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苦短,生命如环。人生令我苍老,逼迫我漂泊,越过千山万谷,带我更靠近死亡。 |
|
电影不断在镜头叙事上把人与牲口进行比较,这我想到于广义的纪录片《木帮》,二者一样为生计所迫,让观者一样的心绪不宁。
这是看巴赫曼·戈巴迪导演的第三部电影,我对这位导演始终持有抗拒的态度,抗拒他把镜头里的孩子排演得过于艰辛,尽管知道这些情况就是伊朗某些地区的现实常态,但一想到他指挥着那么小的孩子像骡子一样扛着重物翻山越岭,进行艺术形式的呈现,就不是滋味。如果他把这部电影做成纪录片,我会更加接受,可如果是为了呈现苦难而去制造苦难,我还是持否定态度的。 |
|
同样是伊朗的儿童题材电影,但巴赫曼的风格却和阿巴斯、马基迪的风格大相迥异。《醉马时刻》将镜头处理的更显现实主义色彩。贫穷可耻吗?生活多所磨难可耻吗?一点都不,可耻的是自暴自弃,是浮夸张扬。贫穷却坚强、艰辛却勇敢,不但没有丝毫值得羞愧的地方,反而让人佩服、值得骄傲。 |
|
7.社会问题片,伊朗优质儿童电影传统序列中的一员。醉马时刻的片名不证自明,酒因由种族、性别、年龄上的不平等,产生不一样的表达。影片中的酒既不是流光溢彩的佳酿,也不是映射民族性格的烈酒,其代表了库尔德人的苦难,同时也诉说着他们对抗命运的坚韧不屈。素人、大特写、激烈的情感碰撞与抖动的摄影机。一个是非凡的导演能力(怕是跟阿巴斯学到了不少经验),一个是儿童演员们有着深痛的生活经验才能如此鲜活的雕刻这些人物。叙事策略上的点睛之笔在于,小女儿的旁白叙事更是撒上了一抹悲悯,正是这样的苦难之酒才能映射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了希望的抗争。 |
|
太赶了,节奏失衡,继承了伊朗儿童题材电影的故事模型但是没有抓住方法。巴赫曼·戈巴迪处女作,还算拿得出手。 |
|
伊朗导演巴赫曼·戈巴迪的长片处女作,讲述两伊战争后两伊边境的一个孤儿家庭的故事,典型的伊朗儿童片,纯真,特别有爱。战争后遗症之可怕,也是影片着力表现的一个侧面。 |
|
两伊战争背景下聚焦一家平民儿童们的生活,窥见战争对寻常百姓家的影响,影像略显粗糙但不失美学把握,又使真实感增加,情节/信息的选择与省略做的十分简练。感动于兄弟姐妹几人的质朴的情感,更对担起责任的小大人感到敬佩,命运里总要面对一个个醉马时刻这样的两难困境不知何去何从。 |
|
真挚感人的电影,孩子的愿望在无情的社会现实和环境面前,显得那么的无辜和令人惋惜。和《小鞋子》类似的愿望实现的电影,但比《小鞋子》的条件更加艰苦,而且还反映了库尔德人的生存环境,电影里最后背景音乐中库族人的集体吟唱把电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让人不禁联想到库族人在艰苦环境中生生不息息的民族精神。 |
|
五星,给苦难中的小演员 |
|
三星半,一脉相承的伊朗电影,但却失去了一些伊片独有味道。摄影棒,剧作有问题,远逊于小鞋子 |
|
盲山遗雷民,侏儒也长大。醉骡走边陲,陷雪三尺深。 |
|
看这种片子我总有强烈的负罪感,和看《达尔文恶梦》一样。 |
|
这一群小小的孩子,命运加载在他们身上的东西太沉重了。 |
|
天寒白屋贫,
穷娃早当家。
黑木苍山远,
雪岭醉骡图。
|
|
伊朗/巴赫曼·戈巴迪/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穷家的孩子早成人/唉。 |
|
看上去伊拉克情况会比伊朗好,伊朗那边的人总想到伊拉克去。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吧。走私笔记本,轮胎这些低级产品,被边境士兵追的到处跑,那个侏儒男孩的样子,一头驴换了一个小新娘。看了挺酸楚的 |
|
颠沛流离的库尔德人,活下去对他们在说是如此的艰难。 |
|
如果没有家庭的庇佑,如果没有坚实的后盾,也许生活注定是很艰难的,人们总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一旦被无情的抛弃完全靠自己后,也许对此的体悟就会更加深刻。贫穷或许确实是原罪,有时候不觉得是因为早已习惯了错失各种机会,渐渐地对于是否拥有也容易丧失追求的动力。可是无论如何人不能放弃自己,那股精气神从来就不能断,哪怕是真的跌落谷底,也必须有发自内心的向死而生的勇气,才可能真正使自己转危为安。 |
|
小男主像不像皮克? |
|
他们的世界,残酷的世界。。。。 |
|
巴赫曼戈巴迪。伊朗电影的催泪弹,是《乌龟也会飞》的姐妹篇。苦难是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贫穷不是浪漫的序曲。 |
|
第二部戈巴迪。孩子們又一次在地雷間成長,他們擁有的全部時間是今天,擁有的全部關係是親人,遠景大全的寥廓將童年一再擠壓,這擠壓的結果不是變形而是致密。戈巴迪鏡下的孩子不是讓人同情的,是讓人自慚形穢的。《醉馬時刻》 |
