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
|
想法挺好,可惜给拍简单了,感觉每个人物都浮在面上……还有,不是每个胖子都是宋康昊啊喂…… |
|
7/10。叙事实际是正面角色之间的冲突纠葛、潜默互渗关系,两人年龄背景的悬殊造成破案方式的二元对立(诱供取证/身体特征分析)。笑料、惊险元素均有,细节更加丰富显露了公安队长的脑力不足,比如传讯致使受害人遭退婚、召集各路不熟的民兵捉鬼让疑犯趁机溜走,民众争执早被蹲守警察听见等玩味处频出。 @2016-01-17 00:21:43 |
|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
|
后文革时代的背景设定很好,但故事就像是片中人物一样硬不起来。 |
|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片尾抓到罪犯采用场记板形式,耳目一新,国片应对广电的手法越来越会玩了。 |
|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
|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
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
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
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
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
|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 |
|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
|
片子借鉴<<杀人的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
|
感谢高纬度,东北林区的光线和水色就是比其他地方都要通透。片子有着还不错的质感、合理的情节,却也生硬带来了尴尬的风格和混乱的情绪。一组组人物关系,尤其是胖队长和中医奶奶的欢喜冤家完全没能建立,彼此的语言风格和幽默也完全搁不到一块。案件原型的“双桥飞毛腿”也没被活灵活现体现出来。 |
|
挺幽默的,农村题材,黑色幽默荒诞悬疑喜剧,镜头瞄准那个特定年代的东北农村,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破案和追捕过程,但实际上其最想表达的是特殊年代里人心困惑迷惘和性欲压抑的社会性主题。 |
|
这样的结尾,太有意思 |
|
摄影不错风光美。国产片里少有的能让人感兴趣的题材——哪怕你说它是又抄又学。说不是学《杀人回忆》,你敢信么?那个回力鞋,不也是《杀人回忆》NICE鞋么。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演员问题很大。老太太半夜三更也去潜伏抓流氓,实在是硬朗得可以。凶手暴露后,一句我等你很久引发全场爆笑 |
|
可惜了这么美的景色和摄影 |
|
还好,欢乐(?)的乡村探案电视剧 |
|
从头到尾都想抄杀人回忆,却连表皮都学不好。 |
|
唐季礼参与出品,霍建起联合监制。戴着镣铐跳舞,好多不得已。画面美。双结局讽刺味儿十足。片尾果然有汪峰的歌,但感觉很不搭 |
|
一直看好的导演,从《窒息》开始就印象深刻 |
|
中国东北文革版《杀人回忆》。现实中的遗憾、残酷和“不能说”,就成为电影艺术里最具空间张力,让我们颇感无力的荒诞。就一个缺点,演员都是话剧演员出身,用力太猛。 |
|
虽然借鉴有点多,算是最近去电影院看的不错的电影 |
|
跟杀人的回忆差的有点远,跟厚重也无关,倒是剧情还算有趣,基本上没看出有什么野心,摄影确实不错 |
|
挺好一个故事,编排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节奏感,本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却总让人看不下去。 |
|
必然 偶然 |
|
可排入大陆2015年个人榜单前三...没有大咖、特效,靠的就是扎实叙事,还有东北美丽风光...后文革时期的办案故事,联想到以前该是有多少冤假错案啊...全片结尾才是眼前一亮,老顽童的感觉...最后大追捕的配乐让我想起星爷的零零发... |
|
随便看看,逗个乐,得了,抓流氓还是抓强奸犯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
|
李滨演得不错。班赞作为人艺演员演成这样真说不过去。张骥的摄影和何淼澍的音乐都很有特点。故事没大毛病但缺乏亮点,然而“性无能警察追捕强奸犯”的设定很好,与其说追捕是出于职业道德,倒不如是性无能导致的恼羞成怒。最后专门给凶手设定一个角色有点画蛇添足。 |
|
本可以拍成个黑色幽默佳作 无奈导演画蛇添足的地方太多 成了个四不像 |
|
拍的还是太平淡了。 |
|
讽刺喜剧的方式表现文革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杀人回忆”类似,都以几十年前大背景为依托,但“杀人”更注重情怀,而本片将更多的落脚点放在了喜剧上,戏谑成分更大一点,显得主题也更浅薄一点。 |
|
挺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剧作观念和表演方法不是特别符合现在观众的需求 |
|
年代感。地域性。讲故事的趣味性。 |
|
很欢乐的一部片子,氛围营造的也很好,很真实。 |
|
@柏林中国电影节 能看出来导演真的很用心,可是故事欠了很多东西的感觉,想打死剪辑 |
|
拍的平平无奇 |
|
好好的双桥老流氓案给拍成搞笑喜剧了?什么玩意 |
|
有点导演个人的风格,悬疑味道也可以,揭开悬疑弱了点,最后群众路线胜胜利实在敷衍有趣,其实我看一直担心那个女公安的安全。如果把结局设计成强奸犯把两个公安关到笼子里烧死,从此销声匿迹,会更好。。。。 |
|
本片似乎是《谋杀的记忆》国产模仿剧,中国特色处理则变得不伦不类,无论是一根筋的警察队长,还是煞有介事的下放中医教授,都成为事实上受嘲笑的对象。而为了政治正确而硬加上的「罪犯伏法」的结尾,在一句「吃饭吧」中最有现实意义的讽刺。 |
|
全场就三个大妈和一个我 大妈看完过来问我 强奸犯最后到底抓到没 我说没 她有点不开心 这时她说 啊 是汪峰唱的歌!一下子高兴起来 |
|
消停儿的,别诈唬。这结尾不得不说上了一层楼。 |
|
本片重在讽刺、泄愤,但它的存在在目前的情况下本就是种尴尬的讽刺,所以创作者不惜在影片结尾处跳出了《杀人回忆》的模式,而任性的设置了两种结局,聪明地抵制了审查阉割,对于这样的结尾虽无趣却乃人琢磨,不过耐克、回力各有所爱,到底如何看待就因人而异了。 |
|
一段往事,不痛不痒。角度视角和风格定位都选的聪明,荒诞喜剧使这个故事别有况味,也增加新鲜感。色彩调得真好,年画样鲜艳,艳得那么不真实。流氓太清秀,实在不像流氓。 |
|
二流影迷和政治控会喜欢的电影。受限于审查和剧作能力,片子的推理追查近乎没有,改以荒诞讽刺,但讽刺得挺无聊的,文革结束后的年代感做的也极糟,聊胜于无。 |
|
要是没有最后一段,或者说没有最后抓捕那一段,可以说是铁岭真.探啊。 |
|
摄影再好也咩用啊,其它都太差了。 |
|
不闷,细节上可以更讲究,两个结尾各有各的妙 |
|
除了老流氓,其他人的台词都挺生动真实。但老流氓的台词却是核心。 |
|
文革后的时代背景很新颖,在破案中顺带文革时期的印记,加上东北秋冬的美景,的确是部沉稳的犯罪喜剧。 |
|
用一种导演更熟悉的套路去讲《杀人回忆》的故事,减分,电影结局的笔锋一转处理的极其讽刺,比电影本身更让人回味,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