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58年曼凯维奇的老版更符合小说原意。那片当时出于冷战立场将剧中的反面角色扣向了越共,可格雷厄姆格林当年创作此书的真正讽批对象却是美国!也才有了后半段派尔的中情局身份的曝光以及一场爆炸……可这故事在非西方的受众来看,不管书影哪个版本都难免虚伪:一个来自曾经全球殖民地最多的英国记者,竟然去吐槽法对越有殖民色彩?去揭露美秘密扶植第三势力是另有企图?虽然托马斯一度躲到厕所痛哭,可上述逻辑却让人看着想笑!当然,也不能排除格林是借着主人公的言行去自黑了一把英人因帝国衰落无可奈何却又心有不甘、美其名曰远东事务不介入很超然实际自欲驱使总在选边不惜出卖暗算的阴暗心理?http://www.wsws.org/en/articles/2002/12/tqam-d17.html |
|
本片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本片其实是一部政治气味浓厚的影片,只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隐藏在爱情这个主题之下,平静却暗潮涌动,平和却杀机四伏。影片的寓意其实很深刻,正如对爱情的不同观点一样,对于自由和爱国,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只是需要牺牲的时候,不要老让别人去。 |
|
原著和电影都很好 但原著更好 文静的美国人 |
|
用个人情感衬托政治时局,细腻深沉又摇曳生姿。越南风情不仅仅是罕有的神秘感,更多的是亚洲文化内在的隐忍和在当代激荡格局下的无奈。文学性和戏剧性俱佳的杰作。 |
|
漂亮的由仅仅两个主角发起的双线缠绕。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然而叙事好像可以做得更好 |
|
迈克尔·凯恩、布兰登·弗雷泽主演,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越南,关于阴谋与爱情。 |
|
想起来曾经看过。还行。当然还是一贯的白人视角,谁叫人家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呢? |
|
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对于越南的题材新颖了些,也看到越南的另一面也许是更加真实的,不过说到底也掺杂了太多殖民地一厢情愿的美化~ |
|
故事没看出什么感觉,喜欢这种故事的氛围。 |
|
空洞,乏力,不管是爱情还是战争。 |
|
我真的想为配乐给5星 |
|
虽然有人将之视作一部带着几分乡愁与感伤的影片,但其实片中的政治讽刺色彩简直不言而喻 |
|
大学时,黄李龙老师放给我们看的,还顺势写了和中国盒子的对照影评 |
|
Michael Caine就会演这种装逼片 |
|
配乐很出色,只是总感觉三个人的感情纠葛不是那么可信。 |
|
老殖民者在殖民地遇上新殖民者挑战的隐喻。爱情故事/三角恋/两个男人争夺女人再次成为喻体。和苏丝黄的世界可以凑成一对来看:美国人的攻讦和英国人的反诘。有趣的是,美国人对英国人的控诉在其非正义性:不能明媒正娶,而英国人对美国人的反驳则在于其虚伪性:以爱情/正义的名义酿造暴力。 |
|
托马斯·福勒讲述了这个故事,除了一个重要事件之外,他只是作为一名记者,一名无所事事的观察者卷入了这场战争。派尔代表美国及其在越南的政策,是一名中央情报局特工,被派去根据美国的利益指挥战争,他热情地致力于美国外交政策理论家约克·哈定的思想,他说越南需要的是“第三种力量”来取代殖民主义者和越南叛军,恢复秩序。派尔利用腐败的民兵领袖泰将军领导的越南分裂组织(基于真实的越南人民),着手建立一支反对法国和越南人民的“第三势力”……2001年9月10日,向试播观众放映,获得了好评。然而,9-11事件发生在第二天,收视率随着随后的每一次放映而下降。为了回应对这部电影“不爱国”信息的批评,这部电影搁置了一年。它最终在2002年9月的多伦多电影节上公开放映,齐泽克《无器官的身体》对其间政治症候有所批评。 |
|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真的只因为这一个女人吗? |
|
1、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英国人应该由迈克尔·凯恩来演,不过要再年轻一些。2、小说改编的电影总是很渣的一个原因是,好故事都是构建在细节上的,往往都是90分钟时间盛不下的细节,尤其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 |
|
又遇到大名鼎鼎的中情局 女猪脚很漂亮 可惜是个花瓶 |
|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拍得挺有味道的。也许片中有对亚洲人的刻板形象,但是电影的故事、氛围还是挺不错的,有种看书的感觉。 |
|
披着越战外衣的爱情片,并且表达的刻意和死板。 |
|
内容其实挺勇敢的,对美国中的一些内幕的揭露,可惜拍不逢时 |
|
