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对不起,这片我最多只能给到6分了,虽然爵士乐+黑白确时营造出一种极致的疏离感,但其它完全没意思嘛。。。看了半天都不明白主题是啥(种族问题?),估计导演是边拍片边写的剧本吧?情节连惯性这么差,怪不得在美国本土都受不到重视。 |
|
卡萨维茨处女作,颇具新浪潮气息,影片以即兴创作为主(但片尾字幕并非完全符合事实),结尾全然开放。内容聚焦种族冲突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分歧。几次约会与试探段落充满喜剧元素,不过时而一触即发的争吵和对峙更让人印象深刻。(7.0/10) |
|
1。以59年为分界点,电影与古典表现形式告别,呈现出全新的样态。在法国是特吕弗《四百击》戈达尔《精疲力尽》,在日本是大岛渚《青春残酷物语》,在美国就是卡索尔维茨《影子》2。逸谈。当年黑泽明看完后,问这是谁拍的?旁人指着说就是那个年轻人。黑泽明刚走过去,年轻人就害羞得跑咯~ |
|
“即兴之王”卡萨维茨的处女作,很是让人惊叹,全片真的完全是即兴的,故事完全随着演员(人物)的情感流淌。这种即兴真的是太难拍了,都想象不出是怎么做到的,他完全地把纽约的街道和影片连在了一起 |
|
8.1 同一年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就有如此新浪潮的作品,难不称赞Cassavetes。从未曾想竟如此迷人,城市图景与爵士乐曲从来都是相得益彰。想象中是极沉闷的作品,结果不是凭空强造情绪,而是准确地抓捕,不仅不是私人的实验影像,反而有很强的编排感,所谓“即兴之作”的宣称在我看来并非意味着真正即兴地随便拍,而是一种“标榜”,是一种为异色、反主流的宣战,在于表明态度,以划界限。 |
|
即兴粗糙白加黑卡萨最初风格还未定型 |
|
质朴,真切,干净。虽然是半个世纪前的年轻人,依然很共鸣。二十几岁啊,身份认同的焦虑是最大的敌人之一罢。女主角有种等着被骗的小姑娘们独有的美,原来假睫毛贴飞了也能那么好看啊。 |
|
电影与电影里的爵士乐相得益彰,一切都是即兴的,一切皆为影子。严肃的黑人在白人世界的身份认同议题,但最迷人的还是大量室内布景间穿插着的几处城市景象——公园草地上的奔跑、纽约街头的裸体雕塑、城市夜间闪烁迷离的商店招牌。约翰·卡索维茨的处女作,赤诚之作。成长、迷失、狂躁、不安、距离。 |
|
海报上的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莱丽亚的侧脸很可人 |
|
8.7;king of the streets |
|
美妙的,好奇心与音乐感释放着不亚于卢米埃尔初创电影时的爆发力,议题与角色的生活体验、女性视角又万分现代;摄影并不如人们所说的粗糙,反而运镜异常冷静,在看到暴力时则又保持了一份距离和纯真。 |
|
卡萨维茨到底是斯科塞斯的老师。 |
|
粗糙,有味。 |
|
首先,这不是关于混沌无序中诞生了新天地的纪录片,绝不是。禅师不叫暂停,并不意味着他把责任推给了球员。类似的例子:德莱叶要求他的演员们先生活,再拍摄电影。陌生和熟悉之间的那部分并不会持续太久,不明白这点的人将永远错过它,永远。 |
|
beat generation的青春躁狂,男人們都挺噁心....跟後來的Cassavetes差好多 |
|
颜色认知与身份认知 |
|
女孩儿灵 |
|
待入碟,人美 |
|
Indie pioneer |
|
没想到卡萨维茨的新浪潮味儿这么正… |
|
6。爵士乐与地下电影 |
|
第一部卡索维茨。CC版。自由,随意有如法国电影,只是少了情调上的优雅。自我的身份认同,三兄妹,着墨寥寥,却跃然而上。如一曲爵士。粗糙的黑白影像之美。 |
|
C+ / 整体结构未成熟,细节上的标志性元素初具。 |
|
确实是那个时代的范儿~~ |
|
新偶像粉的导演的片子,奇怪的是,新偶的文艺片被我骂个臭头,这个片儿,画质即使修复后都糙得颗粒巨大,全无主题主线感,我却还挺喜欢,觉得这才应该叫Rebel without reasons。有意思的电影,当年一定也是很有新意的前卫片儿,难得不给人做作感。(简介是个什么鬼?!) |
