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尘土 Прах (2001)

    最近更新: 2025-02-08 HD
    • 主演:大卫·文翰 (Joseph Fiennes) / 约瑟夫·费因斯 (David Wenham) / 艾德里安·莱斯特 (Adrian Lester)
    • 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Milcho Manchevski)
    • 编剧:米尔科·曼彻夫斯基$$$Milcho Manchevski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德国
    • 年份:2001
    • 更新:02.08
    • TAG:马其顿,曼切夫斯基,德国,英国,MilchoManchevski,米尔乔·曼切夫斯基,Milcho_Manchevski,意大利,剧情,2001
    • 别名:尘埃,飞砂风中转,Dust
    • 片长/单集:127分钟
    • 豆瓣评分 7.6 (279票)
    • IMDB评分 6.3 (2,42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2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41
    • TMDB评分 5.60 (热度:4.15)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德国电影《尘土》的免费在线观看,《尘土》是对白语言为无,属于剧情,西部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6分,有279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尘埃》是《暴雨将至》导演曼契夫斯机的2001年度新作,由两段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而成,其一是十九世纪的一对牛仔兄弟,兄弟情场鬩墙的结果,失败的哥哥流浪到欧洲,在一场争战之后,垂危的哥哥又遇上了另一名女子。另一条故事现则发生在现代纽约,老妇人在病床边跟一名抢匪叙述一则百年前牛仔流浪欧洲的传奇故事。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Dust 2001 1080p AMZN WEBRip DDP2.0 x264-ABM[11.62GB ] 详情
      Dust 2001 1080p AMZN WEBRip DDP2.0 x264-ABM[11.62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Dust.2001.1080p.WEBRip [YTS][2.07 GB] 详情
      Dust.2001.1080p.WEBRip [YTS][2.07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Dust.2001.1080p.WEBRip.x264-RARBG.torrent 详情
      Dust.2001.1080p.WEBRip.x264-RARBG.torrent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Dust.2001.720p.WEBRip [YTS][1.11 GB] 详情
      Dust.2001.720p.WEBRip [YTS][1.11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尘埃》是《暴雨将至》导演曼契夫斯机的2001年度新作,由两段不同时空的故事交织而成,其一是十九世纪的一对牛仔兄弟,兄弟情场鬩墙的结果,失败的哥哥流浪到欧洲,在一场争战之后,垂危的哥哥又遇上了另一名女子。另一条故事现则发生在现代纽约,老妇人在病床边跟一名抢匪叙述一则百年前牛仔流浪欧洲的传奇故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7.1 第20集
      Le petit soldat
      1963
      战争片
      中国大陆

