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站看过;剧情没有特别之处,仅仅是一一列举足够惊心;亲情是假的,爱情是假的,女孩子们讨论死亡花园的快乐是真的。 |
|
倾向于结局是五个女子尸体出嫁 |
|
绝世好片啊。这么短的时间讲那么多人。清清楚楚的震撼人心。汇集了这么多的大美女 |
|
开始还纳闷为什么五个女子会如此开心的谈论吊颈,是我理解的那个“吊颈”么?之后逐一揭开伤疤,才看清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明白她们的生不如死。她们是在“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压迫下被摧残赴死的典型,是对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几十年过去,革命尚未成功,平权仍需努力。 |
|
太TM真实了
醒醒吧
现在都播的什么垃圾
|
|
剧集的奶奶一辈子吃饭没上过桌,八十大寿的时候唯一的愿望是想上桌吃饭,接受众人的祝福。席间,在宾客的满是孝顺的欢声笑语中儿子拒绝了她:妈,你个妇道人家怎么能上桌呢,唉。
奶奶老树皮一般的脸上满是泪痕,又蹒跚得离去,走向了小厨房。 |
|
旧社会又有多旧呢?看看身边吧。 |
|
小时候在电视里看过结局,有机会看看。||女子的一辈子的幸运或不幸全看丈夫,话说乘船那个画面你们根本没在走啊(╯‵□′)╯︵┻━┻女人出嫁是喜事却要哭,人死了倒是又唱又跳的。看到结局有种报复般的快感。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写小说拍电影讽刺女性地位低下,却不知现在这一幕幕仍在上演。讽刺。 |
|
表演巨假 |
|
冰冷的绳圈里,她们看见的是希望 |
|
就影片探讨主题和内核而言,我并不觉得《嘉年华》比它更深刻多少,虽然所处时代、环境和所指对象不同。但影片里极强的女性觉醒意识,对男权社会剥削、奴役、物化女性的揭露,放在现在足够打好几个月的拳。可惜影片并没有很强的批判意识或者导演刻意弱化了这种上帝视角,最后就容易走向一种乡土民俗风情片的错觉。尽管如此,之后除了谢飞的《香魂女》,再也很难出现这样描写女性的优秀电影。反而走进大山里的女人、各种苏州姨娘之流的糟粕层出不穷,令人感觉一代不如一代。 港台一年后翻拍的《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同样名气很响,以至于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还出现了“八个一起上吊,何其壮观”这样的调侃戏谑。 |
|
老电影太震撼了,集体自杀不光是活着的痛苦和对游花园(天堂)的向往,更是对现世愤怒的反抗。 |
|
这部电影老吗?新 可太新了。三十年了,什么都没有变。唯一好的是,更多的女性站出来了,她们愤怒、反抗、诉说着这个世界的不公。却被斥为“刺耳之音”、“女拳”、“五十万”,那些噬女人血肉而生的东西,却成为刺向女人的尖刀。 |
|
很符合红楼里的“女子论”,《出嫁女》是珍珠为逃脱沦为鱼眼珠之命运的一场自戕。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过这样的日子,不如去“游花园”呀,她们这些可爱的女孩,到了太虚幻境,都是要做花神的。携幻梦赴死,怕是她们最好的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哎… |
|
中国版“处女自杀”。开场不久一群未经世事的少女就想着去天上的花园,有点突兀感,而这也是一种“传统”,伴随着女性不幸的传统而来。后面就是她们见识到将会发生在她们身上的种种不幸与困局,把年纪最小的的故事放在最后也很巧妙。“哭嫁”、“跳丧”,是象征性的仪式,而姑娘们把幸福的自杀实践了。神婆、傻子等角色也算恰到好处,并不会太刻意。 |
|
赤裸裸展现了旧时女性受压迫的极端悲惨命运,直白又发人深省。仔细想想,如今的现实社会似乎也没进步多少。 |
|
这个片子我是在一个青梅竹马的小朋友家,和他爸妈一起看的。本来是去找小朋友玩,他不在家,就留下来看了部电影。只看了后半部,但印象很深刻,最后,5个人一起上吊,把房子都弄塌了,我被吓了一跳。。。 |
