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衷是为了看de Laage美穿屏幕,又发现扮演mary的真的是一位好演员。原本以为最后离开教堂的会是她,没有预料到 in the end, things will work out. It's not superiority or holiness, but the innocence, that differentiates this church from the secular world. |
|
无辜负罪的悖谬人生 |
|
比"修女艾达"更曲折的故事。被强暴后怀孕的修女们寓言了纳粹和共产主义对波兰的双重伤害,而宗教在事后充当了可怕的帮凶。光明的结局算是一种救赎,不过法国女主真的很圣母... |
|
冷肃、阴郁。刻意避开那些强暴的场面,不去迎合一个商业片最能讨好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而是把视觉聚焦在清规束缚、天赋母性以及生存权的冲突里激发同理心。 |
|
历史的白雪倾覆,人性的双手已沾满鲜血,在一场历史浩劫面前无人能够幸免,在一段人性拷问之中没人可以无辜。修女坚持晨祷圣歌,靠信仰相互依偎;她却如夜晚点亮的灯火,靠信念获得依靠。历史是一个苦难的孩子,呜咽在十字架下,在冰天雪地里嚎啕无声。最信上帝的人如同魔鬼,不信上帝的人却俨然神明。 |
|
这样的结局还是很理想化,如果它是悲剧的,这会是一部更高级的电影 |
|
战争无人幸免,孤儿集中收养。机智勇敢的女医生,多加0.5星。 |
|
导演对于这一事件的描述,过于浅浮,也太多情怀,过多纠缠于受害者的心境,对于施害却一笔带过,这就减少其让人震撼的力量。相形之下,波兰人在此方面更为冷峻,也更为锋利一些。不过,好在是真实题材,这样的题材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了。 |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信仰是二十四小时的怀疑和一分钟的希望”。冷静克制,气氛也营造得阴郁严肃。修女的吟唱有着加分。但片子强烈的预设立场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单一刻画,始终让人无法深入到这个故事这段历史里面去。结尾修女抱着小孩照相的画面和写给女主的信令人动容。 |
|
女主美啊 |
|
从无辜的修女们的遭遇来讲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信仰被拷问,最终只有“人性”才是希望之光。导演没有用力过猛,慢慢展开战争的每一面。群演个个出彩,饰女医生的女主漂亮的像英格.玛鲍曼;) |
|
觉得在女主开车带着那个离开教堂的修女驶向远方的时候,电影就应该结束。人们喜欢HE, 但对于战争的残酷和对女性的伤害是现实的是不能改变的,不是让人们充满希望就能抹去过去发生的一切。个人感觉HE是对那些遭受迫害的女性的不公。 |
|
动荡的年代里,人性的卑劣总是会暴露无疑,历史的车轮下,没有谁是绝对的无辜者,也没有谁是绝对的施害者。面对苦难,有些人在彷徨,有些人选择掩饰,有些人选择自尽,有些人选择出走,也有些人选择承受并坚持信仰。在上帝眼中,我们都不是无辜者。 8.4 |
|
比想象的好看多了 女主角超美超酷的制服大衣 |
|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自己先放弃自己 有希望就有解决问题的动力 |
|
修女服脸盲啊从头到尾都没分清楚谁是谁 |
|
一片清冷色调,依旧是宗教探讨与人性拷问的题材,但这部拍得依旧抓人。先不说技术上的极为优雅的运镜和考究的构图,几位主人公就个个有意思。片名“无辜者”,但没有哪一个人是绝对无辜的,院长有罪,修女有罪,可能只有孩子是最无辜的。简单却不失力量和温暖。如果早几天看,就排入2016十佳了。 |
|
拍的很干净犹如修女的白圣袍,剖腹产婴儿很真实,女主角也很漂亮。 |
|
信仰,就像小时候拉着爸爸的手,感到很安全,那么,当我们长大以后呢……生命,信仰,甚至人性,在战争面前都是脆弱的,还好,总有人会保留良知 |
|
深刻 沉重。小切口针针见血。 |
|
其实本身女主角那条线没什么好讲的,不知道穿插那么多她的细枝末节有啥意思。拍到底还是女性的自我觉醒,修女的尴尬处境,那被遗弃的婴儿就是波兰自己。最恶的还是人性,拿了宗教当遮羞布而已,最害怕的事情也不是下地狱,真正善良的人还是会顿悟。拍到最后寡柔了。 |
|
一出被淡化的悲剧 |
|
纳粹共产悲剧下的修女波兰。 |
|
影20116:对暴徒的控诉呢?躲在教堂里控诉上帝怀疑上帝?孩子是无辜的,你们怎么不救孩子? |
|
二战结束波兰境内的修道院,女性视角。谨守教规的修女们经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附带伤害,无论是作为波兰人或是作为女性。她们经历了德国军队,战后又经历了俄国军队的蹂躏。法国红十字一名女医官在对她们拯救时也面临了自己的危机。战争永远是对弱者的掠夺,伤害久远,坚强的人是吞下了血沫活下来的。 |
|
冰冷的房间,冰冷的雪地,大部分冰冷的脸。 |
|
我觉得大概是2016年最好的法语片,不过对普通观众有点难,不了解天主教和华沙历史的话,大约看不懂此片。 |
|
修女们抱着自己的孩子,微笑着合影。这一刻,让人有灵魂得到重生的感觉!向导演安妮方婷致敬,向女演员们致敬。 |
|