      小兵

      Le petit sold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戈达尔的电影对我而言总是十分“好看”的,这部也不例外——片中人总在无目的地行动、思考,你可以选择边接收眼前影像,边进行属于自己的思考,或随时选择投入其中。这是种很理想的电影。
      • 戈达尔的电影是有“阶级性”的。不得不对艺术史有一定常识,还得对时政保持关心。对话场面不用过肩镜头也不正反打,直接横摇。最低限度的减少剪辑。《精疲力尽》的续篇。与前者开辟了新的Film noir不同,此片根本不知该放入哪种类别是好。“电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从此而来。
      • 他不说自己爱她,却输给朋友50美元
      • 1.“我只调侃我喜欢的女人”2.“我很蔑视演员,因为我叫他笑他就笑,我叫他哭他就哭 ”3.他受折磨时,还在大声呼叫维罗妮卡的名字 戈达尔很有人性,他的电影其实很纯粹,台词非常有文学素养,但你仔细琢磨可以发现那不过是我们生活中内心经常会说却没说出来的话。
      • #重看#2006年初看;因为她,他找到了与自身恐惧搏斗的勇气;孤独感呈现在声画分离中,那些心不在焉的旁白脱离目前的、现实的、进行的事件画面,发展绵延成具有一定事件长度的心理活动;两次途经萊曼湖在时空形式上造成分隔,和心理转变相呼应;安娜·卡里娜一颦一笑都如此动人!
      • [2019年11月戈达尔√] 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大概是声画关系,全片大部分时间声画叠用,而且声音的时态其实很微妙——很多时候听上去是内心活动,其实是回忆(这一点很像[小城之春]!)。不过在和视觉上就比较保守了,不再那么肆无忌惮地破坏电影语言(拍照和追车那两段拍得极好)。情节上有好几个叙事停滞的大段落,大段政治宣言式的独白或者辩论(不过拍得是真好看,室内调度相当精彩)。讨论的问题是法国彼时最尖锐且最伤痛的阿尔及利亚问题,影片被禁映也成为宣告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终结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 播着海顿的音乐,在房间里面躲迷藏一样跳来跳去,再找一个摄影师来拍你,这个以后可以借鉴
      • CC明年1月发蓝光,这个片子可以稍微说一下。戈达尔的第二部电影,不过,因为电影涉及了阿尔及尔民族解放阵线,所以直到三年后的1963年才正式上映。这部也是他和安娜·卡丽娜的第一次合作,就是拍这个片时,戈达尔把卡丽娜追到了手。是二人最甜的时候,整部片都有恋爱的感觉。
      • 早八點的巴赫,晚八點的莫扎特,午夜的貝多芬,現在聽海頓剛剛好。男人不臥軌,女人不割腕。生活站在女性的一邊,死亡偏愛男性。這些在菸與鏡子的姿態裡成立。
      • 戈达尔与安娜的荧幕初恋 戈达尔与政治的荧幕初恋 长时间的室内谈话 谈的是艺术诗歌 墙上有芭铎海报 散文般的画外音 一开始就没追求分享型观众 始终定位知识分子 Photography is truth...and cinema is truth 24 times a second
      • 男主的朋友对他说,我赌你只要五分钟就爱上她(安娜卡里娜)。男主不信,问赌多少?对方不知。男主开价五十美元,对方竟然应赌?!之所以吃惊,是因为与赌马或赌球不同,爱上与否纯粹单方主观感受,无法客观验证,即使心里爱了嘴上非说没有你也没辙只能输钱。可结果偏偏是对方压根没提赌事,男主便主动跑回去把身上的钱都给了他……法国人最擅长用各种奇思妙想去表达“爱”。
      • @Gene Siskel Center. Signature panning shots, long takes, handheld vérité, voiceovers, meta-commentary. Really don't mind the political overtone - Sohar is an effectively ambiguous character...think Apocalypse Now. 安娜的侧脸:正如刘同学说的,照人像照好是需要有爱的。
      • 画外音、音响与音乐的辩证关系、跳接……
      • 面对理想的坚持,面对爱情的忠贞,面对人性的善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适者生存。死亡是永恒,活着的人最痛苦,而人性的纠结也在于此。
      • Ciné-club Jean Douchet (已录)后MK2 Bibliothèque重看21:45場《在外國》
      • 政治与爱情是戈达尔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主题,前一秒还在激情演讲要警惕民族主义,下一秒就耽溺于卡里娜的眸子里,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诠释电影这门一秒24帧真理的艺术,不管是跳接还是横甩,都是他的方式。
      • I'm too ol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t's time to think things over. ——第一句旁白说的就是我了。这部的摄影尤其好。每次在觉得戈达尔sexist的边缘(那个男主说女人都喜欢小朋友玩的简单的游戏,甚至还用简笔画调戏了女主一下(这点怎么这么洪常秀……遇到金敏喜之前的)的时候,我真的是翻个大白眼!),都被蔫蔫的害羞、尊重与爱又给拉回来……
      • Photography shows the truth. Cinema shows the truth at a rate of 24 times a second. (But I am such a fool unable to discover the truth.) / Did I feel happy because I was free, or free because I was happy? / I don't agree with nationalism. We should defend ideas, not borders.
      • A real man's film
      • martyrdom with film noir style
    • 豆瓣 9.0 IMDB 7.6 正片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1995
      考驾照
      法国