|
1⃣️把怀孕女人放在牛身上借此挤压出胎儿的场景、扮观音、最后相约“游花园”(上吊自杀)都极具震撼力。2⃣️符号性的隐喻的设置,最后女孩子们奔赴死亡时全是男性组成的队伍正在举行庆祝仪式,对女性最友好的却是一个智力上有残缺的男性,以及一个温和的已入空门的人。3⃣️也唯独最后通过死亡,她们在生命最后时刻,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享受到了支配自己生命的自由感。 |
|
做女子真好,可惜时间太短了——这句心酸,眼泪忍不住 |
|
她们原以为死亡之后能去空中花园,却不知道她们的肉体还被去配了冥婚。 |
|
1990年我上小学,有一天上学的路上,清晨天蒙蒙亮,老远处看到二个人站在池塘边的大树旁,感觉很奇怪,因为是必经之路,小伙伴们边走边看,并互相提醒,等走近了才发现二个人由一根绳子的二端系位,吊在树上,有人叫人,我一言不发,看着,老远处听到有大人哭喊着跑来,看着他们救下,是二女孩,其中一个是老村长的女儿,另一个是她前屋的女孩,都差不多出嫁的年纪,我走到学校,脑子里全是这事,上完二节课放早饭回家选择避开了这条路,晚上睡觉捂被子睡觉,噩梦连连,接连很多天都没走那条路上下学,后来村里组织青年人赶鬼,在晚上,还有葬礼啥的我也没去,如今过去了几十年,这个记忆挥之不去。平静的村庄,很多习俗,看似稀疏平常,实则及其荒谬,如今也一样。例如,为什么女人不能去拜年?为什么要听长辈的话去相亲?为什么人一定要结婚? |
|
父系传统:女人=赔钱货。真实的中国男人,真实的中国,五个赔钱货的故事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哭哭啼啼当新娘,欢欢喜喜游花园,没有想象中的丧,可惜最终还是更现实冰冷的走向,被集体嫁了阴婚。按农业社会来看,嫁出就是流出,泼出去的水,确实是赔钱货。从个体来看,不出嫁,至少解决了流出问题,也许还能得到继承权。从群体来看,男人凭暴力掠夺,以及父系制度的倾斜照顾,能占有更多生产资料,人家娶不起你,可以娶更穷的女人来巩固父权制。 |
|
愚昧无知在这个时代依旧存在,这几天徐州八孩的新闻让我意识到即便到了2022年,依旧还存在这样的事,人类的进步太慢了,平权意识如何普及到每个人心中真是一个大问题。 |
|
放到今天的大环境下,这个导向几乎不可能上映,更别说入围金鸡奖了。全片让人强烈地想起《野马》,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物化与剥削与伊斯兰文明不相上下,但片子结构有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留白让全片太紧扣主题完全没有喘息以致于不够高级,而且不同女性的不同见闻分野严重,虽然对于文学来说这种结构很合理但放到电影里就有很强烈的命题作文感。无论如何,片子的主线(死亡)让人心惊,这样的解决办法除了给到观感上的杂陈外并没有给到足够的感动与思考。 |
|
吃女性的多种方法论,女人不能上桌,女人必须生孩子……小姑娘们尚且不懂死亡的意义,怀揣着向往而死去,不懂对于她们到底活着还是这样离开好一些 |
|
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的,放暑假的时候吧,当时觉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真是害人不浅!心想如果我妈也让我这样盲婚哑嫁,我也去死好了…最近在B站重温了一遍…勾起了回忆…真是对女人悲惨命运的控诉…女人70大寿也不能坐席位吃饭,还有些被家暴,有的生孩子命都不保,有的被随便找个肺痨鬼嫁了,看得异常恐惧…难怪最后想去游花园,毕竟那里是神婆描述的一个乐园…然后五人相约一起上吊,可是房子最后塌了,不知道死没死成,但是感觉可能五人一起坐着花轿去游花园了… |
|
凌晨看完《出嫁女》头痛着、腹痛着、阴阴地做了一宿噩梦。不过我高兴看到这么一部电影,读到了叶蔚林的原作《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给我好久以来压在心里的疑问松了松绑。
那个不痛快的压抑的疑问就是,旧时代女子这样轻易地死,命这样贱,全都白死了吗?