|
有些地方好不自然啊,没来由啊
|
|
即興但又講了太多。神配樂。用 B&W 拍 the blacks and the whites。 |
|
3.5。黑人身份認同議題(old tragic mulatto theme - 沒表明黑人身份,因為認為不重要)。宛如三種樂器的合奏與即興。 |
|
"film-making must be personal" 美版断了气 |
|
有点新现实主义的意思,美国独立电影的开端(?) |
|
那几段爵士还是很给力的.... |
|
在歧视与损害中成长的迷茫和伤痛。 |
|
女主有点像侯麦的人约巴黎里那个~ |
|
四星半 |
|
待看 |
|
同样是地下电影,为啥差别就那么大呢? |
|
三星半//“我曾经以为和你在一起很重要,很有意义,毕竟不可能再有两个人亲密过现在了……但现在这种想法死了。”//那些和法兰西相像的部分 和那些和法兰西不同的部分 新浪潮总是让人着迷//人果然还是要做自己啊 |
|
我感受到的,是爵士时代还是新浪潮?……卡萨维茨,开始。 |
|
生活中巨大的挫折往往都在点滴不经意之间察觉,相较内心巨大的波澜外部世界依旧波澜不惊,卡萨维蒂触及到种族问题但在其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纷乱的世界本来就是由各种问题堆砌而成,面对如潮流的车海,耳边的爵士乐迷人却也无情。 |
|
粗糙却有活力的影像 |
|
戏剧边界的消弭,角色首次融入环境。Cassavetes将现世的影子投于银幕上,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偏移情态让观者比对出间隙中的真实。可以与同年Sirk的春风秋雨对照着看——一个是粗粝的、“信手拈来”的生活场景协同自由的经验式即兴,一个是自省的、高度精致的摄制片场搭配戏剧感强的技巧化表演——完全相反的方法论塑造出类似的间离效果。 |
|
文艺归文艺,观赏性还是挺强的,有几场很动情,如莱丽做完爱后的失落,黑哥哥在报幕场唱歌时被打断的怀才不遇(庸俗之现身说法),还有班尼失手打那个黑女人,感情都很足 |
|
卡萨维蒂不愧是美国独立电影祖师爷。粗粝的影像,关注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即兴表演,这些几十年后的标准操作在这部处女作里全部可以找到 |
|
女主角俏皮得看一眼就爱上了 |
|
即興演出 |
|
没有预算没有拍摄经验没有制片没有场记什么都没有的小剧组, 这部自由灵动的即兴作品! cinematheque带有影前影后的一场, 座无虚席(也是没有想到) 现场至少3分之一的人已看过. 我是为数不多第一次看卡萨维蒂作品的观众. |
|
声音运用的妙处初见端倪。燥郁的气质漫布全片,虽然段落上还有模仿新现实主义的感觉,但那种大段大段的烦躁与戛然而止的疯狂,似乎在中间两次失败尝试之后,就出现在卡索维茨的所有电影之中了。 |
|
【2】3.5,即兴塑造伪真实生活片段 |
|
约翰·卡萨维茨第一部非商业实验性电影 |
|
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世界的电影人(《精疲力尽》《法外之徒》,乃至苏联的《那年我二十岁》……)都开始拍游荡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他们之间强烈又捉摸不定的情感、弥漫着酒精和欲望的聚会、迷乱的都市景观,镜头都开始运动起来丰富起来……这部拍得太自然了,让人真的很容易相信片末字卡写的“本片是即兴出演”(据说其实还是有也大部分是有剧本的)。有很明显和《精疲力尽》的相似之处,中间一对青年男女牵着手嬉笑着跑过中央公园的场景又让人想起《法外之徒》里三个人跑过卢浮宫长廊的画面。轻松舒服,还挺喜欢! @2022-05-22 21:5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