      尤里西斯的凝视

      Το βλέμμα του Οδυσσέ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来,给坚持看完的同学鼓鼓掌~
      • 精神洗礼!1.借助奥德修斯神话原型,回眸巴尔干战争史,百年电影发展史和人类心灵的千年追寻之旅;2.45-50年家庭舞会长镜头,唯大师可拍出.其他开放时空的意识流有片头和想象被捕场景;3.结尾雾中悲歌,画外音的运用;4.同一面孔不同身份的女子,寄托哀思;5.配乐哀婉凝重;6.被肢解的列宁雕像,反思。(9.0/10)
      • 都怪黑格尔,因为他影响了马克思
      • 一次寻找记忆的旅途化成了影像散落在巴尔干的土地上。被遗忘的苦难无法被记录,时刻发生的又被大雾遮住,电影的力量此刻完全消失了
      • 二刷,48届戛纳评审团大奖。1.奥德修斯神话对接巴尔干战争史,百年电影发展互映人类心灵遗寻。诗化苦痛与悲难,带出安哲漂泊无根/家园破碎的永恒母题。2.肢解列宁雕像/幻想被捕/浓雾与民族末路/打破时空界限,跨时五年的家庭舞会长镜头。3."敬我们无法梦想改变的世界、所有幻灭的希望,敬那些选择提早离开的人";我们一生都在找寻那些印证着我们曾存在过的爱的标记。|妈妈,可否与您跳支舞?(9.3/10)
      • 记得豆瓣曾经有一个话题“令人着迷或恐惧的巨大物体”。 对于欧洲来说,无论是巴尔干,伊比利亚,斯堪的纳维亚还是高加索,那红色的镰刀与锤子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与庞物。
      • 真是一部宏大、深奥的巨作,却陷于各种铺陈中,大量象征意味的镜头有些越俎代庖了,剧情被不断挤压。哈威·凯尔特的表现极为出色,最后在雾中痛哭那段,让人想起《哭泣的草原》结尾。寻找电影,寻找梦,寻找回忆。
      • 寻找三卷电影胶片,亦是寻找民族的历史。长镜头内部视点转变,列宁巨石像的遥指与凝视,迷蒙白雾中歌舞与枪响编织成撼人心弦的血泪诗章。
      • 悲悯的历史情怀充斥全片。不仅是壮观的巴尔干半岛寻找之旅,也是主人公记忆的心路历程。难忘几场同一空间时空穿梭的牛逼调度长镜头。尤其是神来之笔的新年舞会穿越戏。依旧有安哲前作的影子。《再见列宁》的列宁雕像戏原来源自这里。//20240630资料馆大银幕二刷。仍被新年舞会10分钟跨越时空长镜头感动得一塌糊涂。男主角穿越巴尔干半岛寻找胶片的旅程,也是个人家族史、马纳基兄弟的经历与二十世纪巴尔干半岛战争史的回溯。玛雅·摩根斯特恩一人分饰男主分别遇到的故乡街头女人/档案馆职员/寡妇/萨拉热窝的奈奥米,各自对应尤利西斯(奥德修斯)神话中的妻子佩涅洛佩/神女卡吕普索/女巫喀耳刻/公主瑙西卡。这些在男主旅程中出现的:同一张面孔不同地域身份的女人、似梦非梦的母亲、千疮百孔的雾中城市、肢解的列宁巨像,种种意象直击心灵,令人感伤心醉
      • 8/10。1、看完好迷茫:无聊的地方巨无聊,想哭的地方又欲哭无泪。2、一如塔科夫斯基波澜壮阔的空间调度,[坏中尉]之后再遇赤裸的哈威。3、连绵的雪地,残破的影院,巨大的列宁像,燃烧的汽车,未记录的胶卷,以沧桑的躯体回首苦难,笼罩在多瑙河上的悲凉与绝望还在重演,再见,孩子们,再见,故土....
      • 灵魂若要了解自己,它必须凝视自己的灵魂。 这故事将永无止尽。
      • 诗意的白雾里面是走不到的明天,道路两旁的残垣断壁是残酷悲恸的过去。躯体在路上踽踽独行,抵达目的地时,灵魂却已经在路途中满目苍夷。电影的起源,那是一个和平与爱的年代,是自己想要逃避而往的时空,正是那个出口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自己凝视着,才能坚持的活着。
