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胜在真实,败在表面。三个剩女(其实只有两个)形象明显着墨不均,只有女律师是完整呈现了中国剩女群体的真实处境:一面抵抗,一面撤退,在随波逐流中心有不甘。我想我能理解女律师的泪水... |
|
赞赏那位律师,从农村到北京,最后为了坚持自己的标准也为了逃离社会的婚姻压力选择去法国留学,还是法语授课。家里人不理解的催逼,但父亲还是个明白人,说“你为我争光了”。女性身份要从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开始。 |
|
生了个闺女,丢人。但是闺女上了大学,增了点光。但是闺女不结婚,丢人,简直是抬不起头的那种丢人。但是闺女出国了,那就又增了光,结不结婚不重要了。反正村里人问,就说闺女出国了,你闺女能出国吗? |
|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片 |
|
以色列导演拍的,挺杂乱的,有些流于表面了,但看问题却很准:痛苦的女孩都是因为被束缚在亲情中,看不得亲人难过,所以才会愤怒又无奈,所以才会一边撤退,一边战斗。 |
|
2019.6.15 SIFF 最最印象深刻的是播音主持那个28岁的姑娘说,妈妈绝对不接受(包括她自己)来自农村的对象,然后下一秒就是律师姐姐出现在老家棉花地的镜头,蹦完迪去法国开启新生活,真的是开挂的人生了!导演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刻画了律师姐姐在不愿意否认原生家庭的期望与展开自己人生理想的矛盾(包括对浪漫恋爱关系的向往),教授的婚姻观念也非常欣赏。ps导演在现场,大家的反应她应该hin满意,respect! |
|
只看了看开头结尾。那个女律师让我感同身受。家同样在山东,这些话听过很多次,或是别人对自己说,或是别人对别人讲。女律师要去法国前夕,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万般牵挂,让人感动。最后爸爸说,你让我争光了,又回到了最初的面子问题。不结婚要催要逼是因为面子问题,现在去国外读书很高兴也是因为面子。一声长叹。最后爸爸放鞭炮那一块,笑死了,很山东了! |
|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的深入,那些笑点却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做自己的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
电影结束后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的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的消息后,发出了欣慰的感叹... |
|
#19 SIFF 第六部#
我给我爸妈拍了主创的照片,分享我激动的心情,他们没一个回复我,我去问我妈,为什么,她说
不要被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影响,洗脑…
你就知道看这种东西…
我能说什么,我也很无奈 |
|
这么有特色和地气的题材竟然是出自其他国家女导演之手(当然也可以理解本土制作的困难可能有无敌的多)。它最宝贵的在于没有单纯贩售这个术语背后的社会恶意与体系漏洞,也审视着三人彼此自己的困境(母女关系和困在安全区;家庭责任与独立意识;“将就过过”和不安分),使得“剩”不再停留在状态和字面上的讨论,跨越了文化语境已实属难得。Hua Mei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希望她能够获得无数的成功。 |
|
三星全给律师,不容易而且极其有胆量。我挺喜欢大学老师的老公,坦诚,可爱。不喜欢大学老师,你抉择都做了,你干什么还要贬损对方抬高自己呢,什么叫“比他小的追我的也有”“想着给他生个孩子糊弄糊弄他”,你可配不上人家。 |
|
看看热闹,感叹女律师的行动力,唏嘘大学女教师的伪善。 |
|
适龄中国女性看得话总能找到一些感同身受。虽然三个女性戏份不太均衡,但是都有其典型性。“剩下来的”果然是“条件”够好的都市女性或是自食其力的知识女性。 |
|
真实。缩影。看着想哭。从父权大男子主义爹味儿浓的山东农村走到京城的律师,从小处于母亲控制欲之下的京户独女,还有一个学文学的高校工作者,三个典型,很多话大家都听过,多少人处于一样的情境。山东女最压抑,某种程度上也最自由最没有妥协,去法国是个不错的选择,逃开这个千军万马千夫所指的大环境,她很勇敢。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说白了一切都是落后没文化引起的,其次还是国家个人都不够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实大家都势利。很好奇山东女去了法国之后的境遇。 |
|
16年5月的时候导演组来中国,计划筹拍一部关于剩女的纪录片,有人从中牵线,我以女权主义者身份配合剧组做过一个关于剩女问题的调查问卷,写了些对此的看法与思考。三四年过去了。说实在成片质量一般,挖掘的深度和揭示的内涵都没有超出一期电视社会栏目里常见那种专题报道节目。观感挺尴尬的:不仅画面、人物、环境、观念等,都呈现一股浓浓的“前现代”感觉,即“平壤感”(大概因为一切浓缩在镜头里,于是暴露得格外醒目),而且敏感一点会察觉,人物在镜头前的表现,也带有几丝表演性。大学女教师的话语和实际行为尤其经不住吟味,其实满分裂的,一边唱女性主义高调,一边在婚恋决策中降低底线和期待值,刷着退路。可以看出回避自己内心冲突,不能知行合的一种不真诚,满实用主义的。婚礼时脸上不自觉流露的那份尴尬之色,看得我也尬炸了。唉。 |
|