|
so tough |
|
要到伊拉克去,真是搞笑 |
|
贫困是生之最大顽疾 |
|
让人无语 太惨了 一头驴换个姐姐 冻得搓手的残疾哥哥 人命贱而多 畜牲少而贵 虽然知道那边人生活很艰难 但是呈现苦难只会让观者除了痛苦就是愧疚 |
|
那结局是未完待续的人生 |
|
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将纪录片隐忍的风格带入影片,伊朗和伊拉克的边界的是非之地,是有多么糟糕,讲中心放置在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上,模糊和淡化的处理让所有一切在生活的重压下,显得毫无意义。 |
|
真的不知道如此真实地让人眼睛红红的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还是这本身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
|
看的很累,对这种片子看多了有免疫力了。不如 乌龟也会飞,至少适度幽默不会那么沉重。 |
|
醉马时刻这个名字很晦涩。贫穷的根源是什么,我估计永远也不会懂,中国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处于贫穷中,但我知道不少。这个世界不只是欧美和中国,还有拉美非洲西亚中亚等等,我们都不怎么关注,我们关注的都是经济的发展。 |
|
看得我真的太揪心太难过了。妹妹说想要一本练习本,姐姐为了弟弟能做手术而出嫁,还有拼命挣钱的阿勇。残酷的命运,可怜的孩子。 |
|
让我想起了《背马鞍的男孩》。心碎。 |
|
有记录风格的问答~真实感人的角色 |
|
心酸落泪!可那是他们的常态。 |
|
穷苦少年的艰难生活,再多厄运,也是自己扛。 |
|
为啥伊朗电影就这么强 |
|
标题翻译得还灵光一现 |
|
精准叙事表意的简练镜头,表现冲突的手持跟拍,细腻描绘出两伊边境遭受战争后遗症的家庭创伤。困境的阴霾笼罩下,生活重压触手成冰,是重病兄弟的佝偻、是姐妹无力掌控自我命运的委屈、是冰天雪地里冷凝在脸上的泪、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象躺卧在冻土上挣扎的牲口,悲惨无助艰辛。纪实风格的粗率影像和音效,侵入式视听,让这种疼痛保持着新鲜,直戳心肺。 |
|
生命的韧性让人动容,几百年库尔德人的不幸命运,还是那片让我怀念的的人们。(姐姐被嫁出去的场景简直就是几千年前以物换物的延续 |
|
应该是继《巴别塔》之后看过的对儿童最残酷的电影:无比懂事,极度残忍。 |
|
有些人活着就已经是非常辛苦非常累的事。 |
|
2004/03/18 |
|
很感人的一部电影,虽然其根源是种族歧视和民族信仰,但我特别想说,当我们贫穷的时候,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变的富有以后,不要炫耀,不要虚荣,不要得意忘形,还有更多非常需要帮助的人。 |
|
为什么有人生下来就富贵,有人生下来就贫穷?为什么有人还要遭受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贫穷?
醉马因为坨了重物爬不起来,少年阿勇因为背负家庭的重担也爬不起来。白茫茫的大地上,这些残忍就一直在发生着,我们这些观众也无能为力;
看了好几部伊朗电影了,发现伊朗导演特别喜欢开放式结局,到高潮处戛然而止…… |
|
临近结尾才知道“醉马时刻”是在说什么。喝了酒的马儿们醉了,累了,抗拒,挨打,继续听话。“马”更诗歌化,但叫《醉骡时刻》更准确一些。车胎这一物件的选择很特别,有些人等着它来解放自己,有些人需要背负它翻山越岭来谋生。人与骡子作为等价物交换的情景让我想到冯小刚的“三升小米”。 |
|
情感的四星,因為主題好特別,其中有段的畫外音很感人。 |
|
简介都把整个电影故事主要都说完了,让人失望。精彩的点就是结局,等于没有结局自己猜想。如果没有这种简介,我起码会消磨时间来看,结果看完不会再看了。 |
|
有些人光是活着就拼尽了全力,电影很短,但这么短表现出来的生活不易已经打破我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底线了,结尾的留白既是希望也可能是导演的不忍,这些已经足够了 |
|
异常沉重的儿童题材电影,极其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2岁就要承担全家的责任,时代之苦与家庭之苦重担在一人身上;骡子都扛不动的东西,布满地雷的路途,不被亲人接受,被坑的经验欠缺的初入行者;虽历经磨难而向上,可着实过于沉重。对了,十分好奇伊朗伊拉克地区能不能下这么大的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