      • 你跑这么远来寻找大家都以为已经丢失的东西,你一定有很深的信念,否则一定会非常绝望;世纪初被俘虏的凝视,在世纪末被释放——这是电影,又不是电影。正如我们通过拍电影来诉说、记忆、表达,但之于真正的历史悲伤——那苦寻不得洗印不出的胶卷——都如最后雾中的哀号一样凄婉而空荡。前半段(至列宁像)完美,极致流畅丝滑的穿梭调度;到达贝尔格莱德之后往下掉。新年家庭聚会这一场戏即可打到满分。拆掉的列宁石像可与《雾中风景》断指巨掌对看,此处手指尚在僵持着某个方向;夜里脑后凝视幽灵回魂般的对话惊心动魄。当大雾弥漫就是节日,我们在萨拉热窝跳舞。
      • 他追逐這塊大地的歷史,歷史卻反過來追逐了他,每每於鏡頭鏡框之外物換星移、悄然現形、轟然發聲、等待他踏足後的驚呼而洋洋得意。唯獨一個女人例外,只有她在月台追著車上訴說往事的他時,選擇跳入他的車廂而不是唾手可及的離開鏡框,物換星移第一次失去力量,他的昔日於她更勝大地的歷史。太動人了…
      • #079#时隔一年再看安哲,一样的爱琴波涛,一样的石膏雕塑,一样的孤舟游荡,一样的雾气弥漫,安哲一生或许只在完成一部影片,缓慢悠长的镜头里不断重复着失去、追寻又失去的故事,如奥德修斯/尤利西斯在海上的十年漂泊,关于希腊的乡愁只能是永恒而模糊的雾中风景。
      • 1.《雾中风景》《永恒和一日》后终于再次观看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作品,不少诗意的长镜头画面颇有庄重的仪式感,诸如家庭团聚舞会的戏份则有超现实的舞台设计之味,然而缓慢的叙事节奏、略闷的故事情节终究还是限制了我对影片的喜爱;2.印象里看过的电影制片国家/地区最多的是有9个的《善意的背叛》,如今又看到一部有9个制片国家/地区的电影《尤里西斯的凝视》(我的第一个“波黑”标签条目诞生了);3.虽然如今的我比较习惯观影前不看剧情简介、评论、预告片等,但有些电影(如前后观看《特写》和本片)反倒看了剧情简介后观影时更有代入感。4.吊列宁雕像头的画面想起了《再见列宁》,与本片相比,更喜欢《再见列宁》。
      • 与《哭泣的草原》并列为安氏最差作品:它们大多用抽象苦厄抹平具体性情,常对主人公表现出虐待狂式的展陈与观看癖好,为显示境地之惨而罔顾事实逻辑——此片结尾枪毙一家四口,《雾中风景》卡车强奸流血,《哭泣的草原》树上吊死群羊,为了给虐杀搭建几个足够好看的布景而牺牲人物形象,扰乱叙述语气,将绝对他异的苦难谱为一曲八点档雅俗共赏的苦难之诗.所谓宏大深邃的历史记忆之思永远寄生于俗不可耐的情节剧模式——流浪,婚葬,酒乐,枪火——有关历史记忆他做了怎样的思考和展现呢?无非哭哭啼啼,唱唱跳跳罢了.角色都成了无人格故而无法(也不必)区分的,只会自动反应的vehicle(蹲着!跑!上车!下船!唱歌!边哭边唱!),导演除了他们的磨难以外从没有别的兴趣.
      • 要认识自己的灵魂,就要凝望自己的灵魂。
      • 可能是安哲最苍白的一段旅程,糟糕的是他始终自以为宏大,侧面证明了希腊确实正在死去…安哲电影的原型其实是公路片,但这次偏差的不是追寻的目的(毕竟老塔也曾为了一个名义而深入灵魂的腹地),也不是追寻的方式,而是安哲错估了观众同他一起重复凝视,和迷失在风景中的耐性和决心,但这可能也和未修复的画质缺乏细节有关。除了第一个镜头,黑雨伞和列宁雕塑,几乎很少用到大景别调度,这又和作品纵横交错的历史感有些相互消解。文本内外设计的四重“凝视”:Minakis兄弟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巴尔干的变迁;主人公在“寻觅”遗失胶卷的路途上亲自直面遗骸和战火;而安哲在尝试对“回归”进行“记录”的终点,确信了“历史被返还”的不可能性;于是观众被寄予了“传承凝视”的希望。
      • 最爱从火车站一幕转到童年回忆,舞台化的展现历史变迁,直至合影,年轻的主人公入画,牛叉闪闪。
    • 豆瓣 7.6 IMDB 7.2 HD高清
      Grbavica
      2006
      剧情片