对女律师的这条线铺得最细致也探讨出了足够多的问题。“走出去”很难,但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 |
|
看不出是外国导演拍的,切入点好。三名被贴上“剩女”标签的女性各具代表性,传统社会畸形的婚姻观让任何人都可以对你加以指责。法定结婚年龄成了一个变态的界限,老一辈人也在推动着它,一个女人全部的价值几乎都基于这一点了。很多地方都很好笑,但细想其实是可笑,最后山东女孩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逃避,或者说是自由。 |
|
太多熟悉的情节与场面,关注的话题也非常有代表性。而表达的方式其实还是很平和的,挺好。尤其是引入那条结婚生子的女性线索,会让这个片子的视角更加多元。结婚与不结婚这两种观点,从来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并行的,大家去选择自己更舒服的方向就行了,没有谁更高人一等,也没谁更低级。比较本身就毫无意义。而女律师的选择,也很有意思,她用一个更突出家人想象的改变,去解决了困境。其实还是那个道理,所谓成功和幸福有很多种方式,结婚和成立家庭只是其中之一,却永远不是唯一(当然,婚后不幸福就是另一件事了) |
|
一方面想说真实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想感叹导演运镜的艺术性,在很多时刻看到了自己和朋友们。这两个单词背后涵盖的归因和话题太广,反而在散场后导演的野生Q&A得到了一些解答。导演来自于一个平均生育8个孩子的国家……而无论是被要求生8个孩子还是只能生1个孩子(现在是两个),女性都没有选择的权力。18号还有余票和官方Q&A环节,快去买票吧! #siff2019# 03 @ 大光明 |
|
给了一条明路:只有逃出国才能摆脱逼婚。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未婚女性得首先弄明白一件事:是向往单身不想结婚?还是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还是想结婚但找不到合适的?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再谈女权比较有说服力。显然,我国同性恋对于此事的思考要比异性恋女性全面得多。 |
|
真实入微的实录了主角们家庭内部冲突,细致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拍摄过程。最喜欢的moment是律师小姐姐在婚介所和某男士聊天的那一段。不喜欢的地方首先在于开头时候抛出的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被某个媒体也评价为 over-simplified. 偶有一些场景看起来有制作者过多干预之嫌。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尤其很喜欢主角律师小姐姐,非常可爱又有力量。 |
|
20190505 抱着很高期待去看的,毕竟售罄。结果感觉...催婚现实确实很可怕,影片也提到,但实在是太表面地在谈,三个角色里,除了34岁那个让我感觉到来自各界的压力以外,另外俩我实在无法感同身受,尤其最年轻那位,她的问题难道不是和她的母亲的关系吗?片尾也没有交代她的后续,就莫名其妙结束了。剪辑也很迷...穿插一些有的没的,还有调色...我怀疑是在黑当代中国女青年 |
|
原本想说外宾视角,不过从现场反应来看大家同样猎奇。片头字幕提到一胎提到男多女少,但后面基本放弃了任何结构性讨论,三个例子也都完全搭不上,这方面还不及 NHK 的电视专题片。山东律师这条线本身过分出彩,使得其他两条没什么存在感,再加上没有什么整体立论,确实就失去了作用。配乐减分。 |
|
她是靠自己努力走出山东乡村的成功女律师。她对另一半的首要要求是尊重女性,一起分担家务。她不放弃寻找理想的伴侣,也不放弃坚持独身和冻卵的可能。她34岁选择前往法国留学。她很棒,非常棒。这部纪录片固然有些流于表面、内容单薄的种种不足,但用几场重头戏讲好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小故事,也很好了。 |
|
山东姑娘真的惹人心疼,她很努力啊,她为了找到合适的人去过相亲角,去过酒吧,去过迪厅,去过婚介,她努力了,可她就是找不到,这不是她的错。可她在一开始就被人说你不漂亮也不够年轻,要求还高。其他两位也看似物质条件更优,一位是妈妈挑剔,另一位自己有些委曲求全的结了婚生了小孩,女性的命运大抵就是如此吧:如果你要遵从内心,或许你就会一直剩着… |
|
喜欢律师关于鞋和海的比喻,一边战斗,一边逃跑。然而看完就在下面评论里发现有人挖坟说律师“港独”,更说明她走得太对了。 |
|
拍挺烂的啊,一股微信10w加文章的味道 |
|
女律师华梅这条线很好。农村家庭,相貌不佳,大龄单身女性,高知女律师,理想主义生性浪漫……目前的中国社会对这类人几乎是不能容忍的,她说自己像溺水一样,只能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她口中的从四处涌来要淹死她的海水和一双自由的大脚怎么也塞不进的“小鞋”,正是她被某种社会控制机制狠狠压制的感受。后续的故事让我松了口气,所幸不寻常的人总也有不寻常的路可走,华梅很勇敢。 |
|
律师小姐姐很厉害,坚持自我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既然无法说服家人改变,那就用一件让他们更有面子的事(出国留学)来取代让他们觉得没面子的事(大龄未婚)。片尾看她在法国郊外惬意骑着车,整个打扮和面貌都更年轻了,真是为她高兴。 |
|
父母(尤其农村父母)谈论催婚不结婚不生子就三板斧。
1. 这是为你好,以后老了生病了谁管你,结了婚好歹有个照应。
2. 家里穷,好不容易供你读书,上大学,读研究生,你不结婚对得起谁?
