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描写老年生命关怀这一主题时,东西方取径不同,终点也不尽相似。即便欧美内部也存有较大差异,欧洲也能分出法国风格、英伦风格与北欧风格等,如皱纹、与玛格丽特的午后、虔诚的鳏夫,以及冷血的纪录片最后一站。前些天,一张电影深渊的鄙视链图片席卷豆瓣,冰岛类影片处在较深位置。这种标尺,本身只为博一笑,价值是没有几何的。不过,欧洲电影确实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塑造时空间的古旧感,给人以厚重的历史形象、冲击。这种挤掉了绝大多数新陈代谢的拍摄与制作方式,带来了许多粉丝,也推离了与文明的距离。若要比喻,我相信这类影片多是受了安哲的影响,《自然之子》就带着《塞瑟岛之旅》的影子。影片在塑古的同时,尽力做到了流畅叙事甚至塞入一点点魔幻,意象很足且余韵勾得很到位(遗憾Stella的家门没有得到这般待遇)。7.5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两位冰岛老人相依逃出老人院,奔向自由。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前10分钟完全无对白,仅靠默剧般的表演和剪辑叙事,效果反而比有对白部分自然生动许多。超现实元素不仅不突兀,反而成为闪现的灵光,让人会心一笑。Stella角色尤其令人动容。结尾似乎是《柏林苍穹下》的天使再现。20年过去,导演新作还在重复自我毫无进步。实在可惜。四星半 |
|
生命到了这个阶段,总有一种看似束缚的自由,和敢于舍弃一切追求一切的力量。 |
|
音乐,演员,摄影很不错。不过故事似乎没有看明白。前面略显冗长。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 |
|
#资料馆留影#人果真应逝如秋叶,在任何环境下,都有权利选择如何生如何死,我欣赏片中的两位老人,他们是思索过认清人生之后,选择了那样与众不同的归宿与结局,而当《柏林苍穹下》里的那位天使最终出现,轻抚老人伤痕累累的足底,我也终于明白了,他们是被上天眷顾着的幸运儿,而非凡夫俗子眼中的可怜虫。 |
|
虽然同样是老人从养老院出逃,张扬的《飞越疯人院》却更得我心。不管怎么说,这是看的第一部冰岛电影吧,留个念。 |
|
冷清到甚至有些诡异的片子.洗涤心灵的同时也是死一般的寂寞 |
|
非常值得褒奖的一点是这部完全没有用煽情的伎俩。情节简单,对话总共也许就一二百句吧。死亡是一个可怕的话题,电影没有让死亡的可怕减轻,却也没有因死亡而有丝毫退缩。花3欧在Icelandic Cinema Online看的。 |
|
老年人也有权利追求自由和幸福,超现实很符合北欧清冷气质 |
|
4.5 片中超现实镜头带来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这种神秘亦是自然界中种种的迁徙与回归法则。行将就木,不妨用血肉去感受美丽的故土,不妨死于往事美好的回忆。电影还提到了战争的痛苦,这也是值得反思的。 |
|
死于生前 生于死后 still try to figure what the hell I want here |
|
老头会怎么死呢。。
|
|
老无所依的悲凉,节奏缓慢,可能是个人的原因,不太能懂北欧的气息。我在想这月亮是否和过去照着我们的那个一样?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我不认为自人类在上面走来走去之后,月亮有恢复原样。 |
|
资源很难找的一部片子,终于在拉别人的电影里面找到。有时候会觉得看了一部几乎看不到的片子是多么荣幸的事情。但剧情有点失望,讲两位老人家出走老人院,最后他们以死亡的方式回归自然。还记得《柏林苍穹下》?结尾的那个天使还是布鲁诺·甘茨扮演,呵呵。北欧的宁静,宁静得有点可怕。 |
|
节制的哀伤+配乐太美。女主最终还是幸福的——这就是传说中的“有个抬棺材的人”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最后一个男主消失在两扇铁门后的分镜像弗雷德里希的墓园画。以及,那个黑衣人抚摸了他的赤脚,总觉得有种(被死神)收取灵魂的寓意。 |
|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不认为人类在上面走来走去之后,月亮能恢复原状”——
两位老人逃离养老院回归故乡回归自然的故事。回到那只是战争残骸的故乡后,已经不是在讲故事了,简直就是带你参加一场成为自然之子的仪式。
北欧电影特有的冷酷。 |
|
那个柏林天使,我会在你的苍穹下吗 |
|
最后做木工的一幕最为触动。AI也好,未来已来也好,我们终究是人类,是天地之间诞生的血肉之躯,回到大地上才算心安。 |
|
影片的格局不大,人本身就是自然之子,来自自然,到死的时候想回归自然。过去的生活方式和自然还是比较贴近,现代的养老院,有些人适应了,但有些老人感到那是牢笼。片中的两位老人由此展开了他们的逃亡之旅,回到曾经热闹,如今萧条的孤岛,等待自己的死亡。故事如此简单,难得是拍出了一种超现实,万物有灵的感觉。教堂圣咏式的配乐,对大地山川飞鸟的庄重凝视,甚至传说中的女鬼,浓雾中的生命之门,仿佛回到那个岛便已经到达另一个世界。但记忆中还有那么多人们,那些未曾因为城市化与老龄化而年轻着的人们,那些景象都已经不再了。这样的感情与场景,也是今日中国农村的样子啊! |
|
确实很超自然 两个神气的失踪段子就可以证明了