      格巴维察

      Grbavi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主角的悲惨过往虽然一开始也能猜到,但最后20分钟的时候还是被打动了。
      • 没有一个压抑的过程,那么爆发起来力量就弱了很多...
      • 女性甘苦、战殇遗恨、削发铭志、民谣吟咏。
      • 因为是我最喜欢的地区。因为那个可爱的小女孩,送上四星。电影本身一般
      • 10/4/2007 7:15pm Cultural Centre
      • 死去吧,伤痕,嚎叫,电影能解决你什么?
      • 一般。
      • 沉重
      • D5 BB-139
      • 她不是烈士的女儿
      • 莎拉那么萌最后居然剃了光头,接受不能……(虽然光头中也有型男酷女,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光头)
      • 再残忍的时刻也会过去 战争的创伤 种族文化冲突 知道真相的瞬间 没有什么是需要用一辈子去难受的 真要那样 也就白经历了
      • 7,还是糙了一点,拍得不够深入,不过作为金熊还是合格的
      • 我得说当听到最后Sara唱着Sarajevo moja的时候,被感动地哭了。
      • 雖然劇情還是被我娘猜中了,不過後面那段情感爆發很到位。
      • 战争对于女性所造成的创伤,同类题材还有言语的秘密生活以及伤心的奶水,通过日后的生活与冲突来揭开此前的伤疤与痛苦,这种批判更加的沉婉和凝重。
      • “波斯尼亚是我发间的鲜花”,对于最多有一丁点挨饿记忆的九零后,这是学校灌输的无聊诗歌;对埋藏悲痛记忆的母亲,这是让她们承受凌辱又无从抱怨的血与蜜之地。电影里这些敏感易碎的角色,犹如萨拉热窝千疮百孔的危楼,平静中等候决堤,决堤后渴望谅解。而城里大部分人,都能平静的给你讲述类似故事。
      • xzd
      • 柏林真的勇敢,授予金熊是十分正确的选择
      • 56届(2006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 豆瓣 7.1 IMDB 6.5 HD中字
      Flandres
      2006
      战争片
      法国