他向心动女生表白用不用非要当情敌他的面,他身负重大使命忙得要死用不用非得向他坦白解释只求能继续“做朋友”,他受吃个便饭之邀用不用特意回家捯饬一番盛装出席。。。一无可取的不曲解怎么坚持看? |
|
廿载前买的原著小说却一直没空看,多年前去越南时还特意去了Graham Greene待过的地方,数年前家里把这本和我的一些原版书都扔了,人生就是不断失去,还有一丝牵挂。 |
|
悬疑氛围的营造不足,节奏始终很“越南”。剧中的胡志明歌剧院真是胡志明市旅行的must-see |
|
6/10。原著只暗示美国是一些恐怖活动的幕后主使,电影则将暗示明确化,福勒到军营采访泰将军时医生身份的派尔也在,后来派尔在哨塔内抢过伪军的武器制止向越共投降,爆炸现场对警察指手画脚,表明美国人看似来无私地医治越南的民主,实则秘密卷入越战,凤象征的新民主越南最终回归报导真相的福勒身边。 @2018-06-21 19:16:02 |
|
很久很久前看的 |
|
★★★★☆ 奇妙的是,虽然电影算非常忠实反映了原著,却还是比原著少了那么些令人深思回味的细枝末节(如原配的回信,拜访大宅找书等),甚至连原著里紧张刺激的战争情节在电影里也显得平平无奇。我通常对电影改编十分包容,但这回我不得不说书还是强太多了。 |
|
配乐Craig Armstrong,摄影杜可风 |
|
Graham Greene的原著. 觉得电影把小说渲释的很好. Michael Caine演Fowler很合适. 满脸都是沧桑和无奈. 故事背景是美国越战前夕. 法国人跟越共打得疲劳了. 美国插手,号称要支持民主自由,给钱,偷送军火,扶植General The从法国人那里独立出来. 法国撤了, 越南开始打内战. 描写的是人性的脆弱, 美国好为世界警察的自以为是. 这么大的主题,GG写起来似乎很轻松,很不经意, 可点点滴滴串起来让人觉得很沉重. 电影和书都很值得看. |
|
这世界就是这么样的纠缠不清。你以为他是个傻小子愣头青,一脸搞不清状况就跑来越南,还提点他不要莫名其妙的丢了性命,谁知他上来就一脸懵逼一脸郑重冒冒失失的明抢你的情人。再后来发现,傻小子原来一点不傻,一边装傻,一边做这幕后最大的那只黑手,推着几方势力做着不怎么见光的事。然后,你把他卖了,他死了,你又去找回你的情妇了。 |
|
A beautiful story (novel), but the film is a pain to watch.... |
|
“你迟早要选择拥护某方,只要你还有人性。。。”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力中谁又能知道自己的人性是选择了对的一方呢,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在瞎子摸象呢,到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如果真的可以尘埃落定的话就会发现原来任何的一方都不过是一种非人性的残酷的存在而最终倒霉的又总是无辜的百姓。。。 |
|
typical. 美丽的越南姑娘像块肥肉一样在前殖民者和CIA为面的新殖民者传来传去。王八蛋。 |
|
片头的歌蛮好听的,很绝望的感觉。 |
|
跟Chinese Box很像,属于给一个东南亚的设定大多数自行发挥的题材,政治环境代入了(甚至有时候觉得政治电影的意味太浓厚向南美政变题材电影看齐了)但是仍然没有拍出东南亚的质感,后来一想,其实是没有拍出那种气候,真正发生在越南的电影一定是要时时刻刻能让人感受到潮热的 |
|
法国人走了,美国人又来,西贡姑娘呦,你属于谁~
|
|
中老年直男的自恋令人窒息!! |
|
我靠原来原著没看明白 |
|
真挺傻的..越南女人除了膚色胸部好看點,比例真不好,動作還那麼愣一點都不可愛啊。我中學時期累積的那點對陳英雄的好感快沒了.. |
|
美国越战的前兆。两条线。一条是英国老记者在越南为着自己的情人跟一名美国医疗援助人士争风吃醋;其后他发现自己的情敌是美国CIA派遣过来动用恐袭事件于本地发展反共反法的第三方势力的主持者,出于政治正确和夺回情人的双重因素,老记者将对手暗杀。★★★☆ |
|
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越南人,其中越南人又分为将军、姐姐和妹妹、游击队、报社助理,感觉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种势力或者群体,政治隐喻味道浓烈啊! |
|
仅就电影而言,只有OST印象深刻,政治外衣爱情里,想两边讨好却都相当欠火候,剧情简单到看英文字幕都猜得到下文。我猜很可能是又毁了部好小说。 。 。 |
|
一点也不好看。越南的女主角也是个水性杨花的人。先是和老头好,又跟个中年的美国人好,他死了,又回到了老头的身边。 |
|
Michael Caine lol |
|
拿来看演技还行,整体拍得不咋地 |
|
选角很棒,英美,事外和事内,老年和青年,苟活和理想,认命和拼命,老道和天真,中间站着一个家道中落的东方美人,设定在一个殖民气息浓郁的国家和时代。就是总体执行还是弱些,可能电影难拍出小说中内心那些戏码。 |
|
理想主义者和旁观者的尝试。突然想起这部电影了。 |
|
杀机四伏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