后来的女子不知道她们为了不出嫁一起吊颈的故事,还在替男人生伥鬼。
中国人至今在等日本人一个道歉,为百年前被屠杀的亡魂。那千年来数不清的女子们的亡魂什么时候等来过一个道歉?我们有什么资格把她们全一笔勾销了?
我们从她们的死里,什么都没学到,那她们就真真是白死了…… |
|
就是这种电影应该作为三八妇女节宣传片。四问淑芸姐,天堂有男人吗?那里男人打女人吗?那里女人也生孩子吗?那里的女人会变老吗?逃离不开的女性问题,即使发生在封建还未衰退的时候,女性的核心问题和现在也是一致的。而且,比女人惨的,是智力不健全的男人,这个时候性别就不再是保护盾,有了一种新的划分对立的标准,心智是否健全。 |
|
别再说自杀是反抗了,了结自己的生命算什么反抗,反抗应该是拿起挥起刀砍向迫害自己的人,是反杀,而不是了结自己(参考金福南)。
最后的结局讽刺值也是拉满了。说是解放前的事,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个女孩身上的故事,在2022年的今天,依然在上演着。 |
|
这种讲述旧社会黑暗民俗与年轻群体觉醒的冲突也算是90年代中国特色电影题材了,如今是越来越少了…… |
|
背景是浙南民居。所以不要说山东女人不能上桌了,浙南广东重男轻女一样严重。
爱月的奶奶70大寿,大厅里一堆男的推杯换盏云雾缭绕令人作呕,女的在厨房忙忙碌碌,寿星本人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给男人们提供一个大吃大喝的理由。
荷香的嫂子出轨被丈夫游街暴打,荷香相好的前面还说荷香嫁出去一样可以和他偷情,后脚被问起怎么看嫂子被打这件事却说这种出轨的就该被打。
明桃的弟弟猥亵她,却可以凭几句“贴心话”被明桃视作家里唯一的温暖
桂娟的姐姐被放在牛背上生孩子。女人可以被舍弃,因为即便保下来也“不中用(不能生孩子)”了,因为男方家三代单传。
金梅是五个姐妹里唯一还算受宠的一个,看她脖子上的银锁就知道。可还只是一个“赔钱货”
五个人死了 被配了冥婚…那个年代的女子没有一天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
又名《盲婚》,可与《盲井》《盲山》《盲棺》(《心迷宫》)组成系列。 |
|
看了一下影评,差评者的性别基本都是男性。 |
|
这电影都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我就觉得最后那几个妹子绝壁是被房子压死了,为什么有人在评论里说自杀未遂··· |
|
五个待出嫁的女子,每一个都有非死不可的理由。绝望的自戕,是对整个父权、夫权的愤怒与反抗。女孩们约定着红衣裳,一起在成婚前自杀。如若让她们一齐死去,也是拯救人于痛苦之中。嫁女要哭嫁,人死却要跳丧;红事是女人的坟茔,而白事却是女人的解脱。我愿意相信她们上吊死去后,一定会去同游“花园”! |
|
喜轿中缓缓伸出的腾空的双脚、少女们嬉笑着谈论如何赴死、苍老的无法上桌吃饭的女人、暴雨里被一路喊打的少妇、转着圈的驮着孕妇的牛和洒落满地的鲜血……当对抗生命不公的方式只剩下终结自我的生命的时候,谁能说投缳的她们不是勇士? |
|
看完只有一句话:现在大陆还能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 |
|
明明这么痛这么恐怖,为什么现代的人能够那么轻飘飘地说那都是过去了,现在平等了,现在不是这样了。
不该那么轻飘飘的,因为不知道还有多少女人倒了下来
不该说过去了,因为一切都没什么变化
牛背上无力地垂挂下来的一路滴血的女身,似乎是带来孩子就能舍弃的玩意儿罢了
|
|
1.题材加分,中国真实,充满悲情的韵味;2.大寿之日,无法上桌吃饭的老奶奶,无奈、酸楚、悲哀,道尽中国妇女的苦难地位;3.结尾,五名女子含笑上吊,集体自杀身亡,不自由,毋宁死。 |
|