      弗朗德勒

      Flandr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06戛纳评审团大奖
      • 9/4/2007 9:45pm Kwai Tsing
      • 怎么拍出了朱文的感觉
      • 看了四部,四种题材:公路、悬疑、宗教、战争。感觉杜蒙是在用布列松的手法,向库布里克看齐;《弗朗德勒》会让人想到《全金属外壳》,只是镜头更优美,手法更直接,过程更残酷,结尾在爱与宽恕中落幕,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
      • 这大概就是超强写实主义战争片,普通人的罪恶也同样令人发指,当然苦逼命运也是与之相伴。战争片段以外的可看性比较糟糕。
      • 应该还是他妈的反战; 经历战争残酷洗礼,丧失人性;回到家中,女人也痛苦,男人也无法释怀;最终两人只能接受现实,战争夺去了很多,但生活还要继续
      • 做作……
      • 也许是见过最冷酷的电影了,电影虽然很短,而且没有音乐,满眼的荒凉,对战争人情的叙述也显得不很热情,但恰好就是这样,使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抹杀——只剩下无奈、愤恨、甚至恐惧。
      • 已经过时的装
      • 这里面没有爱 只是怜悯
      • 冷峻,残酷,真实
      • 空镜头
      • 080525开始了凌晨看碟的日子,生活似乎回到正常。希望不是假象。那些忧伤无力在这片面前微不足道。女孩的脸很少是笑,不知道她在那些男人身下是什么想法。战争的残酷不容的人感慨。512遇难人数已达六万。
      • 我是杜蒙镜头下不语嘶吼的兽,也是匍地而做野合说爱的人。
      • 至于吗,连我这么磨磨唧唧的小清新都受不了这么磨磨唧唧的片子!连我这么伪娘都嫌它不够爷们。
      • 和‘风吹麦浪’一样残酷
      • 忧伤到了可以不需要细节的地步
      • 人,所能为
      • 靓仔!有搞头吗?没有就去参军吧~
      • 人与人 战争与报复
    • 豆瓣 8.7 IMDB 8 HD720P中字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1962
      剧情片
      俄罗斯

