实与象征双重意义上)像封印一般诅咒这全家老小,且越来越远离脚踏实地的生存方式,或许我们终于能够更好体会到母亲看到男主去读书之后的担忧:越来越远离土地而追求建构符 |
|
[3.5/5.0] 阿普是瘟神嗎? |
|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58630675/ |
|
最好的印度电影 |
|
“阿普三部曲”终章,当苦难时刻如影相随,一点点幸福都弥足珍贵,阿普苦闷的前半生,唯有的一点幸福感也稍纵即逝;命途多舛福祸相依,而生活从来不留余地,当一个个至亲手足相继离去,或许只有那稚嫩的孩子还留存着一线生活的希望,而传承下去的不仅是坚毅顽强的生活态度,还有对于活着那份真切感受… |
|
人是不可能承受超出自己命运范围的幸福的,他只能在既定的命运轨道面前,坚持自己最在意的事情,对命运轨道进行微调。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
|
阿普有家有口了 |
|
每一部都要死人。对这样的剧情很不以为然。让阿普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死去,似乎是太想营造悲惨的境遇了。表现贫困和悲哀,完全可以不用死人的方式的。 |
|
前半部太过戏剧化的爱情比较一般,后边回归悲伤与命运主题以后有些起色。。三部曲里第三。 |
|
D5 1984 |
|
大歌三部曲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只说它们是三部电影了,导演给予了它们的表现功能和艺术价值以及人生的某种哲理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更加深层次的某种意境!!!PS:当成一本电影看,这是个迷茫且耐人寻味的好结局…… |
|
光是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 |
|
矫情知识分子的做作和脆弱毁了现实主义题材的韧劲,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
结婚那段可作为视听语言教材。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阿普三部曲第三部关于爱情、成熟与责任。相比前两部在摄影构图更上一层楼。窗帘破洞-电影院银幕-马车后窗-镜子的转场、呼应简直是神来之笔。前一小时充满轻松幽默的桥段。随后则转为伤感与希望并存。阿普三部曲让人一窥20世纪早期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文化、宗教习俗。了不起!四星半 |
|
人为什么要结婚,又为什么要生小孩。 |
|
⒈诺兰那么钟情《大地之歌》,不晓得后面这两部《大河之歌》《大树之歌》追看没?⒉阿普在第二部痣还长在右唇上,结果到了这一部痣却变到了左唇上,这错误犯得我都无语了;⒊他去参加别人的婚礼,结果自己却变成了新郎,带回了个新娘……经历了这么多年悲惨生活,希望阿普和儿子能在故事后面过得幸福。 |
|
啊~好萌好可爱、下一集就该阿普死了吧。三部曲质量1>3>2 |
|
还好没有连着看,不然真的容易抑郁。“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类话本就是面对生活不如意时的安慰话,但是生活的苦难依旧摆在那里,即使你逃避,只不过是延缓了你要面对的,到头来只是陷入的无尽的痛苦之中。但当真正面对时,你就可以像英雄一般继续走下去,寻找那微薄的希望,电影最后的仰角镜头就是对阿普最大的赞颂 |
|
阿普三部曲越拍技巧越多
以及 表现阿普悲惨命运的重大变故就是不停地死人、死人、死人 |
|
跟前两部完全不一样了 |
|
不如前两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