拍出了原著的感觉。春意盎然,配乐悠扬,五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坐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满脸笑容地讨论着在哪里吊颈。你说,要怎样的人才会笑着赴死呢? |
|
现代人的我们看到男尊女卑会很不服气,但在当年风气的大染缸下出现几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权斗士不符合实际。导演是把自己现代人的观点灌输到了剧中封建家庭女子头脑当中。 |
|
生活态度不积极 |
|
不同年代的反抗方式,现在不需要自戕了,不婚育仍然需要被争取,这样一部惨烈的女子压迫记录,虽然鲜有男性收看,不过低分里的倒是挺多男士的。 |
|
男人从小到老都被照顾,那女人的命呢?五个花一样的女孩子,在最开始时笑着闹着,仿佛这天地都由她们主宰了。而在最后问了仙姑,穿上做好的大红衣裳,拿编好的又长又软的麻绳,欢笑着来到旧油坊。僻静的河湾,有花有树,唱着歌跳着舞,最后的一切都美好得近乎残忍。大姐问,我们还欠别人些什么吗?——受尽了委屈,却还问,我们欠别人什么吗?不欠,根本就不欠,什么“养育之恩”,什么“女德女训”,都是欠你们的一份自由。最后,五个姐妹一齐将绳圈套上脖子,去往幻想中没有压迫的,美丽的“花园”。从头到尾的悲剧,连死亡都成为了最好的一种解脱。是直到今日,都不过时甚至每日都在上演的剧情。看到有的版本说最后是五个花轿,还被冥婚了……我丢! |
|
有了女权意识后再看这部电影真是无比沉重 |
|
被豆瓣8.7高分吸引而来,习惯性在无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因为故事倍感真实,所以电影看得心悸。最后那个情理之中(有足够的情节铺垫)、预料之外(放到现在感觉根本不可能过审?)的结尾,让我联想起《盲山》里“砍一刀”版结局。可惜《出嫁女》没能像《湘女萧萧》那样有高清修复版并在国内视频网站上线完整全片。 |
|
看到姐姐在牛背上颠 |
|
女人出嫁是喜事却要哭,人死了倒是又唱又跳的。 |
|
出嫁等同于死亡,死亡让女性得以解脱,进入伊甸园摆脱现实中的客体身份。将上吊这件事娱乐化,讨论如何才能死得漂亮,让整部片子的气氛不寒而栗。女孩们主张脱衣服干活,其实只是在争取与男性的同等地位,且希望掌控自己的身体,这段对肉体的表现有点像孙瑜的技法。后面的排布像短片合集,女孩们在家庭中经历各自的故事,但都围绕着同一主题,即戳穿父权体系下女性不如人的地位。用女儿的钱为母亲做七十大寿,却不让母亲上桌吃饭;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将打女人当作景观,彰显男性的个人魅力;为了保男胎而牺牲女儿……其中还包括比较猎奇的民俗元素,都让后续的集体上吊变得能够让观众共情。四宝的位置比较模糊,他已经丧失了这个空间所规定的男性应该有的特质,接近于赤裸生命,任人欺负,且不追究当事人责任。他没有进入女性团体,却至少有观察能力。 |
|
这片子还是有点厉害的。我竟不自觉的盼望着她们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去花园。
影片浓缩了封建思想下女人的悲惨和无奈,虽然还不够犀利和残酷,但足以后背发凉了。从影片描述的环境来说,的确是只要生,便是死路一条,太冷酷的世界。
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死去以后,身后人应该已经剔除了大部分性别上的特权,虽然不会达到理想的彼此尊重和平等,但相比影片中女性的附属品角色,一定已经天壤之别。
我也是个有女儿的人,真的希望等她长大了,世界再多几分对女性的欣赏和爱,少一些伤害。
多一些善良和谐,少一些罪恶和伤害,莫要让我未来年纪一大把了还要为保护女儿而砍人,这样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