      伊万的童年

      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战争本就是不属于儿童的事情,可是在我们国家缺少了悲悯与思考,变成了《鸡毛信》《小兵张嘎》般的荷尔蒙增多的慷慨激昂的斗鬼大戏,从反战片成为了宣传片。
      • 电影里最美的镜头,都出自那个时代的苏联导演之手。
      • 炉子和烟囱永远不会被烧毁。摇曳的白桦树林很美。不是侦察员时候的伊万童年很美,伊万的妈妈很美(2006)。银幕上的人们在爱着他们的爱人、战友,恨着他们的敌人,做着他们神圣的事业,一切就那样发生了。如此质朴的电影。(2013)
      • 我不喜欢伊万这个充满仇恨的少年形象,但他的梦境却让他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孩子,立体的人。客观与主观镜头间的跳跃转换极有回味。场景间的切换手法近乎舞台剧,意念抒发为主,情节行进为辅。视觉效果极突出,诗的语言,诗的影像。
      • 【上影节胶片版】老塔处女作,威尼斯金狮奖。1.以美好的梦境或臆想反衬战争的扭曲与残酷。2.风格尚未成熟,但已初具雏形:长镜,白桦,猝然之雨,滴水声,苹果,马,丢勒[四骑士]版画同[飞向太空]。3.以甩镜与高反差布光呈现地下室梦魇,结尾奔向水上致敬[四百击]。4.行刑主观运动空镜头同[夺魂索]。(9.0/10)
      • 1962,导演:塔尔柯夫斯基,30岁。 1962年,塔科夫斯基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是一部从写实到抒情完美过渡的作品,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题材属于当时正统的苏联电影。这类故事在当时的苏联文艺作品中毫无新意,但导演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
      • 虽然没有导演之后电影的风格化强,后面的电影也有点欣赏不了,但这部却是却亦是易懂和真挚的。诗意风格和意境已有雏形,构图的精巧和景物的运用已经颇有风采。在战争的暗流下,伊万是涌出的时代悲剧。在战争破壁残垣和残酷冷漠的映衬下,童梦的美好显得格外珍贵,梦醒之后便是深深的绝望。全片穿插着伊万的数个梦境,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梦境算是前后呼应,以美好开始,也以美好结束,些也是我最为之动容的地方,得到母亲的爱抚,与姐姐玩耍,那是作为孩子的本该做的事,却被一场战争的卷入所打破,少年早已悲愤,敏感和无奈。最深刻的两场梦,散落一地的果子和沙滩上的马,和姐姐一起在沙滩追逐打闹。他对母亲的眷念和依赖,哭了!哎!
      • 这是人28岁拍的 而我连个论文都不会写 哭天抢地 5555555
      • 影片最碍眼的缺陷在我看来是伊万的性格刻划,太过于成熟冷静甚至可怕了,不符合他这个年龄的气质,或者,至少应该露出一些破绽才更真实,总觉得形象有些单薄。
      • 仇恨使人盲目的勇敢、盲目的强大。
      • 根据鲍哥莫洛夫的小说改编。小说采用了哈尔采夫的第一人称,是平铺直叙的。而塔尔可夫斯基决定在片中加上伊凡的梦。他要让伊凡在银幕上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00:02:41,梦中的妈妈。00:13:28,树叶与果实组成的细节。00:17:03,现实与梦境的连接处,水元素的使用。00:18:31,老塔对梦的呈现犀利而完整。00:26:13,风吹木门。00:32:01,空镜打隔断。00:45:22,镜子、灯位、装置。00:57:01,手电筒、鱼眼镜头、音效。01:00:36,整个调度围绕着镜子展开。01:03:21,沿着桌子的斜线由单人中景拉出三人小全。01:07:32,负片,满地的苹果。01:31:45,空镜加拟声。
      • “亲爱的玛莎,不要渡过那条河。”摇镜直上的第一个镜头,恰好与《牺牲》的最后一镜形成闭环。过于甜美的梦境存在,逾越了强烈反战意图的小英雄存在。如果不是受益于赫鲁晓夫短暂的解冻时期,塔可夫斯基或许会走别的路,或者,没有路可走。
      •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湿润的,像饱蘸雨水的湿衣服,穿在身上不怎么舒服,暗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艰辛。
      • 天朝哪天能拍出如此人性化的儿童战争电影,就是一个进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整那些个弱智的儿戏。——伯格曼高赞安德烈说:“他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同镜像、如同梦境。”在我看来这是过高的赞誉,《伊万的童年》里好些镜头语言现代电影很少会用,两白桦林主观并不真实。
      • 幻想梦境和现实场景以不同的手法展示了同等的力量,对空间和声音的利用令人赞叹,塔可夫斯基对片段的雕琢在处女作里就几近登峰造极,但整体还是有断层感。
      • 8/10。心理的复杂性和自然场景的丰富性相吻合,结构的跳跃拓宽了表现手法:中校在纳粹的牢房发现绞刑架,镜头仰俯倾斜从绞刑架上滚下的伊万推至眼睛特写,紧接伊万在阳光普照的河滩狂奔镜头平稳流畅,梦的自由与战争的恐怖还体现在伊万拿着手电筒在地下室展开虚拟的战斗,戏里模糊混杂的哭喊、写满复仇的墙壁字体和乱摇钟绳,战争的心理压抑只能靠回忆欢乐时光得到释放;水的要素(滴水声转场,母亲撒手的水桶洒出,沼泽水面反射白桦林的描写),破坏美好的景物(风车挺立犹如十字架,结尾占满镜头的枯木),许多研究者认为水象征生命,但老塔无意把自然元素当作符号而是构成梦境的基本材料,像伊万和女孩坐着满载苹果的卡车上负片效果的灰色树林暗示幸福毁灭;上尉询问伊万的长镜头通过人物位置的画面平衡、泡澡露背的伤疤,视觉化伊万超越年龄的刚毅。
      • “我以前从来不说梦话,现在不知道了,我变得神经过敏。” 闷得难受,完全看不下去…
      •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不太喜欢战争片,但是真的是拍的很好的老电影
      • 8.0 差点看哭,伊万在深井一般的黑暗中睡着,梦中的伊万和母亲在井口的光亮处看自己。通篇老塔都在强调战争与自然(以梦为载体)的对立,但在这些超现实场景中,梦境则是现实空间的拓宽,两者在同一维中只隔着一个水面的距离。
    • 豆瓣 8.7 IMDB 7.8 HD
      Пред дождот
      1994
      剧情片
      法国/英国/马其顿

      暴雨将至

      Пред дождот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影原声超棒
      •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