3. 邻里问我,我说你不结婚,不生孩子,我都抬不起头,脸都没处放。
没有道理可讲,这三板斧,来回砍,次次谈次次砍,杀伤力无穷,无解。 |
|
“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
|
叫她光棍姨这种我也遇到过,问我:小姨你以后老了是不是跟狗一起生活???(我有条狗)生五个女儿?山东这计划生育怎么搞的,出国念书就给你争光了??你女儿34岁依然追求自己想要的才是真优秀。另外两个陪衬一个用力过猛一个放弃挣扎 |
|
懒得吐槽世纪X缘的那个销售,还有山东老家农村,那种巨大的压迫感。还是那句话,所有人终究被时代裹挟,被风气带动,被政策碾压。说到底结不结婚的最重要还是看自己,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生,是否需要婚姻生活,是否承担的起婚姻责任,而不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然后,自己走可以走的路。三位姐姐多优秀啊~8 |
|
女律师太棒了吧,是我本人吧 |
|
我们不缺诉苦 我们缺解决 |
|
最怕就是这种的,对自己认知不够客观,又对未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高不成低不就 |
|
作为这种邪教恐怖片的女主角,出国之后别回来是最好的人生方向。 |
|
律师小姐姐很出彩。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个人决策有足够的包容、理解与尊重是件多么基本、重要却又相当不普及的事儿啊。 |
|
故事叙述和拍摄的不错,但是,我国每一个大龄未婚女青年都存在极大的个体化差异,作为纪录片,这部电影没有从文化背景和社会机制各种方面予以全面深度的解释,主人公的结尾也是出国(给观众的引导感觉是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救了一样,被迫无奈的选择,同时会使没有接触过很多中国女性的人看这部片子留下刻板印象)而不是自我的突破,没有给出一个更好的方案,相比之下格局显而易见。
SIFF 2019.6
叙述的还行 但是深度不够…… |
|
视角实在是太接地气了 哪儿看得出是个外来观察者啊//说真的 头半个小时我仿佛就看到了我的未来 已经很想反击说去你妈的我结不结婚管你屁事//女性价值被碾压贬低到只剩下子宫 律师姐姐的原生家庭对话中透露的低智反个人无共情颠倒逻辑和胡搅蛮缠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了但似乎又是主流 且战且退 好像只要事情坚持够久便能找出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她身上的矛盾就十分激烈足够精彩//看过1818的人哪会忘记世纪佳缘的丰功伟绩//父亲的妥协完全来自于长脸 并不是真正对女儿的理解 这点我深有体会//新娘坐在床上等结亲 她面无表情//相亲反倒成了戳破现实婚姻实质的一件事 求一桩门当户对的人口买卖 |
|
文学老师婚礼化妆时母亲在旁边的话让我听不下去,在那个母女的心最最应该贴紧的时刻,那个母亲站得太遥远了。那个瞬间,文学老师姐姐该有多么多么孤独。 |
|
困境是真的难拍,因为它不是一个公式也不是知道了原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每一个单独个体的追求和挣扎都包含了太多原因和牵绊。Huamei这条线最完整,大概也是因为她的坦诚。另外非常想建议导演把这个略带歧视意味的《剩女》片名改为台湾现在更提倡的《胜女》。 |
|
真实还算是真实吧。就是取得样本太少了,三个差不多都是同一层次的。现在大龄未婚女很多,未婚原因不可能只有这么几种,我觉着原因还要细究。扣分原因是女律师港独,不知道是导演预设了立场还是遇人不淑,她现实中后续发展反过来看觉着很扯淡,对她说的一些话也存疑。 |
|
其实三位女性并不优秀,但还是各有各的鄙视链,女主持家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还是义无反顾要1.75m,非农村,北京人。#20211004 |
|
这世界以痛吻你,你不要报之以歌,这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啊! |
|
真实但过于表面。 |
|
2.5 多主人公的话题性纪录片,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痛点不多。 |
|
唯一的优点是真实 |
|
一回头导演和女主坐在后面一排……… |
|
西方纪录片思维和中国传统结婚思维一样落后,推林鑫的《单身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