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站中字全片在线: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V4y157SM/ 。 |
|
蛮喜欢这部。“正片不可用”却成了一部正片。很有启发。 |
|
intriguing and provides insightful ideas to comprehend The Gospel. |
|
应该是《马太福音》的取景之旅;村庄与城市、宗教与现代的结合并不如预期,建筑及人文感的探索宗教起源仍需磨合; |
|
"我和唐安德烈在这儿说什么?可我们进行的不过是通常的交谈,而当中我倾向于将耶稣时代的世界看作与我眼前这个世界十分相似。这是个相当凄惨的世界,牧歌式的,远古的,被摧毁的。然而唐安德烈确倾向于在围绕着耶稣的环境中看到某种尊严。” |
|
很感动,我的重点不是看镜头记录了什么,虽然这点也很重要,带给我一种直击心灵的清澈的快乐。 |
|
原本是为了《马太福音》上映发行前做一些促销宣传,所以将一些取镜片段加以剪辑并配上旁白。帕索里尼正是在这个地方拍摄了荒凉的沙漠景观,而这些沙漠景观在视觉上的呈现,支配了他在60年代后期的好几部影片。 |
|
在巴勒斯坦,不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于现代入侵这完全改变了圣经的设置。在这里,导演解释了他为什么他搜索的原因在中东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尽管有些成果和奖励在其他方面,为什么他的祖国意大利惊讶他,成为他的宗教史诗般的场景。 |
|
取景所拍 |
|
但问题是帕索里尼想要的景观只能在阿拉伯世界找到不是历史性的么 |
|
没有后续 |
|
纪录片全名是《为<马太福音>在巴勒斯坦堪景》,帕索里尼起初想在耶稣传道和受难的原址去拍摄,实际造访发现新以色列的外景过于现代,而约旦、加利利地区如今属于阿拉伯世界,在当地找群众演员无法还原两千年前犹太人的感觉。最终还是决定回到意大利南部拍摄。
中途还访问以色列的基布兹社区。最终抵达耶路撒冷,沿着一路旅程去体会当地实际的风土面貌。 |
|
书里把这部电影里的帕索里尼塑造成“愚者自恋”的形象,实在好奇。厌恶西方资本主义的艺术家却无可避免地给东方套上了或多或少的刻板印象。后殖民者在重新自我定义,承认自己本质上的无家可归。其实我不喜欢对帕索里尼和唐对话时的半景镜头,丑陋的自我表演质询观众,让我觉得不舒服。小孩子直视镜头,大人们注视当时的叙事者,再只有意外的闯入者和帕索里尼与镜头对视。流动的表演再现,其实导演只是想说服自己。 |
|
对于耶稣讲道之路的重走,帕索里尼已经率先意识到了一种不可能,一种在“现代化”的巴勒斯坦中捕捉几缕前历史的基督教的神秘阴影不可能,漫山遍野的新资本主义都市、集体农场与阿拉伯人的贫穷农庄几近要填满拿撒勒周边的广袤原野而取消了《马太福音》取景的可能性,但这又是否是另一种现实质料的“感染交错”呢?如若让帕索里尼的摄影机再深入开掘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巴勒斯坦的地质结构并不呈现出明晰的分层,而是不同的地层/时面被另一个侵入、渗透与反应,也就是说,这些阿拉伯孩童的面孔绝非所谓“野蛮人”的空洞容器,帕索里尼没有注意到的是即使这些他认为还未受到耶稣布道的“野蛮人”的身上也潜藏着基督的痕迹。
2024.1.21 |
|
信仰总是起于荒凉之地,并最终归于荒凉。 |
|
只是对贵教无感 |
|
《巴勒斯坦景象》,帕索里尼的一部纪录片,52分钟。主要纪录了他在巴勒斯坦为他的电影取景所拍下的一些画面。他应该是打算拍一部《圣经》的故事,不知拍没拍成,难道是《马太福音》的说。在片中有一段对话,帕索里尼应该对这次巴勒斯坦之行比较失望,其景象太过现代了,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 |
|
1963.6.27-7.11,为拍摄《马太福音》,帕索里尼到正在交战的以色列和约旦两国堪景。他对已现代化了的圣地失望透顶。后来,他对记者说,前往那里之前,他就已经决定在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亚拍摄了,去一次只是为了能够心安理得。 |
|
巴勒斯坦的沙漠。 |
|
51.29 |
|
帕索里尼在巴勒斯坦地区为《马太福音》勘景的记录。努力找寻富有古意的景象,对以色列的的现代化进程感到失望。 看到后面睡着了,只记得那个在田野里犁地的阿拉伯女孩。帕索里尼说阿拉伯人和他们的居住地反而更archaic。 |
|
几乎一直伴随着帕索里尼的评论和宗教感配乐 |
|
说话听不懂、字幕是英文,只是从影像音乐看了看巴勒斯坦。 |
|
没有字幕,帕索里尼喋喋不休。和现在的纪录片也几乎不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完全没看懂,但怀疑巴勒斯坦只是帕索里尼美丽忧思的装饰。一个看似流动实则凝滞的背景。 |
|
说是纪录片其实很勉强,也就是个影片花絮吧。在为《马太福音》取景的过程中,帕索里尼一边和不同人谈论神学的问题,一边讨论每个取景地可以用来拍摄剧中的哪个场景,还顺便去巴勒斯坦边界绕了一圈。 |
|
帕索里尼关于圣经想象的幻灭之旅,充斥着布尔乔亚的怀旧情绪 |
|
太差了,别说比不上马凯老师,连文德斯都不如。pre-Christian faces是什么鬼,连动态马格南的评价都配不上,全是死链的电影就保持死链吧。 |
|
"Per me spirituale corrisponde a estetico, non religioso" |
|
游记电影,帕索里尼的另一面。 |
|
不可 |
|
帕索里尼的纪录片3 |
|
相當於一次日常遊記。結果也不太盡如人意,現代化是無法阻擋的,但是那裸露的土地面貌還是保留了一絲原始之味。巴勒斯坦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在此地找馬太福音還原地确有難度。 |
|
這啥翻譯,這是給馬太福音拍的啊 |
|
连游记都算不上,就一花絮 |
|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2019-09-19 07:05:50 |
|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2019-09-19 07:05:50 |
|
帕索里尼关于旅行的想法其核心正是家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