另外导演拍室外戏明显比室内控制的要好
开头拍的感觉是那种西部片的感觉
最后的镜头一片灰色 荒蛮的大地 孤苦的人类 表现力很强
反而当中那段故事处理的比较没有特色 那段开始的出走 和后来的回归那段总觉得是在创造故事 导演处理的也不巧妙 有点故意了
所以如何处理好当中是整个故事的关键
|
|
我这两年蜜汁爱看老年人孤独无望的片子,估计是在给自己加强心理暗示。话说这个片儿的外景拍得真棒啊,都是画。 |
|
两个老人在荒芜的公路上缓步,让人想起《雾中风景》。原来人类最凄哀的美丽图景之一,是老人和孩童也彷徨于无地。 |
|
Melancholy & Nostalgia |
|
【冰岛影展】
1、个人比较喜欢这部,与其说是老无所依的展现,更不如说是关于生命的思考;
2、全片没太多台词,尤其两位老人,多半用镜头画面推着剧情走;
3、后半段像读一首诗,跟《路边野餐》的观感有点相似:梦境般的逆光镜头、荒凉空旷独特美感的冰岛风景、年少时光的闪回;
4、有句台词印象深刻:“我不认为人类在上面走来走去之后,月亮能恢复原状”——月亮都“抛弃”了他们。 |
|
唉,好可怜。 |
|
除去终极命题不说,很迷幻的一片。 |
|
任何年龄都应该会有对自由的向往,只不过到了这样的年纪,进入这样的生活状态时,人可能会变得更洒脱,面对死亡也更从容。人活一世到底为了什么,尘归尘,土归土,终究一场空吧。 |
|
在那无人寂寞的断崖峭壁,无人踏足的青苔岩石,浊雾不散的岛屿,他融进了这自然。 |
|
自由大逃亡,私奔老相好,从城市养老院回归郊野故土。冰岛自然风光蔚为壮观,人有权利亦有尊严选择自己的死亡,尘归尘,土归土。 |
|
FTF诗影像最多的公路片,剧情较一般 |
|
http://is.gd/uySU46 http://shooter.cn/xml/sub/88/88019.xml |
|
介绍很唬人,电影水平不高,只是大致表现出了北欧人的生命观,深度欠奉。 |
|
需要静下心与之共鸣的一部写意的电影。前半部是普通的无聊的老年生活,中间是一次朝圣过程非常贴合教堂的咏叹调的配乐,以及最后两位老人去到了寻找生命意义的地方,回忆里最美好的地方。看完电影以后对于情绪的催化也非常强大,不经细细思考我们的人生。 |
|
北欧冰岛的冷清与幽冥,两位老人的追寻之旅,不难令人想起安哲《塞瑟岛之旅》,只是本片更为清冷了。岛上美景、老人的死亡与消失和从天而降的直升机似乎预示着自然与工业文明的对峙,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可惜前半部分过于冗长。 |
|
老去的父母是逐渐长大的孩子们蜕下来壳。他们不会停下来驻足观望那僵硬老去的一部分,只会不管不顾往前走,并将他们遗忘。 |
|
割舍了一切投奔亲情,换来的是在受难路上踽踽独行。回望来路,只有一片雾茫茫的孤寂。几个超现实桥段令人回味。 |
|
四星半~特别美,与最初之人走到了最终,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形成了一个圈。警察的段落多余而且讨厌。 |
|
整整驴了四个月才驴下来的片子。。值得了 |
|
故事跟哈内克的"爱"比较算是两个极端了。镜头下的冰岛真的很美,尤其是结尾处几个广角 |
|
从医院出逃老年版 |
|
很美啊,有点像风光片。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老了也要死在自然的怀抱里。悬崖飞鸟那一段非常壮观。 |
|
当我们老了的时候,还能不能和你一起再走一段路,追寻一段过去? |
|
向往的自由 |
|
无人可以决定每一个人灵魂存在的形式 每个人终究是在世界里寻求自我世界 人与人间尽管有多少的链接 但到最后灵魂是独立的 导演似乎很喜欢鬼怪 也很信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 |
|
有时候经常会想,如果能活到老之将至的岁数,该会是怎样的场景呢?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可是也想去追寻年少时那些为之遗憾的执念,纵然被视为不正常又如何呢,也许只有体验过之后,才能为这一切找到最合理的注解。逍遥洒脱从来只因经历使然,也许谁都难免挫败和崩溃,却也终究难逃这必经的宿命。越来越想回归大自然,想要去追寻原始的纯真和美好,总觉得那样才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样子。 |
|
一个关于老人、乡愁、回归最初记忆的电影。有些超自然。大地和老人在行走的途中都是静默无言的,节奏凝重,背景音乐缓慢又忧伤,符合北欧那种清冷孤苦的气质。尽管步履蹒跚,却是走向生命的意义,走得匆忙,却背离了最初的美好时光。 |
|
不论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拥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总是令人钦佩
重要台词
人不管有多老,都有权利实现他们的梦想 |
|
#电影资料馆#年轻的梦老来回味,动人又哀伤。与其抱怨,不如私奔去。结尾处出现的“天使”莫名想到伯格曼的《第七封印》 |
|
不适合睡前看的片子。吉普车消失的很诡异,从那时开始,我猜测他们其实已经死了。但就算死了也要回到回不去的过去。 |
|
“隐现”的吉普为片子加分,消失的人则是减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