不想给哪个国家贴上标签,其实个人的命运在战争面前,犹如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中只能随波逐流,这里没有施虐者或是受虐者,大家都是无辜者。大多数时候,影片带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无力感,所幸最后的一丝温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一部高质量的反战片。 |
|
安静但冷峻。教会、嬷嬷、修女、医生、孩子、家人,甚至苏俄红军。。。谁是无辜者,谁真正有罪? |
|
画面非常美。全篇都是灰色调的。直到最后的转正庆祝。那时就感觉像云开见日一样。色彩满溢出来。信仰的力量在于相信本身而不是被救赎。两个姑娘分别是信仰和追求自我的典型,但是难说谁更快乐。mathilde大美女。 |
|
喜欢欧洲电影的这种冷静色调,对历史的挖掘,好喜欢女主这类的欧洲美女。 |
|
其实看的时候发现是下错电影了下的这个,看完只觉得痛,特别是那个修女索菲亚跳楼而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刺痛好像尖刀扎穿我心。战争是地狱,男人的战争让女人也身处地狱,我想吐。修道院里的打光真美,一群修女跑去抱住玛蒂尔达还说着不要离开我们,一种男人不存在女人便幸福的莫名美好的感觉忽然就涌出来。玛丽亚,我也愿你以后快乐,她们都是天使,诞下无辜的孩子,把恨转化成了爱,在信仰的教条之中挣扎出一条能走的路。 |
|
看到海报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被这「她被请去修道院救治即将分娩的修女」描述一直困扰。和预想中的残酷很不一样,我看到了天使一样的局外人,看到了本应与人性有所隔离的修道院,看到了「24小时的迷惘之后那个瞬间萌芽的希望」。年度最佳角色——玛提尔德和修女玛利亚。好久没遇到过这么有格调的原声。 |
|
(8.5)一个小小的新年愿望,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也能被不受约束地拍出来。 |
|
给高分都不是看在这个罕见的主题题材上,而是结构的顺畅完整,这个文艺片,具有非常完整精致的商业片结构。 |
|
二战题材新视角,聚焦战争中受伤的修女们。面对战事的纷扰与宗教的压力,她们不仅经受着身体上的伤害,更忍受着精神上的煎熬。各方面都不错,但整体上缺少感染力。PS: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的配乐瞬间让我穿越到《降临》去了... |
|
电影中第一个接生的孩子,应该是真实的场景。 故事不错,二战战后影片,可以和《地雷区》《钢琴家》相媲美! |
|
当年苏联人在东北也没少做恶!只是没人敢提。 |
|
以强凌弱者耻 |
|
信仰也不能成为慰籍的时候,正相反,加倍反噬着笃信的修女们。她们本来是上帝的新娘,所信崩散分歧,自我怀疑拷问。战争出品暴徒与被侵害者,并不能定义正义还是邪恶。。。本片故事里的恶徒正是二战期的苏联红军(历史说胜利者都是正义之师)。女导演安妮芳婷,还曾经导演过《时尚先锋香奈儿》,本片镜头气质平移的人间视角,干净凝重流转。油画光线有如神迹。故事却残忍料峭,所以这份克制低温在作用着~时刻游走在崩溃边缘。修女的金句台词:“信仰是二十四小时的疑虑,和一分钟的希望。”“幸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犹太医生(信仰分歧者但是也是搭救者)台词“你做了你必须做的,剩下的都是命运。”命运它也许不是别的,如果有理想化的结局来临,就算那是上帝之手吧。 |
|
3.5星,以示与修女艾达的距离,但是单就关于信仰那段剖白,字字戳中。到最后还是得靠行动,产生不了行动力的信仰都值得怀疑,产生了也就自己解开。 |
|
在一部法波合拍的电影里,当一个犹太角色说,波兰人在德国人和俄国人手里遭罪那是他们活该时,这已经暗含了波兰人对于自身历史的反思。然而,尤其是在此刻,相比影片中的刻画,俄国人、特别是穿军装的俄国人,在文明世界里的形象却依旧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一个不愿或不能直视自身历史的民族,就永远只能原地踏步。对这一点,我们自己也本该知道得更清楚不过了。 |
|
3.5 |
|
无辜者,是这届慕尼黑电影节看过的三部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刚刚结束的二战,解放了侵占区的苏联人,并没有给这座在寒冬中的波兰修道院带来多少好运。在战争面前(甚至之后),人们究竟还可以信仰什么?神明还是生命?感觉电影里想要讨论的东西的很多,但又没有说清楚。不过总起来说画面很美,音乐很美 |
|
Lou de Laâge简直是Seydoux+Excharchopoulos+Cotillard+Vikander+Fanning 7.3/10 |
|
#Berlinale |
|
一切表现的都太平淡了,看完很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Zofia自杀本来以为会使波涛变得汹涌,结果只是鱼儿吐了个泡。 6.5/10 |
|
女医生蛮伟大的,拯救了那些修女。还带领他们从阴霾中走了出来,只是那个院长真的太让人不解了,治病时医生不能直视他们的身体,孩子还被弄到雪地里丢掉。和其他修女谎称是送人养了。看的贼难受 |
|
不知道说啥好 |